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如何不養出媽寶?蜜雪兒媽媽絕不做的3件事,教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從生下小孩那一天起,我的母親始終努力為實現一個目標而奮鬥,那就是或多或少地使自己在子女的人生中不再能夠派上用場。 我的母親對於事實向來直言不諱,對於日常實務尤其如此。她打算盡可能並且盡快地成為我們的生活中非必要的人。達成此事的時刻越快來到,她就能越快感受到我哥克雷格及我可以處理自己的事情,並且能夠視自己為更加成功的母親。她常說:「我撫養的不是嬰兒,我是在養育成年人。」 在直升機式教養法(helicopter-parenting)當道的時代,她這個說法聽來尤其讓人覺得不合時宜。然而,我確信,我母親的多數決定是根據一項基本課題:什麼是此刻我能為他們做的最起碼的事情? 這不是漫不經心或自私自利,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想法。在我們家,自立自強比所有其他事情都來得重要。我的父母自知家裡的金錢、空間和獲得特殊待遇的機會有限,而且礙於父親的健康狀況,他們必須在各方面講求節儉。我父親認為我們是幸運的,而且永遠不可把任何運氣視為理所當然。父親教導我們要對所獲禮物心存感激,不論那是一盅冰淇淋,或是一次觀賞馬戲團表演的機會。他期望我們品味當下、抗拒總是著手尋求新嗜好或新刺激的衝動、不去羨慕其他人擁有的事物。 他的教誨既和藹又逗趣,但也誠摯認真:當有人拆開一件生日禮物後又迫不及待地找尋另一件禮物時,他會輕聲地說:「永遠不滿足!」當我們吃完第一盅冰淇淋之前又要求第二盅時,他會說道:「永遠不滿足!」他總是督促我們省思自身的種種需求。 不插手,讓孩子學習自立雙親能傳遞給我們的唯一優勢是教導我們奮發自強、想清楚我們需要的事物。他們不能提供捷徑給我們,因此他們在培養我們的技能方面下工夫。他們對於子女的想法是:如果克雷格和我要在人生旅程中走得比他們遠,我們將需要強大的引擎和滿箱的汽油,當然也要具備 自行維修的能力。 我媽相信,假如她插手的話,只會阻礙了我們的發展。倘若我們必須學習某些新事物,她會為我們指點迷津,然後迅速退居一旁。這意味著,克雷格與我於搆得到洗碗槽之前,就在一張踏腳凳輔助下,學著如何清洗和擦乾餐盤。 我們也被要求養成自己鋪床和洗衣服的習慣。我曾說過,母親推促我自己走路上下學,讓我自己找到往返的路。這些全都只是雕蟲小技,然而它們是學習自立和解決問題的日常練習,有助於我們逐步克服疑惑跟恐懼,直到我們的疑惑與恐懼大體上寥寥無幾。這類技能會日漸變得易於探索和發現。只要確立了一項堅定的習慣,我們便能從而養成更多的習慣。 不糾錯,給孩子嘗試的機會雖然我們在許多事情上做得不夠完美,但是重點是我們親自動手做了。沒有人代替我們去做。我的母親沒有介入。她沒有糾正我們的錯誤,或是制止我們的做事方式,即使我們採行了有別於她的方式。當我日前詢問此事時,母親回答說,「孩子們小時候都比較容易犯錯。就讓他們去犯錯吧。而且你也不必大驚小怪,因為 倘若你認為孩子犯錯是天大的事,那麼他們將會停止嘗試。」 她袖手旁觀,任由我們在家務、功課,以及對老師、教練和朋友的關係上自己努力,也容許我們犯下錯誤。對於這些事情,她不會牽扯上自我意識或是自我價值,也不會拿它們來自吹自擂。她會說,這根本不是關於她自己的事情。畢竟她總是盡力試著不插手我們的事情。這意味著,我們的勝利不會使她的心情上下起伏。她的幸福感不是取決於我們是否帶著優異的學習成績單回家,或是克雷格在籃球比賽貢獻了多少得分,或是我被選為學生會成員。 當好事發生時,她會為我們感到高興。當壞事來臨時,她會幫助我們處理,然後再回去做她的家務和迎接各種挑戰。