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大S驟逝粉絲悲傷,醫師:超過「正常哀悼期」就要尋求專業協助 偶像殞落,粉絲心情難免受影響,精神科醫師提醒不要過度投入,若難過可找其他事情忙轉移注意,也要暫時避免接觸相關新聞及影片... 2025.02.07
生活 老年精神科醫師:這3種生活方式越早開始,讓你越老越優雅 由於醫學進步,現在我們已經克服了許多疾病,使壽命延長。在這個健康壽命趕不上平均壽命的時代,老後如何過生活至關重要,而70歲正是與老化奮戰的最後機會,也是「百歲人生」向上或向下的轉捩點。 要一口氣衰老?還是繼續保持年輕?70歲後的生活方式該怎麼做?給邁進80歲「幸齡者」的生活提案,由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告訴你。 「幸齡」的定義? 在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我們必須重新評估年齡的標準和觀念。年紀已不再是衡量一個人活力和生命力的唯一標準,因此,現在有了一個新名詞:「壯年」。 根據這一概念,50歲至70歲之間的人可以被歸類為壯年。而在這之後,70歲可能是另一個分水嶺。 台灣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延長,給人們更長的「第二人生」。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年齡的概念,例如六十多歲的人仍可以視為年輕人,而80歲的人可以被視為中年級。 在醫療保健方面,有些醫院已經實行高齡者優先看診的政策,但這一標準也在不斷調整。如以前的標準是75歲,但現在已提高到85歲,因為現在門診中已經有許多超過100歲的病人。因此,年齡只是一個數字,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第二人生。 如何打造優雅後半段人生?陪伴、興趣和「3動」 但不僅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健康,這就是「健康餘命」。幸齡時代,除了保持健康,還要有以下生活方式: 1.有伴侶、親人或朋友陪伴 許多人在老年時沒有伴侶,導致孤獨感大增。找到一個陪伴者,或提前培養興趣愛好,顯得格外重要。現在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在老年時保持活力,如參加社交活動、結交新朋友,女性更傾向於接受這些建議。 伴侶離世對於個人是巨大衝擊,更可能引發失智症等問題。從精神科的角度來看,配偶的離世,常常被列為人生中最令人感到孤獨和失落的事件之一。通常,女性更容易適應、尋求幫助,並積極應對新生活。男性則可能因為社會角色的期待,不願表現出自己的情緒,這種差異在老年群體中尤其明顯。 2.退休,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 退休並不意味著從「生活中退休」,而是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轉而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進入中年後可能就可以檢討,自己要如何擴大休閒嗜好;熱愛工作者,退休後可以選擇第二職業,做到工作退休,但生活不退休的狀態。 3.三動:運動、活動、互動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讓人們在孤獨時更有連結,但人生的3大要素其實是「運動」、「活動」和「互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長者可能會懶洋洋的,這種情況可能導致3動的意願降低,甚至是失智症前兆。 雖然有一些老化現象是天然的,如大腦額葉的老化和荷爾蒙水平的下降,但當出現明顯的症狀時,我們應該警惕,是否有失智的可能性。 AI是否能增加助力? 現在,以精神健康為重點的智慧產品已經發展了很多年,日本一直是這方面的先驅。全球都面臨著老化、失智症人口增加和少子化等問題,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解決人口減少帶來的孤獨感。 機器人和電子寵物等產品,這些產品以前就存在,只是缺乏真實感。現在,這些產品逐漸改良和多功能化,不只能夠與人互動,還能記錄生理指標。 雖然科技能提供便利,但最終人還是需要他人陪伴,因為人性始終是科技的源頭,人類的關懷和陪伴是不可替代的。 判斷失智症的「ABC」3大關鍵 辨別失智症不容易,有時候可能與其他因素或疾病產生混淆,如更年期造成的性格改變。因此,除了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外,家人也可以透過觀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提早警覺失智症的可能性。失智症的3大症狀可以作為家人關心的警訊,這3大症狀分別是「ABC」。 A: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 日常生活功能的衰退,主要指的是失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例如穿衣、洗澡、煮飯等活動,當這些活動需要他人協助時,可能是ADL受損的表現。 