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魏嘉瑀

共有 5 則相關文章

國際

由於價格便宜又美味,雞肉成為全世界許多國家最受歡迎的肉品。英國《經濟學人》雜誌19日指出,1990年以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豬肉和牛肉消費量保持不變,雞肉消費量卻增長了70%。由於雞農的選擇性繁殖和使用抗生素,使得雞隻體型愈來愈大也愈來愈好養。養殖成本降低使雞肉價格下跌,加上鼓吹低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飲食習慣,雞肉成為已開發國家肉品市場的霸主。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全球300億隻陸地農場動物中,雞隻就佔了230億隻。且根據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教授班奈特(Carys Bennett)的研究,養殖雞的總質量已經超過地球所有鳥類。無論是節日桌上的主菜、深夜速食店的宵夜,由於雞肉便宜又美味,成為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肉品。 選擇性繁殖加上抗生素 雞隻變得肉多又好養 美國每磅家禽的價格為1.92美元(約新台幣60元),扣除通貨膨脹率後與1960年的家禽價格相比,下降約1.71美元(約新台幣53元)。與此同時,牛肉價格每磅下跌1.17美元(約新台幣36元)來到5.8美元(約新台幣180元)。 便宜的雞肉要歸功於養殖業的選擇性繁殖,在1940年代,在美國出現一系列「明日之雞」(Chicken of Tomorrow)比賽,比賽的目的是製造出「一隻就夠一家人飽餐的雞,雞胸肉厚實到可以雕刻出一個牛排,腿肉骨頭小又多汁。」這種「明日之雞」成為了現代肉雞的樣貌。 從1940年代開始,養殖雞隻的體型持續增大。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的一項研究,透過比較1957年、1978年和2005年的養殖雞體重和體型發現,養殖56天的雞在這三個年份的平均體重分別為0.9公斤、1.8公斤和4.2公斤。1986年雞農需要2.5公斤飼料才能生產1公斤雞肉,現在只需要1.3公斤的飼料。 大量使用抗生素,讓雞農可以在極度狹小又骯髒的環境裡,高密度的飼養肉雞。在這種高密度養殖環境下,雞隻幾乎沒有移動空間,也不能移動,需要的食物量更少。此外,雞肉的「健康形象」也帶動需求。1980年代起,醫生們擔心攝取過多牛肉和豬肉會導致吃入過多飽和脂肪,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而鼓吹白肉優於紅肉的觀念。 美國賣「原雞」、中國做加工… 雞肉的跨國生產鏈 不僅西方國家民眾對雞肉的喜好增加,亞洲和非洲的需求也增加。雞肉與汽車的全球供應鏈正好是兩個相反例子:組裝完成的汽車才有價值,但雞肉的價值卻要在「分裝」後才會最大化。 例如西方人喜愛瘦肉如雞胸,亞洲和非洲人卻偏好腿肉,不同地區的偏好也反映在當地價格上:美國雞胸肉的價格比雞腿貴了88%;在印尼雞胸肉比雞腿便宜12%。雞爪價格的差距更大,西方人不愛吃雞爪,但中國卻每年進口30萬噸俗稱「鳳爪」的雞爪。 由於飼料種植成本低,因此美國和巴西兩大農業強國也是全球兩大雞肉出口國,加工肉類則需要低廉、熟練的勞動力,因此由泰國和中國主導加工肉類市場。曾是雞肉淨進口國的俄羅斯和烏克蘭,也隨著糧食產業的發展成為淨出口國。 雞肉也一直是各國貿易談判的熱點,2010年中國宣布對美國肉雞產品徵收最多105.4%的反傾銷稅和30.3%的反補貼稅,2015年禽流感爆發後,中國甚至禁止所有美國肉雞產品進口。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歐盟,1997年歐盟以美國使用含氯清潔劑清洗雞肉,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健康為由禁止進口美國雞肉。這項爭議也成為美國與歐盟間「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TIP)談判的一大障礙。 雞肉市場大開 動保人士要求「人道飼養」 雞隻的生活環境並沒有因為雞肉的需求大增而改善,相反地,養殖雞的環境是出了名的糟糕。雞隻被養在一格格的鐵籠中,連移動空間都沒有,為避免雞隻互啄受傷,會將雞隻剪嘴剪爪。肉雞過於肥胖導致骨骼無法支撐身體而跛足,養在雞籠裡雞如同殭屍般對外界毫無反應。 因此動保人士與動物福利團體也開始鼓吹「人道飼養」,加上雞肉價格便宜也讓消費者願意付錢買在良好飼養環境下的肉雞,因此放養雞的銷售量也上升。 在荷蘭,由於速成雞(荷蘭文為plofkip,意為爆炸雞)受到民眾強烈反彈,過去7年有超過30%的養殖場不再飼養速成雞,速成雞佔市場比例也從2015年的60%暴跌至2017年的5%。在英國放養雞生產的雞蛋,銷售量也超過的傳統雞籠飼養雞蛋。歐盟也於2012年全面廢止傳統的格子籠飼養蛋雞。2018年11月,美國加州也通過公投第12號提案,規定所有在加州銷售的肉和蛋,動物來源皆需以放牧飼養。 動保團體也透過公布惡劣的養雞環境促使業者選擇人道飼養的肉雞與雞蛋。美國麥當勞、漢堡王等200多家公司都已禁止購買傳統格子籠飼養蛋雞所產的蛋,也有愈來愈多雞農願意主動改善飼養環境。但大多消費者還是寧願選擇便宜的雞肉和雞蛋,惡劣的飼養環境仍然持續存在。 ※本文獲《風傳媒》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林舫如核稿編輯:洪婉恬 ...

