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缺乏

共有 7899 則相關文章

財經

「許多致富的人並非出於渴望,而是因為恐懼。」知名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中寫道,「很多富人們以為錢能消除貧窮的恐懼,結果只是更恐懼、甚至比貧窮時還要恐懼,因為他們害怕失去所有⋯⋯不想失去大房子、車子、和錢帶來的上等生活,甚至擔心一旦沒錢,朋友會怎麼說,許多人在情感上相當絕望,儘管他們很富有。」 不管是心窮還是真窮,對於財務的焦慮恐懼感你也有嗎? 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每天吃得飽、穿得暖、有地方住、能跟朋友吃頓飯,偶爾還能來個小旅行。賺的錢明明都「夠用」,卻還是覺得自己很窮,看著存款的浮動就感到焦慮恐慌,也許你是患了「金錢焦慮症」!種種來自對錢不夠的想像帶來焦慮,讓你漸漸過得不開心!到底如何才能如何擺脫金錢焦慮、找回內心的平安富足呢? 1.沒錢有時是「想像」來的:掌握財務現狀,可降低焦慮 許多金錢焦慮症大多數都是大腦「想出來」的,有些過往經驗,會讓你在花錢的時候連結到「錢不夠用」的場景。原本賺錢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達成人生的目標,卻因為這種不安全感而開始追逐錢本身,反而沒辦法好好享受工作為生活帶來的快樂! 透過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把想像「量化」,了解自己每個月的花費,找出自己的消費習慣哪邊需要調整。例如,每個月薪水3萬元,就要控制自己每個月的花費大約在2萬5000元以內。花錢不超過自己賺的錢,並逐步擁有一些積蓄,就能減少對未來的不安感;如果負債,也可慢慢規劃還債,一步步走出「無法掌握錢的焦慮感」。 2.人的價值用「錢」衡量?找出專屬自己的快樂生活 有個年輕人覺得自己很窮,有位長者看他愁眉不展,就問他,我砍斷你一根手指給你1萬元好嗎?年輕人回答,不好!長者又問,那眼睛瞎掉給你100萬呢?年輕人又說,不行!長者又說:如果你現在死掉,我給你1億呢?年輕人問:我死了的話,要1億做什麼呢?長者說,很好!那你起碼擁有1億的財富了!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故事,但有趣的是,我們時常會把錢當成唯一一個富不富有的判斷指標。 Youtube頻道窮奢極欲分享到,錢只是一種生活的「工具」,卻能影響我們的情緒,甚至有人為了錢而失去自我。原因在於,我們把錢視為社會地位的唯一衡量指標,認為「其他人」都是用錢在衡量我們。 想擺脫金錢焦慮症,我們應該將目光放回我們自己的身上,斷開有錢才能如何如何的思維,問問自己想過怎麼樣的生活,明白錢不是衡量自身價值的唯一指標。 其實你想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不一定要賺更多錢才能達成,像是:培養一些自己負擔得起的興趣,替自己設立短期且容易達成的目標。享受自己擁有的一切、找到自己的價值,就能不在意他人如何衡量我們,不再被金錢綑綁。 3.找出不安的源頭,讓錢變回生活工具 知名心理師廖偉玲曾分享過,自己曾有嚴重的金錢焦慮症。經過心理諮商才發現,原來她對錢的不安全感,是來自於小時候的記憶,因為父親忙於賺錢,母親獨自照顧家庭面露憂愁,讓小小年紀的她想「賺錢」幫助母親。 她說,找到了這個對錢感到焦慮的連結後,她就清楚明白「現在的自己」不用為母親「當時的情緒」負責,現在賺再多錢,也回不到過往去拯救母親。她理解到,她不用再透過賺錢讓媽媽開心,就能專心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上,讓錢變回生活的工具,而非目標。 事實上許多人會因為把不好的經驗連結到「沒有錢」,而對錢產生不安全感,唯有改變自己與錢的關係,找到自己對錢不安全感的源頭並面對它,才能放下那個「愛錢勝過自己」的情緒。 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 有句話說,其實「錢沒有不見,他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想克服貧窮的心魔,讓錢變回生活的工具,可以試著練習為「無價但快樂」的事情標價,例如,跟家人在餐廳共享美好晚餐,需花費上千元,但幸福與滿足價值在你心中的標價超過百萬! 為「無價」的美好事物標價,就能輕鬆享受「用錢買幸福」的富足感,也能消除對花錢的不安。 「我不教你們如何賺到大把的鈔票,那處理不了恐懼和渴望。如果你們不先處理恐懼和慾望,即使致富了,也只不過是高薪的奴隸而已。」《富爸爸‧窮爸爸》中的富爸爸如此告誡孩子們。要克服對錢的恐懼,學習當金錢的主人,並善用財務,將它視為過上美好人生的工具,才能擁有真正的富足人生。 *本文獲「果子傳媒」授權轉載,原文:沒錢好可怕!你是真窮?還是金錢焦慮在作祟?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6.29

