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mdash

共有 28 則相關文章

焦點

這個世界上大約有4%的人都很瘋狂,都很嚇人,而且都真實存在。 但這4%對社會到底意味著什麼?就一起來想想下面這些統計數字吧:厭食症盛行率估計佔人口的3.43%,這就已經被視為一種流行病,而這個數字還比反社會人格的盛行率還要低。而精神分裂疾患的發生率只佔人口的大約1%,只有反社會人格發生率的四分之一。 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說,美國人結腸癌的發生率是每十萬人當中約有40人,這個數字已經被認為「高到很驚人」,但卻比反社會人格發生率低了一百倍。說得更簡潔一點,我們當中的反社會人格者,比得了厭食症這種廣為人知的病患更多,而反社會人格者的人數是精神分裂病患的四倍,也是已確診結腸癌患者的一百倍。 身為心理醫生,我專門治療受過心理創傷的倖存者。過去25年來,我治療了數以百計,每天都過得痛苦不堪的成年人,他們的痛苦都是幼兒期受到虐待,或是過去遭受其他可怕的經歷所造成的。我已經在《精神健全的迷思》(The Myth of Sanity)這本書裡詳細探討過這些病例,那些有心理創傷的病人都遭受很多痛苦折磨,包括慢性焦慮、憂鬱症、精神狀態解離,還有無法忍受自己竟然還活在這個世界上,當中很多人是在自殺未遂之後來找我的。 有些人的創傷是大自然或是人為災難造成,像是地震或戰爭,但大多數都是受到壞人(通常是反社會人格者,有些是有反社會人格的陌生人,但更典型的是有反社會人格的雙親、長輩或是兄弟姊妹)的控制或是心理摧殘。我協助病人和他們的家人處理他們這一生所受到的傷害,以及研究他們的病史時發現,我們之中的反社會人格者造成很深遠的損害,而且很持久,這些損害通常都很致命,而且也很常見。我治療了幾百名倖存者,我現在非常相信,公開且直接地處理跟反社會人格有關的事務,是我們所有人的當務之急。 25個人裡面大概就有一個反社會人格者,而所謂的反社會人格者主要就表示他們沒有良心。這種人並不是無法理解好壞之間的分別;而是就算他們理解,也無法限制他們的行為。這種人就算理智上能夠瞭解對錯之間的分別,但在情感上還是無法瞭解,而他們也不會恐懼上帝,但我們這些正常人就會。25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完全沒有罪惡感或是悔意,而這種人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反社會人格在人類社會裡的高發生率,會對我們這些一定得住在這個星球上的正常人造成既深且廣的影響,就算對臨床上並沒有受過創傷的人也會。那4%的人會把我們的人際關係、銀行戶頭、成就、自尊和我們的太平日子毀得一乾二淨。 然而,令人跌破眼鏡的是,還是有很多人對這種疾患一無所知,或者就算有所認識,也只會從「暴力型精神病態」(殺人兇手、連續殺人犯、大規模殺戮的兇手〔mass murderer〕)等角度思考,這種人一再犯法,他們如果被抓到就會被關起來,或許還會被我們的法律制度處死。但一般人察覺不到,也分辨不出混在我們裡面的非暴力型反社會人格者,這類人為數更多,但這類人通常不會公然犯法,而法律制度也拿這些人沒辦法。 比方說,我們大多數人不會想到「構思一場種族清洗」和「毫無罪惡感地跟老闆講一個同事的壞話」之間有任何對應關係。但是這二者不僅存在某種心理對應關係;而且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還很令人害怕。這種對應關係很簡單,但也很根本。這二者都欠缺一種我們都有的內在機制:我們做了一個認為是很不道德、很沒倫理、很不顧別人或是很自私的決定時,這個機制會懲罰我們。如果把廚房裡最後一塊蛋糕吃掉,我們多少都會有點罪惡感,而如果是故意,或是很有計畫地去傷害人,那更遑論我們會有什麼感覺。沒有良心的人都屬於同一個族群,不管是愛殺人的暴君,或只是冷酷無情的扒手。 有或沒有良心是一個很根本的劃分,這種劃分比智力、種族或甚至性別的劃分更重要。不僅僅是在社會地位、慾望、智力、嗜血或機會方面上,靠他人勞力過活的反社會人格者、偶爾搶便利商店的人,或是當代「強盜貴族」(robber baron)之間的區別;或者是普通的惡霸,和反社會人格殺人犯之間的區別。這些人跟他人的區別是在心理方面,這些人的心裡有個空洞,這些人沒有良心。 對其他96%的人來說,良心實在太根本,讓我們很少想到它。大多數情況下,良心的表現就像是反射作用。除非誘惑實在太強大(感謝老天,這種誘惑很少在日常生活裡發生),否則我們絕對不會認真考慮每一個道德問題。我們不會很認真地問我們自己,今天該不該給小孩午餐錢?今天該不該偷同事的公事包?今天該不該拋下配偶一走了之?良心默默地、自動地、持續地為我們決定這些事情,以至於我們無法想像(就算發揮最大的想像力)沒有良心的話,我們要怎麼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因此,如果有人做了一個很沒良心的選擇,我們很自然就會想出完全不正確的解釋:她忘記給小孩午餐錢了。 他同事應該是把公事包放錯地方了。她肯定沒辦法跟老公過下去了。或者我們會想出很多標籤解釋別人的反社會行為:他「很怪」、「很有藝術家的氣質」、「真的很愛跟人競爭」、「很懶惰」、「很愚蠢」或是「老是很壞」。除了我們有時候會在電視上看到的精神病態怪物(這些人的行動令人髮指到無法為他們辯解),我們幾乎看不到沒有良心的人,我們對自己和別人的智力都很好奇、連小孩子都能分辨男女、我們會因種族問題開戰。但是,對於可能是劃分人類的最重要特徵——有沒有良心——還是不以為意。 幾乎沒有人——不管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教育程度有多高——知道「反社會人格」這個詞的意思。而且多半不知道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他們認識的人。 而且就算已經瞭解這個詞的意思,大多數人還是無法想像缺乏良心是什麼感覺,事實上,我們很難想像這種經驗。我們能夠想像完全看不見;能夠想像自己得了憂鬱症;能夠想像自己的認知功能嚴重受損;能夠想像中了樂透彩,或是其他成千上百的極端經驗。我們全都曾經迷失在黑暗裡,全都曾經多少有點憂鬱,全都曾經覺得自己很蠢。大多數人也都想過,如果獲得一筆意外之財的話要怎麼花。而晚上睡覺作夢的時候,我們的念頭和想像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但如果我們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行為對社會、朋友、家人、小孩造成什麼影響時,到底會變成什麼樣的情況?要怎麼看待我們自己?不管我們是醒是睡,我們身上都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指引我們。我們能夠想像到最接近的經驗,就是生理上受到極大的痛苦,以至於我們的思考能力,或行為能力都暫時癱瘓。但就算受到很大的痛苦,罪惡感還是存在。 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絕對的無罪感是什麼情況。 良心是個無所不知的嚴格教師,良心為我們的行動定下規則,如果我們違反規則,良心就會施以情感懲罰。我們從來都沒有要求誰給我們良心。良心就是存在著,無時無刻都存在,就像皮膚或是肺臟或是心臟。而且我們也無法想像如果沒有良心的話,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無罪感是一個很多人都搞不懂的醫療概念。無罪感一點都不像癌症、厭食症、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甚至也不像其他的「性格疾患」(像是自戀),反社會人格似乎有個道德面。大家總是認為反社會人格者很壞或是很殘忍,就連精神衛生方面的專家也這麼認為。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犯罪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海爾(Robert Hare)發展出「精神病態檢核表」(Psychopathy Checklist)。