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精力管理

共有 11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很多網站的大促銷都在半夜12點開始,為什麼呢?因為心理學家發現,決策者在連續做出大量決策之後會出現決策能力下降的現象,我們稱之為決策疲勞。 當我們出現決策疲勞的時候,大腦會自動想尋找捷徑,降低決策難度。而這條捷徑,就是魯莽決策。依靠本能採取行動,而不是花費精力動用理智去考慮後果,這個時候,衝動消費是非常常見的。 除了衝動消費,還有一種情況是消極或者保守決策,甚至是延緩決策。也就是拖延時間,不做決定,來緩解決策給自己帶來的精神壓力。雖然你暫時沒有決策,但是你心裡一直在惦記這件事,也就是它還在大腦後台運行著,無形中消耗著你的精力。 舉個例子,你想買一個包,但是對於價格、款式有猶豫,雖然說在工作,但是腦子裡一直時不時飄出來:到底買不買?要不要等等優惠價格? 因此,決策是非常耗能的。那麼如何讓決策更簡單一些,減少決策疲勞呢?我們可以提前建立一些決策的公式,也就是「決策範本」。這樣我們在決策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件事的決策精力需求成本降到最低。 降低決策成本,建立決策範本 小到你每天吃什麼食物、聽什麼音樂、看什麼書籍,大到在哪個城市定居、從事什麼工作、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人們經常在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糾結」。當我們提前為工作與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準備好決策範本,就可以省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從「吃飯」這件足夠日常和常見的事情說起,你是不是有為「今天吃什麼」而絞盡腦汁的時候? 首先,我的日常飲食是相對固定的,每天吃的東西基本進行一些替換和輪換就可以了。 早上:蔬果汁、雞蛋、芝麻糊、牛奶、麥片等。 中午:肉+青菜,比如煎鮭魚、牛排,烤羊排等,加點蘑菇、蔬菜、水果。中午很少吃精緻碳水類。 晚飯:家常炒菜,雜糧粥,味增湯煮菜等。晚上會吃一些碳水,但是如果晚上要有高腦力工作則絕對不會吃麵條之類的食物。 家裡還準備了一些家常菜的清單,每天可以在裡面挑選1、2樣。或者你想進一步降低決策成本,可以提前安排好一週的菜單。 其次,我有一些時候是叫外送的。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一週叫外送要少於3次。優先叫外送的時間點是生理期,其次是做長時間的個案諮詢。特殊情況下我可以超出3次,比如偶爾會有一些飯局,這個不是我能完全控制的。 叫什麼我也是有範本的,如果是我自己叫,我平時收集了一些適合一個人吃的餐廳,直接在裡面選擇就可以了。如果有案主來做個案的時候需要叫外送,我會儘量點一些清淡的。 除了在家吃飯和叫外送有決策範本,在外點餐也是可以有範本的。透過不斷觀察、試錯、調整,我總結出來一套「萬能範本」,基本可以應對大部分場合。 選址:主要考慮規格和用餐時間。如果規格很重要,就優先選好一點的餐廳,忽略距離,這種情況大部分是晚上。如果是中午的話,大部分是優先考慮距離。 點菜數量:考慮餐廳的菜量大小以及人員組成比例。首先看男女比例,如果男多女少,大概肉菜和素菜的比例是6比4,如果女多男少則會5比5或者4比6。 其次看客人喝不喝酒,如果喝的話,會多一點肉和下酒菜。最後看菜量,如果菜量正常,則人均一道菜,如果菜量小就每5個人多加一道菜。 點什麼菜:主要靠熟悉的同事推薦,參考網路評價,抄熟客的作業或者問資深的服務人員。現在網路上都會列出一些經典菜品,選擇這些踩雷的機率會減小。此外,去觀察餐廳的人點什麼菜,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個性化選擇:主要考慮地域和季節差異、口味和鹹淡等。