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i

共有 3482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內向者在社交中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他們更善於思考,習慣三思而後言,並能清楚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會掩飾真實性格,也更加注重內心感受,不會為了迎合他人而丟失自我。 看著外向者在人群之中談笑風生,相信很多內向者都會羡慕不已,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人群中的焦點,能夠閃閃發光,引人注目。於是,有些內向者便嘗試像外向者一樣頻繁的出入社交場所,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結果這些活動耗盡了他們的能量,導致他們的表現令人大失所望,於是他們便開始討厭社交,甚至會因此害怕社交。 如果你也是內向性格,其實不必羡慕他人,與外向者相比,你在社交中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1921年,瑞士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首次全面描述了外向與內向性格。研究顯示,內向者占總人口的30%至50%。對於外向者與內向者的區分,榮格的說法是,外向者主要對外部世界感興趣,尤其是人和活動,而內向者則更關注內心世界,關注自己或他人的思維、夢想、幻想與渴望等。 由此可見,與外向者相比,內向者更注重自己的內心感受,他們很少受外界的人和事所影響。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內向者就是獨斷專行,不聽取他人意見。他們在做決定時也會搜集相關資訊,但最終的決定權在自己手裡,不會違心的做決定。 在社交的過程中,外向者大多會邊說邊想,在做決定時會先從口頭和行動開始,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呈現出清晰的想法,而且,他們的思維十分發散;而內向者則會在做出答覆之前先整理思路,在仔細思考過後才開始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們的思維往往比較集中。 內向者在社交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當他們從人群中抽身,透過獨處給自己充電時,很容易被人誤解,認為他們不喜歡跟其他人待在一起;由於對隱私的高度重視,當談論到涉及自己隱私的事情時,他們往往會緘口不言,這會讓人覺得他們在排斥對方;如果在社交中出現一些意外狀況,他們很可能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應對。 所以,如果你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外向者,那就不要強迫自己,不然,即使你耗盡全身力氣,也很難達到理想狀態,還可能在社交中受傷。接受你的內向性格,選取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你才能很好的參與社交,不會因為自己的表現不當而害怕。 找到節奏,隨時為自己「充電」 沒有人是百分之百內向型或外向型,大多數人都兼具這兩種性格特質。在社交中跟隨自己的節奏,與自己的內在力量同行,才能讓社交不再成為噩夢。 「你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這樣才是好學生。」 「你要多跟同事交談,這樣才不會顯得不合群。」 「你要多向外向的人學習。」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類似的話。現代人總是將性格內向看成缺點,老師對學生的評語會寫「要是能再活潑外向些就好了」,家長也會時不時的提出「內向無用論」,告訴孩子「你這麼內向,不太好」,甚至連內向者自己也認為「內向是不對的,需要改正」。 