目前全世界的研究人員,或是臨床醫師都拿這個檢核表作為標準診斷工具。海爾是位冷靜的科學家,關於他的研究對象,他是這麼說的,「每一個人,包括專家在內,都會被這些人欺騙、操縱或是迷得團團轉。厲害的精神病態能夠打動任何一個人的心弦……最佳防禦之道就是好好弄清楚這些掠食者的本性。」 而賀維‧克勒利(Hervey Cleckley)寫了一本經典教科書,這本書出版於1941年,書名是《精神健全的面具》(The Mask of Sanity)。克勒利對精神病態做出了如下指控:「對精神病態來說,美與醜(除了外表)、善、惡、愛、恐怖與幽默都沒有實質意義,也都無法打動他。」 有人或許會說,「社會病態」、「反社會人格疾患」、「精神病態」都是錯誤的名稱,這些名稱只反映了一些亂七八糟混在一起的概念,而且,把缺乏良心當作精神疾病並沒有說服力。在這點上,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的精神疾病(包括自戀在內),都會讓患者產生某種程度的痛苦或哀傷。 但反社會人格這種「疾病」卻不會讓患者感到痛苦或不舒服,這種「疾病」不會讓患者在主觀上感到不適。反社會人格者通常都對他們自身和生活很滿意,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他們都不積極尋求「治療」。反社會人格者通常只有在法庭交付,或是當病人有好處可撈的情況下,才會接受治療。很少人是為了讓病情好轉才接受。因此,我們不禁要問,缺少良心究竟是精神疾患還是法律名稱——還是其他的東西。 反社會人格很怪異,就連經驗豐富的專家也得認輸。反社會人格跟靈魂的概念很接近,跟善惡的概念也很接近,而這種關係會使得我們很難仔細思考這個主題。 這個問題在本質上無可避免會變成「他群v.s.我群」(them-versus-us),因此這個問題就會引發科學、道德和政治上的爭議,讓我們一個頭兩個大。我們要如何從科學的角度研究一個顯然是跟道德有關的現象?誰應該得到我們的專業協助,是那些「病人」?還是必須忍受他們的人?既然我們用心理學研究來「診斷」反社會人格,那麼我們應該「測試」誰?在一個自由社會裡,我們應該把所有人都抓來測試看看?而如果有人真的被測出是反社會人格者,社會能夠拿這個資訊怎麼辦?沒有其他疾病會引發這類政治不正確,或專業不正確的問題,而反社會人格(我們都知道反社會人格和「毆打配偶、強暴、連續殺人、好戰」等等行為有密切關係) 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心理學最後一塊,也是最令人畏懼的處女地。 然而,我們最害怕提起的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否確定地說,反社會人格不會在有反社會人格的人身上運作?反社會人格究竟是一種疾患,還是一種官能症?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良心一定會在有良心的人身上運作嗎?還是說,良心不過是用來封鎖社會大眾的心理柵欄?不管我們會不會大聲說出來,但我們多少都會懷疑,因為千百年來,就算時至今日,許多舉世聞名的人都是沒有道德的人。而在我們當今的文化裡,利用別人已經變成一種流行,而不講良心的商業行徑顯然能夠累積天文數字般的財富。而在個人層面上,大多數人也都可以從他們的生活當中看到許多例子,不講道德的人就能成功,而有良心的人經常看起來就像傻瓜一樣。 到底是惡人有惡報,還是好人沒好報?那些沒有良心的少數人最後會統治這個世界嗎?這些問題反映了本書的一個主要關懷。就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過後,我就想到這個主題,九一一事件讓所有有良心的人都深陷於痛苦之中,有些人甚至感到很絕望。我平常是個很樂觀的人,但在那時候,我跟很多心理學家與研究人性的學生一樣,都很害怕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會捲進充滿仇恨的衝突,與冤冤相報的戰爭裡,這樣我們未來幾年都很有得忙了。每當我想要休息或是睡覺時,腦海中不知道從哪裡就會冒出一首已經有三十年歷史的老歌歌詞:「撒旦大笑,張開翅膀。」這首歌很有啟示錄的感覺。我用心靈之眼看見撒旦張開了翅膀,笑得很開心。而從殘骸裡飛出來的並不是恐怖分子,而是惡靈般的操縱者——這名操縱者利用恐怖分子幹下的好事,點燃全世界的仇恨。 我對這個「反社會人格v.s.良心」的題目很感興趣,所以我打電話跟同事討論。 我這個同事是個好人,他平常也很樂觀,很會鼓舞人,但他此刻就跟世人一樣震驚、沮喪。我們討論到一個自殺症狀變得更嚴重的共同病人,顯然是因為美國出了這樣一場大災難(但從那以後,他的病情又有顯著的好轉,真是謝天謝地)。 我的同事說他覺得很有罪惡感,因為他覺得自己被撕裂了,所以他能夠給病人的情緒能量沒有以往那麼多。我這個同事是個很關心病人、很有責任感的心理醫生,但他現在被這個事件擊垮,就跟其他人一樣,他覺得很無力。他自我批判到一半,突然停下來,嘆了一口氣,然後用一種很疲憊,完全不像他平時的聲音對我說,「你知道嗎,有時候我會納悶人為什麼要有良心?良心只會讓你吃虧。」 他的問題讓我大吃一驚,因為他平常是個活力充沛、熱情洋溢的人,憤世嫉俗實在不像他的作風。我用另一個問題來回答他,我說,「好吧,伯尼,那你告訴我。如果你有得選的話,我是說如果你真的有得選——當然你是沒得選啦——你會選像你這樣有良心,還是會選當個什麼事情都……呃,做得出來的反社會人格者?」 他考慮了一下然後說:「你是對的,我會選有良心。」 「為什麼?」我強迫他想。 他沉默了一會兒,接著發出了拖了長長的「嗯……」他最後說道,「你知道嗎,瑪莎,我不知道原因。我只知道我會選有良心。」 或許我是太一廂情願了,不過我覺得伯尼說完這些話之後,他的聲音就有了些許變化。他的聲音聽起來比較沒那麼挫敗,然後我們就開始談某個心理專業組織的計畫,這個組織計畫為紐約和華府的居民提供協助。 在我們談完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一直在思考同事提出來的問題,但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要有良心?」還有,伯尼寧可選擇受良心約束,也不願沒有良心。而且,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道德家或是神學家或許能夠給出答案,「因為這是對的」或是「因為我想當個好人」。可是我這位心理醫生朋友竟然沒辦法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出答案。 我強烈地覺得,我們需要知道心理學方面的理由。特別是在此時此刻,這個世界已經快要毀於全球性的商業騙局、恐怖主義、冤冤相報的戰爭,所以我們需要知道——從心理學的角度——為什麼當個有良心的人,比當個沒有罪惡感或悔意的人好。某種程度來說,這本書就是我的答案,就是身為心理醫生的我,對「為什麼要有良心?」這個問題的回答。為了解答,我先討論沒有良心的人,也就是反社會人格者,探討他們的行為舉止,還有他們的感受。這樣我們就能夠更深入地研究良心的價值,也更能夠發現良心的意義,因為其他96%的人都擁有會惹惱自己、會讓自己感到痛苦、會約束自己行為(這一點是真的)的良心。接下來,我還會讚揚那個微小的聲音,以及擁有良心的大多數人。這本書是為了那些無法想像其他任何生存方式的人所寫。 我也打算用這本書來警告好人:「反社會人格者就在你身邊」,並且協助他們對付這個問題。身為心理醫生,我已經看過太多生命差點毀於少數沒有良心的人。 這些少數人不僅很危險,而且難以辨認。就算他們並沒有使用身體上的暴力——尤其他們又跟我們很熟或是很親近——但他們都擁有足夠的能力毀掉一個人的生活,也都有能力讓整個人類社會變成危險之地。在我看來,沒有良心的人支配其他有良心的人,就是著名小說家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所說的「弱者的暴政」(the tyranny of the weak)的一個恐怖例子。我認為所有有良心的人都應該認識這些沒有良心的人,瞭解他們的日常行為舉止是什麼樣子,才能夠辨識,而且也能夠好好對付這些沒有道德而又殘忍無情的人。 {DS_BOX_14315} ...