至關緊要的是,不管我們成功或失敗,她始終愛著我們。任何時候我們回到家裡,她都滿心喜悅。 我的母親默默地守護著我們的生活,但她不會馬上提出要為我們而戰。我們持續學習和發展許多社交技能,好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伴侶、期望聽取什麼樣的見解,以及理解自己做出這些選擇的原因。她有空時會到我們的學校擔任志工,這使她得以觀察我們的日常習慣,或許也有助於她辨識我們何時真正需要幫助、何時只是在「學習如何生活」。而大多數時候我們似乎只是在學習生活方式。 不要急著給答案,讓孩子自己想辦法當我放學回家對某位老師的作為惱怒不已時(我承認這時常發生),我媽會站在廚房聆聽我長篇大論地宣泄不滿,內容若不是指責該教師不公正,就是批評其指派的課外作業愚蠢,或是顯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在我說完話、怒氣平息並且可以清醒地思考之後,她會問我一個簡單的問題——全然真誠且有點誘導性的問題。「需要我幫妳嗎?」 多年以來,我確實有幾次真的需要母親的幫助,而且她伸出了援手。然而,九成九的時刻,我不需母親幫我。僅僅藉由提出那個問題,以及給予我回應的機會,她巧妙地促使我不斷思考並找出解決之道。情況實際上有多糟?有哪些解決方法?我能夠做什麼? 最終,我往往明白可以信任自己的答案,那就是「我能夠自己處理」。 我的母親幫我學會如何思索清楚自己的種種感受,以及應對它們的策略,而她大部分時候只是給予我思考空間,以及小心翼翼地不使自己的感受或意見扼殺了我的想法。假如我因為某件事情而過於悶悶不樂,她會要我去做一件家事,但實際上不是懲罰我,而是藉此簡化問題。她會說,「起來,去把浴室清乾淨。這樣妳就不會一心只在意自己。」 用愛傾聽,讓孩子安心說想說的話母親在我們小小的家裡,創造了一種情緒沙盒(emotional sandbox),讓年少時期的克雷格與我能夠安全地演練我們的種種情感,並且理清我們回應情感的各式方法。她傾聽著我們大聲說出和逐步解決難題,不論那是一項數學等式,或是我們在遊樂場遭遇的問題。當她給予我們建議時,通常都不帶感情而且切合實際。最常見的是,她會提醒我們客觀地看待事情、從期望的最終結果來反向思考——始終專注於問題的根源。 當我念中學時,曾經對一位覺得我態度傲慢的數學教師很不滿,我的母親聽了我的抱怨之後,善解人意地點了點頭,然後聳聳肩說,「妳不須鍾愛妳的老師,她也不必喜愛妳。然而,她精通數學,而妳需要學會它,因此妳或許應當去學校跟她學好數學。」 然後,她看著我,並且露出微笑,彷彿表示這是世上最明白易懂的道理。她還告訴我,「回到家就有喜愛妳的人,我們始終鍾愛著妳。」 《我們身上有光:照亮不確定的時刻》☛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4641} 責任編輯:張慧妮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3.02.02
職場 面對酸民、名嘴的攻擊,看美國前第一夫人蜜雪兒如何高EQ回應 巴拉克競選總統時,我很快就學到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教訓:刻板印象可以被重構成某種「真理」。我在公開場合替他造勢的次數越多、變得越有影響力,就越常看到我的言行舉止被人操弄和誤讀、話語遭到曲解、臉部表情成了滑稽卡通。我對於巴拉克競選美國總統的強烈信念,認為他能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想法,一而再、再而三遭譏為有欠體面的憤怒。 若你真的相信部分媒體塑造的形象和右派的胡言亂語,我根本就是徹頭徹尾的噴火巨獸,皺著眉頭來回踱步,內心永遠充滿了憤怒。