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崩壞

共有 383 則相關文章

職場

▍作者簡介:麥特·希金斯(Matt Higgins),白手起家的連續創業者,擁有25年跨產業經營經驗。RSE創投公司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曾登上ABC電視台《創智贏家》節目。他是消費領域的投資專家、哈佛商學院教師,曾任NFL球隊高層和紐約市政府要職。 無論工作或生活,找到合適的夥伴至關緊要。我經常看到某種模式:創辦人自認不熟悉某一行,所以需要找到該產業的專家。於是他們招募共同創辦人,對方的背景正是他們想要顛覆的行業,但這位共同創辦人又過於墨守成規,無法任由公司走出一條新路。 這種情況也會發生在歷史悠久的公司;有人想創新,但到了某個階段,創新變得太過不同尋常、太可怕,對提出新想法的人而言,放棄比堅持奮戰更容易。 因此,你若想闖出一番別出心裁的事業,控制權就很重要。無論做任何事情,我們必須仔細考慮,你需要的是合夥人,還是具備特定技能的下屬? 不建立永久合夥關係,改找顧問也是一種選擇 Lively的蜜雪兒·柯黛羅·葛蘭特(Michelle Cordeiro Grant)有個絕妙辦法,也對這套做法極富信心,每當看到有人建立不必要的合夥關係時,我都會想到這個方法。 「首先我會列出清單,寫出我害怕面對的所有事情,」她告訴我,「我對於業務中哪些領域一無所知?訂單管理、客戶服務、數位行銷,都是我必須找人幫忙的不熟悉領域。然後我梳理人脈,建立備用名單,列出遇到問題或疑問時可以求助的人。」 「在創業之際,有許多小問題需要解決。但我可以找人諮詢行銷長或財務長才能應付的問題,可以請人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同時仍然掌控自己的公司。不必非得建立永久關係,你可以試試看,看看在碰上問題的時刻需要什麼。」 我欣賞這種態度。事實上,賓州大學有兩位學者在2018年研究Kickstarter募資平台53上數千個專案,發現獨資創辦人的企業存活率是2人或多人團隊的2倍以上。 我不是想強調一定要單打獨鬥,因為數據確實指出,相較於一人創辦的公司,擁有2名以上創辦人的企業市值更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這些價值十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有8成都有創立團隊。有合夥人可能是好事,但前提是出於必要,而非出於不安全感。 合夥關係的5種警訊 評估潛在合夥人時,還必須評估自己:你會不會重視他人的貢獻,還是會不斷產生摩擦?我考慮投資有合夥人的企業時,我會留心某些警訊。 1.緊張的跡象 沒有人會蠢到向投資方透露創辦人之間的關係開始惡化,但如果我在可能投資的公司發現創辦人之間的互動有微妙的摩擦,而且當時還是他們應該拿出最佳表現的時刻,那麼他們平時的狀況肯定糟上10倍。抱歉,有鑑於此,我會退出。 2.對待變革有不同看法 通常有一個創辦人提出想法,另一方則是經驗豐富的業界專家。但那位專家必須認同合夥人的變革理論,否則合作不會成功。如果貴公司的專家依然保有傳統的業界思維,不是害怕嘗試不同的做法,就是不太相信業界需要改變,那麼你們就不該成為合夥人。 3.分工缺乏差異化 誰負責什麼,為什麼?是的,懷抱一致的願景比技能互補更重要,但如果彼此的專業有所重疊,或每個創辦人需要各懷專精的理由不明顯,那麼這段合夥關係的本質就有瑕疵。每個人都該有正當理由,才能成為合夥人。 4.性格不合 公司可以像個大家庭,但創辦人對待員工不能像失職的家長,不能一方好說話,一方很嚴厲。如果員工知道某位創辦人比另一位更好說話,或者他們可以藉此挑撥創辦人之間的關係,整家公司就會變得不穩定,容易遭到利用。 合夥人需要口徑一致,步調一致,不要讓員工(以及客戶和投資方)知道哪個合夥人會屈服於他們的要求,哪個合夥人不好對付。 5.努力程度不同 有時一個創辦人很努力,另一個……則不然,這對任何團隊而言都是大問題。問問前海軍海豹部隊的寇特.柯羅寧(Curt Cronin)就知道。 成為世界各大企業和組織的顧問之前,寇特曾服役於海豹部隊長達20年,也是「海軍特戰開發群」(Naval Special Warfare Development Group)的前領導人。在追求顛峰表現(包括身體、心理和情緒)方面,我會向他請益。 寇特說團隊的每個人都必須全力以赴,否則所有努力就會付諸東流。「無論是不是海豹部隊,我們每個人之所以能夠完成超凡的事情,是因為每個人都清楚知道自己要全力以赴。一旦有人猶豫,就沒有人會認真,飛輪就會停止轉動。」 每個人都必須盡心盡力,否則會滋生怨恨,事情就會失敗。創辦人各有不同動機時,我就會看到這種狀況。一方有點家底,另一方從財務角度出發,把創業當成發大財的大好機會,這種做法絕對行不通。如果每個人不能全力以赴,這份事業就無法持續。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拋棄B計畫》 {DS_BOX_39239}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3.20

