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一通電話,就有長照支援!減輕照顧人負擔的長照4錢包,一次掌握 、社區式及住宿式服務外,並同步推動長照給付、支付新制,以及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長照ABC),致力保障照顧服務員薪資待遇以充實長照人力... 2024.07.06
焦點 人人都會變老,沒人是局外人!新莊長照悲歌給社會大眾的10個提醒 10.社會安全網是我們都應該幫忙維護的事,請支持長照系統,我們都會變老,該繳的錢、該做的事,我們一起來努力... 2024.12.10
生活 93歲爺爺過世前兩年,每天必到這個菜園上班!台灣小鎮醫師的幸福共老實驗 陳醫師說,素園雖然是長照醫事C據點(編按:指在社區內的長照服務據點,提供健康促進、關懷訪視、共餐等服務... 2024.09.13
財經 瞄準再生醫學、生技新藥 、精準照護議題 未來科技獎媒合會 讓創新技術與市場商機同行 這項技術適用於醫院、診所、長照機構及居家護理服務,解決臨床上缺乏有效生物膜清除策略的難題。... 2024.10.01
職場 陪母親三天兩頭跑醫院的她發現,媽媽期待見到老朋友,是種黑色幽默 2019年9月於《現代商業》雜誌刊登照護父母的散文,以趣味流暢的筆調描寫長照的辛酸點滴,並探討人口老化的種種問題... 2024.06.04
財經 信託是什麼?不是有錢人專利,詐騙、生病、失智都不擔心 談財產信託前,先提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 你有沒有想要提撥一筆錢,自己老後可以照顧自己、每月用作生活費用,或是為了子女、孫子女準備一筆未來的教育基金? 現在詐騙猖獗,老後即使銀行有存款,如何確保不被人騙走? 年老萬一發生失智或昏迷住院,銀行存款該由誰來管理? 當有一天生病臥床無法照顧自己時,誰可以幫忙照護,幫你支付生活費、醫藥費? 現在銀行都在推廣信託,信託費用會很貴嗎?這是有錢人才需要的嗎? 信託有什麼好處? 上述的這些狀況,都可以利用信託解決。信託,簡單來說,就是「我相信你,因此把財產託付給你幫我管理」。 負責管理財產的人,可以是機構,也可以是自然人。把財產交給專業機構管理的稱為營業信託,例如:銀行信託部;而把資產交給非專門做信託的自然人(或機構)管理的稱非營業信託,即民事信託,例如:會計師或個人。 二者的差別就是,銀行信託部受到政府金融主管機關金管會很嚴格的監管,而民事信託,萬一發生糾紛,就只能透過法院來處理。 為因應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金管會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提供符合高齡者需求之金融商品及服務,因而推動信託2.0計畫,希望業者積極發展符合民眾各面向需求之全方位信託服務。 例如:安養信託、以房養老貸款、失能保險,並鼓勵金融機構與異業結盟,可以與醫院合作結合醫療服務、與養生村合作安養照護、與律師合作提供法律服務等資源,提供高齡者老年生活所需資金及安養照顧服務,增進退休保障,使高齡者有更美好的生活。 信託聽起來很好,但對於一般人來說,必須把自己的財產權移轉給第三人管理,感覺會有那麼一點不容易放心,不知道有沒有風險?交給信託機構後,財產還是我的嗎?有這必要還得「付費」交給別人管我的錢嗎? 其實銀行受託管理客戶的信託財產與銀行的自有資產是分開的,萬一銀行信用出問題,信託財產獨立,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不屬於銀行的債權人可以追償的財產範圍,且金管會也會協助處理後續接管程序,因此無需擔心放在銀行的信託財產有問題。 信託財產雖然所有權於形式上是移轉給銀行,但受益權是指定之受益人所享有。身為委託人的你,仍可以修改、變更指示事項,以及變更受益人,仍擁有控制權。 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 當我們漸漸失智時,來得及處理財產保全事宜嗎? 現在詐騙案件頻傳,被騙的對象不見得是高齡者,就算沒有失智,如果不幸被騙走養老金或是子女養育金,怎麼辦? 