2015.06.01

財經

6月以來,原油價格的暴跌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也產生了許多互相矛盾的解釋。有些人把下跌原因主要歸於全球增長預期的下降。也有人關注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的擴張。還有人懷疑是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心照不宣地合作,目標在於(包括但不限於)削弱俄羅斯和伊朗等政治對手。 不論價格下跌原因為何,結果是相同的。儘管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所指出的,較低的油價可能提振全球總增長,其中發達經濟體獲益最多,但對氣候變化戰役的影響可能是災難性的。 事實上,石油價格的持續下跌,不但讓可再生能源資源競爭力下降;還阻撓了研究和投資,使它們的未來競爭力進一步削弱。更一般地,這抑制了消費者、公司和政府追求能源節約型行為的激勵。 即使保持現有趨勢,將氣溫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2℃之內,超過這一關鍵值,就有可能引發災難性後果。正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最近的報告所強調的,我們絕不能在這方面減慢速度。 理論上說,世界領導人日益認識到了這一點,剛剛結束的秘魯利馬氣候變化會議,就是明證。但它們繼續依賴不具約束力的承諾。,放任世界繼續走在危險的軌跡上。 如今,油價下跌正在給石油替代品造成不利影響,碳稅可以再不會抬高消費者能源價格的情況下實施。決策者完全應該願意放棄一些來自廉價能源的短期刺激效應。事實上,如果價格足夠低,消費者仍能從能源成本下降中獲益——只是好處沒有像現在那麼大罷了。 碳定價機制的結構仍有待討論。一個選擇時引入彈性定價,與石油價格綁定。比如,石油價格每下跌5美元桶,碳稅就提高一個特定數額;每上漲5美元,碳稅就下調(比如)這一特定數額的三分之二。 因此,碳價將隨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根據考慮氣候約束的增長模型,這是最優結果。與此同時,這也能保護消費者面臨油價波動,從而穩定能源支出。最後也許也是最重要的是,這一方針比固定碳稅更具政治吸引力,特別是在油價暴跌時採用的話。 簡言之,世界領導人必須利用油價下跌之際,突破碳定價的間接現狀,有助世界真正開始課徵直接碳稅,通過碳排物質的價格實現。當然,不同國家現有能源生產稅收、費用和補貼都不同,稅率到底要課多少?可能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實現。 今天的油價下跌環境讓世界能夠採取這一步驟。這一步應該是溫和的,以使其具有政治可行性;它也應該是靈活的,從而有助於穩定用戶價格;它還應該隨時間而增加,從而讓全球經濟走上更加可持續的道路。最重要的是,它應該馬上實施。畢竟,這一機會不會打開很久。 克瑪律·德爾維什是前土耳其經濟部長、前聯合國發展計畫署主任,現為布魯金斯研究所副主席 {DS_BOX_10500} ...

