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網摘

共有 165 則相關文章

焦點

●總是忿忿不平?這6招讓你有效停止抱怨! 由於我們的生活中充滿壓力,很多時候抱怨成了一種發洩,但是,抱怨其實會對大腦和身體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悲傷憂鬱的情緒一旦爆發,我們就會對日常生活充滿不滿,這種消極的壓力除了可能會產生頭痛、關節疼痛和憂鬱外,還會加重如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疾病。想避免這些情況發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學習停止毫無意義的抱怨,而作家Katherine Eion提出下列方法與大家分享: 1.培養積極的態度: 改變你的思維模式-培養面對困難時的積極處事態度,接受現狀再繼續向前進。記得多看看積極的那一面,少看消極的部分,當遭遇無可避免的挫折時,迅速爬起來,然後記得: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2.學會適應: 生活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變化可以發生在明天,下個月或者明年,很多人生的變化會非常殘酷難受。接受現實能幫助你適應生活中的變動,接受挑戰並看待事情積極的那一面,把這個經歷當成是一次機會,而非是無法跨越的阻礙。 3.要自信: 改掉抱怨的壞習慣不是要讓你成為別人的受氣包。自信地告訴別人你需要什麼,要如何才能得到滿足。用簡單方法就能傳達這份自信:透過明確清晰的發言,讓別人理解你說的話;避免閒聊,以防會有尷尬的停頓時間;堅定清楚地表達你想要什麼,不要讓別人去猜測。 4.少點挑剔: 這不只對別人,也包括對你自己。你不可能控制每件事,所以放輕鬆,別事事都要求要盡善盡美,試著列出自己的優勢增加信心,或列出自己的弱點看看該如何增強。 5.多點責任感: 承認自己的錯誤,但不要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自重,你要看得起自己,以及整個決定的過程。並試著留住那些尊重你的人,撇開那些只想利用你、整天只知道抱怨的人們,唯有讓那些尊重你的人圍繞在身邊,你才會自然而然地也重視自己。 6.保持進步: 完全排斥生活中的阻礙就是阻止自己進步。生活中一定會有讓人煩心的事情,但請記住:這些都會過去的。大部分的問題都只是暫時的,明白這點是進步的關鍵。來源 ...

2014.03.07

焦點

●時間總是不夠用?這6招讓你做完更多事! 你有沒有被各種事情纏得焦頭爛額、巴不得時間停下來好讓你把一切搞定的經驗?每當手邊要處理的事情堆積如山,總是覺得一天24小時不夠用,到底該如何才能讓自己在同樣的時間內做完更多事情?英國作家Chris Skoyles就提出了下列方法與大家分享: 1.早起: 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但如果我們真的想在一天時間內完成更多事情的話,還有什麼能比早起更好呢?早點起床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做事,而且還說不定會多出時間和親友相處。 2.有條不紊: 把事情做完並不表示要為了忙碌而忙碌,而是要求我們完成有利於實現目標的重要任務。若想充實過好一天,就得學會優化任務:先處理最重要的事情,然後以此類推。當我們搞定最重要的事情後,才能更快地接手後面的任務,進而漸漸提高自身效率,最後發現可以更輕鬆地處理好所有事情。 3.告別過去且避免過份想像未來: 有多少次,我們發現自己既迷戀又痛苦地沉浸在過去及回憶中?生理上而言,我們一次只能在一個地方;但就心理和情緒上來說,我們卻可以完全身處異地。如果不是沉浸在過去之中,那我們很可能就是在想像未來,當然,偶爾預想未來能讓我們清楚目前的狀況;但若想把事情做完,我們還是應當多活在當下、珍惜現在。只要保持敏銳並專心做好手中任務,我們肯定會越來越能處理好該做的事情。 4.委派分配: 說到把事情做完,很多人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以為所有事情都得靠自己單獨完成。其實,如果懂得請人幫忙,你不僅能完成得更多,還能比單槍匹馬時做得更好。 5.隔絕干擾: 就好比用聽音樂來隔絕掉外界噪音一樣,完成任務的其中一個好辦法就是隔絕掉其他干擾,這樣我們才能專心投入手中的事情。 6.休息一下: 保持健康是做好事情的關鍵,偶爾放鬆一下能大大提高做事效率。不論你是待在家裡享受靜謐時光,還是出門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都可以。若不想變得精疲力竭,我們就應該適時放鬆一下,讓自己獲得更多能量,進而擁有更強的辦事效率!來源 ...