我還會適當考慮客人的性格,有一些人比較喜歡嘗鮮和獵奇,那麼我會點一些比較新奇的、他沒吃過的菜。夏天的話涼菜會多一點,冬天會點個湯。如果請外國人吃飯,有不踩雷的3道菜:宮保雞丁、栗子雞、麻婆豆腐。 以上是我自己總結的一些關於「吃」的範本。吃飯是我們生活中最日常不過的小事,也許你吃一次飯只糾結5分鐘,但是一天3頓飯,一年365天,一輩子好幾十年,當我們有決策範本可參考的時候,節省下的精力是非常可觀的。 決策3步驟,避免失誤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難以決策的事情,我也會有一個「決策範本」來幫我做選擇。這個範本主要包括3條: 資訊收集(資訊是否完整,樣本數量是否單一)。 決策的邏輯或認知。 可能風險。 拿我回國這件事舉個例子,2021年我第一次申請回國是4月15號,且買了當天的機票。這中間涉及一個回國申請書,問了2個剛回過國的朋友。他們都說這個申請非常容易。然而當我興致勃勃到了機場,卻被通知未通過審批,直接浪費了一張機票。 這是一次決策失敗的經歷。復盤這件事: 第一,我的資訊收集是不全面的,我詢問了2個人,一個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她申請的理由是家裡有八十多歲的老母親要照顧;第二個是學生,拿的是學生簽證,說自己很想家,並且很快就回來上學。我當時調查的樣本單一且不全面,他們的情況都跟我不一樣。 第二,我不知道澳洲政府是如何審批這個申請的,我完全沒有這個決策邏輯或者認知。 第三,當時我對風險考慮不足,忽視了被拒的風險而輕易訂了機票。這種風險不僅僅是一張機票的事情,因為當時我已經退了在澳洲的車和房子,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大家現在就開始建立這個意識,每面臨一次選擇都去考慮,我為什麼這麼選擇?背後是什麼原則指導我做出了這個選擇?這個選擇真的是最優解嗎? 當你面臨決策的時候,去看自己的資訊收集是否全面,是否清楚這件事情的決策邏輯,考慮清楚可能的風險。 透過不斷的覺察、反思、試錯、優化,你會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決策範本,活出更有品質的人生。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你不是沒時間,而是沒精力!》 {DS_BOX_39139}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3.08

職場

花點時間想像一個完美的組織系統。 這個系統能告訴你把數位生活中的每一筆資訊──每一份文件、檔案、筆記、議程、大綱和研究片段,放在哪個確切位置,以及必要時具體到哪裡找到資訊。 這樣的系統得要容易建立,而且得更容易維護。畢竟,只有最簡單、最不費力的習慣才能夠持久。 這個系統需要既靈活又全面,既能根據你在人生不同季節的需求進行調整,又能讓你在儲存資訊的眾多地方使用它;例如你電腦上的資料夾、雲端儲存平台,或數位筆記應用程式。 但最重要的是,理想的組織系統能夠直接為你的事業和人生帶來實際好處。 它大幅加快你完成專案的速度,實現你心目中最重要的目標。換句話說,這個使你的生活井井有條的終極系統,可以讓你動起來。 這個系統不會在你的道路上設立更多障礙、推遲那些能帶來改變的行動,反而會縮短你和行動的距離,更容易開始與完成。 歷經十多年的個人實驗、訓練了數千名學生,並輔導了世界級的專業人士之後,我開發出這樣一套系統。如今,有小到小學生、大到跨國企業以及這兩者之間的人在使用。 它叫作PARA——一個簡單、全面而靈活的系統,用來組織任何一個數位平台上的各種資訊。 無論你想要保存的是你正在閱讀的書籍摘要、一個有趣新點子的語音備忘錄、Podcast訪談中啟迪人心的金句、連結實用的線上資源網路書籤、重要會議或工作電話的筆記、讓你想起珍貴回憶的照片,或你的私人日記。 