職場

前陣子輔導一家企業時,遇到一個卡關的專案,狀況是A產品不良,但始終找不到原因。專案成員總共有6位,來自不同的部門,他們努力想做好這個專案,花了很多時間在做實驗,試圖找出原因。 其中一位品保工程師說,他們先前開會討論時,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是來自產品研發時的失誤,但他們沒有證據指責研發部門,因此花了一段時間做實驗,就是要證明不是生產或品保的問題。但眼看過了好幾個月,專案依然沒有成效,因此感到很灰心。 這種情況其實時常發生,人們都認為自己的部門沒問題,都是其他部門的錯,卻無法拿出佐證資料。更糟的情況是連找佐證資料都不做,直接指責別的部門,把解決問題的責任推給別人身上。 首先,我問他們:「就算你們做實驗後確定是研發的問題,難道他們就真的會承認嗎?若不是研發的問題,難道你們就不找研發部門來討論嗎?」 萬一在過程中方向錯了怎麼辦?在解決問題時,具備「高效能」思維很重要,做對的事,並把它做好。 接著我問組長Sam:「你覺得在尋找這個問題的原因過程中,什麼才是對的事呢?」 他遲疑了一下,說:「不就是要把真正的原因找出來嗎?」 我說:「沒錯!你覺得在找問題的根本原因時,一開始就該找誰一起討論呢?」 Sam恍然大悟,「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就應該把研發的人(相關利益人)找來一起討論,這才是對的事。」 解決問題的3種思維 我接著說,「你們真的很努力在解決問題,但實際作法卻是埋頭苦幹,尤其這個問題如此複雜,必須發揮3種思維,才有機會解決問題。」 接下來,我向他們分享這3種思維,分別是資源思維、主動思維及破框思維。 資源思維 「首先,除了負責的專案小組外,公司還有誰瞭解這個領域,可以提供專業資訊呢?就我的印象,其實生技部門有一位主管,很熟悉這個領域,但你們沒有向他請益。 」 主動思維 「雖然你們解決問題看似很主動、很有企圖心,我卻並不覺得。因為我看到的都是總經理找你們開會,而不是你們主動找總經理更新專案的進度。」 「你們想想看,是不定期的主動向總經理報告專案進度,有問題就找他討論比較好,還是被動的等總經理叫你們報告比較好?這2種方式對總經理而言是完全不同的印象。 」 破框思維 「當你們在思考問題的可能原因時,不要被既定框架限制住。先前你們一直認為是供應商提供的零組件有問題,但我反倒想問,難道公司內部沒有問題嗎?跳脫框架,說不定會有額外的線索。」 當我跟這一組分享完解題的3種思維後,他們重新燃起信心。其實有時候換個思維、換個腦袋,就有可能解決問題了。 建文老師親授台積電高效能工作術,教你聰明工作+提高生產力!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8.23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