2014.02.27

焦點

●想讓自己變更好?你應該停止期待這6件事 生活總是充滿不期而遇的經歷,有時現實跟我們的期待完全不同。期待很美好,讓人有目標和快樂,甚至有所憧憬,但是你得明白:生活不全在你的掌控之中。並不是每個期待都有益,如果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你應該調整對生活的某些期待,而部落客Kathryn Mott就提出了下列你應該停止期待的事: 1.停止期待別人盡善盡美: 如果你總要求別人做到完美,那你必定會一直失望,因為人們永遠都不可能達到你的期望。對人有很高的期望其實無可厚非,但請記住:就算對方沒能做到,他們也盡力了,所以請多加體諒,不要苛求完美。 2.停止期望別人有所改變: 人都有習慣性,喜歡萬事固定不變、舒服過生活,雖然改變也可以,但卻耗費時間。要是你期望別人有所改變,那就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因為你的力量只夠改變自己,而非其他任何人;一旦意識到這點,生活會變得開心很多。 3.停止期望一切公平: 生活並非一直公平,有時你辛勤工作卻得不到認可或獎勵,而事實就是如此。所以要放寬心胸:努力付出,但不要期待任何回報。 4.停止期望凡事簡單容易: 如果總是挑簡單的事做,那你永遠成不了大器。生活總會在始料未及時考驗你,所以你必須挑戰困難、保持堅強,而世上任何值得擁有的東西都需要付出努力、勤奮和自律。 5.停止期望別人為你放棄一切: 世界上不幸的人不只你一個,生活遭遇困難時,固然可以向親朋好友尋求撫慰,但不要濫求無度。你應該學會照顧好自己,能夠獨立才是健康的。你當然可以自力更生,而且不要讓你的親友因為幫助你而錯失他們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 6.停止期望不勞而獲: 若是渴望得到卻又不付出努力,那你絕對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想要減肥?那就開始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若還是想吃就吃,那你永遠也不可能變得苗條!若有所渴望,那就應該盡全力爭取!來源 ...

2014.03.04

焦點

●壓力過大?小心身體會產生異味! 要避免身體出現異味,定期洗澡與做好個人護理相當重要,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些看似不相關的原因,也會讓身體產生異味並難以清洗,而美國《赫芬頓郵報》就列出下列意想不到的異味產生原因: 1.壓力過大: 從化學物質的構成來看,汗液分為多種類型,其中味道最難聞的是在壓力情況下流出的汗液。因為它是由一種名為大汗腺的汗腺所分泌,大汗腺分泌的汗液含水量低,細菌在汗液中的脂肪和蛋白質混合物中大量繁殖,造成它的氣味較重。而因運動或天氣炎熱所流的汗液主要是由水和電解質構成,氣味並不會那麼強烈。 2.愛吃花椰菜: 常吃大蒜和洋蔥會誘發體臭,花椰菜、小洋白菜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同樣含有臭味的化合物通常情況下是硫,而它可能會導致食用者全身散發出惡臭。 3.遺傳: 雙腳所分泌的汗液中含有大量細菌,由於腳趾處是個黑暗、溫暖和潮濕的環境,為細菌繁殖創造出理想條件,其中,有10%~15%的人雙腳天生更愛出汗,這種特別潮濕的環境是棲息微球菌的溫床,會產生像硫化物的難聞氣味。 4.患有魚臭症: 魚臭症是種罕見疾病,由一個特定基因的突變引起,它會導致人體無法分解一種名為三甲胺的化合物。而三甲胺會讓魚散發出魚腥味,當它在人體內堆積後,就會通過呼吸、尿液和汗液釋放出來,讓患者身上散發出類似魚腥味的臭味。 5.飲酒: 當人飲酒時,酒精會通過血液循環流經身體,部分酒精會通過毛細孔滲出;也有部分會隨著呼吸散發出來,讓人聞到一股酒臭味。酒的類型對人體產生的異味並無影響,只要身體開始分解酒精,它聞起來都一樣。 6.可能患有糖尿病: 如果糖尿病加重,就有可能發展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為患者體內沒有充足的胰島素,所以人體會開始對脂肪進行分解以作為燃料,導致了酮在體內堆積,而這種堆積進會造成體味發生變化,出現體臭,出現這種狀況應立即就醫。來源 ...

