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筆記術

共有 22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打造第二大腦》的作者是 提亞戈.佛特(Tiago Forte),他是一位知識管理領域的專家,我長期追蹤他的文章,從他身上學到很多關於「生產力」和「數位筆記工具」的方法和技巧。2022年底聽到他要出書,我超級興奮,直接預購了英文版,入手之後一口氣讀完,非常好看的一本書。大家很幸運,繁體中文版現在也正式推出了。 作者在「知識管理」的領域已經深耕了十多年,他的學生大多是來自各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工作者。他提出了一種稱為 CODE 的知識管理系統,這個系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知識,並打造出自己的「第二大腦」。這本書就是這套方法的詳細使用指南。 如果說 2022 年我讀過最好的筆記工具書是《卡片盒筆記》,那麼在2023年我可以大膽預測,最好的就是這本《打造第二大腦》。接下來,我跟大家分享關於第二大腦可以帶來的好處,以及如何使用 CODE 四個步驟來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腦。 第一大腦遇到什麼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我們的老朋友「第一大腦」——就是我們人類的大腦——遇到了什麼問題。 就像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如果只依靠第一大腦來記憶,我們的腦袋就會充滿了很多緊張的想法,像是今天要開的會議、待會要見的客戶、明天要準備好的報告。當我們打開電腦,看到四面八方的訊息等著我們消化和吸收,像是 Email、各種軟體的訊息通知、網路文章、YouTube影片和Podcast節目的精華,還有太多太多的資訊。這些資訊,可能都是很有價值的內容,可是我們的第一大腦沒辦法接受這樣持續性的資訊轟炸。這導致我們變得更焦慮、無法集中注意力。 關鍵就在於,第一大腦不是用來儲存和管理資訊,而是用來「思考」和「創造」。我們必須把儲存和管理資訊的動作,交給「第二大腦」來做。 第二大腦的好處是什麼?為了舒緩第一大腦處理資訊的壓力,我們需要藉助「數位工具」來幫助我們儲存和管理資訊。其中最核心的軟體工具就是「 數位筆記軟體」,像是微軟的 OneNote、或是蘋果的 Notes,還有常見的 Notion 和 Evernote。這些數位筆記工具,能夠用來跟各種資訊進行互動,方便我們擷取資訊、處理資訊、儲存資訊和尋找資訊。 第二大腦跟人類大腦的明顯差異,就是第二大腦擁有數位工具帶來的所有好處:是一個明確的、可控制的、可持續的、可共享的知識管理系統,而且它很可靠,能儲存大量的資訊,確保你在未來想要使用的時候,能夠即時地找到這些資訊。 像是我自己的軟體組合,就是利用 Notion 筆記軟體來管理所有專案的進度、安排各種工作的行程、還有和別人共享文件和協作作業。關於我的讀書心得和文章創作,我則是使用 Heptabase 筆記軟體,搭配「卡片盒筆記法」來儲存、整理和創造我所有的知識型內容。 當我們懂得利用數位軟體來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腦,我們就等於多了一個很可靠、隨時待命、擁有無限記憶空間的小助手。 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這本書將打造第二大腦的方法整理成四個步驟,英文簡寫是 CODE,分別代表: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和表達(Express),四個英文單字結合起來就是 CODE,簡單又好記。接下來我會對這四個步驟進行詳細的說明。 第一步:獲取獲取是第二大腦的第一步,談的是我們如何「獲取」和「收集」訊息。在這個步驟中,我們需要去尋找、篩選和整理那些有價值的訊息,然後儲存在我們的數位筆記軟體裡面。然而,我們每天會看到跟聽到這麼多資訊,要擷取那些東西呢? 我很喜歡作者提出的四個標準,幫助我們篩選資訊。 第一,這個資訊是否對我有「啟發」?這種資訊會帶給我們新的觀點、給我們激勵、刺激我們的思考。 