焦點

美國總統川普及副總統范斯今天在白宮與澤倫斯基會晤,三人在記者面前你來我往,川普不滿澤倫斯基對美國毫無感激、尊重之意,「你正在拿數百萬人的生命做賭注」,澤倫斯基則要川普及范斯訪烏克蘭了解真實戰況。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今天造訪華府,討論礦物協議,盼能取得美國安全保障後止戰。川普與澤倫斯基分別發表簡短演說後,三人對話的火藥味漸濃,川普一再強調澤倫斯基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手上沒有籌碼。 川普說:「你正在拿數百萬人的生命做賭注,你正在拿第三次世界大戰做賭注。」。范斯(JD Vance)也「參戰」對澤倫斯基說,「你有對美國說句謝謝嗎」? 澤倫斯基表情凝重,持續反駁,但仍不敵川普及范斯炮火連連,「從戰爭一開始,你們就孤立無援,你應該感激我們」。 川普說,美國給了烏克蘭3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1兆5170億元)的軍事裝備。烏軍很勇敢,但如果沒有美國武器,他們根本無法作戰。「如果沒有我們的軍事裝備,這場戰爭早就結束了」。 「你必須感激(美國),因為你沒有籌碼。如果沒有我們,你就什麼都沒有。」 美烏礦產協議原已達成共識定調俄侵略,一半收益歸共同所有權基金 基輔獨立報(The Kyiv Independent)日前獨家報導,烏克蘭與美國在2月25日就協議達成共識,協議名為「建立重建投資基金條款與條件的雙邊協議」。 協議一大重點為雙方設立一個共同所有權的基金,烏克蘭將把未來開發自然資源收益的50%投入基金,相關資金將用於投資烏克蘭重建,美國也能獲經濟回報。 協議定義「自然資源資產」包含礦物、碳氫化合物、石油、天然氣、其他可開採資源,以及雙方同意的相關基礎設施,如液化天然氣端點與港口設施。 美國政府則在美國法律允許範圍內,長期支持烏克蘭穩定與經濟繁榮,美方出資形式可包括資金、金融工具及其他有形與無形資產。 但協議並未具體說明澤倫斯基心心念念的安全保障,僅表示「美國政府支持烏克蘭爭取能建立持久和平所需的安全保障」。 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5.03.03