2014.12.19

財經

提供平價、體面的住房,已成為發展中和發達國家日益嚴峻的挑戰,需求遠遠大於供給。幸運的是,有一些地方政府級的做法,已經開始縮小這個差距。 從世界看,3.3億中低收入城市家庭住在條件較差的住房中,他們因為無力承擔住房支出,不得不削減醫療和教育等基本支出。到2025年,這一數字可能達到4.4億家庭或16億人(相當於世界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這還不包括世界最貧困人口,他們常常住在城市之外、城市街頭,屬於人口普查中的「黑戶」。 取代現有劣質住房,大約需要16兆美元的投資,這堪稱天文數字。但有四個關鍵「槓桿」能讓住房交付成本下降20—50%,從而讓大部分城市收入相當於中位值50—80%的家庭住得起房(住房支出占總收入不超過30%)。 第一個槓桿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合理價格在正確區位收購土地然後開發,是最能降低住房成本的手段。 區位在發展中國家尤其重要,在發展中國家,許多地區缺少足夠的交通、水電和衛生基礎設施。這些地區的投資能改善和擴大土地利用——不管是通過釋放未使用土地還是開發區塊以支持更多居民——從而有助於降低住房成本。 城市也可以放鬆土地使用限制(如單位規模要求),從而提高專案的密度以及價值,市政當局可以要求留出部分土地或一定數量,用於平價住房。這一交叉補貼,能增加各收入層次的住房供給,並且不直接產生公共成本。 改善土地使用的最後一項措施打擊土地囤積行為。 比如,中國實施了閒置土地稅,如果正式公共土地所有者不能在一年內開始開發,就必須繳納這項稅收。 這就引出了擴大平價住房的第二個槓桿:生產更有效率的建築業。目前,住房建設行業是高度分散的,這限制了利用規模經濟的能力,建築商通常依靠50年前就開始使用的方法。 設計要素的標準化——比如天花板高度、固定裝置、地板鋪設——可以讓建築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因為重複勞動可以讓工人積累經驗,這些改善能夠讓住房建設成本下降最多30%,完工時間縮短最多40—50%。 讓住房更加廉價的第三個關鍵槓桿與施工和維護有關,從建築暖氣系統到修補裂紋,都包括在其中,這些成本占住房成本總額的20—30%。在這裡,最大的機會在於改善能源效率,隔熱、窗戶和其他翻新能節約20—30%的能源。 如果維護和修理公司能夠更透明、競爭更激烈、經營規模更大,還能帶來更多的節約。在這方面,公共機構可以認證和公開符合治療標準的供應商,或組織所有人參與團購,這一方法讓英國的社會住房機構,節約了超過20%的成本。 最後一個平價住房槓桿是擴大融資,特別是低收入家庭,他們因為無法獲得貸款,往往得轉向』「高利貸」借錢。國家可以通過建立信用局(credit bureaus)和培訓和認證產權評估師改善貸款的發放。在一些國家,集體儲蓄計畫——即公積金和建房互助會——也有助於低收入家庭累積首付,集合起來的存款也為低息按揭提供了資本。 沒有簡單的方案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將土地政策、擴大融資與住房建設和管理現代化結合起來,就能有突破。 查理斯·萊文影響投資公司Forsyth Street總裁,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和保護研究生院房地產開發兼職教授。華強生是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董事。 {DS_BOX_10500} ...

2014.12.03

國際

美國在過去35年中不平等性程度遽增,這一結論已是不容置疑。1979年以來的模式十分明確:越富的人,變得更富的程度也就越高。而如果你是窮人,你有可能繼續當窮人。 但同樣是這一時期,也是科技快速變化的時期。美國正在經歷第三次工業革命——資訊時代的崛起可能與此前工業革命一樣動力十足——先是蒸汽、鐵、棉花和機械;接著是內燃機、電力和鋼鐵,它們都改變了社會。 如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居民,可以輕鬆購買智慧手機,以十分低廉的代價獲得人類知識和娛樂的全部,而在一代人之前,這還僅僅是富人的特權。是否有這樣的可能,傳統不平等性和收入衡量手段,大大低估了我們現在的境況? 根據傳統經濟學,乍一看答案是否定的。 財富分配的計算方式,已經考慮了通信、資訊處理和視聽娛樂方面的支出。「除非」資訊時代商品和服務所帶來的好處,大大超過了我們為此付出的錢,否則它們所提供的福利已經考慮在內。 這一「除非」的距離有多遠? 當我們投資於我們的福利時,我們不但花錢購買產品和服務;我們還投資了一部分自由時間,以便使用它們。如果你提早退場,電影票就不會給你帶來很大的享受,時間就像金錢,也是稀有資源。 資訊時代的技術給了我們以前完全想不到的好處。曾經最有權力的人才能想享受的,現在一般人也可以。在十七世紀,如果你想在家中觀賞《馬克白》,你必須名叫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uart),有莎士比亞和他的演藝公司當你的家傭,還得在你的皇宮中擁有全尺寸劇院。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智慧手機、Kindle閱讀器、平板電腦和電腦,是否真的給我們提供了額外效用,特別的好處。線上圖書館中獲得的價值,遠遠高於我們此前通過傳統方式所學到、聽到、看到那些八卦的東西嗎?看電視比看電影更值得嗎?盯著你的Twitter,比前往附近的圖書館對你的啟發更大嗎?Facebook朋友比真實世界的朋友更有價值嗎? 不論這些問題的答案如何,都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不是在真空中消費商品和服務的。我們從商品和服務中所獲得的樂趣中有一部分來自一種感覺,即我們相對於周邊人群的地位有所上升。資訊時代不但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越來選擇;他還打開了窺探鄰里生活方式的途徑,而我們看到的是,他們中有些人變得比以前富了很多很多。 如果我冒險猜測一下,我會說,作為一個社會,我們從資訊時代技術中獲得的好處,被隨之而來的嫉妒和怨氣所中和了。 布拉德福德•德隆是前美國財政部助理副部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 {DS_BOX_10500} ...