2019.01.24

國際

2017年緬甸若開邦衝突爆發,近百萬羅興亞穆斯林逃離家園,流落鄰國孟加拉成為難民。昔日緬甸「民主女神」翁山蘇姬遭到國際輿論抨擊為軍方共犯、迫害羅興亞人的幫凶,1年來被剝奪7個人權獎項,但她仍對這場「種族清洗」事件保持緘默。香港大學副校長、緬甸研究學者何立仁說,翁山蘇姬性格相當固執,輿論很難動搖她的想法。 本月14日,翁山蘇姬與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在東協(ASEAN)新加坡峰會中會面,彭斯當著翁山蘇姬的面指責緬甸政府對迫害羅興亞人置之不理,並直言此事「沒有任何藉口」,希望緬甸政府能追究責任。但翁山蘇姬僅冷冷回應:「我們了解自己國家的程度勝過其他人。」何立仁(Ian Holliday)17日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表示,翁山蘇姬性格頑固,旁人很難動搖她的想法,國際輿論和其他領袖的建議,恐怕都很難改變她對羅興亞事件的態度。 香港大學副校長何立仁。(風傳媒蔡親傑攝) 軟禁期間軍政府全面監控翁山蘇姬孤立無援,只能相信自己 何立仁曾與翁山蘇姬有過幾面之緣,他回憶只要翁山蘇姬一出現,不僅是全場目光焦點,氣氛也會變得十分肅穆,「她走進房間的瞬間,就向神祇降臨一樣,現場所有人會立刻安靜下來。有些國家的領導人會在某些場合展現親民風度,但翁山蘇姬很明顯的不想拉近她與其他人的距離。」 何立仁說,翁山蘇姬的性格和她遭到軍政府軟禁有很大關係。1989年以來,翁山蘇姬多次遭到政府軟禁,2010年才重獲自由;軟禁期間翁山蘇姬要與丈夫、孩子聯繫只能透過書信,但每封信都會被軍政府拆封檢查。翁山蘇姬為了抗議軍政府的審查,寧願與家人斷絕聯繫。即使知道家人必定會為她的安危心急如焚,她也沒有一絲動搖。 何立仁表示,軟禁時期的翁山蘇姬沒有任何外援,身邊的人她都不能相信,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斷,相信自己的決定,造成她頑固的性格。 翁山蘇姬性格也反映了她的領導風格。據傳2015年「全國民主聯盟」(NLD,全民盟)的議員名單就是由翁山蘇姬一人決定,2016年的閣員名單中她也是唯一的女性。 種族清洗不會動搖全民盟根基動盪帶來的經濟停滯才是關鍵 何立仁說,雖然翁山蘇姬檯面上對羅興亞種族清洗不聞不問,但更重要的是檯面下她是否有要求軍方追究責任,這點外界不得而知。但在緬甸國內對羅興亞穆斯林普遍仇視,民眾也很難接受他們的領導人為羅興亞人說話。 對緬甸普羅大眾而言,發生在遙遠若開邦的種族清洗太遙遠,並沒有多少人在乎,相較之下民眾更在乎緬甸的經濟問題。何立仁表示,全民盟是個很有魅力、很受緬甸人歡迎的政黨,羅興亞種族清洗不會動搖他們的根基,但是經濟問題沒有解決,難保全民盟不會遭到厭棄,「誰想投資一個不斷傳出衝突、屠殺和種族清洗的國家呢?」 ※本文獲《風傳媒》授權轉載 ...

