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脫不花

共有 23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我之前跟某同事配合得還可以,但這次合作剛開始,他對我好像有意見似的,說話特別衝。」 「某同事在部門裡是出了名的好相處,但這段時間他就是不配合我的工作,我感覺我們之間也沒什麼摩擦啊⋯⋯」 同事莫名其妙跟我鬧彆扭,影響了正常的工作進度,該怎麼處理? 我先幫你梳理一下。同事之間有矛盾,原因往往不是什麼你死我活的大事件,通常是日常工作而已。通常是兩個人在之前的合作裡有誤會,沒有及時的澄清和解決,從此對方就在你身上貼了一個負面標籤(有可能你也給對方貼了)。你想,對方天天看著你的負面標籤,當然會有負面情緒,再配合起來,很容易消極怠惰,也會產生新的誤會。 所以,當你發現某個同事突然變臉、不好好配合工作了,就要順著剛才說的邏輯往回推理;然後你會發現,絕大多數矛盾都是工作中的誤會沒有及時澄清所導致的。 重建關係法 為了避免出現惡性循環——雙方互看越看越不順眼,越不合作就越不願意合作,所有的溝通都變成了強化負面印象的證據,我們要第一時間澄清誤會,坦蕩的翻轉印象。這叫重建關係法。 如果你大概知道對方是因為什麼鬧彆扭,就可以說:「張前輩,上次跟您合作,我覺得我XX地方做得不夠好,忽略了您的感受。我後來反省了,特別抱歉。這次無論如何,我得跟您說一聲,實在是不好意思。您放心,這次合作不會像上次那樣,我一定注意自己的工作方式。」 你這樣說,就相當於主動指出了「房間裡的大象」;對方大概不會當作耳邊風,也不好意思繼續跟你明著鬧彆扭。伸手不打笑臉人嘛。 但如果你思前想後,還是不知道對方在介意什麼,你還可以換個方式說:「張前輩,上次能跟您合作,我覺得很好、很踏實。但對於這次新合作,我感覺您的態度好像有所保留。是不是我之前有什麼地方沒做好,讓您產生了誤會?您能不能跟我說一說,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一定改進。」 對方心結一時沒法解開,其實沒關係;只要你搶在前面把這句話說出口,主動遞出合作的橄欖枝,那你一方面就有機會澄清之前的誤會,不讓對方把負面情緒帶到新的工作裡;另一方面也能證明你心胸寬大,願意團結合作。 這是你跟同事重建關係時要做的第一步,理順前因後果。接下來的步驟:公開工作資訊,是為了防止對方嘴上說「可以可以,沒事沒事」,到實際工作時還是彆扭的情況。只有公開雙方已知的資訊,才能防止誤會加深。畢竟你們之前已經有過誤會了,不是嗎?我建議你主動公開的資訊主要有4類: 第一類:場合 什麼叫公開?私訊不算公開,只有能讓大家見證的才叫公開。所以,你和對方至少要約定一種交換資訊的公開場合。「我們所有資訊都要發到Email群組裡面」或「工作任務都要在專案管理軟體上公布和同步」都可以。 第二類:標準 既然你的工作需要對方配合,那怎麼樣算完成配合、做成什麼樣能合格、衡量工作合格以及完成配合的標準分別是什麼?這些都要提前說清楚,也就是把你的工作標準亮出來。 第三類:時間 你什麼時候提的需求?中途有沒有需要驗收的時間點?什麼時候交付最終成果?這些時間能鎖死的就鎖死,能提前公開的就公開,避免互相推諉。 第四類:配合方式 常見的有「我理解你不接受臨時的工作安排,有需求我會提前24小時向你說明」、「我們有事都在群組裡說,開會前先傳給對方檔案」、「重要資訊用Email的形式溝通,並副本給相關同事」。 此處有個提醒:當你跟對方一是一、二是二的確認工作方式時,最好這樣說:「張前輩,我知道您很忙,很怕浪費您的時間。為了讓我們的專案更順利的推進,也節省您的時間,我想跟您確認一下後續我們的配合方式。有這麼幾點⋯⋯您看還有其他需要補充的嗎?」「您說的這條我也補充進去了,等一下我就發個Email,通知專案組所有的相關同事。您看接下來我們就這樣進行工作好不好?」 還是那句話,事辦得硬一點,話不妨說得軟一點。當你把工作資訊高度公開化以後,雙方產生人際誤會的可能性就降到了最低;任何一方因為人際上的偏見或是誤解而影響工作的可能性,也降到了最低。任何含糊不清的理由,都不能成為雙方推託合作的藉口了。 同事跟你鬧彆扭,不願意配合工作的時候,你要先理順前因後果,澄清誤會,再主動公開工作資訊。這不僅是在表明你對過去的態度,同時也是在亮出未來的合作規則。如果可以完成這兩個動作,大多數誤會也就解開了。大家都是來工作,誰非得跟你過不去呢? 善用合作便條範本 最後再補充一點。上面說的公開工作資訊,你跟鬧彆扭的同事溝通時可以做,平常工作中其實也可以做:想一想你最期待的工作配合方式,按下表的格式填寫,然後把它放到你辦公軟體的簽名檔裡。這樣一來,你的這份「合作便條」就成了一塊小型告示牌,來來往往的同事都能看見。他們覺得你足夠敞開,彼此配合起來也會多一分理解和諒解。 我的對應方式 舉例:有事群組裡說,開會傳檔案 我能提供的幫助 舉例:對應各個業務部的相關同事 需要你提供的幫助 舉例:數據分析、銷售歸因 另外,你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取向、偏好和風格。你認認真真寫一次,就是對自己的工作方式、是非取捨進行了一次排序。所以,也請你把填寫「合作便條」的過程,看作是你自我追問的過程。當你知道自己更看重什麼、更希望以何種方式工作時,你當然可以更好的與他人展開協作。 *本文摘選自幸福文化《幹得漂亮!》 {DS_BOX_38514}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1.20