B:behavior problem 情緒行為的異常,症狀包括出現幻覺、妄想等。 C:cognition impairement 認知功能的下降,雖然對於認知功能的檢測需要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但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一些變化,例如對事物價值的判斷能力下降、煮飯時的細節考慮不周等。 檢測失智症 失智症的檢查過程相當嚴謹,不僅包括問卷調查測驗,還需要進行基本的血液檢查以排除其他內外科疾病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內分泌指標的檢測尤其重要,例如甲狀腺功能和維生素缺乏,這些因素都可能被誤認為是失智症的表現。 此外,影像檢查也是必要的,可以客觀的觀察大腦的退化和萎縮情況。在技術上,正子攝影已經被應用於檢測阿茲海默氏症的特殊顯影劑。 雖然抽血檢查可以檢測到某些有毒蛋白物質的濃度,但目前仍缺乏統一的標準指標。解讀這些檢查結果相當複雜,因為它們涉及到多種資訊的交錯,且最終判斷並非單一因素能決定。 *本文獲「良醫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中年過後更要看!想要活到「百歲人生」的戰略,70歲就是關鍵,醫:及早做到「3關鍵」不怕未來急速衰老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4.06
職場 「我不知道能做什麼⋯」她出國追夢3個月放棄、研究所4年畢不了業,精神科醫師:這現象越來越多 「我不知道能做什麼,所以選了哲學系。」一位嬌小的年輕女孩說。 「妳家人不會反對嗎?」 「我才不管他們說什麼!他們講來講去都是那一套,我相信我會走出自己的路。」 「後來呢?」 多元價值下的困境 女孩露出些許尷尬的笑容:「大學時代我很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當過社長,也辦了幾場大型活動,還很熱衷各種研習課程,我很喜歡那時候的自己。後來,參考學長姐的經驗與意見,決定當一個策展人。」 「策展人?妳要怎麼進行?」 「我知道自己經歷不足,所以先到法國進修……」 「去念書嗎?」 女孩沉默了一段時間,繼續說:「我本來是想到當地先住下來,適應環境,再去申請學校的,但不知道怎麼了……」她哽咽起來,我抬頭看,發現兩行淚從她臉龐流下。 「一下飛機,滿腔的熱情忽然瞬間消失,一個人感覺好孤單茫然。」 我才慢慢明白,她在台灣時,那樣積極的大學生活,事實上是充滿焦慮之下的多方嘗試。她在傲然選擇了家人反對的系所之後,一直想拿出成績,證明自己能夠在這個社會獨力生存下去,然而,她一直找不到自己想要什麼——每種事物都很新鮮,卻沒有一樣能讓她保持興趣。 隨著畢業將近,她越來越著急,最後,把戰場延伸到遙遠的法國,在毫無準備的狀態下隻身前往。到了異鄉,她才終於撐不住,自信心瀕臨崩潰。 女孩的困境,正是價值多元化的社會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不管是誰,任何人在同一段時間都只能做一件事,當可被選擇的項目越來越多時,不管要做出什麼決定,都形同於放棄了其他選項,然而,要如何證明自己做出的選擇是最好的呢? 認識的人越多,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我在藝廊找到工作,但是做不久,撐了3個月,最後還是放棄了。」 女孩猶帶哽咽,「家人沒有怪我騙他們,還是支持我。後來我去考戲劇研究所,指導教授對我也很好,但是我卻更茫然,念到第四年還沒畢業,又跑去考心理研究所,沒有一間錄取我,有一位面試老師還把我拉到一旁,說:『妳需要的是諮商,不是來考心理研究所。』」 後來,她慢慢體會到:自己沒有任何實務工作背景,很難有機會成為策展人,在因緣際會下,遇見一位自己崇拜的策展人,對方在戲劇系兼任,她不假思索就去報考了該校戲劇研究所。 憑著一股衝勁,她又跨入了新的領域,然而,隨著實習經驗累積,她逐漸注意到:這位老師之所以成功,跟戲劇本身並不相關,而是老師圓融的社交能力與用之不盡的熱情。她開始反省自己:人生走來跌跌撞撞,先是靠家人,之後靠長輩朋友,不只沒有一技之長,連做人也不會……。 「妳覺得自己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叫及格?」 「不知道。我常覺得自己會的都是些沒有用的東西,認識的人越多,就越害怕,每個人都在各自的領域學有專精,只有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會什麼。」 能力明明就不差,卻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儘管從理性上,誰都知道自己的人生不需要證明給別人看,但從感性上,在女孩堅決選擇哲學系後,父母竟然讓步了,女孩反而感到內疚:好歹自己該拿出點成績來吧? 奈何求學階段都在備受保護的環境下成長,面對大學時期眼花撩亂的各種活動,她完全迷失了方向,越走越急,越走越慌,慌亂中任性決定到法國,鎩羽而歸,再次意外的被家人接納(應該也包含生活費的支援)。 她知道家中並不是多寬裕,但是願意為她而縮衣節食,更讓她深感愧疚,為急於清償,認同的典範人物出現,她也跟隨了過去,卻從實習中發現,所謂社會上的成功,更多是來自圓融的待人處事與積極熱情態度,而這些都是她「自認」最欠缺的部分。 客觀上來說,女孩的能力一點都不差,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沒有規劃的狀態下到法國說走就走的,沒被提及的是背後的語文能力。從她大學主持活動、擔任社團幹部、學長姐的熱心指引、被指導教授賞識推薦,顯然她的人緣、談吐、熱情、執行力並不像她說的那麼差。 問題是:成功追求到的一切,她都不認為有價值,也就是受困於價值感的貧乏。在價值多元的社會,處處都有不同領域的能人異士,就這樣一次次擊垮了她辛苦累積起來的自信。 *本文摘自悅知文化《理當幸福的我們,為何不快樂?》 {DS_BOX_37759}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7.02