2014.03.05

焦點

●想要身體健康?早餐後別做這5件事! 生活習慣與人的健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連飯後做的一件事也可能影響你的身體狀況,你吃完早餐後通常會做什麼?喝茶?吃水果?還是運動?如果你不想謀害自己的身體健康,飯後千萬別做這5件事: 1.飯後喝濃茶: 茶葉中含有大量單寧酸,飯後喝濃茶會使剛剛吃進去尚未消化的蛋白質與單寧酸結合形成沈澱物,影響蛋白質的吸收;茶葉中的物質還會妨礙鐵元素的吸收,長期飯後喝濃茶,容易引發缺鐵性貧血。此外,飯後馬上喝茶,還會沖淡胃所分泌的消化液,因而影響胃對食物的消化工作。 2.飯後吃水果: 很多人吃飯後尤其吃了比較油膩的食物,會認為吃水果有助於消油膩、清腸胃,且水果營養豐富,對人體有好處,因而養成了飯後吃水果的習慣。但是,飯後立刻吃水果事實上反而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消化功能,導致消化不良。如果想要吃水果,你應該在飯後1-2個小時以後才能吃。 3.飯後立刻運動: 很多人認為飯後運動有助於促進消化和減肥,事實上,飯後立刻運動非常不利於健康,很容易引起腹痛、肝臟疼痛等腸胃道疾病。飯後最適合做的是散步和後背緊貼靠牆站立,不但有益於健康,而且長期下來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減肥效果。 4.飯後立刻伏案工作: 現今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常常吃完飯後就立刻投入工作中,然而,這樣的做法並不會讓工作獲得多大成效。因為人在吃飽飯後,體內的血液大多數集中在消化系統,造成腦部供血不足,如果這時立刻伏案工作會造成用腦過度,大腦會逐漸變得麻木、遲鈍,而且集中力也開始渙散,導致工作效率降低,長期下來,也會對腦造成損害。 5.飯後立刻喝水: 吃完飯後,很多人習慣拿起水喝一口,解渴並沖淡口中的食物味道,但是,飯後立刻喝水並不利於身體健康。首先,喝進去的水份會沖淡腸胃消化液,降低其消化能力,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此外,未消化完全的食物直接進入小腸,容易損傷腸表面黏膜,並引起積食滯脹,使人有肚子不舒暢甚至脹痛感。來源 ...

2014.02.26

焦點

●列個待學清單,幫你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僅是尋找新大陸,也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馬可波羅 在現今這個繁忙的社會裡,我們都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很難抽出時間去學習那些非必需品的事情,「活到老學到老」漸漸淪為口號,針對這個問題,部落客Scott H Young提出了下列幫助培養終身學習習慣的方法與大家分享: 1.列個待學清單: 工作時我們都有事情的待辦清單,在學習上,你不妨也試試列個待學清單,寫上新領域的學習想法。例如想學新語言、一個新技能或讀完莎士比亞系列著作等,無論你想學什麼,都寫下來吧! 2.隨身帶本書: 一年也好,一星期也罷,隨身帶本書,有時間的時候就翻一翻。別小看每天活動間隙的這點零碎時間,一星期你說不定就能看完一本書了。 3.交更多好學的朋友: 和那些樂於思考的人多接觸,這些人指的是真正願意花時間學習新技能的人;他們的習慣會影響到你,說不定還會與你分享一些新知識。 4.多思考: 愛因斯坦曾說過:「任何讀死書卻不動腦子的人,只會越來越懶得動腦。」僅僅研究其他人的智慧還不夠,你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試著花點時間記錄、冥想,思考那些你學過的東西。 5.付諸實踐: 紙上談兵永遠沒有意義。讀一本C語言的書和寫程序完全是兩回事,學習畫畫和拿起畫筆也不能相提並論。所以,如果你知道該如何使用知識,就趕緊付諸實踐吧! 6.列為優先: 外界其實很少會有逼迫你學習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往往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因此,一旦你決定要把終生學習當作一個習慣,那麼就是時候把「終生學習」列為你生活當中的優先了。來源 ...