其實,內向並沒有什麼問題,也不是缺點。試圖讓內向者改變自己的性格特質,像外向者一樣參與社交,本就強人所難。這樣做既增加了內向者的負擔,又為彼此之間的交往帶來不快。 內向者與外向者一樣,在社交中擁有巨大的潛力,我們需要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天性,而不是刻意去壓制它們,懂得與自己的內在力量同行,跟隨自己的社交節奏,才能在社交中游刃有餘,獲得成功。 具體來說,內向者在參與社交時可以這樣做。 1.做好社交前的準備 外向者習慣拓展自己的朋友圈,與人交際對他們來說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內向者在大多數社交活動中都會覺得不自在,尤其是在面對陌生人,或者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時。因此,做好社交前的準備工作對內向者來說是一項有效的社交策略。 社交前的準備工作包括瞭解對方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參與社交活動的人數,活動的主題、場合,主要的社交流程等。對於內向者來說,對此瞭解得越多,準備得越充分,他們在社交活動中的表現便會越好。 2.隨時為自己充充電 當旅行的目的地較遠時,我們在中途也會停下來,稍稍休息恢復體力,以便繼續接下來的旅程;當一場會議持續的時間很長時,我們都需要吃些點心,喝個水,以保證有充沛的精力將這場會議繼續進行下去。同樣,當一場交際活動耗費了你大量的精力後,毫無疑問你也要為自己充充電,暫時中止社交活動,養精蓄銳。 在社交進行的過程中,如果你感到不自在、不舒服了,那就找個藉口抽身離開吧,找一處安靜的角落獨處一段時間,為自己充充電。當你準備好之後,再回到社交場合之中。 按照自己的節奏參與,才能確保社交活動的高品質與效用,你也不至於拖著疲憊的身體退場,甚至總是對這些社交場合望而卻步。 3.轉移注意力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你腦海中想的是什麼呢?是自己的表現好不好,還是他人的表現是否令你滿意? 很多內向者都對自己的情緒過於敏感,在社交中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他們覺得自己在社交活動中的精力有限,如果出現一些特殊情況或者持續的時間太長,恐怕會因為精力耗盡而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於是,在社交活動一開始,他們就時刻計算著時間,在心中設定一個鬧鐘,鈴聲一響就逃離現場,以免被人看出端倪,這種心理暗示使得他們無法真正享受社交活動的樂趣。 而且,他們越是擔心,就越不安,在社交場合就越可能出錯。 所以,想改變這種社交現狀,就要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人身上,不要把焦點對準自己,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緊張和不安,這樣才能從社交焦慮中解脫,享受人際交往的樂趣。 4.設定社交目標 試想一下這樣的情景:你連續加班了幾天,終於把一項工作做完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著要好好的補個覺,突然,你發現你的偶像迎面走來。此時,你還會垂頭喪氣、精神不振嗎? 相信你會充滿活力,精神為之一振。這是因為見到偶像是你的願望,對你來說,這是一個大大的驚喜,對你是有好處的,當然這種好處大多是心靈與情感上的滿足。 其實,社交也是如此。如果內向者在參與社交活動時設定一個可以達成的、對自己有好處的目標,自然會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在社交中會儘量表現得完美,消除顧慮。而這種積極的社交行為也會帶動他人的情緒,由此建立起一個良性循環,互相給予積極的作用與影響,使相互之間的交際充滿熱情。 正確的目標會引導內向者展開更多的人際交流活動,使他們在社交中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而不會被恐懼支配表現。 內向和外向性格就像是我們衣櫥裡的一件件衣服。