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落後微軟還分派系、Gemini出包,Google的AI之路出了什麼問題? 前Google實習生、AI搜尋引擎網站Perplexity執行長斯里尼瓦茲(Arvind Srinivas... 2024.04.18
職場 放棄去Google工作!從實習生到GoPro總部分析師,一個台灣女生在美國的奮鬥歷程 Leslie,身為一位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沒有身份,沒有特殊背景,憑著努力和毅力,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路,在美國加州GoPro總公司擔任行銷分析師。 別人在讀書的時候,她在......? 北一女,台大圖資,紐約大學(NYU)行銷研究所。在紐約唸書時,就下定決心要留在美國工作。但是身為一個外國人,礙於身份,要在美國找到工作是非常困難的事。Leslie早就認知到這件事,所以還在學的時候,就非常積極尋找實習機會。在GoPro之前,她做過兩份實習,一份part-time,一份全職。 第一份實習是在一間剛起步的行銷顧問公司,做marketing coordinator(市場協調師),蒐集客戶資料讓團隊可以去提案;第二份實習是在一間較具規模的會議公司做SEO(關鍵字搜尋優化),跟著SEO Manager學習實務技巧,更有機會將課堂上學習的理論,應用在實務操作中。而之後的工作也有請這間公司的老闆幫忙寫推薦信,在美國這類非常注重connection的求職文化中,幫了很大的忙。 畢業後的第三份工作是廣告公司part-time,除了累積更多實務面經驗,因為是間大公司,放在履歷上也是有小小加分的作用;第四份工作,終於來到第一份正職,是位於奧克蘭的軟體新創公司,剛進公司的時候,公司規模才六人,待了一年多要離開的時候,公司已經擴編到20人。「在這裡的一年多,實在是太苦了,壓力大到我每天掉頭髮。」Leslie苦笑著說。 在新創公司的壓力,反倒是她成長的捷徑 「但回想起來,我能走到現在這一步,都多虧了這段壓力極大的一年半。」 因為服務的客戶幾乎都在歐洲,各地區時差的關係,Leslie每天早上七點就要在線上開會,晚上也無限加班,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在新創公司人手少,一個人要當五個人用啊!但也是因為公司編制小,每天都可以跟CEO聊天,肯用心做事也一定會被看見,Leslie進公司半年就被分配到公司最重要的客戶,並升為Manager,手邊帶了兩個人。 「辛苦有兩種,一種是盲目苦做實幹,一種是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忙。我一直都期望自己是後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一邊吸取經驗,一邊看有沒有更好的機會。」於是,辛苦有了代價,香港Google和美國GoPro的機會來敲門了!幾經考量,因為地理位置關係,Leslie還是決定留在美國繼續奮鬥。 文化衝擊 當然,並不是進去了一間很大的跨國企業,就一切順遂,更直接的文化衝擊正等著Leslie。 GoPro是一間很「美國」的公司,意思是大部分的員工都是白人。整個美國總部行銷團隊只有兩個華人,另一位還是ABC,在台灣長大的Leslie,花了很多時間調適自己在同事中的角色位置,學習怎麼和團隊相處。 「前三個月我發現自己因為語言和文化背景的關係,和大家格格不入,不太知道要怎麼融入他們。但後來我發現其實是因為大家和我講話時,並不知道我是外國人,以為我是無聊的人。漸漸的我調適心情,開始主動和大家聊天,讓他們知道我來自台灣,也從我身上聽到了很多台灣有趣和有料的故事、文化,隨著閒聊和共事的種種累積,大家就變成下班後的好朋友了。」 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Leslie現在在GoPro的工作是做行銷分析,主要內容是衡量公司在網路廣告花的預算是不是有達到最好的效益,從眾多數據中挖掘出有用的來做分析。例如同一個廣告影片,在FB、Instagram、Youtube 等不同管道投放,或是對不同的TA(目標群眾)都會有不同的效果,行銷分析的工作,就是在這些線上Campaign的執行過程當中,觀察效益,隨時調整廣告預算,讓每一筆投資得到最大化的效果。這是美國近幾年非常火紅的職業,需要理性又靈活的頭腦,以及細膩的心思。 「很多人都想做行銷,但行銷的面向太廣了,真的必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個區塊。像我在美國讀書和工作時,就慢慢發現自己不是創意派的人,但我的特質就是我很準時、細心,而且很喜歡在細節裡認真地去挖掘事情的真相,行銷分析就很適合這樣的我。」 再舉個更實際的例子,GoPro一度在Instagram上的粉絲停滯不前,大家當時都不解到底為什麼;Leslie分析後發現,因為GoPro一直都瞄準極限運動族群,所以持續觸及同一群人。 