2014.11.28

生活

旅館,始終是我在旅行裡,極重視極感興趣的部分。 總覺得比起其他旅遊項目來,從這裡,往往格外能夠更清晰而深入地,貼近所在城市或地域的真實生活風格與面貌。 所以,我喜歡體驗各種各樣的旅館,從溫泉旅館、精品旅館、城堡型旅館、鄉間小旅館、東南亞度假resort,一直到民宿、 B&B……,無論是頂級豪華還是單純樸實,無論是理念風格別具或是平淡無奇甚至因陋就簡,每一處,都給了我許許多多不同的領略、看見、觸動與回憶。 而作為旅程裡每日每日不可或缺的停駐站,旅館的妥貼度與舒適度,也決定了是否能夠在此得到真正的休息與安頓,好滌去一身疲憊,養足精神蓄飽體力,元氣滿滿重新再出發。 只不過,旅館畢竟不是「家」(雖然旅館的魅力其實正在於其絕對迥異於家)。背著行囊舟車勞頓來到彼地,乍然進入一個與日常習性截然兩異的空間,從空間氛圍、格局配置、家具樣式、以至各種用品器物的擺放,全都得重頭來重頭熟悉重頭習慣。要是再遇上每一天兩天就得更換旅館的走透透式旅行,每一回,都又是一個全新開始,更是人仰馬翻疲憊不堪。 特別在我而言,雖說幾年下來多少還是練就了一點隨遇而安的基本功;但畢竟天生裡幾分龜毛脾性,總還是希望在旅行裡,還是仍能盡量時時刻刻擁有一點愉悅過生活咀嚼生活的品質與閒情。 也因此,漸漸地,也就逐步歸納繁衍出一些迅速在陌生領域裡安頓落定的訣竅。尤其旅館狀況越差越醜越狹窄殘破,這套方法所發揮的功效更是無限重要無限大。 比方即使再累,我都不會一拿到鑰匙開進門去,行李一扔鞋子一踢直接倒在床上了事。出乎寫作取材的必須,當然是等整屋子大小角落全數拍照過,接下來,必然得先花點時間,細細巡視端詳房間各處一圈,大體琢磨出最俐落便捷舒坦的行進邏輯與節奏後,先找出最適合的地方將行李安放穩妥(通常是接近衣櫃與浴室的位置)。 然後,取出自行攜帶或旅館供應的拖鞋換上,外出鞋只留在門內旁邊角落,未來每次進出都絕不將之穿進房間內——此舉看似簡單,卻可有效在心情上區隔內外,一進房裡,便正式告別門外五色繁華種種,從換掉鞋子放下鑰匙的那刻起,就是真正的休息。 接下來,稍微調整房內的陳設:大花俗麗的床罩一律掀掉收進衣櫥裡,若不幸碰到顏色嚇人的毛毯則將之對折後使白色被單那面朝外,枕頭數量不足立即請房務人員多給;椅子茶几燈具等搬得動的家具挪移到比較習慣合宜的位置,桌上用不著的文具、煙灰缸、旅館使用說明或DM全數收到抽屜裡…… 視覺上動線上已大致適心適意後,再視停留的天數與旅館供應的備品狀況,適度取出行囊裡各樣細軟,依照不同屬性個別安置:盥洗用品擺入浴室、資料文具筆記放置桌上、眼鏡書本手錶放置床頭、所有該充電的插上插頭、該小心保管之銀錢證件鎖入保險箱(如果有的話)…… 一切安排停當大功告成,就可以安心放心,開始舒舒服服安歇休憩了! ——以上動作,乍看起來好像挺刁鑽龜毛麻煩費事,然而事實上真正熟稔後,實行起來大半沒有幾分鐘時間。最重要是,花點小小力氣先將這開頭功夫做好,更絕對為這或許短暫卻絕對重要的旅館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方便舒適與樂趣。 原文請見 {DS_BOX_11889} ...

2014.11.22

生活

「不會講X文,去X國玩會不會有問題?」「你是不是懂得很多國家的語言,才能去那麼多地方?」「你四處旅遊,難道沒有語言上的困難嗎?」「我語言能力不行,所以到現在還不敢嘗試自助旅行,怎麼辦呢?」一直以來,無論是演講、接受採訪,甚至是自家留言板上的討論,都有人對我發出這樣的疑問。 我怎麼可能沒有語言上的困難呢?說老實話,到現在,數一數,我真正會的語言只有中文、不怎麼樣的英文、很破的台語;至於其他語言,如法文——只勉強能讀菜單,日文——只看得懂漢字和五十音聽得懂部分料理單字、問候語、數字,義大利文——只認得幾個料理字彙……如是而已。其他什麼西班牙文德文印尼文泰文、以至現在正紅火的韓文,大字不識。 雖說因工作關係,老是不時碰到那種英日法德義無不通曉的多國語言天才,就算前往本來精通語言以外的國家,也往往出發前就已先練習熟稔了個大致梗概,遂而一入當地國界,便能立即成竹在胸自信滿滿左右逢源威風八面。然而我,從小就不是勤奮向學的學生,幾十年來從從未修習過任何英文以外的課程;再加上天生雖貪玩卻疏懶的個性,使我每回出遊前寧願花費長長時間K指南K地圖K網站K遍所有跟當地旅遊相關的書籍資料甚至文學小說,卻也懶得多花一點時間翻字典翻會話讀本。也因此,每每出得國門,全程莫名所以、鴨子聽雷的情況自是所在多有。 但是,正因著如此,自始自終,我也從來不曾真正把語言當作旅行的必備技術,不曾把語言的問題當作旅行的障礙,也總是努力著,釋懷面對因為語言不通而遭遇的挫折。當然有些功課是一定要做的:比方預先做好周全的旅行計畫與安排,對於即將造訪的地方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事先考慮準備一些可能的變通方法,熟悉一些可能必要的詞彙……在我立場,最重要的自然是:料理字彙與菜名是也!畢竟,講中文、英文不通,比手劃腳也成、唬弄亂猜也成、紙畫筆談也成。一個眼神的交換、一抹微笑的傳遞,以及,開放的心胸、靈活的頭腦,敏銳的覺知、善意的容諒、隨遇而安的態度、以及無入而不自得的樂觀襟懷;——我覺得,異國異地裡,這種種,每一樣,都往往比語言要來得更必要、更好用。 在我的看法裡,語言,其實就像行囊裡的照相機、吹風機、速食麵一樣,看來好像必備、卻又不見得必然;有的話,的確可以在許多時候裡,讓旅程變得更順遂、舒適、有意思;但沒有的話,卻也不見得就一定寸步難行,有時反而還因此多得了另一番不同的經歷、體驗、解決與看見。 我永遠記得,十數年前的東京行旅,好容易摸進了隱藏於新宿深巷某棟大樓裡的一處極小巧的sake bar;門口,服務生發現我們一句日語也不懂,驚懼著想要婉拒我們入內;我們一面著急著以手勢說服,一面出示手上一份由日文雜誌影印下來的店家報導、以證明我們雖不懂日文但絕對是有備而來。 獲得首肯後,落坐於小巧的吧台前,攤開酒單,一整頁毛筆書寫、且大多在台灣早已讀得耳熟能詳的漢字大吟釀酒名,令我們很快地安下了心、找著了方向,甚至還能與吧台後的bartender,以手勢、筆談輔助少許日本酒用語單字,交換起點酒意見來。之後,以漂亮玻璃高杯盛裝的兩款市面上極少見的純米大吟釀送上,啜飲入口,當晶瑩無華亮澤剔透的澄澈口感在舌上喉間化開為如虹般繽紛流轉的豐富滋味,由衷浮現的滿足微笑間,一抬眼,bartender正面有得色笑意吟吟地將兩隻酒瓶默默置放在我們的眼前…… 那一刻,無言裡,卻有無數共鳴相契心領神會於彼此間交會流動而過…… 所以,我始終相信的是,無形的心靈與意志,有時比有形的語言,還要更能夠跨越國界的隔閡與藩籬。尤其,旅行,本來就是在許許多多的未知與陌生裡冒險與享樂的事呢!至於語言通不通,或者,就不要太擔心了吧! 原文請見 {DS_BOX_11889} ...