職場

你可能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這件事你追一下。」主管一句話就說完了,但作為下屬,你完全摸不著頭緒。什麼叫追?追什麼?怎麼追?於是你脫口而出:「那我怎麼追啊?」 對方一聽就不耐煩了:「你先自己研究研究。」急性子的主管甚至會說:「是你做還是我做?過程怎麼辦你自己想辦法,我只看結果。」你看,平白無故挨一頓罵,還是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做。 來,同樣的問題,我們看看一個會接工作的人聽到會怎麼回應:「我了解,您是讓我先去跟XX專案。接下來,我準備分成這幾步來做,這樣OK嗎?您幫我確認一下。」 有發現嗎?一旦你們的對話落到行動計畫上,主管好像就沒那麼忙了,也願意停下來聽一聽了。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覺得你的工作規劃跟他想的不一樣,他就會再跟你多說兩句。 那個讓你一頭霧水的指令一下就變得清晰起來。 反述溝通法 透過反向溝通,跟對方要多要些資訊,這個方法通常可以拆分為3步。 第一步,重複主管交辦給你的工作 對,重複說一遍即可。因為這一步太簡單,所以反而很容易被忽略。但當你重複任務時,其實就是在告訴對方:我有認真聽你的話;我沒有擅作主張,我重複一次我的理解。 這是不是釋出了一個積極且善意的溝通訊號? 第二步,說說具體規畫 這一步是在用具體的行動步驟跟主管達成共識:「根據我現在的理解,我準備這麼做,您看看對不對?」主管覺得哪裡不對,就會糾正。這樣你不就知道什麼是對的了嗎? 當然,在實際狀況中,我們因為緊張或者沒有經驗,通常還不能把行動步驟一條條列出來。沒關係,你可以先說第一步準備做什麼:「主管,我理解您是讓我跟進XX事。那麼我先去找李前輩討論一下,討論完了再和您確認下一步的工作,您覺得OK嗎?」 這樣做沒有為什麼,目的是要把主管帶到具體的行動規畫中。所以,說說你的第一步計畫,讓雙方不再空虛的交談,接下來的溝通就會變得比較務實。 第三步,達成任務標準的共識 這一步非常關鍵。如果直接問:「主管,您覺得要怎麼執行這個專案?」很不妥,這樣不就變成「推卸」了嗎?你其實可以請教:「我準備這麼做,不知道是否合適,請您幫我確認。」讓主管自己說怎麼做他會滿意,就可以避免我們做白工。 你看,先重複任務的內容,再說行動步驟,最後跟主管確認目標——這3步連起來,就能讓主管感覺到,他發配的一個任務,你不只有認真聽,還認真思考、主動想執行方案。先不管結果如何,一個可靠的印象就建立起來了。 至此,我還有一個提醒:如果你承接的任務比較複雜,那麼做完上面的步驟以後,你可以再傳訊息給主管,跟他做個確認。這主要是為了避免「早上剛對完,下午主管又改變心意」的情況。 接任務本身就是一種工作能力 任務、工作、職務,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我們要承擔某項特定的責任,透過某類特定的方式,交付某種特定的成果,從而達成最終目標。主管指派工作,下屬接收工作,這種互動構成了我們在職場的日常。 這看起來不難——主管指派了一個工作,我們聽話去做就結束了;但到執行的時候才發現,有一堆問題等著我們:明明週五才到deadline,主管週三就來問:「現在進度到哪裡了?」 明明是前一天晚上剛交辦的任務,加班趕進度好不容易快弄完了,第二天一上班主管就過來:「小王,昨天那個專案我有些新想法,要和你說一下。」明明是按主管說的去做的,主管看了一眼卻問:「你怎麼會這麼做?」 作為當事人,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挫折感:主管為什麼一直變換想法?他到底是什麼意思?甚至,他是不是在故意針對我? 別急,接任務本身就是一種工作能力,如果你掌握了這種能力,你的工作狀態將會是另一種光景——不僅當下就能和上司達成共識,還會在獲得支持的前提下,從容不迫的開展工作;哪怕在執行過程中遇到困難,主管不僅不會怪你,還會主動幫你。那要怎麼培養自己接任務的能力呢?我們一起去工作場景看看。 接工作的過程,要搞清楚4件事: 我要解決什麼問題。 我的責任是什麼。 對方要求用什麼方式執行。 交付成果時按照什麼標準驗收。 你會發現:接工作的關鍵不是接,而是要。接,是被動承受。要,是主動探索。 要什麼?要的是訊息。我提供的所有方法,都是幫你在有限的溝通裡多要點資訊。工作交辦得過於簡單,你用反述溝通法要到了執行標準。 *本文摘選自幸福文化《幹得漂亮!》 {DS_BOX_38514}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1.07

