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職場潛規則

共有 20 則相關文章

職場

一向與人為善的Ivy,最近不小心參與了企業宮鬥,這宮鬥的對象還是Ivy的頂頭上司趙經理。 Ivy私下看不慣趙經理的無能已久,再加上這次整個部門全部連成一氣,戰功彪炳的同事們也都決心參與。她初步研判,敗下陣來的機率並不高,因此答應同事在這件事參一腳。 不過,事情卻沒有如Ivy與同事的想像上演,公司高層全站在趙經理那一邊,Ivy非但沒得到任何好處,更無端惹了一身腥,整個人彷彿烏雲罩頂、黑到不行。 「你還好吧?沒事吧?」其他部門跟Ivy友好的同仁前來表達關心,卻也忍不住碎念了幾句。「就算鬥垮你主管,升官的也不會是你,更何況沒鬥垮,肯定會被主管勢力反噬、惹禍上身。」「唉,你怎麼會幹這種蠢事啊?」 事情演變至今,Ivy始料未及。一開始純粹是部門內其他資深同事首先發難。他們認為由其他事業體轉調過來的趙經理,上任半年多毫無作為,根本沒有能力及資格引導團隊前進。所有業績的產出,全都是由4位部門同事撐起一片天。這位主管的功能,就只有跟高層開會、轉寄高層信件、發派高層囑咐下來的任務而已。至於怎麼達成業績、該怎麼與競爭對手抗衡、通路的競合策略又是什麼,完全都是下面的人一手包辦。 「他對我們部門一點貢獻也沒有,根本就是冗員一個。」 「上次會議,他還提了一些根本不可行的建議。這門外漢,沒幫上忙就算了,根本是來幫倒忙的。」同事們你一言、我一語開始討論趙經理的不是,越說越是義憤填膺。 「總經理跟HR主管一定不知道他有多廢,才會讓他當我們主管!」 「那我們就要讓他們知道阿!」 同事間的閒聊擦撞出了火花,這火花被忿忿不平的情緒燃成了火焰。4個人決定「上書」總經理與HR主管,好好參趙經理一筆。於是,一篇洋洋灑灑狀告趙經理無能的萬言書,大大方方簽上4個人的大名,呈給了總經理以及HR主管。這4人的盤算是,他們在公司的表現傑出,比起不事生產的趙經理有價值多了。只要高層了解趙經理的工作表現之後,局勢鐵定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 事情的發展卻是事與願違。公司做了簡單的跨部門調查,據說那些平常也抱怨趙經理不作為的其他部門同事,此時都收起砲火,輕描淡寫帶過。最後,趙經理只被總經理囑咐平日要多跟下屬互動以及溝通,絲毫沒受任何懲處,連調動也沒有。等於是輕輕拿起、也輕輕放下,地位絲毫不受撼動。 反觀聯名上書的這4人,被總經理、HR主管等高層輪流約談,主旨不外乎希望他們能看到趙經理優秀的一面,摒棄成見、盡力輔佐趙經理。這4人還被告誡「同事們連成一氣反抗部門主管,並非成熟作為」。其中一個措辭最強烈的同事,因為適逢約聘合約將屆,公司以再無此人力需求為由,決定不再續約。不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這其實是「上書」事件後的秋後算帳,該同事因此平白丟了工作。 Ivy雖然保住工作,不過每每跟趙經理報告時,卻也不免背脊發涼,擔心這帳總有一天算到自己身上。她怎麼卻也想不明白,到底為什麼在這場衝突中,居然是有能力的走人、沒能力的趙經理還安安穩穩坐在位置上。其實,原因很簡單,高層與基層員工因位置不同,思維也完全不同。 1. 高層也是上班族,更在意個人前途與組織平衡 公司高層就是主持正義、伸張公理的人嗎?所謂高層,不論是總經理、總監,還是人資主管,他們也都是領人薪水、吃人頭路的上班族。如果依了這4人,下次再有其他部門如法炮製,豈不天下大亂,影響到公司治理。 再說,一個實力堅強的部門,加上不受愛戴的部門經理,無形中也達成了組織平衡,高層更容易把手伸進來操控。比起讓部門主管備受愛戴、與下屬連成一氣,更不具威脅性與潛在風險。 2. 大老闆認為有用的人,不見得是基層認為有用的主管 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或公司,基本上就是個會運作的機器,不需要每個人都是菁英也能自行運作。高層不需要每個下屬都表現卓然。 Ivy跟同事看不起趙經理只會拿著他們的苦勞去跟總經理邀功,也看不慣他只會「FW」(轉寄)總經理的指示發派工作。但說不定這就是高層默許的呢?會不會,公司高層就愛這樣的主管呢?畢竟對高層主管來說,他需要的是可以協助他掌握公司輿情、忠實佈達旨意的人,來協助他治理公司。 因此,趙經理只要能掌握部門動態、做好情資蒐集,並鉅細靡遺地報告給總經理,同時把總經理的命令完整佈達,就算完成總經理的基本期待了。而其他事情只要有人做就好了,至於是張三還是李四完成的,對總經理並不重要。 3. 其他聰明人,只會聲援位高/贏面大的人 中國官場上的官官相護,其實職場也屢見不鮮。公司針對趙經理事件做了簡單的跨部門調查,沒有太多人聲援趙經理的部門下屬。 一般來說,除非有升遷上的競爭關係,不然多數人不會想淌其他部門的渾水。而其他看得懂局勢的聰明人,也都只會站在贏面比較大的那邊,通常是職位比較高或者是後台比較硬的那一邊,而非「公平」的那一邊。 責任編輯:李頤欣 ...

