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金公路菠羅麵包

麵包,是台灣眾類點心中最弱的一環。主要在於根基太差;也就是說,最早對於外地傳來的這樣新穎麵食不太有「格物致知」的敏感,往往以訛傳訛的逐漸傳成今日的怪形怪味。

日據時代的麵包,自然學自日人。然日本學自何處?學自「概略的歐陸版」;即丹麥糖霜版一部分、日耳曼雜麥版一部分、南歐天主教國家(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小巧甜餅版一部分,凡此等等。國民政府渡台後,此地麵包又多了哪些風格?泰半是大陸各大城市二十世紀初由白俄人為主的所謂「麵包房」那種傳統所移遷過來者。當年有名的店如博愛路的「起士林」、「美而廉」,武昌街的「明星」等。我家附近的「生計西點麵包店」,羅斯福路金門街口亦是一家老店,猶記七○年代初它的二樓還設有咖啡座。

除了大型的店,家庭式的西點麵包店,亦是五○、六○、七○年代極其普遍的吃食風景。這種普及性,造成我們所有人童年的必然麵包口味印象。雖然成年後我已許久不吃街上麵包店的東西,但偶爾也不免想起那些有趣的口味,其中一味,便是菠羅麵包。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