職場

如果溝通對象三緘其口,我們就要發揮自己的開放性,打開自我,打開對方,形成有效的訊息交流。實際場景中,還有一種與之全然相反的情況:溝通對象的訊息如排山倒海般湧來,事實中夾雜著情緒,情緒中夾雜著評判。這種情形之下,我們該如何處理,又該如何保證自己的主線任務不被干擾呢? 這就需要提到我們這裡要探討的主題――目標感。 很多人把目標感理解為「強勢」:決不放棄自己的立場,「我要我要我就要」。但我想告訴你,那可不叫目標感,那叫「霸道」。真正的目標感不是把「我要」時刻掛在嘴邊,它其實是一種想方設法實現目標的能力。請注意,目標感的關鍵字是「實現」。 目標感=方案力 我們可以通過一則事例,來看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目標感強的人。 我的好朋友楊天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明星經紀人。很多劇組和製片人對於和她打交道都聞風喪膽,因為,她總是會代表自己的藝人提出各式各樣的要求。 有一次,楊天真代理的一名藝人參演了一部大製作的電影。楊天真就跟製片方提要求:「我希望,我的藝人能站在海報的中間位置。」這是一個非常高的目標——電影眾星雲集,誰都想在中心位,憑什麼是你的藝人?但是,她同時給製片方提了一個方案:「你看,能不能先把我們放到海外版海報的中間位置?我們家藝人在海外市場的號召力非常強。雖然合約裡沒寫,但是我願意協調時間,我們配合海外的發行,至少跑3個城市。」當楊天真提出這樣一個方案之後,製片方考慮到自己的目標在海外的落地,就高高興興的答應了她的要求。 這就是目標感的威力。跟楊天真有過多次合作的脫口秀演員李誕,在談到她時是這麼說的: 楊天真在合作中拒絕了我們很多的要求,但每拒絕一個要求,她都會給出一個理由,以及相應的替代方案。雖然我最初的設想都被她打破了,但我又很同意她的說法。最後,節目的效果確實很好。我們整個團隊通過和楊天真的磨合都獲得了成長。 楊天真能夠實現自己的溝通目標,是因為她特別強勢嗎?其實不是。你在上述事例中也看到了:她給對方提供了一個「無法拒絕的方案」。目標感的本質,其實是方案力。所謂的目標感強,不是「我有一個夢想,然後強加給對方」,而是「我有一個目標,透過溝通讓你知道,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而我已經為此準備了一個完整藍圖。我們一起努力吧」。 在溝通中保持目標感,其實是要把「我的目標」轉化為「我們的方案」。用一個標準句式來說:「我們有一個目標要達成,對此,我有一個方案。」 我們可以在接下來的4組練習中,試著用這個句式來實現自己的溝通目標: 練習1:怎麼約到高階主管 假設你是部門總監,想邀請高階主管出席你們部門的年度總結會議,請問你要怎麼和主管溝通? 如果你說:「長官,不好意思打擾一下,您週二下午有空嗎?」我猜想你有很高的機率會被拒絕,因為這個問法既沒有提出溝通目標,也沒有給到方案,光想著借主管的時間。很多大忙人看到這類提問都會特別沒有耐心。 找人溝通,我們要先把溝通目標拋出來:「長官,為了慶祝我們部門提前完成年底所有的任務指標,想邀請您參加我們的部門收官會議,頒獎給一部分同事,您週二下午有時間嗎?」 