發現問題之後,今年GoPro便開始針對不同目標族群,發起一些不同的Campaign,例如 「#Goprogirl #Goprotravel」等,果然在短時間內粉絲數就大幅成長! 我在GoPro,雖然我不太玩極限運動,但....... 公司裡充斥著極限運動的活力帶勁,問到Leslie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時,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她其實是以瘋狂爬山來宣洩!走走、看看廣大的世界,才覺得自己的煩惱還挺渺小的,運動過後的心情會完全不一樣。 「在GoPro工作,我很認同這群極限運動者的文化、想法,雖然我本身不算極限運動者,但我想『極限』之於我的生活,就是『對困難的堅持跨越吧』。之後也會繼續把想做的事情,全部列下來做一份『夢想清單』,畢竟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看著這些夢想清單一個一個被劃掉,就會覺得人生真的很美好啊!」... 2016.11.25
財經 這位Google工程師三餐吃公司、晚上睡拖車,10個月內還掉70萬學貸! 根據美國媒體 Business Insider報導,這名23歲的工程師Brandon先是在Google... 2015.10.24
職場 他修完50堂免費線上課程,換到進Google實習的門票 和 Feynman Liang 比起來,應該大部份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是混吃等死的大懶蟲吧? 今年 23 歲的 Feynman Liang 正在麻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Dartmouth 分校攻讀電機工程學位,還在 Amherst 分校雙主修生物物理與數學。在學期間他在 2012 年中去 Microsoft 參與軟體工程實習計畫,同年 9 月份接觸 MOOC 平台後立刻沈迷其中,2013 年時他已經在 Coursera、Udacity、edX 等平台上完成了 36 門課,而且 2013 年暑假一邊選修 15 堂課(10 Coursera, 4 EdX, 1 Udacity),一邊在 Google 實習。 還不知道 MOOC 是什麼?請看這段影片: Feynman 最早修的課程是 Udacity 平台上史丹佛大學 Sebastian Thrun 教授的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Robotics,以及 Learn Python The Hard Way 等,雖然有著理工科的背景,但對於完全不會寫程式的 Feynman 來說,這些課無疑是滿有難度的!修完之後,Feynman 對自己感到無比的驕傲,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更多、想學更多。 每個星期四晚上當他的同學們出去參加聚會、派對時,Feynman 幾乎都在趕每週五到期的作業。他曾經花了 80 個小時在同一份作業上,聽起來很累是吧?Feynman 說,就是這些線上課程跟作業幫助他跳過了大學課程中初級的課程,還讓他得到暑假到 Google 實習的寶貴機會! MOOCs 讓 Feynman 意識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想學的東西是不可能全塞入學校課表裡的!利用 MOOC 平台給予的自由跟資源,他才得以探索不同的領域、吸收多元的知識。 聽聽看 Feynman Liang 在 2013 年時接受視訊採訪的影片: 應該很少人可以一次在 Coursera 上同時選修 10 堂課而且一一完成吧?修過 50 堂線上課程的 Feynman Liang 真的可以尊稱為「MOOC 修課狂人」了!在這樣瘋狂修課的過程中,Feynman 也在個人網站裡面發表許多「碼」文並茂的硬文章,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以下是 Feynman 修出的一些 MOOC 心得供大家參考: 1. 證書不是重點! 應該很多人在挑課時,除了課程大綱之外,最在意的就是「是否提供學習證書(Certificate)」這個問題了。Feynman 以前也認為這點很重要,有了證書讓人很有成就感,是一個沒有浪費時間的「學習證明」。然而證書固然誘人,Feynman 卻發現這樣的心態是不正確的,你並不需要一張紙來公告你學到什麼,學習到的東西也不需要正式認可才有用,學到了就是你的。 Feynman 說他曾修過一堂普林斯頓大學的演算法及資料結構課程,這堂課不提供任何一種學習證書或認證,但當他在被 Google 面試的當下,這堂課給了他 Google 面試問題的正確解答,而這才是「證明」。 各位同學,你要選一張紙,還是要選一個去 Google 實習的機會呢?Google 實習生這個經歷就是履歷上一個金光閃閃的認證章了吧... (等同於在你額頭上蓋上「由 Google 品質鑒定優秀標章」)。 2. 不要用影片製作的好壞來判定課程的好壞 上過線上課程的朋友一定會發現這點:有些課程影片製作跟設計都很棒,有圖表、動畫、精美投影片;有些則是攝影機直接對著教授的臉+黑板一路錄到底。