我們不需要去購買新衣服,只要進行合理的搭配,就可以讓內向與外向性格都成為增添我們魅力的服裝,穿出獨特的風格。 5.找到人際舒適區,跟誰都能聊不停 只有找到自己的舒適區,參加令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內向者才能更好的體驗社交,不再害怕。 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社交讓你感到身心俱疲,甚至令你恐懼,那也沒關係,總會有一些社交場合是你能享受的。在這些場合中,你會像那些外向者一樣,從社交中汲取能量,補充精力,而你現在要做的就是找出這些令你感到自在的活動。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與不熟悉的人交際時,會覺得社交十分累人,心中迫不及待想早點結束這場社交活動;而當我們談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者與熟悉的人相處時,從來不覺得尷尬,反而還會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相談甚歡,不想結束話題。 由此可見,內向者只有找到自己的社交舒適區,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最佳狀態,不再害怕人際交往,成為社交贏家。 *本文摘選自方言文化《人際焦慮和解書》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09.24

減碳ESG

愈來愈多企業開始導入「永續發展績效指標(ESG)」,但「人」永遠是決定能否成功的關鍵。 市場成長飛速,在如今火紅的半導體產業中,優秀人才供不應求已是常態,光靠人才培育是遠遠不夠的。在我們看來,讓更多背景形形色色、經歷迥異的「多元人才」加入,才是能一直保持創新、技術領先,甚至成長的關鍵。 當有年輕世代的成員加入,身為一位管理者,該要怎麼做才能提供一個多元共融(Diversity Inclusion, DI)的環境,絕對是吸引或留任人才的重要課題。若再往下一步延伸,要由上至下的滲入推動DI,管理領導層要認同和參與才有力量,因此,我們如今在內部開始積極培養管理層的「共融領導力(Inclusive Leadership)」。一間大型外商公司如果缺乏此力,DI的各項措施將難以推動,更無法讓企業文化轉換成實質行為,真正貫徹在同事之中,說它是企業有效執行 ESG 的重中之重也不為過。 具體談談,我們是怎麼做的。 ASML在台灣有4,500名員工,分別來自30個不同國家,其中女性員工佔約21%、非理工背景員工佔35%。大家國籍不同、性別不同、經歷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在這樣複雜的組成下,我們希望可以透過「交流」,制定明確的「原則」,能讓同事們更順暢、更深入的進行團隊合作。 首先,從內部的中流砥柱高階主管開始,ASML鼓勵他們參與推動內部一直很重視的 3C(Challenge、Collaborate、Care)文化,建立他們有DI的觀念,讓決策層面對不同意見的時候,更願意傾聽員工的聲音;當團隊有衝突意見時,能鼓勵員工思考辯證,把相反的觀點,轉換成一次看的面向更廣、更深的合作。 其次,在開放的工作環境中交流分享想法,員工會更有創造力,所以我們鼓勵員工提出建設性的想法,激發創新的觀點,即便大家有著世代的差異,我們都尊重。為了讓員工在工作環境中感受到心理安全,以ASML的企業文化為核心,鼓勵所有的同事,即使大家每一個人都很不同,也能透過夠團隊合作,達成目標。 這樣說或許有點抽象,我想舉一個實際發生的例子。我們曾有一位男性主管,因為家庭因素,希望暫時卸下領導職務,藉此平衡工作與個人壓力,但重點是,他相信自己的提出時,一定會受到公平的對待,同時也會得到組織跟同儕的支持,不會受到性別印象的鉗制。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我們也僱用跨性別的員工,並透過他她們的視角,更協助我們檢視工作環境的軟硬體設施,到底有沒有貼近多元共融的理念。我們也因為他給予的意見提供,設立我們辦公室環境中首個「無性別化」的化妝室,真正落實從員工DEI的視角看公司哪邊可以更好。 