這句話是不是比上一句話好了一點?但這麼說就能邀請到主管嗎?不一定。這樣的會議更像是一次團建活動。邀請主管參加,就是請他花時間為你站臺。他來或不來,還得看你們部門的重要程度。 為了實現目標,我們還得把溝通話術再升級一下:「長官,我們想開一個總結會議,獎勵一下優秀的同事。一方面是為了慶祝提前完成年底全部指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激勵大家保持鬥志,爭取明年業績翻倍。所以想邀請您來幫我們把握一下方向。當然,我也知道您忙,我已經先幫您草擬了發言稿的大綱。會議在週二下午三點,第一個議程就是請您發言,大概10分鐘就可以。您發言結束,再給今年的第一名頒個獎,就可以去忙別的工作了,我們不多耽誤您的時間。」 這樣溝通,實際上就是在把我的目標「請您幫我來站臺」,轉變為我們共同的目標,「明年業績翻倍」。並且,我為此規劃好了方案,把所有的障礙都掃清了。你說,主管還有什麼理由不投資這10分鐘? 也許你會覺得,主管只要出席10分鐘,這個目標當然好實現。那麼,我們把難度升級,來看接下來的練習: 練習2:怎麼持續獲得對方的幫助 「得到溝通訓練營」裡有一位同學,正在讀博士。做研究,肯定希望指導教授能一對一輔導自己。但老師每天都很忙,不僅有自己的研究工作,還要指導很多同學。所以,對於一對一輔導的要求,老師一般都會予以拒絕。 但這位同學不但成功讓老師答應了單獨輔導的請求,還爭取到了老師定期一對一輔導的時間。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簡單來說,他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第一,提前發信跟指導教授約時間,注明需要討論的問題,以及為什麼想請教這個問題。 第二,列舉自己已經做了哪些嘗試,根據所做的嘗試,提出對這個問題目前的想法有哪些。 第三,標註大概需要老師輔導的時間長度,以及希望老師給予哪些方面的建議。 在他寄給老師的郵件裡,目標很清晰,方案也很清晰。老師很快知道回答哪幾個問題能夠幫助他突破,也願意騰出時間來輔導他。 但這還沒有結束。每次老師輔導完,他還會當場跟老師溝通接下來的計畫,並且會在下一次約老師時間的時候,把原先計畫的最新進展和需要老師輔導的問題再總結出來。這位同學告訴我,完成這幾件事以後,連著幾次,他的指導教授都沒有拒絕他單獨輔導的請求。這就是方案力為實現目標帶來的加持。 在對外溝通的場景裡,我想你還會提出一點質疑:自己提出的目標正好也是對方的目標,怎麼看也是一件機率很小的事啊。我們提出一個方案的依據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提問看起來像一個「無限循環」,但我認為,它恰恰體現了方案力的價值——我們不知道目標是否已經形成共識,才需要在溝通一開始時拿出一個方案,用它來驗證溝通雙方對目標的理解是否一致。也就是說,不存在一開始就十全十美的方案,它需要我們在溝通過程中反覆的測試、調整和確認。毫無疑問,這將是一場需要不斷打磨方案的無限遊戲。 {DS_BOX_31483}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 ...

