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解答

共有 1484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只要有職場經驗的人,應該都深刻體會過報告的重要。在近二十年職涯中,我做過無數次報告,而這些報告的核心始終如一,那就是「數字」。如果一份報告中缺少數字,或對數字的解釋和邏輯不足,即便其他內容再怎麼完善,也難免會被要求重新確認。 為什麼一定要用數字?每個人在工作中使用的語言和解讀方式不同,會根據自身思維去理解對方,溝通誤解的風險自然就會提高。 如果你已經充分了解主管和同事的溝通習慣,或許能準確捕捉他們的語言重點。但如果你在有限時間內無法做到,那麼明確、直觀的數字,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方法。 A:代理,下一年度團隊銷售目標五百億韓元的達標計畫進行得怎麼樣了? B:根據目前情況,預估銷售額會比目標少三十億韓元,目前正在尋找解決方案。今年A分店將銷售目標設定比去年成長二○○%。雖然在現實中非常難以實現,但我們會透過網路行銷等方式來解決…… A:所以,銷售目標究竟是能達成,還是無法達成呢? 這是報告中極為常見的狀況。明明報告者希望傳遞的核心訊息是「我們能夠達成目標」。然而,主管關注點卻停留在未達標的三十億韓元,並不斷追問如何彌補差距。 報告的本質在於用數字清晰呈現事情結果或狀況,並讓對方充分理解這些數字的意義。 如果報告人員調整順序,先說明團隊制定出四百七十億韓元達成計畫的具體原因,結果會如何呢? 報告中,「最先提到的數字」至關重要,因為它會對聽報告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這第一個數字必須與你最想傳遞的核心訊息一致。否則,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來澄清和解釋,甚至扭轉對方的誤解,這正是「初始效應」。 除了初始效應,還有一個理論也強調初始資訊的重要性,那就是「定錨效應」,一旦接收到最初的訊息,便會以此為基準劃定思考範圍。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報告時,往往不從核心內容開始,而是先提到其他次要內容呢? 對報告者來說,「解決當前問題」通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因此自然會先把心力集中在問題解決上。這就是為什麼某些相對次要的部分,反而被優先提及。 對報告者而言,說明自己投入大量時間製作的細節似乎十分重要,但對於聽取報告的人來說,過多細節可能會干擾對整體內容的綜合判斷,這一點務必銘記。如果細節並非報告核心,將其安排在後半部分,不失為一個更恰當的選擇。 報告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資訊交換,報告者務必要清楚區分重要與次要資訊,並合理安排報告順序,才能確保報告內容清晰且具說服力。 A:創業到現在已經三個月,銷售有如預期成長嗎? B:銷量看來有慢慢成長。 A:跟上個月相比,這個月成長了多少呢?有誰知道本月和本週的銷售目標是多少嗎? B:……。 是否曾因面對過多數據,無法確定該聚焦在哪些關鍵數字上?即使花了好幾天準備資料,報告時卻因無法回答主管提問而手足無措。有時,明明知道的內容卻答不上來;有時,剛好被問到沒準備的內容。 比起快速完成,準確的數據和合理的邏輯才是計畫報告的關鍵。 這種讓人一時語塞的提問,多半與「具體數字」有關。 如果是詢問意見或想法,還可以憑經驗或邏輯思考應對,但當涉及數字時,若不熟悉,往往難以回答。然而,業務上的數字,要全面掌握並不容易。 在職場上,最需要關注的數字是「目標」。目標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維持企業運作的基本經營目標,另一種是為了實現卓越成長的挑戰目標。每個部門常會依據年度目標,再細分為每月目標。 當大目標細化成的小目標越多時,要掌握所有數據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思維模式,從最重要的數字開始著手。 身為職場人士,須清楚掌握的目標與業績中的關鍵數字是什麼?答案是:終極目標(期望達成的狀態)與當前目標(當下應達到的狀態)。 我會根據「時間軸」來檢視業績與目標的差距。首先確認當前業績情況,然後依時間順序逐步檢查。這樣的方式,可以分析業績不如預期或超出目標的原因,判斷是暫時現象,還是結構化問題,並制定對策。 可將目標細分為四階段,每週完成一部分,並檢視執行情況,這樣更容易逐步實現目標。 如果以每週為單位執行當前目標,四週內便可以進行四次績效檢查。即便檢查中發現不足之處,也可以透過這四次調整機會進行補強與改進。 在日常工作中,試圖掌握所有繁瑣的數字不太實際。不如先專注於「績效」和「目標」這兩項關鍵數字吧。 A:代理,可幫我比較去年A公司和B公司的營收狀況嗎? B:根據資料,A去年的營收為五百二十九億韓元,毛利五十二億韓元,營業成本四百五十億韓元;B則是營收四百三十五億韓元,毛利四十四億韓元,營業成本三百五十四億韓元。B還有一次性收益,來自處分不動產的利潤為三十億韓元。從毛利率來看,A為九・八%,B為一○・一%。A年增率二・三%,B則成長二・九%。 A:了解,謝謝說明。不過,可以再說得簡單一點嗎? 在對話中,儘管代理盡力涵蓋所有相關數字,但回應卻是希望他能更言簡意賅。有沒有想過他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表達方式?可能有兩原因: 一,對內容理解不夠完整。如果連自己都無法徹底釐清,就更難用簡單方式傳達給他人。 二,誤以為艱澀的表達顯得專業。有些人認為把話說得複雜能展現自己的專業能力。在職場中,雖然需要使用專業術語溝通,但有些人卻過度使用,甚至濫用。然而,若想有效傳達訊息並說服對方,複雜內容需要轉成易懂的表達方式。 簡化複雜數字的方法之一,是將龐大的數據,轉換成以每人、每件或每坪為單位的數值,透過這樣的「單位化」處理,讓數字更直觀易懂。 回到對話,單憑營業額和營業毛利兩項數據,只能對絕對收益規模進行比較,無法進一步了解實際的獲利情況。這是因為數字看起來雖然大,但包含的資訊量卻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營業額或營業毛利除以員工數,計算出「人均營業額」或「人均營業毛利」。 透過單位化處理,轉換為「人均營業毛利」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從經營效率的角度看,B公司表現更為出色。 透過將大數字分割成小數字,再細分成更小的數字,可明顯降低數字的複雜程度,還能讓原本隱藏在數字中的意義浮現,使分析結果更加清晰。 {DS_BOX_38885} ...