遺憾的是,這恰好吻合最近職場研究中觀察到的普遍深植人心的看法:若黑人女性表達了類似憤怒的情緒,一般人更有可能視其為平時的人格特質,而不去深究是否可能為外在處境所激發,這樣自然讓黑人女性更容易遭邊緣化,不被當成一回事。無論妳做任何事、採取任何行動,都可能被視為越界,甚至可能會被斥為站錯邊了。 這種感覺差到不行,但我完全可以體會。 抹黑、陰謀論…說什麼都被大做文章身為第一夫人,無論我外表有多冷靜、工作有多認真,我被塑造成凶狠又易怒的女性,因而不值得人尊重,這個形象有時感覺難以抹除。二○一○年,我開始公開談論美國兒童普遍肥胖的問題,提倡我們做些相對簡單的改變,好在學校提供更多健康食物。 結果,一群知名保守派名嘴抓住了先前的刻板印象,直接拿來大做文章。他們把我描繪成不自量力、揮舞拳頭的破壞狂,一心想摧毀孩子們的幸福,明明不是我職責範圍卻多管閒事。他們語帶暗示地說我打算把吃炸薯條的人送進監獄,還說我在推動政府強制的飲食方式。陰謀論迅速向外擴展。福斯新聞一位名嘴咆哮道:「要是政府可以決定我們的飲食,接下來又會插手什麼事情?他們會不會決定我們跟誰結婚、到哪裡工作?」 當然,這一切都不是事實。但謊言建立在根深柢固的刻板印象之上時,就變得非常難以破除。打破刻板印象是辛苦又乏味的工作,我不久便發覺到處都是陷阱。我能因為被當成老是愛生氣而生氣嗎?當然可以,但那又幫了誰的忙呢?這樣的我能產生影響力嗎? 我一定要高尚回應。 什麼是「高尚回應」?說真心話、保持堅韌及理性我回答過的所有問題中,有個問題出現得格外頻繁,更特別容易預料到。每次我接受主持人訪問,或與一群新朋友坐下來聊天,基本上必定會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其他人全都會專注地聆聽。 高尚回應到底有何意涵? 看樣子,我大概要花好多年來回答這個問題,容我在此回答看看。 我首次公開說出「當別人低劣攻擊,我們要高尚回應」(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這句話,剛好在二○一六年費城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說。希拉蕊.柯林頓與唐納.川普在角逐總統大位。一如往常,我談到身為兩個女兒的母親,當今的社會議題對我有多重要,我和巴拉克的選擇向來都依照我們希望孩子珍視的原則。 說實話,我不知道「我們要高尚回應」這句話會在接下來數年內一直與我相伴,幾乎成為我個人的代名詞。我所做的一切,其實只是分享了我的家人努力遵守的座右銘罷了;我們看到別人失去誠信時,要引以為戒,保有誠信。「高尚」描述的是我們做選擇的方式,始終更努力一點、更想遠一些。這是我們內心理想的簡化版本,像是一鍋裝滿食材的湯鍋小火慢燉,一切都在我們的成長過程慢慢灌輸內化,其中包括講真心話、盡力而為、理性客觀、保持堅韌,這些基本上就是我們過日子的祕訣。 每當我們覺得受到考驗時,就會回想起這個理念,提醒自己在面臨道德難題時穩住陣腳。別人表現得很低劣時,你該怎麼辦?每當感到被攻擊時,又要如何回應?有時可以簡單清楚地回答,但有時卻難以回答,整體情況更加模糊,需要更多思考才能找到正確方法。 無論世界如何混亂,「誠信待人」是永遠的處世原則高尚回應就像在沙子上畫一條線,這個邊界清晰可見,我們可以花點時間思考,自己想站在哪一邊?這提醒你停下來好好考慮,呼喚你用心、用腦來回應。如今,只要有人問我「高尚回應」的意思,我有時會感到其實藏著一個不太禮貌的問題,帶著一絲自然的質疑,這是逐漸醞釀出的厭世感受,因為一切努力似乎落空,考驗又看似沒有終點: 欸等一下,妳知道最近全球發生的事嗎?一切還能糟到什麼地步?還有力氣繼續抵抗嗎? 各方的挑釁永無止境。