2021.10.12

職場

假設你是人力資源部的員工,主管問你:「你這績效方案做這麼久了,怎麼還沒弄好?」 你該怎麼回答? 直接說:「沒有很久啊!週一交辦的任務,我已經做了80%,我們不是說好下週一交方案嗎?」 這當然不行。雖然你說的是事實,主管無法指責你,但他肯定憋了一肚子火。 那麼,應該怎麼回應呢? 反向敘述 來,先把你聽到的東西放到3個框裡,整理一下。主管這句話裡傳達的情緒是什麼?「這麼久了,怎麼還沒弄好?」顯然,他是著急了。事實是什麼?這個任務是3天前安排下來的,當時約定的是下週一交方案。現在是週四,完成了80%,看起來合乎情理啊。問題出在哪兒呢?這就需要結合情緒和事實,進一步推導對方的期待了。 如果你的職場經驗比較豐富,可能已經猜出來了。但如果你資歷尚淺,還需要跟對方確認一下,我們就可以使用反向敘述的方法。 第一步,先回應對方的情緒。「不好意思,是我一直沒回報進度,讓您著急了」點破對方「著急」引發的情緒。 說完這句,不要戀棧,立刻進入第二步,確認事實。「長官,我已經完成80%,有些小細節還不夠完善。先跟您確認一下,這份績效方案重點考慮哪些地方呢?」 主管會回答:「最近業務運營調整要配合績效方案,沒有績效就沒辦法展開調整。」這下你就聽明白了。主管要拿到你的工作成果以後,才能展開他自己的工作。那他的期待是什麼?他不是覺得你逾時了,而是想讓你提前交但沒有明說。 這時你就得趕緊明確一下接下來的行動:「好的,我以最快速度把主幹部分做出來,一些次要問題之後再完善。再針對最近的情況微調一下,做一份最適合現在營業情況的績效方案。明天下午4點,我們可以討論一下方案嗎?」 提前交,還考慮到了主管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方向,那他當然會欣然同意了。 這就是反向敘述的作用——當訊息不全時,就要跟對方反述一遍,挖掘出更多的隱含訊息,判斷出對方真實的期待。 「保證沒問題」是一種搪塞 如果說上述練習訓練的是你挖掘對方隱含訊息的能力,那麼接下來的練習,我們將帶你在接收到一大堆訊息後,有條理地跟對方反向敘述: 每年羅胖(羅振宇)跨年演講的籌備期間,我們合作的設計師都要接一個重大任務,就是設計羅胖身後那塊幾十公尺高的大螢幕上要展示的幾百頁PPT。這項工作非常重要,所以每年我都要給他提需求。 比如,我是這麼提的:「今年的跨年演講要延續我們往年的設計傳統,視覺符號要保持住,我們的符號化要強。另外,我要提前告訴你一聲,羅胖的稿子可能給得比往年要晚一點,你要做好準備。還有,今年這個螢幕特別大,跟以往的規格不一樣。都說這種螢幕很難搞,特別容易出問題,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出事故。」 你說,我說得夠細嗎?好像還行。但是,這對設計師來說,一個不小心,全是廢話。他必須把我說的這些訊息進行結構化,才能「翻譯」成對他的設計工作有用的東西。 假使你的回覆是「花姊不用著急,保證沒問題」,那我可就擔心大了,你輕飄飄一句話就把這麼重要的事給搪塞過去了。你要是把我說的話完完整整的重複一遍呢?也不行。因為我還是無法肯定你是不是確實理解我的意圖了。 3步驟,明確交辦任務 你需要跟我做個反向敘述。 首先,回應情緒。還記得前文介紹的情緒路標詞嗎?我說到「千萬別」這個詞,就說明我是帶著情緒的。你要先回應這個情緒:「今年螢幕確實特殊,我們明白您的擔心,我們也很重視。您放心,我們會多試幾個方案,然後跟您報告。」 你看,一句話就安撫了我的情緒。 其次,確認事實。我上面表達的事實,其實就一句:「我們要延續往年的設計傳統。」對此,你可以這麼確認:「花姊,您說要延續往年的設計傳統,您看是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年仍然保持字要大,頭像要大,暖色系,設計元素要簡單的設計標準?」這就確認了事實。 最後,明確行動。我在當中說了:「羅胖的稿子會給得晚一些。」我的期待是什麼,怎麼讓我肯定你確實理解我的期待了呢?就是把我的期待轉化成你接下來的行動。你可以這樣說:「稿子給得晚,您能給我一個大致的時間嗎?往年我們用3個設計師來做這個工作。如果今年情況緊急的話,我可以多調2個設計師一起來為這個工作做準備,您看行嗎?」 這就是明確了一個行動,也是我期待設計師做出的行動。到這一步,我才能真的放心,你是考慮過這件事的重要性和緊急性才做出的安排,而不是跟在黑箱裡一樣,只回答一句「你放心,沒問題」。 發現了嗎?一個傾聽高手,自己聽懂很重要;把自己聽懂的信號傳遞給對方,給對方掌控感,讓雙方的溝通達成共識,也很重要。 {DS_BOX_31483}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鍾守沂 ...

2021.10.15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