2025.01.09

財經

iPhone 16初期銷售需求強勁,協助蘋果公司上季營收成長6%並優於預期,但在中國市場的疲態疑慮不散,而且預告年終旺季的銷售成長並不火熱,消息拖累蘋果盤後股價下跌約2%。 蘋果財務長梅斯特里梅斯特里(Luca Maestri)在財報後的分析師會議上表示:「我們預期在12月的這1季,整體營收年比成長幅度為中低個位數。」分析師原先預期本季營收會成長7%。 上季營收成長6%,但中國市場營收下滑 回顧上季,iPhone協助在中國市場穩住業績,當地整體營收150.3億美元,下滑幅度在1%以內,但仍低於分析師預估的158億美元。 執行長庫克表示,iPhone在每一個市場都成長,暗示其他產品線或許是在中國銷售的癥結所在。 蘋果上季整體營收成長6.1%至944億美元;每股盈餘1.64美元,高於市場預估的1.6美分,但在剔除歐洲法院判定須補稅的一次性費用後,每股盈餘剩下97美分,仍比去年同期成長12%。 iPhone銷售成長逾5%,16系列開賣強勁 以產品細項而言,蘋果的主要產品iPhone上季銷售成長5.5%,達462.2億美元,高於分析師預期的450億美元。 由於蘋果的會計年度第4季是截至9月28日止,代表僅反映9月20上市的iPhone 16系列開賣首幾日的銷售表現。庫克表示,iPhone 15的銷量比一年前同期的iPhone 14更強勁,而且「16比15強」,等同是強調iPhone 16在開賣頭幾日的銷售速度比iPhone 15更快。 庫克也表示,消費者下載新版iPhone作業系統的速度是前一年的兩倍,該作業系統具有所謂的Apple Intelligence功能。他說:「我們已經從消費者和開發人員獲得良好反應。我們有個好的開始。」 iPad、穿戴業務營收不如預期,服務營收創新高 在iPad和穿戴式業務等其他產品方面,營收則不盡如人意。蘋果公布,iPad上季營收69.5億美元,成長幅度達8%,但未達到市場預估的70.7億美元;Apple Watch手表、AirPods耳機等穿戴式裝置、家庭與配件的營收年比下滑3%至90.4億美元,低於分析師預估的91.7億美元。 Mac產品上季營收成長2%至77.4億美元,符合預期,庫克表示,這一成長是由MacBook Air筆電的銷售推動,該產品在春季更新了新晶片。蘋果本周也剛發表搭載M4晶片的桌機iMac、Mac mini與筆電MacBook Pro。 蘋果包括iCloud、線上訂閱在內的「服務類別」營收上季成長12%至250億美元,創下新高,但低於市場預期的253億美元。梅斯特里表示,服務營收在本季將以2位數成長,類似於2024年度的成長速度。 競爭同業微軟和Meta本周都表示,預期支出將繼續增加,以支持其AI策略。蘋果表示,用來衡量該公司資本支出的財產與設備支出金額比前一季增加29.1億美元,達到94.5億美元。 蘋果支出較低的部分原因,是它運用第三方資料中心進行一些AI作業。Apple Intelligence某些方面確實依賴蘋果自家的資料中心,但該公司正使用自研晶片支援這些功能。 庫克表示:「顯然,使用自家為我們帶來一些財務好處,但這不是我們這樣做的原因。我們這麼做是為了可以在裝置上提供相同的隱私和安全標準。」...