我不可否認,DI一定會增加管理的難度跟複雜性,但同樣也要再次強調,一個團隊需要多元背景的人才,才能不斷激發新點子,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強調「共融領導力」的必要性。 今年,ASML在全球導入了「共融領導力」的培訓課程,涵蓋了很多面向,例如「重塑共融力」、「了解偏見與管理」、「建立有意識的共融行為」等,提升主管的共融意識,賦能各階層主管們以身作則,讓員工相信多元性別、國籍、文化絕對不是職涯發展的障礙,讓他們帶動組織內正面、向上的學習文化。 ASML新任CEO Christophe Fouquet在上任演說時表示,「過去40年,ASML的成功都歸功於團隊合作。」回首這 40 年,ASML從默默無名,如今成為國際成功企業之一,絕對和我們重視多元價值,並持續培養共融領導力脫不了關係。未來我們也會繼續,讓頂尖人才都有機會在ASML發光發熱。 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4.07.07

財經

當「碰到AI就漲停」熱潮已過、國內外AI大廠的股價進入修正之際,此刻的你,面對任何AI題材,應該多一點謹慎,少一些過度想像。 鴻海14日舉行法說會,儘管這家電子龍頭的董座劉揚偉,人因為在印度與總理莫迪見面,而沒有親自主持,但該公司依舊公布其史上「最賺」第2季、淨利達350億元的成績單。而在市場一片「GB200將遲到」聲音裡,鴻海更獨排眾議,公開表示搭載這款輝達最新晶片的AI伺服器,仍將在第4季出貨。 然而,這場法說會的一張簡報,卻引起現場部分法人的騷動。 當議程進行到第3季展望,在象徵蘋果iPhone業務、也是占鴻海營收4成的「消費智能產品領域」,他們在簡報上揭露的年成長展望,居然是「持平」。 明明,蘋果在6月的開發者大會(WWDC),端出驚豔四座的AI服務——Apple Intelligence時,iPhone 16不是被認為將啟動「超級換機潮」、備貨量上調至9500萬支的近3年最高值嗎?為什麼鴻海看法還是持平呢? 日前,商周私下詢問一位親近鴻海的供應鏈人士,對方也表達出一種「謹慎」的態度,「WWDC後蘋果確實有加單,不過…還是要看手機實際出貨後,消費者願不願意埋單。」 鴻海在業界的風格一向「霸氣」,為什麼面對被多家外資看好、將有AI加持的iPhone 16需求,它會一改自信作風呢? 這當中,有3項變數你應該關注。 變數1:iPhone 16在中國是否賣得動? 第一個變數,就是中國消費者,究竟會不會埋單iPhone 16? 去年起,中國已經搖身一變成為蘋果第一大iPhone銷售市場,而今年上半年蘋果遭遇業績逆風,並導致該公司將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退位」給微軟,最直接原因,就是他們在中國手機市場的市占率,從「一哥」崩跌到5名之外。 當小米、華為、到Oppo等一票中國手機品牌,每一家都在強打AI時,蘋果執行長庫克在9月的iPhone發表會,能否端出可以讓中國消費者使用的AI,譬如能連結到百度的大語言模型「文心一言」?就變得極為關鍵。 「現在的AI,有點像4年前的5G,如果你的手機沒有AI功能,就可能很難賣得動,尤其在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中國市場。」一名手機業內人士說。 變數2:蘋果AI是否強到催出換機潮? 第二個變數就是,蘋果規畫今年秋季、率先在英語系國家上線的AI服務,實際表現,能不能像先前展演時一樣厲害? 過去,蘋果不管是推出新的軟體跟硬體,都並非一開始就「旗開得勝」。譬如2012年,當年開發者大會公布的「蘋果地圖」(Apple Map),在該年9月上線後,由於準確度、功能都不如Google Map,引發果粉眾怒、痛批「落漆」,最後讓庫克不得不發出公開信,向大眾道歉。 假如隨著iPhone16一同面世的Apple Intelligence,也重蹈當年蘋果地圖的覆轍,那麼,今年iPhone16在硬體沒有顯著提升、外觀設計也延續前兩代工業設計的情況下,所謂的超級換機潮,恐怕很難發生。 變數3:AI能否帶動銷售還是未知數 第三個變數,是AI手機的大哉問:AI,真的能實際帶動銷售嗎? 號稱「地表最強蘋果分析師」、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近日為文指出,目前「沒有明確證據」顯示,AI服務能帶動手機換機潮,他以今年1月下旬上市、三星的第一支AI手機S24的銷售情況為例,表示這支先前被認為因AI而熱賣的手機,其實從4月起,出貨動能就已經放緩。 