每個人都喜歡欣賞美好的事物,課程影片的觀感自然也會影響修課的人數。在這方面,Feynman 覺得他修過許多電機工程課雖然沒有精美影片,但卻是他修過數一數二的好課。因此 Feynman 呼籲大家不要因為課程影片做得爛就產生排斥心理,應該先花些時間耐心上完前面幾堂課,熟悉一下教授的個性和教學風格,並且了解課程實際的難度跟深度,再來判斷這堂課到底適不適合你的需求。 以 Feynman 的例子來說,他實際完成的課程數大約是選修數目的 50%,有一些他會直接退選,有一些覺得很不錯但沒時間跟著做作業的課程,他就只看上課影片,先瀏覽過一次課程內容再計劃下一次選修的時間。 3. 做好心理準備:同儕互評機制的優缺點 很多 MOOC 課程會有同儕互評機制(Peer Review or Peer Grading),確保選修的學生在電腦自動評分系統之外可以得到一點「真人回饋」,也藉此與世界各地的學子進行交流分享。同儕互評機制的過程是這樣:為別人的作業評分前要先完成一系列的「練習」,確保你具有一定的評分標準。 Feynman 和其他學生覺得同儕互評機制有著很大的問題:首先,修課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有著各種背景,看法觀念差距太大,給出來的意見太雜;其次,非英語系國家學生因為英文能力字彙有限,沒辦法清楚表達意見。所以修 MOOCs 課程的同學們要先對同儕互評有基本的心理準備(準備抱怨吧!)。 4. 請不要只選「安全」的課 在競爭激烈的大學中,所有選修課的成績最後都會印在你的成績單上,影響你的總平均、影響你的升學率、最後影響你的決定 —— 學生們開始避免選修到硬課、地雷課。 然而選修 MOOC 課程不會有這麼大的壓力,你可以自由選擇任何主題、領域的課程,文科學生可以選修天文物理、電腦科學;理科學生也可以嘗試西洋史、設計學科,不用怕修課的成績影響你的未來,真正「跟著感覺走,緊抓著夢的手~」,要相信各領域的知識其實環環相扣,沒有一門學科是「沒用」的,未來回頭看會發現所學的一切都有它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跟意義。所以燃燒你的求知小宇宙,大膽的選課吧! 5. 不要假設課程一定會有連貫性 Coursera 聯合創辦人 Andrew Ng 曾說過:「Coursera 並不是一所大學,我們只是一個平台。」平台上的課程教材跟內容綱要都是由各大學校及教授提供的,有些教授會利用這個機會來「試課」,課程會隨著時間發展趨於成熟,如果課程口碑良好,也可能再提供相關或是更進階的課程,當然也可能不了了之。 因此選課時,不要只想要找到「一系列」的課程,或是假設某一平台上的課程全都是某種形式的。即使是同平台上的課程,也都是由不同的教授、不同學校提供的,有著獨特的評分方式跟授課形式,學生應該要能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各式各樣的課程,從中享受及學習。 結語:如果你選了一堂課,就上好這一堂課 自學最怕的就是半途而廢、有頭無尾了!在過去幾年內,MOOCs 新創公司和許多頂尖大學合作,提供了我們各學科領域的優秀課程,吸引了各年齡、各行業的學習者利用這些資源自我提升。不過儘管課程註冊率超高,卻有 90% 的學生最後沒完成課程。MOOC 的學子們,如果覺得哪堂課真的很值得上,就認真的把它上好、上完吧。 Feynman 推薦了幾堂他目前修過最喜歡的課程: 史丹佛大學 —— 機率圖形學習模型 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s Google 的 Peter Norvig –– 電腦程式設計 Design of Computer Programs 麻省理工大學 –– 電路與電子學 Circuits and Electronics 哈佛大學 —— 正義:這是一場思辨之旅 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以及「非修不可」、會「搖滾你的世界」、由知名心理學家 Dan Ariely 教授的怪誕行為學: A beginner’s guide to irrational behavior。 ... 2015.03.13
財經 Google 實習生親自傳授:這樣做可以增加到 Google 實習的機會 本文獲科技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原文作者為 Google 使用者經驗設計實習生,以下以作者第一人稱撰寫。得到 Google 的實習機會是件非常不簡單的事,困難度甚至超過考進常春藤聯盟,雖然不知何故,我被選中了,但我也希望可以透過這篇文章幫助到你。 如何準備和申請 Google 實習生 1. 簡歷 請精簡你的履歷,主管平均只花七秒在看你的履歷,你必須限制你的履歷在一頁內,不需要放你的照片和一些參考資料。你要放的是,你的成果和成就,但不是在描述你的工作。 你的履歷要依你申請的工作單位量身打造,像 Google 招人時,都會收到上千封履歷,你如何突出你自己的亮點(哪些技巧和經驗正是他們需要的),就變得非常重要!