如果我們有要照顧的親人,當自己發生意外無法盡照顧責任時,誰可以幫忙照顧? 為了避免這些遺憾或意外發生,建議在健康的時候,好好盤點自己的資產,再依自己的需要,訂立信託契約、將財產權移轉給銀行信託部代為管理。 信託是一個保障財產安全的工具,因此交付信託的資產,不需要是全部的財產,端看每個人的信託目的而定,可以靈活決定信託規模。比方,前面已經估算初老後生活需要1890萬元,你就可以思考這筆金額有多少比例交付信託,有多少留在身邊運用。 以下分享信託相關案例: 為保全自住的唯一的房子,將房子交付信託 今年75歲的鄧阿姨是公職退休,3歲時跟著父母從山東來台灣,其餘親友均在中國。父母去世後,僅有阿姨一人單獨生活。現在詐騙案可以說是全世界都在流行中,被騙的人不論年齡、不管金額大小都有,鄧阿姨很擔心,她現在自住的房子是她最有價值的資產,也是她養老所需。 因此,建議鄧阿姨可以將房子交給銀行做不動產保全信託,所有權過戶到受託人銀行的名下,由銀行代管,阿姨也願意支付信託所需的簽約費及管理費用,這樣一來,就不用再擔心自己會受騙上當了。 希望有充裕的錢過老年生活,可以辦理安養信託 80歲的曾叔叔是桃園當地仕紳,家族在該地區頗有名望,育有3名子女,配偶於20年前生病離世。曾叔叔與同樣有一段前婚姻及子女的廖阿姨交往10年,並共同居住,二人感情極佳,惟曾叔叔不想於法律關係上複雜化,不打算與廖阿姨結婚。 曾叔叔近一年身體狀況不佳,又聽聞好友失智後,財產均由長子管理,長子每個月僅給他3萬生活費用,生活拮据。曾叔叔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疏離,看到好友的狀況,不禁擔憂起來。 這時候,建議曾叔叔將財產放進銀行做信託規畫,為自己利益的安養信託,可以約定: 每個月給自己15萬元生活費。 如果有請看護(台籍或外籍),支付看護費用。 每個月給廖阿姨照顧曾叔叔的報酬5萬。 支付醫療費用等約定,就不怕萬一失智找上門,會沒錢過舒服的日子。 為母親規畫老年生活,辦理金錢信託 單身的獨生女林小姐在47歲時確診罹患癌症,放心不下75歲的母親,決定幫母親成立一個他益信託,林小姐是委託人(出錢的人),銀行是受託人(管理錢的人),母親是受益人(拿錢、用錢的人)。信託契約中指示銀行從林小姐過世後開始支付母親相關支出: 按月支付生活費4萬元。 每年給10萬元旅遊費用。 支付醫療費用。 支付照護費用。 林小姐在3年後過世,因有做上述安排,走的時候已無罣礙。 用信託守護女兒長大 王小姐在53歲時確診罹患癌症,配偶為上市公司高階主管,唯一的女兒只有13歲。相信配偶會好好的照顧女兒長大,但世事難料,或許配偶會再婚,未來是什麼狀況就不得而知了。因而決定幫女兒成立他益信託以及保險金信託,信託契約中指示銀行從王小姐過世後且配偶再婚開始支付女兒相關支出: 按月支付生活費3萬元。 教育費用(包含各種才藝班、補習班等)實支實付。 每年給10萬元旅遊費用。 支付醫療費用。 信託資產餘額於受益人30歲時一次性交付之。 王小姐在3年後過世,因有做前揭安排,也是走得很安心。 如前述案例,信託除了可以照顧自己,也可以照顧父母、子女、孫子女及其他想照顧的人。而我國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90歲以上長輩已經不在少數,但伴隨而來的是失智人口比例越來越高,我們也無法確定自己未來是否會有失智的風險。因此,「失智」成了財產信託重要的推動力之一。不論是單身、頂客族或小孩不在身邊,老後都很可能得面對這情況。 總之,信託可以達到專款專用的目的,例如: 要給父母養老金,又怕給的錢被其他手足拿走,或是遭到詐騙。 兄弟姊妹想集資讓父母養老,然而,集資所得放在任何一個子女名下保管,彼此都不信任、有疑慮。 子女還小,希望有足夠的金錢陪子女長大。 夫妻離婚,子女未成年,擔心自己發生意外時,另一半無法好好的管理子女的錢。 兒子過世,孫子由媳婦監護,媳婦再婚,祖父母為孫子所存的教育基金希望完全用在孫子身上。 老母親想要留錢照顧中風的女兒。 哥哥想要照顧揮霍成性的單身弟弟,擔心弟弟變成下流老人。 簡單舉出上述這些情況,當然還有很多狀況,只要你覺得錢需要好好的被託管,都可以透過信託機制達到目的。 *本文摘選自如何出版《不擔憂的後半生》 {DS_BOX_38374}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