不僅如此,三星在今年6月推出、同樣主打AI功能的摺疊機Z Fold 6與Z Flip 6,據郭明錤調查,這兩款手機的首批預購量,甚至比去年前一代產品衰退10%,他並預估三星今年摺疊手機出貨量將小幅衰退。 因此,他發出示警:如果iPhone 16上市後,沒有因為蘋果的AI服務、而讓銷售情況優於預期,那麼接下來,市場對於AI手機、AI筆電的樂觀情緒,「可能將修正,並在短期內造成相關股票的下行風險。」 即便銷售不變,仍有利台灣零組件? 不過,有一件事情,應該肯定會往正面發展,那就是零組件業者,將因為AI而有更好的獲利表現,「無論裝置端AI能否持續推升換機需求。」郭明錤說。 這點,鴻海發言人巫俊毅,也在昨天法說會上呼應。他指出,手機導入AI晶片後,由於高算力將帶來高熱能,這代表,我們每個人的手機,必須換上品質更好、單價利潤更高的散熱器、金屬機構件去「解熱」,此時,就算整體手機銷售不變,也將因為零組件的「質變」,而讓台灣零組件業者受益。 事實上,連同AI筆電在內,當種種的終端設備AI化,包括還要換上更靈敏的麥克風、容量更大的記憶體、傳輸更快的印刷電路板、更耐高電流的被動元件,業者因零件「質變」而帶來的提升,應該是未來值得且肯定能期待的事。 核稿編輯:吳中傑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4.08.16

國際

你有看2024年的Google IO嗎?或是你有聽說很「尷尬」嗎?當谷歌(Google)展示生成式AI音樂工具「MusicFX」的新模式「DJ mode」時,一個馬克杯被穿著浴袍的工作人員推了出來。 然後,一位長髮大叔狼狽的從馬克杯裡掙扎出來,他只穿著浴袍和內褲,一副剛起床的樣子。一下杯就暴衝鬼叫「Google!」,還在舞台上跑了好幾圈⋯⋯這場表演引來網友批評「尷尬」」(Cringe)、「我以為Google會把這段從網路上刪掉」,但大叔的粉絲們都紛紛護航,「那是你聽不懂!」 這個怪大叔是誰? 法美混血、今年35歲的瑞比耶(Marc Rebillet),是紅爆歐美的名「DJ」、頻道240萬訂閱的YouTuber,他4歲就開始彈鋼琴、到15歲都在學習古典音樂。2016年,他開始上傳自己的音樂影片到YouTube,主要在臥室、客廳裡穿著花色浴袍或內褲放歌、即興作曲(Improvisation),還把自己的電話公開、在影片上指定聊天主題,放歌到一半如果有觀眾來電,他會立刻大聊特聊起來。 這怪人,為何能上Google IO「代言」MusicFX、DJ mode? 瑞比耶的經典片段,這支影片有近4000萬次觀看次數。來源:Youtube@Marc Rebillet 狂放的即興表演 這要從他受觀眾喜愛的原因說起。瑞比耶與其說是活潑,應該說是「隨性成狂野」。你在Spotify上聽到的音樂幾乎全是即興產生,鼓聲、旋律、演唱、歌詞其實都是當下想的,他唱完一段覺得不錯,就能當一首歌了,粉絲也因為他的作曲風格,暱稱他為「Loop Daddy」。 他圈粉的利器,來自他獨特的幽默感、無法預測的浮誇表演,和「善於營造畫面衝突感」的能力。你可能從沒見過哪位音樂家在售票場合的演出裝扮,是浴袍、內褲和一雙不合時宜的鞋子。瑞比耶一上台就是滿滿滑稽感,放的音樂也沒有什麼意義,但⋯⋯就是好聽,只要放個一小段,你也會跟著點頭。整場表演,觀眾都一直期待他再給出點什麼、再做點什麼好笑的事,他也真的都做得出來。 認識瑞比耶,入門經典款莫過於影片「MARC PLAYS A FESTIVAL」,他從標誌性的表演裝(浴袍)脱到只剩內褲和有跟樂福鞋,某些片段還因為拍攝角度的關係,等同是裸體;酒瓶倒了,他用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滑稽大動作復位;最後,他穿上了女性內衣。 瑞比耶較完整的表演可以從這場入門,胡鬧成分偏少。來源:Youtube@Marc Rebillet 不可忽略的,是他的音樂生涯里程碑:2023年的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瑞比耶一上台劈頭便罵所有人「Fxxk」,還沒放歌就一臉猙獰、狂罵髒話又要大家謹記飲水(Hydrated)。 當時不認識瑞比耶的音樂節群眾疑問「這誰、穿這什麼衣服、憑什麼跟BLACKPINK站同一個舞台啊?」