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已經是中高階主管,但是對國家大事卻沒有積極定見; 社會普遍寄望他們擔起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責大任,但他們內心卻開始倦勤……

事業上一場「忙盲茫」後,許多人開始問自己:這麼辛苦,有必要嗎? (攝影者.凌鴻健 )
孔子自謂「四十而不惑」,彷彿給中國人的人生留下一個界標。中國人到了四十歲,「四十不惑」的念頭就陰魂不散,不時地叫人停下來自問,「我這一生所為何來?」
台北有一群上班族,在戰後嬰兒潮最高峰的時候出生。他們是第一批免於國小惡補的九年國教受益者,讀大學的時候經歷中美斷交、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他們於七○年代初期步入社會,當時台灣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環境都還很單純。不旋踵,台灣進入政治與社會運動的高峰時期。除了政治社會的變動之外,他們還經歷了大家樂、地下投資公司、股市與房地產狂飆大浪,也經過傳播媒體與金融市場開放等幾次經濟環境的大震盪。
與台灣經濟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