職場 現代人如何不再孤獨?多參加社交活動沒用!最重要的是找到「這種人」 另一個得到相同結論的研究學者是美國精神科醫師喬治·華倫特(George Vaillant),他領導哈佛大學葛蘭特研究... 2025.02.07
職場 越來越多人焦慮「沒夢想」求診⋯精神科醫師:不用害怕迷惘 我很廢。 我其實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想繼續念書,我覺得我可以念,可是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念。 「那有什麼事情會讓你真的,打從心底覺得自在,不為誰也不為任何目的,只是純粹滿足與開心的事情嗎?」 沒有。 吃藥之後,我覺得自己的狀況好些了,沒那麼難過,沒那樣無原因的哭泣。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甚麼。 沒有夢想怎麼辦? 最近這陣子,這樣跟我談論的青少年、青少女越來越多。 他們在幾次治療後,不再陷進憂鬱的泥沼中,可是爬出泥沼後,卻發現自己是個沒有目標的人。他們不斷想著,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沒有終點的走下去好嗎?於是他們更焦慮,更自卑。 原來我沒有夢想呢。 「這很重要嗎?」我問:「還是你以為每個大人、小孩,都知道自己每個片刻在幹嘛?」至少我不這麼認為。 那些走進婚姻、看似幸福的人很多,但台灣的離婚率高達三分之一;中年轉職賣雞排、做有機農業的勵志小故事,是電視台的固定節目;大學畢業,選讀完全不同領域研究所的,大有人在。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自己會改變?為什麼立下的目標就一定該實現? 年輕的時候,我有陣子會看中國的實境秀,後來不看了。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很不喜歡他們問參賽者:你的夢想是什麼。儼然,夢想已被商品化及綜藝化。 好像迷惘就是錯誤的。 可是,你會迷惘不就意味著你在乎、你想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你不願意隨波逐流,你還尊重自己?總好過在逐夢,後來才發現在追的是別人的夢。 而且,誰比誰好也不是重點呀,每個人的節奏與步調,本來就都值得尊重。為什麼,我們要堅持「知道自己在幹嘛」的這個念頭呢? 這幾年,我不太喜歡社交軟體。除了因為假訊息充斥各處,更多時候,我們看到爆紅的東西,往往是短訊息、短語音,負面消息、炎上、網路炸鍋這類型的內容。認真的、專業的、有意義的訊息,能夠引起的關注,絕對比一則反面的愚蠢舉止少很多。控訴不忠的、刻意炒作的、用AI繪圖的,太多太多。 我們開始沒有耐心,連娛樂及夢想,都想追求迅速。類似的短訊息被反覆餵養,成癮的前額葉與逐漸不再敏感的腦神經變得懶散,我們自以為這是自己選擇的休閒,其實是許多的算計與魔術師的選擇。你被演算法匡進無路可逃的迷宮,還覺得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因而沾沾自喜。 接著,我們開始對深刻思考倦怠,很少靜下心來好好念完一整本書、聽歌只擷取副歌、電視廣告時立刻轉台;抖音竄紅,網路影片前5秒沒有爆點就迅速滑開,看長片前一定要先閱讀評論,以免自己的時間被浪費。 我們的救贖變成轉發長文,只是按讚的人很少,於是只好孤芳自賞:啊,我沒我想像中的那樣不堪。你這樣對自己說。 練習讓自己犯錯 「那你平常沒事做都在做什麼?」(好這句話看上去很矛盾) 我也不知道。發呆、滑手機吧,但是其實我也沒有因為看了什麼白癡的影片,就覺得很搞笑,只是覺得他們很蠢。我想要找出自己到底要什麼,這樣會不會也是很蠢的事情? 「不會,我覺得你很了不起耶。」至少,你沒有放棄思考。 我沉默一陣子,然後有點緩慢的說:「會不會,其實你這段時間的人生目標,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忍耐孤獨與不安的人。你在學習與自己的不確定共處,你在練習和迷惘關在同一個空間裡的窒息感。也會不會,你這一小段時間的目標,就是接納自己是個暫時沒有目標的人。」 「沒有目標又怎樣,當你發現自己沒有目標,是因為你沒有放棄自己呀,是因為你還有某個期待藏在你的靈魂裡面,還在呼救。有沒有可能,透過這個機會,你可以鍛鍊自己,成為一個願意接納自己缺點的人呢?」 沒有夢想也沒關係嗎? 「我還是鼓勵你去嘗試,甚至鼓勵你犯錯,還有探索你自己。之前的你,會不會就是因為不允許自己犯錯,所以才把自己逼得太緊了呢?」 他突然笑了。 *本文獲「新竹姜學斌醫師 與你在聊癒之森身心診所 一起聊療傷」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