國際

西南航空是美國載客數第三大的航空公司,獨特商業模式一直是商學院教案,例如,相較其他航空公司一切都要額外收費,他們卻是:不開放提前劃位,沒有加大腿部空間座位,自然也不會對此加收費用,且免費提供兩件託運行李。 但,過去兩年,當大家享受疫後復甦紅利時,它股價卻大跌近二五%。反觀對手聯合航空、達美航空股價則飆漲約三成到五成。 同時,它的營收雖成長,去年的營業利益卻只有二○一九年的兩成。 他們到底犯了什麼錯? 其最大股東、避險基金艾略特管理公司(Elliott Management)直指,「西南僵化於幾十年前制定的商業模式。」 例如,當消費者已習慣在機票比價網站搜尋價格,西南卻希望乘客到官網訂票,不與這些網站合作。 IT系統老舊、管理過時 或者,後疫情時代,競爭對手已成功說服顧客支付更多費用,享有加大座位、升級艙等、進入貴賓室等服務。但他們卻依然維持單一艙等,就連研議要開放提前劃位,藉此收費,也因高層認為手續太繁瑣而沒採用。該公司前高層表示,「很多人都被說服,上飛機再選位是偉大的仙丹妙藥。」 同時,他們的管理也顯得跟不上時代。二二年耶誕季,超強冬季風暴使北美航空業大亂,但幾乎所有業者在耶誕節前夕已恢復八成運能,只有西南整整癱瘓十天,到跨年前才恢復正常。 西南航空飛行員工會主席穆雷(Casey Murray)直言,公司過去十年只重視股利,缺乏投資基礎建設、IT系統,才會用三十年的老舊排班系統,釀成大禍。 「我們怎麼會從歷史上最穩定的公司,成為航空史上最大崩潰?」西南航空飛行員工會曾不解問道。 為了推動營運重回正軌,艾略特管理公司正積極推動西南董事會、高層換血,並要求現任執行長下台,且大力砍成本、提高營收。 只不過,此策略能否為西南帶來組織最欠缺的成長心態,恐怕仍是問號。 ...