開始紛紛離開舞池。瑞比耶並沒有因此怯場,反而指著離場群眾大喊「給我回來!」下一句話又完美接回剛才的話題和歌曲。折騰一番後,他把佈景砸破一個大洞,該佈景製作者的父親還開心在該支影片下面留言「這我兒子做的」。 他剛在Coachella主舞台跑完2圈,圖的右後方有剛砸出來的破洞。來源:Youtube@Marc Rebillet DJ必須內化「閱讀群眾」(Read the crowd)的能力,才能放出留住聽眾的音樂。但瑞比耶把這個能力做成一種外顯的表演,敢直接針對離場群眾大罵「就走啊,我真的受夠你們這些音樂祭仔了」,卻又能讓被罵的人笑到不行,這樣的演出者真的很討喜吧?為了炒熱氣氛,他還喊了幾個超級大咖邀請他們出來,台下觀眾歡聲雷動、最後落空,大家依然笑得開心。他的演出,是極其成功的。 瑞比耶近期最有名的YouTube影片系列,就是「我們在外」(We Outside)。這系列甚至紅到成為巡迴演出,每一集都是他在紐約市的人行道、廣場、公園上「擺攤」,架好混音控制器、揚聲器和麥克風後,開始放歌。他會隨機用路人、交通工具、當下心情或完全摸不著頭緒的一句話開場,歌喉充滿情緒,野性又收放自如。通常,在開場10分鐘內就會吸引來一批路人駐足,趕來朝聖的粉絲、人潮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就這樣圍成一團聽他放歌。 瑞比耶在最後一集「我們在外」放經典歌。這支長達2小時的影片,仍有95萬播放次數。來源:Youtube@Marc Rebillet 「我們在外」每集有從數十萬到近百萬的播放次數、動輒上千則留言,這系列的一大看點就是「驚喜」,每看一集你就會驚訝一次,民間到底有多少神人隱藏在紐約市?瑞比耶的即興功力更由此可見,他能和各種曲風的歌手、樂手,或是任意一位愛唱歌的阿姨,甚至不太會說話的小朋友搭配,雙方(有時是三方、四方)全都是臨場發揮,沒有事先彩排,竟能湊成一段完美的現場演出。 他絕對是Google能找的最佳人選 看到這裡,不覺得Google邀請他來示範實驗性產品MusicFX的DJ mode,其實是最佳選擇嗎?他在Google IO上的表演,也是他經典的演出模式,只是這次即興配合的對象,換成了AI。 MusicFX在2023年12月發布時,沒有引起太大迴響,它是一款免費音樂生成器,目前還是實驗階段的服務,你可以「描述一段音樂」來寫歌,也能輸入特定曲風,讓MusicFX幫你生成一段音軌。 瑞比耶這次「代言」的新模式DJ mode,則在今年3月推出,它強調「即時生成」和「類似現場表演的效果」,想像如同DJ那樣有轉盤和混音器,你可以隨時切歌、換歌,調整多重音軌的比例,只不過你不是真的在操作混音器,而是對MusicFX下指令,甚至用嘴巴說也可以。 所以瑞比耶示範了什麼?影片中,他介紹「電腦會接手一切,所有聲效都能從頭開始做」。他選了中提琴作為開始,大喊「這不是人!是Google!」,加入808(808 hip hop beat)和晶片音樂(Chiptunes),但也許是風格相差太多了,最後做出來的成品聽起來並不和諧。 瑞比耶試了2次DJ mode,都不太順利。來源:Youtube@Google 他轉而詢問台下與會群眾喜歡什麼,選用非洲鼓、佛朗明哥吉他、塔爾琴組合,但還是不理想。最後他保留了塔爾琴繼續表演,過程2次嘗試很尷尬,沒錯,但他還是用Google提供的音色讓台下群眾跟著搖擺起來,還用空氣砲發射了幾件特製浴袍出去——意外、隨性的幽默,就是他的風格。 AI絕對取代不了的人 有趣的是,在3週前的播客訪談中,瑞比耶告訴主持人,他也會擔心自己的音樂生涯。 7年前、他28歲時,已經在德州達拉斯(Dallas)的家庭餐館駐場表演了一陣子,觀眾毫無熱情、沒人是特地來看他的、他得不停打工才能維持下去。他孤注一擲,只給自己2個月再瘋狂追夢一次,「如果不成功,我就得去做大人該做的事」。 他真的爆紅後,音樂帶他造訪全世界、全世界的粉絲也專程造訪他,他卻也懷疑,自己「真的能一直有趣下去嗎?觀眾真的會一直覺得我有趣?」 而且,瑞比耶的音樂形式簡單,會不會有一天,MusicFX或任何一種音樂生成式AI,都能複製他的創作、他的即興? 主持人回了一句:「至少AI沒辦法複製你穿著浴袍」。 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5.18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