我們看到美國超過百萬人死於全球疫情,這凸顯了我們文化內的巨大落差;我們看到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屠殺平民、塔利班禁止阿富汗的女孩上學、美國政治領袖採取行動把墮胎視為犯罪,街坊鄰里卻飽受槍枝暴力和仇恨犯罪蹂躪。舉凡跨性別權、同志權、投票權與婦女權全都受到抨擊。凡是出現不公不義、另一波暴行、領導無方或官員貪污與侵犯人權時,我都會收到親筆信件和電子郵件,提出類似以下的問題。 我們「還要」繼續高尚回應嗎?好,那「現在」也要嗎? 我的回答是,沒錯,原則依然不變。我們得繼續高尚回應。我們必須自始至終追求這個理念。誠信待人十分重要,永遠都重要,這是處世的工具。 不過,同時我也想把話說清楚:高尚回應是實際行動,而不僅是種感覺。這並不是叫你自視甚高,坐等改變,也不是要你旁觀別人受苦;這並不是要你接受壓迫的條件,也不是任憑殘忍與權力的宰制。「高尚回應」的概念,並非探討我們是否有義務打造更公平、有禮和正義的世界,而是探討我們如何抗爭,如何努力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與如何維持長期效能的續航力,又不至於耗盡精力。 《我們身上有光:照亮不確定的時刻》☛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4641} 責任編輯:張慧妮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3.01.19
職場 害怕做人生重大決定嗎?其實是你不想改變….想擺脫焦慮,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想,我這輩子最焦慮的一刻,是巴拉克第一次告訴我他想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 我發現那樣的前景著實嚇人。也許更糟的是,當我們在二○○六年末的幾星期斷斷續續討論這件事情,他明白表示決定權其實操之在我。他愛我,他需要我,我們是搭檔。也就是說,假如我認為這項行動風險太高,或者認為會為我們家製造太多問題,我可以停止這整個過程。 我所要做的就是說「不」。 相信我,儘管我們周圍有形形色色的人力勸巴拉克參選,我已經差不多要喊停了。然而我知道,在我喊停之前,我至少欠他對這項選擇做一次誠實的思考。我必須想辦法克服一開始的震驚,也必須篩掉憂慮,找到我最理性的思維。 這個似乎既荒誕又嚇人的念頭在我腦中盤旋兩三個星期,在我上班途中、在我上健身房劇烈運動、在我把兩個女兒送上床、夜裡在我丈夫身旁躺下的時候,這件事情始終在我腦海中縈繞不去。 我明白巴拉克想當總統,也確信他會成為一位了不起的領袖。但與此同時,我個人並不喜歡政壇生活。我喜歡我的工作,一心一意想讓莎夏和瑪麗亞過上安穩而平靜的生活。我不喜歡混亂和動盪,而我知道競選活動會讓一大堆事情變得難以預料。我也知道,我們將等於把自己敞開來供人議論。大量的議論。 當你競選總統,你基本上是在邀請每一個美國人以他們的選票來認同你或反對你。 讓我告訴你,那很嚇人。 恐懼的真相:其實只是不想改變我告訴自己,說「不」會是一種解脫。 如果我說「不」,生活就會維持原樣。我們將在原本的房子、原本的城市和原本的工作中繼續享受安逸,身旁圍繞著我們原本就認識的朋友。不必轉學,不必搬家,什麼都不必改變。 就這樣,我的恐懼試圖逃避的東西終於真相大白:我不想改變。我不想要不適、不確定性或失控。我不希望我的丈夫競選總統,因為這整件經歷的另一面難以預料──簡直無法想像。當然,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但我究竟在害怕什麼?答案是新的事物。 意識到這一點幫助我更清晰地思考。不知怎麼地,它讓整件事情變得不那麼荒誕,不那麼嚇人。