2024.06.27

財經

市場瞬息萬變,當計畫趕不上變化時,你該怎麼辦? 台塑新智能在彰濱工業區、砸下逾一百六十億元、剛啟用的全台最大電芯廠在三月十三日首度開放。商周在占地約六公頃的工廠內直擊,從合漿、塗布、輥分、切捲、組裝、烘烤、注液,到化成八大工序,一步步完成MIT電芯,然後送往組裝產線進行模組化。最後由無人搬運車送出可供電動巴士使用的鋰鐵電池模組,高達八成的高自動化先進產線,全程既聽不見傳統工廠的嘈雜聲,也幾乎看不到員工人影。 「我們在整整五百多天內,就能夠把這座廠蓋好。」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興奮的如此表示。 這座工廠對於「吃油」生意長大的台塑集團可說是意義非凡,它正是從舊石化能源邁向新再生能源的一大關鍵轉型。早在二○二三年,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接受商周專訪時就曾指出,鋰電池就像是「新石油」,沒了它,手機、筆電、車子全都動不了,這座廠正是台塑前進綠能世界裡不可或缺的「新六輕」。 看好減碳、綠能的大趨勢,近年搶建電芯廠的還不只台塑,還有鴻海、台泥、輝能、格斯等業者。 鋰電池單價僅剩高峰1/7業者若無政策保護本難生存 如今隨著台塑新智能宣布,已在彰濱加碼購入一塊逾二十四公頃的新土地,同時計畫再加碼四百億元,將一、二期合計電芯產能規模一口氣擴大到十GWh(十億瓦小時)後,這五大指標業者合計的電芯廠總投資金額已逼近千億元。 圖表製作者:林洧楨 然而,世界變化快得讓人猝不及防,明明幾年前還供不應求的鋰電池,現在卻陷入供過於求、價格直直落的殺戮紅海。 攤開數字,根據Bloomberg NEF《二○二四年電池價格調查》與SP Global Mobility《二○二五年電動車電池價格預測》數據,二○二五年預測的鋰電池單價,將跌到剩每千瓦小時(kWh)一百一十二美元,價格僅剩約二○一三年高峰時單價的七分之一。 如此嚴峻的市況,就連身為全球鋰電池龍頭的寧德時代都陷入困境,二○二四年繳出財報上市以來首度的營收負成長近一○%。 「坦白說,如沒有政策保護,MIT電芯又比中國貴五成到一倍,台灣電芯廠是一點利基都沒有。」一位上市公司綠電事業總座說。 奇怪的是,以台塑為首的電芯台灣隊,明明一出世就遭逢最兇惡變局,但劉慧啟卻信心滿滿的喊出,自家電芯廠預估首年營收就能破一百億元,同時有望損益兩平,第一年就賺錢,甚至樂觀表示,「我們明年營收就要拚一百五十億元。」 到底台塑新智能與電芯台灣隊逆勢勝出的生路在哪? 其實每一個變局背後,雖有危機,但也同時有轉機,要想突圍,不只考驗企業投資布局是否充足,見縫插針的應變能耐也是關鍵。包含台塑新智能,電芯台灣隊四大決勝點就是:國安戰略物資、儲電商機、反中熱潮、次世代電池。 戰略物資地位、儲能商機都有助台塑站穩市場 先看戰略物資,台塑投資電芯廠的起心動念,就是認定鋰電池國產化是國安問題,因為在未來世界中,無論手機、電腦、汽車,甚至無人機、軍事武器等,任何國家都不能沒有鋰電池。 就如同疫情期間的口罩一樣,是重要的國家戰略物資,絕不能只靠國外供應,台灣必須掌握關鍵技術,自主生產,才能根絕被他國斷貨的風險。 即便高舉國安大旗,但台灣電池目前生產成本推估仍比中國電池貴五成到一倍。而且放眼全台市場,從進口電動車到本土儲電廠,幾乎全因價格便宜大量使用中國電池,卻是大問題。 對此,劉慧啟透露關鍵解方就是規模經濟,根據台塑推算產能必須一GWh以上,才能有效拉近價差。以台塑第一座電芯廠為例,規模達二.一GWh,再加上高自動化提升效率等努力,以及鋰、鎳等電芯原料價格大降等原因,所以能將兩岸價差拉近到約兩成。 這最後差距主要來自於中國補助業者與關稅等政策造成,因此,包含台塑新智能等新能源業者都期待在國防安全的戰略物資考量下,台灣政府能針對國產電池產業有優先採用國貨,與嚴查中國電池借道台灣洗產地等保護政策,來強化國產品競爭力。 「其實台灣量能一直在提升,但有政府關愛的話,速度就能更快。」王瑞瑜說。 再看儲能商機,大同智能總經理黃允巍指出,相較於過去鋰電池需求剛爆發時,是車用占九成,儲能占一成的嚴重傾斜,現在反而是儲能需求急起直追的時刻,儲能未來甚至有與車用電池分庭抗禮的潛力。 而台塑這座台灣最大電芯廠,早從建廠的時候,就鎖定相對冷門的高功率儲能型電芯為主力產品。這不只幫它避開了中國電池廠殺價最激烈的車用電池紅海市場,還在半導體業全台大擴廠,放大用電需求下,導致企業怕電不夠用,紛紛投資,搶蓋儲電廠,讓它能後發先至,因日益蓬勃的儲能訂單動能,獲得一定生存空間。 