2024.11.01

職場

根據《華爾街日報》,想養出一個自信、心理健康的孩子,每天花10~15分鐘確保優質的親子互動,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效。 為什麼高品質的陪伴如此重要? 臨床心理學家塔瑞芭(Shefali Tsabary)博士指出,在家庭關係中感到安全、被保護和被看見的孩子,更容易培養出自信和勇氣,進而在外面的世界中敢於冒險、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研究也發現,與父母有良好互動的孩子,不僅較少出現焦慮和孤獨感,也更具同理心,情緒控制能力也更好。甚至有研究指出,增加親子相處時間不僅能預防青少年憂鬱,對於已出現憂鬱症狀的青少年來說,也能有效減輕症狀。 如何察覺孩子需要更多陪伴?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警訊:學業表現突然下滑、態度的轉變,例如,孩子變得易怒、愛發脾氣,或是與手足之間的衝突增加,都可能是在尋求關注的訊號;當孩子出現聞自己的手等不同於往常的行為,這可能是壓力或焦慮的表現。 如何營造高品質的親子時光? 1.善用生活中的零碎時間 共度美好的早餐時光:用餐時,你可以坐在孩子的旁邊,邊享用早餐邊溫和的詢問「今天有什麼計畫嗎?」或是分享自己的行程。關鍵是讓孩子帶著溫暖和正能量展開新的一天。 放學後的黃金時刻:請將手機放在一旁,專心聆聽孩子分享學校發生的事。透過自然的對話了解孩子的交友狀況,先做一個好的聆聽者,不急著給建議。 睡前時光特別珍貴:多花一點時間說故事或聊天。你可以溫柔的問問「今天最開心的是什麼?有遇到什麼困難嗎?」用溫暖的擁抱和鼓勵的話,為孩子的一天畫下完美的句點。 2.建立有效的親子互動模式 要期待孩子配合大人的興趣,不妨轉個念,主動參與孩子喜歡的活動。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布蘭登發現,當他開始陪小兒子玩樂高,而不是硬要他打棒球時,孩子整個人都變得開朗起來。真誠的關注孩子的興趣,往往能建立更深厚的親子連結。 還有,要創造不受干擾的專注時間——給予孩子一對一的高品質時間,不要同時處理工作或滑手機。即使只有短短10分鐘,也要確保這段時間的專注品質。 因應不同年齡調整互動方式:對於6到12歲的孩子,你可以多運用遊戲方式互動,比如一起運動、製作手工藝品,讓學習和交流在歡笑中自然發生。對於青少年,則要懂得尊重他們的隱私,同時維持開放的溝通管道。一個小技巧是:不要追著問太多問題,而是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分享。 在這個忙碌的時代,與孩子相處的關鍵不在時間長短,而在於互動品質。每天只要能撥出短短的專注時間,就能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打下穩固基礎。 資料來源:WSJ、Quenza 核稿編輯:林易萱責任編輯:湯明潔 ...