2014.10.18

國際

世界已經進入新殘酷時代,施暴者越來越難受到懲罰。 意見不一的聯合國安理會,束手旁觀導致敘利亞無數平民傷亡。加薩走廊之痛令人絕望,而可以停止它的痛苦的人卻無動於衷。伊拉克陷入了一片火海,並且沒有停歇跡象。南蘇丹和中非共和國暴行愈演愈烈,更有無處不在的性暴力肆虐。甚至歐洲也未能倖免:一架民航客機在東烏克蘭衝突地區被擊落,而官員對實踐調查橫加阻梗。 柏林牆已經倒塌二十五年,國際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也已經成立十多年,但阻止暴行所做的努力少得可憐,受害者獲得正義也是遙遙無期,更不用說將施害者,送上審判席了。 多年來,世界似乎不斷往保障人權方向進步。隨著20世紀八、九十年代民主在拉美和中東歐的興起,這些問題變得日益重要。儘管戰爭、衝突和暴行依然存在,但世界各大國總是試圖阻止殺戮。 此外,國際社會建立了司法框架處置暴力的後果,這在冷戰期間是難以想像的。新的聯合國國際混合法庭成立了,並且起訴了巴爾幹半島、盧旺達、獅子山和柬埔寨的暴行。 國際刑事法庭擁有對122個成員國暴行的司法管轄權,可根據國家方面或安理會的要求立案(儘管三個常任理事國——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尚未批准或加入羅馬規約Rome Statute,加入則意味著進入了國際刑事法庭的司法管轄範圍)。 此外,許多政府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在國內建立了過渡司法制度,包括四十多個「真相委員會」(truth commissions,如阿根廷、薩爾瓦多、東帝汶、摩洛哥和南非)、賠償程式以及檢查起訴。所有這些努力都不完美,但它們給了受害者發聲和承認他們的遭遇的機會,同時也向犯罪者表明,他們的罪行是不會被忘記的。這些措施也深深地影響甚至改變了積極的公共披露。 但是,如今國際社會似乎在人權承諾方面出現了倒退。世界新興強國缺乏制止暴力的緊迫感,總是組回球狹隘的短期利益而不進行長期和平與正義投資。 沒有國際社會的強勁支持,司法機構面臨著壓力——也在失去動力。一些國家抨擊國際刑事法庭;非洲聯盟成員國希望國家元首更獲得起訴豁免,這破壞了國際刑事法庭的基本原則。 平心而論,許多正在經歷政治轉型的國家,確實追求某種形式的正義。例如,正義和人權,是柬埔寨歷史性和平談判的核心。儘管阿拉伯之春以失敗告終,但突尼斯正在改革中突飛猛進,包括建立了真相和尊嚴委員會(Truth and Dignity Commission) 但如果沒有國際機構的幫助,這些國家很難拋棄難堪的過去,但事實上,冷戰結束以來,捍衛人權進展都已經十分困難,更不用說擴大成果了。 幸運的是,一些公民社會組織繼續為正義而鬥爭。阿根廷的「五月廣場母親」(Mothers of Plaza de Mayo)和「斯雷佈雷尼察母親」(Mothers of Srebrenica)等組織一直在勇敢地充當開路先鋒;毫無疑問,它們會繼續這樣做下去。 但重要政府(特別是新興大國政府)缺席這一進程,有可能讓世界的問責時代曇花一現。國際社會應該痛下決心,重新燃起使命感,從口頭到實踐履行其對人權和正義世界的承諾。 大衛·托爾伯特是國際轉型正義中心主席 {DS_BOX_10500} ...