我可以把我的種種憂慮分解開來,讓它們不那麼難以負荷。 如何擺脫焦慮?先問自己兩個問題這是我行之有年的一套做法。我提醒自己,我們兩人過去都曾歷經許許多多改變,嘗試過許許多多新的事物。年少時,我們都曾離開家的安全網,赴外地求學。我們都曾轉換事業跑道。我們都曾在許許多多場合成為在場的唯一黑人,安然度過。巴拉克以前曾打贏、也曾輸掉選戰。我們面對過不孕、父母過世,以及養育小孩的壓力。 那些「不確定性」是否曾讓我們感到焦慮?那些「新的事物」是否曾造成不適? 當然,經常如此。然而這一路走來,我們難道沒有一步步證明自己變得更有能力、更有彈性?我們確實證明了自己。事實上,我們現在已經熟能生巧。 那就是最終令我回心轉意的原因。 想想真奇怪,我原本可能因自己的恐懼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但我沒有。我同意了。最主要的是,我不想一輩子想著故事可能擁有的另一種結局。 我不希望成為坐在餐桌旁談論自己沒有選擇的道路以及可能錯失的事情的那種家庭。我不希望有一天得告訴我的女兒,她們的父親曾有機會當上總統──他承載了許多人的信心,也有勇氣去幹大事,而我抹殺了這個可能性,推說是為大家好,其實只是因為我喜歡維持原樣,想要保護原本的安穩生活。 別害怕冒險!給自己成長的機會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面對恐懼、壓力和其他種種令人生畏的感受時,會以更微妙的方式反應。我們或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尖叫著跑開,但我們仍然以不同的方法退縮。大人的逃避等同於小孩子的尖叫。 或許,你不打算申請升職;你不走向前,對你仰慕的人介紹自己;你不報名參加你覺得會有難度的課程;或者不跟你還不清楚其政治或宗教觀點的人攀談。 當你試圖讓自己免於因冒險而憂慮緊張,你很可能讓自己錯失了某個機會。當你只墨守自己已知的一切,你的世界就變小了。你在剝奪自己成長的機會。 我想,這個問題始終值得你捫心自問:我之所以害怕,是因為我遇到了真正的危險,或者只是因為陌生的事物逼上門來? 要解碼恐懼,你必須停下來思索我們的本能,分析我們退避的是什麼、我們或許更願意追求的是什麼,以及最重要的是,我們為什麼退避或追求。 《我們身上有光:照亮不確定的時刻》☛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4641} 責任編輯:張慧妮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2.12.30
職場 害怕做人生重大決定嗎?其實是你不想改變…想擺脫焦慮,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想,我這輩子最焦慮的一刻,是巴拉克第一次告訴我他想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 我發現那樣的前景著實嚇人。也許更糟的是,當我們在二○○六年末的幾星期斷斷續續討論這件事情,他明白表示決定權其實操之在我。他愛我,他需要我,我們是搭檔。也就是說,假如我認為這項行動風險太高,或者認為會為我們家製造太多問題,我可以停止這整個過程。 我所要做的就是說「不」。相信我,儘管我們周圍有形形色色的人力勸巴拉克參選,我已經差不多要喊停了。然而我知道,在我喊停之前,我至少欠他對這項選擇做一次誠實的思考。我必須想辦法克服一開始的震驚,也必須篩掉憂慮,找到我最理性的思維。 這個似乎既荒誕又嚇人的念頭在我腦中盤旋兩三個星期,在我上班途中、在我上健身房劇烈運動、在我把兩個女兒送上床、夜裡在我丈夫身旁躺下的時候,這件事情始終在我腦海中縈繞不去。 