圖表製作者:林洧楨 抓緊反中浪潮、次世代商機台廠有機會後發先至 也因為事先布局儲能的區隔化策略,搶到半導體、航太、電動巴士等多領域台廠、價格較好的預約訂單。此外,劉慧啟不諱言,自產電芯、電池,也有助於自家集團的節能減碳轉型與儲電需求,目前內部訂單占比約三成,也是該廠初試啼聲就有望站穩市場腳步的一大助力。 天助自助者,除了靠自身努力突圍之外,電芯台灣隊還有美國總統川普帶頭掀起全球反中浪潮的天時可以加以善用。 台灣綠能協會理事長李泰安觀察指出,美國國會近期剛禁止美國國土安全部向寧德時代、比亞迪、遠景能源、億緯鋰能、海辰儲能、國軒高科六大中國電池廠購買電池,後續就看川普政府的態度,如果再擴大到國防部、能源部、交通部,甚至帶動其他各國或台灣政府跟進,一旦中國大廠從國防軍事電池到民用汽車電池都被禁用,那「台商很有機會後發先至。」他說。 還有一個可以利用的時機點,那就是固態與半固態等次世代電池,推估最快二○三○年就有望量產上市。 換言之,傳統液態鋰電池最快五年內就會面臨被新產品替代威脅,照理這是電芯台灣隊的一大危機,但有趣的是,台塑團隊卻巧妙見縫插針,讓危機變成商機。 王瑞瑜透露說,原本包括越南、印度都還有不少財團打算斥資興建傳統電芯廠,但她出訪時,大方告知對方,這是最短只剩五年光景的末日生意,連台塑都要花近兩年才能蓋出一座,你們現在才開始蓋,至少要花三年,等到蓋完,新電池也差不多問世,到時損失會更慘重。 所以她的團隊不僅用「現在與其你們自己蓋,不如先用我們的電池,錢省下來去投資新電池會更好」的理由說服競爭對手別蓋新廠,還善用「鋰電池是國家戰略物資,不能只有中國單一來源,台灣可以是很好的第二備源」的說帖,來讓潛在敵手變成海外的新客戶,並且挖出新的訂單,企圖讓台灣廠變成東南亞的電池供貨新基地。 除此之外,台塑在彰濱工業區買下的新土地,要擴建的也並非傳統液態電芯產業,而是為了固態與半固態電池未來產業所做的投資布局,他們打算將東南亞市場新舊電池商機一網打盡。 台灣電池協會前理事長李桐進認為,中國在鋰電池技術上領先太久,台廠已經很難有機會勝出,但拚次世代電池,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明顯領先者,大家的立足點一樣,誰能先做出好產品,誰就是贏家,這包括安全性更好的固態與半固態電池,或是能在極地低溫下正常運作的鈉電池。 「台灣一定要做中國還沒有完全領先,或還沒有起步的產品,才有機會贏。」李桐進說。 台塑新智能的工程師正在檢測自家生產的電芯品質,隨著本土電芯投產,台灣產業終於能擺脫鋰電池全靠進口的被動生態。攝影者:林洧楨 中國生產過剩、高度內捲台廠須記取教訓,慎防跟風 但展望後市,綜合多方業者看法,包含台塑在內的台灣電池大軍仍須小心謹慎為妙,因為傳統鋰電池行業已經很難建立防堵同業的競爭門檻了。 一位台灣電池模組廠高層直言指出,可別以為鋰電池還是什麼稀奇的高科技產業,中國現在一堆電池廠因為生產過剩、內捲嚴重,都在求生存,不僅商品價格越賣越低,而且「只要出得起錢,什麼電池製造技術與設備,中國人都可以賣給你。」他説。 更慘的是,台廠製造技術多數都來自中國業者技轉,能賣給台灣,當然也能賣給其他國家,所以當你蓋好廠要賣產品時,既要面對中國母廠的低價競爭,還要對抗其他有同樣技術的同業競爭,就算搶得到單,也不一定能賺錢。 再加上電芯廠就如同台灣過去一窩蜂搶進的面板、太陽能板,都屬於資本高度密集產業,所以多數業者異口同聲、認定搶進業者最該小心的風險,就是千萬不要再步上大同集團旗下面板廠華映,與太陽能板廠綠能這兩樁投資慘案的後塵。 當年,大同投資成立的這兩家公司,都非商機剛萌芽時,就掌握關鍵技術的先行者,而是看見景氣大好,才跟風搶進的後進者,同時為了追求規模化,砸下龐大資金積極擴大產能,初期雖然都因為挑對產業、滿手訂單、快速成長。 但隨著中國產能供過於求,開始低價傾銷到國際市場,形成全球惡性低價競爭,這兩家台廠都因缺乏技術等核心競爭力的護城河,陷入空有龐大產能卻沒有賺錢訂單可接的困境。最終不只雙雙關門倒閉,還成了拖累母公司大同財務的累贅。 電芯台灣隊想要不踩坑,一定要記取歷史經驗,並因時制宜的靈活應變,才能在幫台灣確保戰略物資下,也讓自家企業發展能趨吉避凶。 ...

2025.03.20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