2014.09.12

財經

「您好,先生,有什麼要幫忙的嗎?」在巴黎飯店,迎賓奉承地問我。我立刻開始奇怪這座城市惡名昭彰的傲慢到底發生了什麼,特別是對美國遊客。如果說法國首都不再是歐洲最粗魯的城市(Europe’s rudest city),那麼我們或許得​感謝TripAdvisor等線上評等工具的增長。 旅行網站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出現,Expedia、Travelocity和其他假日預定網站就興起於那時候,旅行者輕點滑鼠就能比較航班和飯店價格。訊息不再掌握在旅行社手中或藏身於商務網絡,旅遊業因此迎來了革命,透明度增加刺激了價格的下降。 如今,旅遊業受到一場新革命的洗禮,面貌煥然一新的服務質量。線上評等平台,有的專注於飯店(TripAdvisor),有的專注於餐館(Zagat),有的專注於公寓(Airbnb),也有的專注於出租車(Uber)——讓旅行者能夠交換評價和體驗,供所有人參考。 如今,飯店企業不是由業內專家排名、分析和比較的,而是由客戶來做這些事。這創造了買賣雙方的新關係。客戶現在可以向任何感興趣的人解釋自己的選擇。結果,企業受到了極大的監督,這創造了巨大的改善服務的動機。 儘管一些讀者不在乎關於柏林飯店侍者態度倨傲,或休斯頓飯店吹風機不能用之類的瑣碎報告,但線上評等的真正力量不在於個別故事,而在於網站有能力產生大規模評級。 影響是巨大的。吸引頂尖評級的企業可以獲得卓越的增長,新客戶因為優異的總體評價慕名而來,並在光臨後給出更好的反饋。線上評等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許多公司目前紛紛聘請數位部門的管理人員,以確保有利的線上名聲。 這套系統並非總是有益的。我們知道有一些行為不端的操盤手,他們收錢撰寫虛假評價幫你提升評級。客戶也有可能不太有格調,據TripAdvisor透露,有些客人會威脅要撰寫負面評價,除非你滿足他房間升等或其他的要求。 幸運的是,技術正在遏制這一評級濫用現象。演算法已可以通過識別同一評價者的持續積極(或消極)評論數檢測虛假評價。定位追蹤能夠確保只有真正使用了服務的客戶才能給出評價(如Airbnb)。 事實上,惡意批評因為一個相當出乎意料的發展而受到了遏制:客戶可以就服務發表觀點,服務提供者也可以為客戶評級,Uber就是這麼做的。事實上,熱門酒店有朝一日開始挑選客人也不是無法想像的事。 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傳統關係也在被其他方式打破。「共享經濟」的崛起——即團體內成員共享汽車、停車位、閒置臥室等資源——不但創造了互惠名譽,也模糊​​了買家與賣家之間的界線。 但是並不是所有服務都可以線上評等。評等的影響取決於典型消費者是否真的在決定前讀過線上評價。對預定飯店房間來說,這樣做正在日益普及,但在選擇繁忙街道上的酒吧方面,這樣做的人就要少得多(巴黎餐廳侍應生一直態度傲慢就證明了這一點)。 但即使是依賴「外觀魅力」吸引客戶的服務提供商,或許也將發現好日子不多了。「擴增實境」(如Google眼鏡和其他服務所開發的)可以將日常活動轉換為數字實體的混合體驗,其中的客戶的反應將立刻無縫地與購物者聯繫起來。 最後一個抵禦評級者的堡壘是客戶別無選擇的服務,這些服務通常由壟斷商或政府機構提供,比如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是罕有的例外:它隨時都在懇請用戶予以評級,通過界面活潑的可觸摸笑臉圖標,請旅行者就從通關服務到廁所清潔程度的一切方面的效率發表意見。 不消說,許多發達經濟體在這方面已經落後,至少在目前是如此。但寫東西——我的意思就是「寫」——必須在牆上,或至少是在屏幕上。事實上,如果你正在線上閱讀本文並不同意我的觀點,你可以在本文評論欄裡解釋為什麼。 卡洛·拉蒂(Carlo Ratti)是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城市全球日程委員會成員,麻省理工學院智慧城市實驗室主任。馬修·克勞戴爾(Matthew Claudel)是智慧城市實驗室研究員。 {DS_BOX_10500} ...

2014.08.23

財經

亞洲正站在歷史的黃金機會點,三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印度和印尼都由強大且有活力的改革派領導人領導。事實上,中國的習近平、印度的莫迪和印尼的佐科維,都有望躋身各自國家最偉大現代領導人行列。 毛澤東在1949年統一了中國,而鄧小平發動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崛起。習近平要想和毛鄧看齊,就必須建立以基於規則(rules-based)的現代中國。而這首先需要清除腐敗的大老虎。 多年來,腐敗已成為中國的頑疾,地方黨政領導人和國有企業負責人,利用巨大的特權和權威斂聚個人財富。這嚴重破壞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也妨礙了驅動中國經濟邁入高收入行列所必須的基於市場的競爭。 目前,習近平似乎佔了上風。他大膽地將目標對準了此前被認為「不可觸及」的大人物,如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和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 但與腐敗的長期鬥爭不能光依靠習近平。只有建立強大的制度以保護和培育習近平退休之後的法治精神,才能贏得這場鬥爭。 如果習近平選擇建立這樣的制度,他有強大的法律傳統可以援引。正如前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在今年出的演講中所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事實上,在西元前四世紀,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就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根據這一傳統,習近平可以建立強大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制度。如果他這麼做了——認識到要想贏得信譽就必須以法治精神約束黨的最高人物——他就能成為現代中國第三強勢的領導人。 在印度,聖雄甘地重新喚醒了遭遇殖民主義重創的國家精神,尼赫魯則確立了印度的民主政治文化。如今,莫迪必須為印度崛起成為全球經濟強國奠定基礎。 複製2004—2012年主政古吉拉突邦每年經濟增長10%的成績顯然將提振印度的發展前景和全球地位。但以可持續的方式實現如此高的增長率需要深遠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改革,如取消純屬浪費的補貼,特別是能源補貼,以解放資源用於(比如)增加醫療支出。其他當務之急包括縮減預算赤字、取消內部貿易壁壘、鼓勵私人投資等。 要贏得實施這些改革而不破壞政治穩定或社會團結所需要的支援,莫迪必須證明他是一個包容的領導人,有能力與不屬於其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圈子的印度人合作,包括1,500多萬印度穆斯林。如果獲得成功,他將和習近平一樣,成為祖國的下一個標誌性領導人。 在印尼,到目前為止影響力最大的兩位領導人是蘇加諾和蘇哈托。蘇加諾用他的雄辯為這個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國家之一構建了民族團結。而推翻蘇加諾的蘇哈托,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經濟基礎,將數百萬人帶出貧困。 佐科維以卑微的出身穩定權力巔峰,並且從未在其人民之子的形象和務實誠信的聲譽方面妥協。佐科維擁有長期且優秀的成績,擔任蘇拉卡爾塔(Surakarta)市長期間,他實施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如翻新市場、搬遷貧民窟和削減官僚繁文縟節),擔任雅加達省省長期間亦然(增加了醫療和教育的普及程度)。 但在全國複製這一成功決非易事。10月上臺的佐科維,必須採取措施治理不平等性加劇、不可持續的燃料補貼、根深蒂固的腐敗、基礎設施不足和過於嚴格的勞動法——與此同時還要重新建立對印尼制度的信任。 讓佐科維所面臨的挑戰更加複雜的事實是,他的執政聯盟只擁有印尼議會的約三分之一議席,其餘議員忠於他在總統選舉中的對手普拉博沃·蘇畢安托(Prabowo Subianto)的聯盟。因此,在引入新的治國風格時——比如根據能力任命內閣成員——佐科維必須小心從事,避免得罪長期從把持權力中獲益的政治和商界精英。 簡言之,如果佐科維要想構建一個印尼所需要的國家制度共識,就必須超越政治分歧。在這方面,墨西哥總統涅托的超越黨派的「墨西哥契約」(Pact for Mexico)可以作為有用的榜樣。 幸運的是,佐科維擁有獨立於黨派和宗教政治的聲譽,並且長於溝通。而作為政治外部人士,他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引導印尼走向更繁榮、更團結的未來——也使他本人進入印尼偉大領導人俱樂部。 中國、印度和印尼都處於跨出重要前進步伐的有利位置。習近平、莫迪和佐科維致力於應做之事,將為各自國家、亞洲和全球秩序帶來迅速的、影響深遠的進步。 馬凱碩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著有《亞半球大國崛起:亞洲強權再起的衝擊與挑戰》 {DS_BOX_10500} ...