我明白巴拉克想當總統,也確信他會成為一位了不起的領袖。但與此同時,我個人並不喜歡政壇生活。我喜歡我的工作,一心一意想讓莎夏和瑪麗亞過上安穩而平靜的生活。我不喜歡混亂和動盪,而我知道競選活動會讓一大堆事情變得難以預料。我也知道,我們將等於把自己敞開來供人議論。大量的議論。 當你競選總統,你基本上是在邀請每一個美國人以他們的選票來認同你或反對你。 讓我告訴你,那很嚇人。 恐懼的真相:其實只是不想改變我告訴自己,說「不」會是一種解脫。 如果我說「不」,生活就會維持原樣。我們將在原本的房子、原本的城市和原本的工作中繼續享受安逸,身旁圍繞著我們原本就認識的朋友。不必轉學,不必搬家,什麼都不必改變。 就這樣,我的恐懼試圖逃避的東西終於真相大白:我不想改變。我不想要不適、不確定性或失控。我不希望我的丈夫競選總統,因為這整件經歷的另一面難以預料──簡直無法想像。當然,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但我究竟在害怕什麼?答案是新的事物。 意識到這一點幫助我更清晰地思考。不知怎麼地,它讓整件事情變得不那麼荒誕,不那麼嚇人。我可以把我的種種憂慮分解開來,讓它們不那麼難以負荷。 如何擺脫焦慮?先問自己兩個問題這是我行之有年的一套做法。我提醒自己,我們兩人過去都曾歷經許許多多改變,嘗試過許許多多新的事物。年少時,我們都曾離開家的安全網,赴外地求學。我們都曾轉換事業跑道。我們都曾在許許多多場合成為在場的唯一黑人,安然度過。巴拉克以前曾打贏、也曾輸掉選戰。我們面對過不孕、父母過世,以及養育小孩的壓力。 那些「不確定性」是否曾讓我們感到焦慮?那些「新的事物」是否曾造成不適? 當然,經常如此。然而這一路走來,我們難道沒有一步步證明自己變得更有能力、更有彈性?我們確實證明了自己。事實上,我們現在已經熟能生巧。 那就是最終令我回心轉意的原因。 想想真奇怪,我原本可能因自己的恐懼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但我沒有。我同意了。最主要的是,我不想一輩子想著故事可能擁有的另一種結局。 我不希望成為坐在餐桌旁談論自己沒有選擇的道路以及可能錯失的事情的那種家庭。我不希望有一天得告訴我的女兒,她們的父親曾有機會當上總統──他承載了許多人的信心,也有勇氣去幹大事,而我抹殺了這個可能性,推說是為大家好,其實只是因為我喜歡維持原樣,想要保護原本的安穩生活。 別害怕冒險!給自己成長的機會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面對恐懼、壓力和其他種種令人生畏的感受時,會以更微妙的方式反應。我們或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尖叫著跑開,但我們仍然以不同的方法退縮。大人的逃避等同於小孩子的尖叫。 或許,你不打算申請升職;你不走向前,對你仰慕的人介紹自己;你不報名參加你覺得會有難度的課程;或者不跟你還不清楚其政治或宗教觀點的人攀談。 當你試圖讓自己免於因冒險而憂慮緊張,你很可能讓自己錯失了某個機會。當你只墨守自己已知的一切,你的世界就變小了。你在剝奪自己成長的機會。 我想,這個問題始終值得你捫心自問:我之所以害怕,是因為我遇到了真正的危險,或者只是因為陌生的事物逼上門來? 要解碼恐懼,你必須停下來思索我們的本能,分析我們退避的是什麼、我們或許更願意追求的是什麼,以及最重要的是,我們為什麼退避或追求。 《我們身上有光:照亮不確定的時刻》☛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4641} 責任編輯:張慧妮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