2014.02.21

焦點

●你的工作是否適合自己?5項指標幫你衡量 每個上班族都想找到一家適合自己的公司工作,但到底該怎麼判斷你的工作究竟適不適合自己?職場專家James Caan建議大家可以就下列這5項指標去衡量: 1.企圖心: 好公司的關鍵崗位通常都有極其勝任的員工。按照常理,如果你有雄心壯志和前瞻性的思維,那麼你必須要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如果你的老闆對於工作的熱情程度和你相同,那麼以未來的發展而言,這個工作非常適合你。 2.願景: 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中脫穎而出的公司,通常都是那些擁有願景與具有未雨綢繆能力的公司。如果你希望能有份充滿挑戰、被賦予高度期望的工作,那麼就別選擇一般的公司,而是要選擇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並且對員工寄予厚望的公司。 3.企業文化: 由於我們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所以如果你工作的地方無法帶給你任何快樂或愉悅感,代表那個公司不適合你!好的公司可以同時創造愉快氛圍並保持高效產出,此外,企業文化還包括了企業高層是否能廣納建言。 4.平衡工作與生活: 辛苦工作並沒有錯,但最有效率的員工卻能讓工作和生活達到完美平衡。人們需要休息來恢復精力,有時候為了完成一項重要的工作,你不得不加班、付出更多努力,但是若是這家公司的員工長期超時工作,為了完成工作都不敢回家,你就得好好考慮一下了。 5.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工作需求往往和你從事的工作種類相關。小公司傾向招聘那些準備好冒險並工作主動的員工,他們會提供你擔負重大責任的機會,也會靈活地對待你的工作,但缺點就是公司越小、風險越多;而大公司則能提供有安全感和穩定的工作。每個人應該先衡量自己的個性與擁有的技能,再來決定要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來源 ...

2014.03.08

焦點

●同事暗中破壞工作?試試看這6種方法! 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眼紅你目前工作,想在背後破壞工作發展的同事,而遇到這種情況時究竟該如何處理?Forbes專欄作家Jacquelyn Smith就提出了下列方法與大家分享: 1.保持警惕: 如果工作中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例如你沒有獲得本來該有的獎賞或周圍的同事對你的態度發生轉變-你就應該開始想想是否有人在背後對你(或你的工作)進行破壞了。 2.向同事吐露秘密: 當你發現有人在暗中破壞工作時,不妨試著跟你信任的同事傾訴目前遇到的狀況及你如何看待,最重要的是:問問他們的意見。因為你很有可能已在這個情況中完全亂了陣腳,這時,有個客觀的聽眾特別重要。 3.記筆記: 遇到不尋常的事情時,不妨記下來發生了什麼,這樣會讓你看得更清楚,以後若有需要與主管或人資談論情況的時候才有依據可循。 4.不要冤冤相報: 如果懷疑別人正在背後搞鬼,你就做個君子吧。別「以牙還牙」也在背後中傷他,而是讓自己成為同事中的受歡迎對象,樂於助人、提供建議,幫助他們做得更好及在工作中更開心-無論他們怎麼對你。 5.告訴你的老闆或者人資: 如果上述這些方法都沒用,代表你已無法自己解決了,這時不妨告訴主管或人力資源部門。 6.保留你的選擇權: 如果情況還是持續惡化沒有好轉,代表這個公司已無藥可救,你應該好好更新自己的履歷,準備離職跳到更好的地方去。來源 ...

2014.02.22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