2025.01.21

生活

內政部移民署提供「入出國日期證明書申請須知」,現已加入「個人化資料自主運用(My Data)平臺」,國內外人士除臨櫃辦理申請,也可以直接透過My Data上網下載自己的入出國日期證明書,申請日期可自由選擇,意即從出生至今的出國出入境次數皆可查詢,頻繁出國的民眾再也不用傷透腦筋回想出國日期。 由內政部移民署所提供的「入出國日期證明書」服務,操作十分簡單,只需3步驟就能得知個人從出生至今共出國幾次,還能將查詢結果下載另存到自己的電腦上。 第一步驟:填寫個人基本資料 民眾只需到My Data網站,第一步先填寫個人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及想查找的入出國日期起訖日。 第二步驟:進行身分驗證 第二步會進行身分驗證,可選擇「行動自然人憑證」(僅支援手機)、「手機門號和健保卡卡號驗證」或「軟體金融憑證」共3種驗證方式。第一次使用My Data的民眾,需通過兩次的身分驗證才會過關。 第三步驟:取得資料 待網頁出現讀取成功字樣後,代表能成功獲取入出國日期證明書。民眾需以個人身分證字號的密碼開啟檔案,也可選擇「線上預覽檔案」或「下載到我的裝置」。但移民署的這分資料不會包含個人出境的國家名稱,僅能看見個人出入境的次數及日期。 My Data除可申請「入出國日期證明書」外,包括「個人所得資料」、「護照資料」、「財產資料」、「勞工保險被保險人投保資料」,及「現戶全戶戶籍資料」等共135項個人資料,皆可透過該平台的「找文件」取得。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2024.05.07

職場

貼上LinkedIn 大頭照,加上一份出色的履歷,也只能在求職市場裡成功一半;剩下測試的半哩路,就是一次成功的面試。 國際旅遊評論網站TripAdvisor聯合創始人暨前執行長史提夫・考弗(Steve Kaufer),近日分享了他自己常問的面試問題,與應避免的危險答案。 他在2022年卸任TripAdvisor執行長,接著創辦了一間新創公司叫Give Freely,這是一個通過日常行動來幫助世界的平台。新公司的第一項產品,是一個外加在瀏覽器的擴充程序,能協助人們在網路購物時找到優惠券,接著將商店所回饋的佣金,捐贈到你喜歡的慈善機構。 如何找到「對的人」?你最好親自面試每一位應徵者 考弗建議所有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在創業早期時,親自面試每一位應徵者,直到有數百位員工開始抱怨為止。 雖然這顯示出創辦人過分「微觀管理」,但卻是「合理的關心」——關鍵在於,不要將面試的最後一關,輕易交給別人。 應徵者是否能團隊合作Q:你從事過的最難的專案是什麼? 他喜歡聽人談論自己的工作經歷,他經常問:「你從事過的最困難的專案是什麼?」藉此,會留意應徵者是否有責怪他人的傾向,或者是一個能對同事展現同理心的人。 「這通常能告訴我,他們是否能團隊合作?」他補充道,「還有他們是否會負責困難的事情?」 換句話說,請避免在面試中推卸責任,因為這可能意味著,在艱困時期,你缺乏承擔責任的能力。 這個問題往往還能帶出另一個層面,也就是候選人對「努力工作」的定義是什麼?例如,若應徵者認為,某項任務必須在週六工作,就感覺它很困難,這可能就是個危險信號。 能否持續尋求自我進步Q:重做一次,你會用一樣的方法? 因為,不同的主管對於什麼是努力工作,往往會有自己的見解,這就是很好的對標時機。 此外,考弗說,他不僅會關注應聘者面臨的困難,也關心他們改進的能力。因此,他會請他們聊聊自己最滿意的專案或工作經驗。 人們通常練習過這個題目,會回答得很開心,但他會說:「嗯,聽起來這真的是一場勝利,但如果給你機會重新做一次,你會用一模一樣的方法進行嗎?」 「這有時會讓人措手不及,」他說。「我可以從停頓中看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如何改善)這個問題。」但若自己想找一名好員工,他期待他們是永遠能尋求自我進步的人,即使外部已經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對新事物始終有好奇心Q:你用過AI聊天機器人嗎? 在面談過程裡,他尤其重視「好奇心」,這是他用來衡量一個人才「適應力」的標準。而檢視好奇心可以有方法,例如他會問:「你用過AI聊天機器人嗎?」 若一個軟體工程師說他從來沒用過,那考弗絕不會錄取他。「我在找的人,是那些會說,『喔,我不知道,但我會弄明白。』」 他解釋,對新技術或趨勢的好奇心,是一種靈活性的展現,而在新創公司這類更無法預測的環境裡,這點更為重要。 資料來源:The Founder Hour、商業內幕、The Logan Bartlett Show 核稿編輯:吳和懋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4.06.19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