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半導體黃金時代來了!台積電資深副總張曉強:AI需求迅猛、這是20年來最令人興奮的時刻 台積電業務開發、海外營運辦公室資深副總經理暨副共同營運長張曉強23日在台積電年度技術論壇台灣場次提到... 2024.05.24
財經 台商該如何因應川普時代?資深投行家:4個「不得不」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未來中美可能加速脫鉤,供應鏈將更快速的往東南亞和美國移動。這對台商而言是很大的衝擊,從管理角度來看會是超級挑戰。 台商現在必須布局好幾個地方,如東歐、印度、東南亞、墨西哥和美國;過去只須講中文就好,現在得要面對好幾種語言和文化。我認為台商基本上要做4件事情: 1.積極走出去 台商只想繼續死守台灣,恐怕不切實際,撇開地緣風險不談,目前台灣還面臨缺電和缺人風險。台商走出去有各種型式,不一定要自己設廠,可靈活搭配投資少數股權、合資或購併等。 2.保持高度韌性,永遠要有備案 企業雖因應政策調整布局,但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太大,環境會不斷改變,造成衝擊。以中美貿易戰為例,美國抵制中國太陽能產品,於是中企前往越南、泰國等地規避;但新法規又指控中企「洗產地」,只好再轉往寮國和印尼等地。 另一個例子是墨西哥,2023年迄今,中國和台灣電動車企業積極前往墨西哥布局。但川普上任後表示要把製造業搬回美國,中企從墨西哥輸往美國仍會被課徵關稅,逼得企業另尋出路。 未來類似的環境劇變會持續不斷,企業宜保持高度彈性,能夠隨時調整,包括工廠地點、設備、人員和管理等。 3.培養國際人才 培養國際人才主要包含2個層面,首先是訓練台灣人才在海外運營公司、開拓市場,其次要懂得運用外國人才。 過去20年許多台灣人到中國工作,沒去過歐美留學,再加上台灣跟世界多數國家缺乏正式邦交,以致國際化能力大幅喪失。因此,在美國「去全球化」同時,台灣急需「再全球化」。 另外,企業還要加強運用外國人才。台灣未來要懂得招募、培訓及管理外國人才,且不要只限技術領域。現在多半是幫台灣的台積電員工去訓練外國員工,但未來在市場、工廠及管理層面都需要更多外國人才。 4.資源整合、打群架 多地布局對大企業如台積電、鴻海沒有問題,但對中小企業來說挑戰很大。台商過去從事的「國際貿易」不同於「全球管理」,未來中小企業的全球管理必須結合戰略夥伴,甚至是異業結盟才行,且不應侷限於台商,也可以考慮和外國企業合作。 面臨快速變遷的世界,台商如果不能徹底轉型,未來很可能會滅頂!... 2024.11.20
財經 打造「亞洲那斯達克」,台灣為何有優勢?資深投行家:關鍵在這2點 台灣半導體及電子產業占台股最大市值,第二大產業是金融業,今年獲利相當良好,上半年總共獲利達6062億台幣。 但台灣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的排名不斷下滑,2010年台灣排名第19名,2018年掉到32名、2020年42名、2021年跌至61名,2024年最新評比下滑至73名。 台灣可能成為亞太金融中心嗎? 最近行政院宣布要將台灣打造成為「亞太資產管理中心」,未來計畫主要以「留財為主、引資為輔」,以投資台灣為核心,不會太強調國際化或引進外國資金與人才。金管會認為,地緣政治緊張或許會阻礙資金來台,但大多數國人反而很淡定,所以才能夠「留財」。 這沒有錯,台灣有錢人過去是把錢投到國外,交給國外私人銀行如UBS、花旗等管理,現在台灣錢淹腳目,開發富人理財的確是一大商機。不過,台灣缺乏好的投資工具,大家常把錢投進股票或房地產,而股票又集中在台積電、半導體和AI等類股上,以致於少數股票市值過大、房地產價值一再破紀錄。 雖然台灣不一定需要外資,但若要發展為金融中心,光靠自己的錢還不夠。