和「台灣之光」說再見

我常跟年輕設計師們說,比起出國拿設計大獎、被媒體封為「台灣之光」,更值得努力的,是想辦法透過群眾募資,幫你的好點子找到商業價值;或拍一支感人的微電影,讓你的好設計充滿溫度。

因為,只有當產品被市場認同,才算是真正得獎;一旦沉溺在「台灣之光」光環,很容易讓人忘了做設計的初衷。

會這樣提醒新一代設計界朋友,是因為驀然回首,反省過去十幾年來,因得過上百座國際設計大獎,外界總以「台灣之光」介紹的我自己,在成為iF、Red Dot(紅點)和 Good Design等獎項常客那段日子,之所以如上癮般的卯足全力追求外人肯定,背後投射的,難道不是從產業界到設計師,內心共同存在的極度自卑感嗎?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