2018.11.23

生活

奧斯卡影后海倫米蘭主演的驚悚片《溫徹斯特鬼屋》在2月2日上映,發行商主打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美國槍枝大亨威廉‧溫徹斯特的遺孀莎拉‧溫徹斯特耗鉅資打造的豪宅,成為來福槍下亡魂的收容所,終日鬼影幢幢。 溫徹斯特豪宅就位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的聖荷西,女主人莎拉溫徹斯特亦是真有其人,電影拍攝時也傳出演員有靈異感應,讓整部片更具話題性。 不過,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溫徹斯特豪宅(Winchester mansion)的鬼故事許多都是穿鑿附會的流言,與事實相去甚遠,莎拉‧溫徹斯特(Sarah Winchester)逝世前15年就已不住在豪宅內,屋中詭異的格局則是因為莎拉溫徹斯特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兩次大地震毀壞所致。 全球十大鬼屋!溫徹斯特豪宅佔地655平方公尺,共161間房 被《時代》(Time)雜誌列為「全球十大鬼屋」之一的溫徹斯特豪宅採用維多麗亞式建築風格,全盛時期佔地約655平方公尺,共有161個房間,包括40個臥室、2個舞池和6個廚房等。屋內共有17個煙囪、2間地下室、3台電梯和47個火爐。 傳說莎拉‧溫徹斯特經歷女兒夭折、丈夫過世後,聽從靈媒指示,在住家日夜不停的進行改建工程,以躲過來福槍下亡魂的詛咒。她以5000美元買進豪宅,耗資5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800億美元不斷改建,從1884年開始到她1922年逝世間,38年來日以繼夜的改建。 更有謠傳她每天晚上都聽從亡靈指示,在房內畫設計圖,因此屋內充滿各種不合邏輯的裝潢規畫,包括像「髮夾彎」一樣的Z字型拐彎,高度僅5公分的樓梯,打開就是往下兩層樓的空門,終點是天花板的樓梯等等。電影則稱,豪宅中共有超過500個房間、2000階樓梯、10000扇窗戶,成為800萬槍下亡靈的收容所。 38年來不間斷修改豪宅?莎拉‧溫徹斯特傳作者闢謠:她常常讓工人放假休息 關於溫徹斯特豪宅的傳言不斷,甚至從莎拉‧溫徹斯特還在世時就已經開始。不過研究莎拉‧溫徹斯特生平、著有《無法逃離的迷宮:步槍財富的繼承人莎拉‧溫徹斯特》一書的作者伊格諾芙(Mary Jo Ignoffo)指出,許多傳言都不是真的,例如屋內的空門、終點是天花板的樓梯都是因為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導致房屋幾乎全毀,原本7層樓的豪宅重建後只剩4層,才會產生許多不合邏輯的設計。 上百間的房間和蜘蛛網設計窗戶則是莎拉‧溫徹斯特本人的品味,一階只有5公分高的樓梯則是因為她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大幅度移動腳步,才將階梯改矮。 至於傳言莎拉‧溫徹斯特365天要求工人不間斷的改建房屋,伊格諾芙表示,這是後來溫徹斯特豪宅買主的不實說法,根據當時工人的說法,莎拉‧溫徹斯特經常讓工人一次放好幾個月假,也跟他們說可以隨意請假,根本沒有所謂365天不間斷改建。且莎拉‧溫徹斯特本人在離世前15年就已經不住在豪宅裡。 伊格諾芙強調,為了躲避槍下亡魂改建房屋的說法也相當可疑,因為當時大家都在用槍、大家都需要槍支自衛,在當時氛圍下用槍並不是有罪惡感的事情,也沒有證據證明莎拉‧溫徹斯特改建房屋是因為害怕詛咒。 ※本文獲《風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全球十大鬼屋、800萬槍下亡靈的收容所 溫徹斯特鬼屋究竟是真是假? ...

2018.02.07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