「中心」代表「樞紐」,必須能匯集全球各地資金,長期來看仍需開放。 另一個台灣目前難以成為金融中心的原因是,我們過於強調二級市場交易,相對不重視一級市場。一級市場就是發行市場,金融中心一定要有企業願意在當地上市募集資金,美國那斯達克變成重要金融中心,就是因為有許多科技股選擇在該地掛牌。 成為亞洲那斯達克?台灣有哪些優勢和障礙? 在我看來,台灣應該積極發展成為「亞洲那斯達克」,因為台灣有許多世界一流科技產業,除半導體外,電子及生技業均有很高含金量;台灣投資人也願意了解技術,超微執行長蘇姿丰表示台灣每一個人都知道CoWoS是什麼。 但為何台灣資本市場無法成為亞洲募資中心?主要原因是重硬輕軟、缺乏「本夢比」想像力;主管機關心態保守、不夠開放;近期危機則是台灣地緣政治風險。 最近台股大跌,說明投資人信心仍然不足。台積電變成套利工具,假如地緣政治情勢惡化,台股只有短期投機價值,不會有長期投資價值,值得投資人與政府深思!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8.14
職場 不讓部門合作變內鬥,資深幕僚無往不利的橫向溝通法 管理對內利害關係人,包含向上、向下及橫向等部分,相較於向上管理的對象很明確——你的主管,橫向利害關係人是我認為最難管理的部分。 來源:Lin Zhao Ru 不同部門間在意的點不同,溝通的語言模式不同,都增加了溝通跟協作的困難度。到底平常要怎麼做好橫向管理?在會議上跟執行專案等特定情境下,又該如何做好橫向管理呢?以下分享幾個方法,只要橫向管理做得好,執行順暢沒煩惱。 日常管理 1.搞懂橫向單位在意的KPI 可以從日常觀察,像是業務在意的是營收達成率以及業績目標;採購在意是與供應商談判的價格;財務在乎的是營運成本。橫向溝通是從理解對方開始的,理解不同部門在意的重點,更能讓彼此在同一條線上溝通。 2.使用對方的語言,了解對方的邏輯 實務工作上應該還蠻容易遇到跟橫向部門雞同鴨講的狀況。例如,採購向IT提系統需求,但IT不懂採購的作業管理,一直要求採購寫需求跟規格,提出工作邏輯好,讓他寫程式。 但採購一直對IT講他要如何做供應商管理,這時兩人的溝通就是平行線,如果有一個同時懂採購作業又懂IT的人,就能做兩人之間的翻譯機了。 這不是要你什麼都懂,而是在日常工作時多了解不同單位的作業與管理方式,知道橫向部門的基礎邏輯,就比較容易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進行溝通。 3.了解橫向合作單位主要接觸窗口的習性 有些人的溝通方式比較跳躍,有些人則習慣一步一步來。根據窗口的習性,用他習慣的方式溝通,通常會比較順利。 4.平時累積信用 可以在不影響自己工作的前提下,幫助橫向部門,讓別人覺得你對他有用處,累積自己平常的信用。 時間久了,其他部門就會對你產生「你是能幫助他的人」的印象。一旦建立起信用形象,通常你去找橫向單位溝通時,就不容易遇到抗拒的態度。 5.取得對方的信任 隨著信用累積越多,將進一步形成信任關係。這讓你和對方變成夥伴,可以一起商討事情。在正式會議前,先聚再一起整合彼此手上擁有的資訊、籌碼及資源,以便解決問題。 我跟協作單位的窗口關係還不錯,遇到問題還蠻容易解決的。反之,如果關係不好,可能還會鬧到各自部門的主管上,把簡單的事變複雜。 6.平常跟窗口建立互動關係 見面三分情,在茶水間遇到時打個招呼,不忙的時候聊一下近況,或是送個小點心和飲料。不要吝嗇於讚美,稱讚對方的優點,這些都是平常很容易建立互動的方式。 7.灰色地帶的事情要不要做? 遇到權責不清的事情,萬一把事情撿起來做,會不會反而讓自己變更忙,而且多做多錯? 我的判斷準則是:能對個人KPI,或是手上專案有幫助的事就去做。 這裡要提醒很重要的一點:不要輕易去插手其他部門的團隊管理,該部門主管會覺得你越權,你的主管則會認為你可能很閒,還有時間去做別部門的事,搞的自己裡外不是人。 如果你的角色是專案大PM,可以跨部門管轄,更要小心的與協作部門的主管溝通,以設定執行任務的優先順序。 