2020.10.30

職場

經常有上班族會來我的Facebook私訊各種問題。有一天,我收到一個留言說他離職了,我問他原因,他說:「因為我不聽話。」他告訴我,他前一份工作也是因為不聽話,不愉快地離職。他問我:「是不是老闆都比較喜歡聽話的員工?」 但是你知道嗎?站在老闆的立場看,卻是另一回事!常有企業主或主管階層跟我抱怨:「現在的年輕人怎麼連一點察顏觀色的能力都沒有?」對他們來說,困擾他們的不是員工「不聽話」,而是「不會聽人話」。那就奇怪了,員工和老闆說的是相同語言,為什麼員工會聽不見老闆的「心聲」? 員工的「聽力」有障礙? 首先,我想幫員工說句公道話,不論企業主或主管階層,多半時候講的人話還真是「諱莫高深」,很難懂!我做事一向「認真」且「當真」,向主管請示時,非得要得到一個確定性的答案不可,因為後面才好辦事呀,不是嗎?後來在一家企業,跟上下兩代共事,才發現老闆根本不會給確定的答案。 比如跟大老闆請示,他不同意時,不會說不同意,而是說「你再跟某某人討論討論」,其實這是客氣話,他不好意思直接否定員工的努力;當他同意時,也不說同意,而是說「你把某某人找來」,意思是這件事和某某人相關,知會一下他以示尊重。當時年輕,每每踏出老闆的辦公室,我都是一頭霧水,不斷嘀咕:「剛剛那句話是要或不要?還是暫緩?」 姆災(不知道)!所以我一直想不通這點:「表態有這麼困難嗎?」後來下一代上任,我以為會得救,結果也差不多。比如我給小老闆看案子,他不同意時,一樣不會說不同意,而是說「不勉強」,這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雖然客氣不傷人,卻是沒法做事。 最近有一名我的斜槓班學員也遇見相同情況,他給我看他老闆在Line上面的回覆,當下我完全了解他無所適從的心情。這名學員能力強、想升遷,必須找到立戰功的機會,後來他看上某個具有亮點的專案,他評估承辦人的手上專案多,應付不來,便給老闆發個Line,請示能不能接過來做,老闆回覆:「多接專案,對個人視野與學習有幫助。」 用易經看老闆,就懂了! 老闆沒說yes或no,這到底是什麼意思,的確難以判斷!整體來說,老闆鼓勵員工多接專案,有助於能力磨練﹑經驗累積,這是標準官話;至於針對這件專案,老闆並未表態,很難說他已經「請旨」獲准。我請他當面請示老闆,不要再用Line,因為凡是人事,老闆最忌諱留下白紙黑字,讓人斷章取義,傳成是非。 說到這裡,我們知道,老闆不滿意員工不具備察顏觀色的能力,無法聽懂人話;但員工的痛苦也不遑多讓,聽不懂老闆的弦外之音,抓不住老闆的心。當我開始學習易經之後,便找到原因就在這裡: 1. 員工負責執行,他需要明確! 2. 老闆負責經營,他需要彈性! 不論在媒體看到的文章,或在職訓練學到的理論,都是來自西方的管理思維,員工就認定事情「應該」怎樣怎樣,但是到了老闆那裡,經常撞牆,此路不通。已故台師大曾仕強教授說,中華民族是易經民族,我們的血液裡都流著易經DNA。而在組織管理上,越是高層,易經烙印在身上越是深刻。那麼易經到底在講什麼? 1. 易經講「模糊性」 員工要執行,追求具體性,模糊就沒法做事;對於老闆,模糊性則表示想像空間很大,很多事可做。所以不論任一方面,老闆很少表態或把話說死,還常常會叮嚀員工:「要突破性思考﹑要保留彈性﹑要不斷創新。」這些話卻常讓員工疲於奔命,而老闆又會回過頭來感歎:「員工都跟不上我的腳步。」 2. 易經講「靈活性」 員工追求確定性,原因仍然是為了方便做事!但對老闆而言,競爭的環境變來變去,保持靈活才能跟上時代潮流﹑做好應變措施,存活下來。當員工說老闆朝令夕改,老闆根本不覺得哪裡有錯,反倒是把不改變的員工給淘汰。 3. 易經講「空白性」 就像水墨畫裡的大量留白,十個人看畫,十個人有不同感受,而且怎麼講都對﹑怎麼講都不對。當員工在聆聽老闆的說話時,也有類似的感覺,乍聽甚有道理,回到位子要做事了,才發現沒有很懂老闆那些「空白性」到底劍指何處,不知道事情要如何往下做,急得如熱鍋螞蟻一般,也不敢再去問老闆。 4. 易經講「相對性」 我有個學員是外商的財務主管,他有一次在群組說:比起中文,英文用字精確多了!這是因為中文少有絕對性的字眼,什麼事都會看到一體兩面,比如發生困難時會自我安慰:「禍福相倚!」易經是一陰一陽構成,創造的是一個相對論的世界,這也是為什麼老闆不會給絕對yes或no的答案。 老闆不明說,但是你要做功課 現在知道了吧,在本土企業當員工,並不容易!光是會察顏觀色﹑聽得懂人話,就非得幾年功夫不可。但是老闆哪裡會等我們幾年,以下三個建議幫你縮短學習曲線,聽懂人話: 1. 認清老闆是這種人 了解他們很難表態﹑把話說死,更不會在Line上裁示任何事情,如此一來,員工至少不必懷疑自己有聽力障礙。 2. 歸納老闆的關鍵字 人是習慣性動物,當老闆贊同或反對時,一定會出現習慣性的行為或用字,稍微歸納一下,大概可以抓個八九不離十。 3. 用「易經」跟老闆溝通 我不是要你讀易經,而是謹記上面說的4個特性,你和老闆的心靈就很能相應。心情對了,事情就對,再順勢請他明確裁示,會比較容易。 責任編輯:李頤欣 ...

2020.10.06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