你可以上去他們的網站,去看看他們如何描述他們需要的人才,並複製到你的履歷上,這會會確保 Google 看到你! 但請記得,經驗並不是你選擇工作的依據,哪裡是你想去和感興趣,才是最重要的。 2. 課堂外的計畫、作品 若你是頂尖學校或擁有相當高的 GPA(大學成績),這的確會增加你錄取的機會,但 Google 徵才主要條件是 Builders。你必須顯示你課堂以外的活動愛好,你可以從一個小網站開始,甚至去試著做一個新創公司,這些可以證明你擁有創造力和熱情,那麼我想 Google 一定對你很感興趣。 3. Google「可以 Google 到你」 我被告知我會選上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在網路上很活躍」。 所以我會建議,如果你是工程師,最理想是擁有 Github 簡歷,讓招聘人員可以通過開源項目了解你;如果你是設計師,你需要將你的作品呈現於網路上。並保持你在網路上的活躍(例如:LinkedIn、Twitter),這是吸引招聘者注意的好方法。 4. 人脈關係 這會是你進入 Google 的捷徑! 我的好朋友 Erik Thornquist,他爸爸是Chrome理事,過不久我就被告知,Chrome 團隊將我登記到候選名單中了,所以人脈真的非常重要。你可以進去LinkedIn,查看你是否擁有二到三層的朋友圈子,如:你認識A,A認識B,B 認識歐巴馬,那你可以透過層層關係,將歐巴馬加入你的圈子前提是他願意;如果你都沒有,沒關係,這也不是世界末日,在 Google 仍有不靠人脈進來的人,只是他會需要負責多一點的工作。 我會建議你多參加研討會或一些社交活動,如:Startup Weekend、駭客松等,在那邊你會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是「貴人」。 5. 申請 你可以在 Students—Google Careers 中找到適合你的單位,並申請它 但要注意它是否有開放名額,你會在幾個禮拜後得到回覆。 面試經驗談:讓 Google 覺得「你就是他們要的人才」 每個人的面試都是不同類型,像我是應徵「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 Design/簡稱 UX Design)的實習生,就我面試經驗,提供一些技巧給你們參考。 1. 模擬練習:不管你申請什麼職務,你一定要試著模擬面試,可以去CareerCup 或者是Collegefeed Connect 看看面試時會被問什麼問題,以及面試的流程。如果你是一名PM,你要懂得AB tests 以及衡量不同產品間的差異;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師,你需要試著在最短時間內,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如:你會選擇用什麼語法等;如果你是一名設計師,你要具體提出你的設計方案。 2. 讓 Google 覺得「你就是他們要的人才」:Google 的面試,不是百分之百都在講技術,有些只是想了解你這個人,那麼你可以在應答中,表達出你就是他們想要的人才。你可以事先準備問題,在他們詢問你是否有疑問時發問,我想他們會感受到你爭取的決心。 3. 內部媒合階段:Google的團隊在招聘實習生有優先權,他們會上交具有潛力的候選名單,一旦被批准,層層面試過程即將開始。一開始,你會填寫問卷,像問你喜歡哪些 Google 產品、你想待在哪個單位等一些簡單問題,各部門主管透過這些問題,去分類選擇。有人可能同時被三個部門看中;有人可能都沒被看中,這完全取決於主管。面試過程,可能是幾個星期,甚至是幾個月,這需要耐心等待,俗話說的好,「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DS_BOX_10609} ... 2014.06.10
財經 Google 實習生月領 15 萬台幣,還請你不用太勞累! Google 被公認為擁有全世界最快樂的員工,同樣做為 Google 的夏季實習生,也能享有令人稱羨的優渥待遇。CBS 新聞報導,Google 實習生的福利非常奢侈,包括腳踏車、通勤專車、按摩服務、游泳池、舞蹈教室、高科技午睡艙房、派對等等,此外,Google 實習生每個月可領到 5,000 美元薪水,相當於 15 萬台幣。 當然,這些福利和看似很高的實習生薪水對 Google 來說不算甚麼,而且每個月 5,000 美元在Google只是最基層的工程師薪資水準,Google 讓實習生享有同樣福利,是為了吸引未來有可能成為 Google 一分子,具有天份的年輕人加入Google。 即便祭出高薪誘惑,但Google堅持他們不會像華爾街一樣,給實習生太難的工作,他們只希望能真正參與專案。 Google 發言人告訴美聯社,「我們相信工作就該得到應有的報酬,即便實習也應該享有同等待遇,但我們不相信讓實習生擔負全職的工作時間是必要的,因為他們必須先學習時間管理和安排工作量的能力。」 {DS_BOX_10607} ... 201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