特定事件發生時的橫向溝通 像是遇到明確的議題或事件,需要在一定期限內取得共識、達成結論的情況。特定事件的橫向溝通,相較於日常更直接和激烈,以達成目標。 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學著借力使力,順著跟你同一陣線的人的脈絡,更容易達成自己的目的。將同一件事包裝成有利於雙方KPI,以滿足自己與協作單位最在意的事。這並不是利用他人,而是創造雙贏互利的狀態。 借力使力的流程。來源:Lin Zhao Ru 以更高的目標說服各單位朝同方向前進 可以跳脫個別部門的訴求,以更高一層的視角去說服其他人。最常見的情況,是以公司獲利目標當作主要訴求方向,畢竟公司最終目的就是要營利。 嘗試各退一步 為了取得最大的共識,有時必須退到大家都可接受的程度,再往下執行。雖然可接受的解法不一定是最佳解方,但考量到時效性跟可執行性,就已經是實務上的最佳解。 結論 以上提到的方式適用於辦公室,如果是工廠這類講求時效性、需要立刻解決問題的環境就不適用。畢竟在講求時效性的地方,溝通需要更「直接」,所以還是要依自己所處的環境做調整。 可能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疑惑,有沒有具體的方法或步驟來跟橫向單位合作? 其實實務上真的太多情況,不同的公司文化、產業、組織等,都需要有不同的方式去應對。溝通技巧需要時間和經驗累積,遇到越多情境,就能越靈活應對。需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應對能力,就能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橫向管理方式。 *本文獲「LIN ZHAO RU」授權轉載,原文:以幕僚角度看待利害關係人-橫向管理篇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1.07
財經 2025年台商怎麼走?資深投行家點出5大關鍵趨勢 2024年快要結束,即將迎接新的一年開始,許多專家預測2025年的代表字,包括謹、力、均、崎、和、展、軟、智、新、算、緩等,我對於明年有什麼看法呢?我認為,沒有辦法用一個字來形容,但可以歸納出來幾大趨勢。 以下是我對2025年5大趨勢的看法: 1.地緣政治主宰一切 地緣政治不僅是今年、也是明年最重要的關鍵詞。年底還未結束,我們已經看到南韓出現戒嚴鬧劇,而敘利亞阿塞德政府更在短短一周多垮台,這些都完全出乎專家意料之外。明年,除了大家已知道的灰犀牛危機之外,還有無法預見的黑天鵝。 講到地緣政治,不能不講中國。台灣過去習慣跟著美國走,未來川普上台後更可能如此。但中國近來在電動車、清潔能源、氣候標準制定上,積極與許多國家合作,值得關注。 2.企業加速全球移動 在全球化浪潮下,川普逼迫全世界前往美國投資,而台灣企業也需加速布局世界,從台積到美國、日本、德國去建廠開始,大型電子供應鏈也轉進東歐、印度、東南亞及墨西哥。 殘酷的現實是川普會改寫遊戲規則,比如說墨西哥原來是「近岸外包」最佳地點,但因川普不爽中國電動車業者「墨皮陸骨」策略,揚言要加25%關稅,恐增加台灣企業的生存壓力。 未來台灣企業必須快速敏捷、保持彈性,必須有能征戰海外的團隊,不要在一個地方做過大的投資,且永遠要有備案,隨時可以遷徙。 3.外在環境波動劇烈 可預見的是,未來環境波動只會越來越大。過去一年,全世界酷熱、嚴寒、水災、風災⋯⋯天災不斷,地球已經生病了,而一個不相信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川普總統,恐怕會讓環境變得更糟。金融市場亦然,在川普「讓美國再次強大」口號下,美股仍將一支獨秀,但全世界各地會受到打擊。 4.韌性考驗企業與社會 在動盪的時代,意外衝擊隨時會出現,重點是要有高度適應性,才不會被打倒。