用PARA來篩選、分類資料,從根本解決囤積無用資訊的問題,將資料轉化成具體行動和創意。 4項目分類家務到大型專案 這個系統為你準備一套工具,幫助你將任何資訊保存到遙遠的未來。而且不僅保存,還要巧妙的運用它來實現你決心達成的任何目標。 PARA以一個簡單的觀察為基礎:僅僅4個類別就能囊括生活中的一切資訊。 .P專案(Projects):工作或生活中進行中的短期任務 .A領域(Areas):想要逐步掌理的長期責任 .R資源(Resources):未來可能派上用場的題材或旨趣 .A檔案庫(Archives):來自其他三大類別的備用事項 你有你正在積極推進的專案——心中帶著特定目標從事的短期任務(不論是在工作或個人生活中)。例如完成網頁設計、買新電腦、撰寫研究報告、翻修浴室、完成西班牙語課程、購置新的客廳家具等。 你有你的責任領域——工作或生活中需要更廣泛、持續關注的重要部分,其中或許包括: .工作職責:例如行銷、人力資源、產品管理、研發、軟體開發或管理直屬部下 .個人責任:例如健康、理財、子女、寫作、車子或房子 然後,還有關於你感興趣或正在學習的各種主題的資源——例如平面設計、有機園藝、網頁設計、日本料理、攝影、行銷資產。 最後,還有檔案庫——包括前面三大類別中如今已用不上、但你可能想保存下來供日後參考的任何內容:已完成或暫時中止的專案、不再活躍或切身的領域、不再感興趣的資源。 這樣就好了!4個頂層資料夾:專案、領域、資源和檔案庫,各自包含專門用來存放生活中各項特定專案、責任領域、資源和檔案庫的子資料夾。 或許很難相信,你過的這種複雜的現代人類生活,竟然可以濃縮成僅僅四個類別。 你也許覺得你要應付的事遠遠超出這樣一個簡單系統所能涵蓋的範圍。但那正是重點所在:假如你的組織系統跟你的生活一樣複雜,那麼,要維護好系統最終會剝奪你享受生活所需的時間與精力。 找工作、學技能、創業、整理家務……所有的事用PARA系統化管理,大小事都井然有序。 用來組織資訊的系統必須夠簡單到讓你騰出注意力,而不是占走你更多注意力。你的系統必須留給你時間,而不是奪走時間。 原本大多數人都是在學校學會組織資訊。老師教我們將課堂筆記、講義和學習資料按學科,如數學、歷史或化學分門別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將同一套方法帶進成人世界,持續按照極其廣泛的主題,例如行銷、心理學、業務或點子來對我們的文件與檔案進行分類。 這種做法對你踏出校園後的職涯一點意義也沒有。職場上沒有課堂、沒有考試、不打分數,也不給文憑。沒有老師告訴你期末考該寫些什麼,因為根本沒有期末考這回事。 不論在工作中或生活上,你確實擁有的是你想要實現的成果。你正在努力推出一款新產品、做出一項關鍵決定,或者達成季度銷售目標;你正在盡最大努力規畫一次有趣的家庭旅行、發表一篇個人文章,或在住家附近找到一間負擔得起的托兒所。 在繁忙的日子裡,當你努力完成這些事情,你絕對沒有時間在「心理學」這樣大而泛泛的類別翻找六個月前存下來的文章。與其如同在校期間那樣按照大科目分門別類,我建議你根據此刻正全心投入的專案與目標來組織資訊。 這就是「為行動而組織」的意思,本書將反覆提到這句口號。好比說,當你坐下來執行一個平面設計的專案,你會需要把案子相關的所有筆記、文件、資產和其他材料集中在同一個地方,供你隨時使用。 這或許顯得理所當然,但我發現大多數人不是這樣做。 大多數人往往把專案所需的所有相關材料分散在十幾個不同地方,這表示在開始工作之前,他們得先花上半個小時尋找材料。 該怎麼確保與各個專案或目標相關的所有材料集中在同一地方?你一開始就得這樣整理資訊。如此一來,你會確切知道應該把每一樣東西放在什麼地方,以及去哪裡找到。 如果達成目標所需的所有資訊都在伸手可及的範圍,你離實現目標就近得多了! {DS_BOX_37019} 更多好書 請上商周.COM: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ookshop ...

2024.02.28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