2014.08.16

生活

「排一下沒關係啦……排隊吃到的東西,特別香喔!」某年東京之旅,丸之內大樓某家拉麵店門口長長人龍最末,前兩天才剛剛跟我在箱根排過另家山藥蕎麥麵名店而且一吃傾心的母親對正有些怨懟的外婆如是說,令我一時莞爾。 不知是哈日風潮作祟、亦或是國人對於美味的執著與追求益發熾盛熾烈,大排長龍美食店早如雨後春筍般,從台灣頭到台灣尾,街頭巷尾處處遍見。 流風所及,排隊吃美食,更彷彿成為全民一致參與的餘暇消閒運動。就我的觀察,或許是由衷感受到其中樂趣,也或許是最終的美味報酬率還算值得,即連許多原本覺得吃東西還得排隊簡直不可思議的親友,竟也一步步從百般抗拒不肯就範、轉而加入心甘情願樂在其中的排隊一族,令人十分吃驚。 而追逐美味一向不落人後的我,早年,為一碗醬油拉麵、一盅紅豆年糕湯,等閒排上個把小時自是家常便飯事;然這其中,最最壯烈、也讓我著實領教到所謂「排隊魔力」的一次,當非2002年在東京淺草某炸蝦丼名店莫屬。 那回,人到淺草,這家店原本全不在計畫之內,另家關東煮出名的小館才是我們的真正目標;然而,不經意一眼望見店門口的隊伍,彷彿被催眠了一般,等到回過神來,才發現已經不知不覺加入行列。 結果,一個小時過去、兩個小時過去……二月寒冬天氣,室外氣溫恐怕在5度以下吧(為此老闆娘還不停端出火爐來,唯恐真的凍出人命),我與另一半一面打著哆嗦,一面抖著已經痠軟的腳,一面不斷天人交戰著:「天啊真的還要繼續排下去嗎?」 然而,經過這樣空前漫長的等待,再多的好奇與渴望已經全數轉為不甘心: 「不行!已經辛苦了這麼久,現在走人豈非前功盡棄?」 終於,三個小時之後,那碗赫赫有名、超豪華超澎湃的江戶前車海老穴子天丼終於堂堂呈上已然筋疲力竭飢腸轆轆的我們眼前。 「好不好吃呢?」 這是每回講述這個故事,臨到結尾之際,所有人最急切想知道的答案。 其實,是很不錯的。這碗天丼,不管從任何一個美食評鑑角度來看,確實都屬上乘美味。 「所以,到底值不值得排這麼久?」 咳,值得與否,完全見仁見智;只不過,對我來說,最關鍵點其實在於: 我—根—本—就—不—愛—吃—炸—物—啊!!! 「那你跟人家湊什麼熱鬧?」 說老實話,我到現在都無法真正說清,當時那種突然間就這麼不顧一切沖昏頭排下去的衝動究竟所為何來;然經此一役,也終是讓我對「為美食而排隊」此事,有了更多的思考與認識: 我想,這其中一部份,自是出乎對美味的單純狂熱與渴望與嚮往;然不能不承認的是,卻也難免多少來於人之本能的一窩蜂從眾與好奇;甚至,在這個美食已然蔚成品味顯學的時代,更宛如一種虛榮的冠冕或勳章,排到了吃到了,便可以自得自誇好久。 「所以,現在,你還排不排呢?」 嗯,多多少少吧! 雖說浸淫美食領域多年,漸漸領悟到,只要肯彎身張眼、敞開心胸,世間美味便如恆河沙數,俯拾皆是,並不一定需要如此刻意辛苦強求;也知曉其實許多大排長龍店,固然不少是奠基於用心與口碑的多年紮實累積,然更多卻是來自於精準的時潮、話題、新奇度、獨特性、價格表現比甚至名人代言的高明操作,與美味之間並非絕對相關正比。 但是,即便如此,貪饞好奇如我,充其量只是排得少些(或說已經越來越能事前心知肚明哪些店不用費事去排了),對於這排隊狂潮,卻還是不敢說能夠全然置身事外。 「排隊吃到的東西,特別香喔!」揮汗收割的果實特別甜美,而我想這或者就是,美食排隊風潮為何能夠歷久不衰、甚而越演越烈的最主要原因吧! 原文請見 ...

2014.08.15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