台灣在過去一年在AI及半導體科技展現出高度韌性,但政治、外交、經濟,甚至社會,也都需要韌性。明年的最大變數來自於川普政策。 5.生態系強迫更多連結 未來是生態系時代,每一個體與其他個體間的關係會更加密切,需進行多元形式的策略聯盟。未來大者恆大,企業加入生態系,才能抱團取暖。 地緣政治風險、全球布局、環境變遷、社會韌性和生態系整合,都不是單一企業能獨自面對的挑戰。唯有提前布局、靈活應變,同時加強跨產業合作,才能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中站穩腳步,創造新機會。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12.18
財經 從產品到營運,Gogoro踩了哪4個坑?一個資深投行家的觀察 台灣電動機車龍頭Gogoro遭遇亂流,自2011年起即擔任執行長的陸學森9月13日宣布辭職,另外也爆發採用中國製零組件,卻申請政府補助的新聞。一個新創巨星殞落,令人嘆息。 Gogoro曾經是台灣最被看好的獨角獸,2022年赴美掛牌,掛牌盤前市值高達22億美元,至今只剩下1.5億美元,股價大跌。 Gogoro創辦人陸學森是香港人,曾任宏達電創意長,打造出台灣電動機車生態系。Gogoro的投資人除了新加坡主權基金、台灣國發基金外,還包括企業大咖如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前後募集了大量資金。 今年第二季以來,Gogoro出現核心主管離職潮,包括營收長、財務副總、行銷長、產品長,這是企業內部存在著問題的警訊。 Gogoro為什麼會失敗?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拿不出實績 陸學森是卓越的設計師,而且很有願景、口才極佳、很會募資,但他卻不是優秀的CEO。由於過去幾年市場上的資金多,投資人特別願意砸錢在具有綠能永續概念的企業,但現在科技業進入寒冬,一切回歸根本,讓Gogoro過去能成功的因素消失了。 Gogoro業績不佳,只能不斷編織未來願景,最終連大股東也喪失信心。 2.企圖心太大 Gogoro過去幾年曾進軍中國、越南、印尼、韓國,還包括智利、哥倫比亞、尼泊爾、菲律賓和印度,但未真正落實。且由於擴充過於分散,資源也無法跟上來。 國際化是台灣的弱點,連台積電前進美國都遭遇大挑戰。一間公司要進軍國際,不能只靠領導階層帶領,團隊整體的國際化能力也很重要。另外,台商進入不熟悉市場時,一定要與當地龍頭企業合作,不能什麼都自己來。 3.成本過高 做電動車最高的成本就是電池,成本過高不僅會壓低利潤,也會讓產品價格沒有競爭力,而Gogoro一直以來都無法解決這個難題,找到獲利模式。 此外,在中美脫鉤、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狀態下,Gogoro想要打造低成本的「台製電動車」有很多困難。經濟部最近要求中國製造、台灣組裝的MG電動車,需有一定國產化比例,雖可帶動本地供應鏈,但導致成本大幅增加,Gogoro也一樣。 4.定價不符合客群需求 陸學森的權力大,一切以設計優先、與市場脫節,當初會推出定價12萬8000元的電動機車,相信他就是以電動機車界的蘋果自許,卻忘記顧客都是小資族。 Gogoro的失敗對台灣新創企業是一記沉重打擊,值得我們深思。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林易萱 ... 2024.09.25
生活 百位資深玩家搶搭這艘河輪 萊茵河上賞名畫美景、遊古堡酒莊 登船的貴賓都是去年老早就報名等著行程的資深玩家,有的開露營車走遍大江南北,有的玩過一百多國,為什麼他們甘願等一年也要參加... 202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