第二,這個資訊在未來是否「派得上用場」?像是你是一個軟體工程師,你就會想蒐集很多關於軟體開發和科技新聞的資訊,但是藝人的八卦可能就不是你未來用得到的東西。 第三,這個資訊是否與我們自己「息息相關」?像是跟朋友互傳簡訊裡面的精彩故事,跟某位前輩對談的經驗筆記,跟家人健康和生活相關的資訊,都可以記錄下來。 第四、這個資訊是否令我們「意想不到」?意思就是說,不要儲存那些你「早就知道」的事情,而是儲存那些你「還不知道」,但是想要弄懂的事情。 重要的是,在獲取訊息的時候,我們需要有一個清楚的篩選標準,就像濾網一樣把不重要的沙子過濾掉,只留下我們想要保存的重要訊息 。 第二步:組織組織是第二大腦的第二步,談的是我們如何將獲取的資訊進行「組織」和「分類」。在這個步驟中,我們需要掌握一些分類的原則,幫我們將訊息整合到第二大腦當中。作者把組織資訊的類別區分成四種,分別是:專案、領域、資源、檔案庫。 「專案」就是我們正在努力的短期任務,像是我的其中一項專案就是寫出第二本書。「領域」就是我們長期負責的領域,像是我在經營部落格、拍攝說書影片就是一種要長期負責的領域。「資源」指的是未來可能有用的題材,像我就對時間管理很有興趣,只要跟時間管理有關的資訊都可以先歸類到這個資源裡。「檔案庫」就是除了前面三個類別之外的事情,你可儲存起來備而不用。 該如何運用這種組織的分類方式呢?每當我們獲取一則資訊或撰寫一則筆記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照這個順序儲存筆記。首先,這一則筆記對哪一個「專案」最能派上用場?如果這則筆記對每個專案都沒用,那麼它對哪個「領域」最有用處?如果對各個領域都沒有用處,那麼它屬於哪種「資源」?如果不屬於任何資源,那麼就把它放進「檔案庫」。 作者提醒我們:「組構資訊的方法是以可操作性為基礎,而不是資訊本身的類型,並以專案作為數位檔案的主要組織單位。」這個觀念很類似我之前分享過的另外一本書《防彈筆記法》的任務筆記,我們要一直把筆記存放到它能「發揮功用」的地方,還要使它能夠「盡快」在那裏產生效用。 第三步:萃取萃取是第二大腦的第三步,談的是如何整理我們蒐集到的資訊,進一步簡化和濃縮這些資訊,讓它們變得更有價值,而且容易理解。作者把這種萃取資訊的過程稱之為「累進式摘要」(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指的就是一步一步進行的過程。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今天讀了一篇 1000 字的網路文章,講的是「不要在早上一起床就喝咖啡」。我們先做第一次的摘要,我們看到了文章裡面引用了一個科學實驗說明了這件事情,我們把這段 300 字的實驗結果整段複製下來,貼到數位筆記裡面。 到了隔天,我們在複習筆記的時候,重新看到這則筆記,我們就做第二次的摘要,我們把裡面提到咖啡因會影響「壓力荷爾蒙」分泌的詳細說明,標記成粗體字。 如果我們要讓這個筆記在未來派得上用場,我們要繼續精簡它,做第三次的摘要。這時候,我們把粗體字的科學結果改寫成自己看得懂的白話文,「起床立刻喝咖啡會降低抗壓性」。這句話,就是經過「累進式摘要」之後,濃縮出來的結果。 在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作者建議我們這麼想:「請把未來的你想像成一位要求非常嚴格、極度忙碌又很不耐煩的顧客,不會有時間去鑽研所有細節找出滄海遺珠。」所以我們要想著把筆記「推銷」給未來的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濃縮成一句自己以後看到、馬上就看得懂、容易勾起回憶的白話文。 第四步:表達表達是第二大腦的最後一步,談的是如何將我們的知識和想法表達出來,產生具體的成果,並且跟別人分享和彼此交流。在這個步驟中,我們需要用適當的方式來表達知識和想法。 首先,是從第二大腦提取「記憶」。像是當我想要跟別人分享「閱讀技巧」的時候,我就可以在我的數位筆記裡面,搜尋關鍵字,例如:閱讀方法、閱讀習慣、閱讀速度之類的關鍵字。把找到的素材全部排列出來。 接著,我們可以「連結」這些筆記。像是我的閱讀習慣,就會有早上起床閱讀、睡前閱讀、通勤時間聽有聲書閱讀,我就可以把相關連的筆記連結起來,變成有順序、有條列式、有上下層級的資訊。 最後,是開始「創造」成果並表達出來。我可以把這些筆記、故事、研究和圖表全部串連起來,用通順的語句寫成一篇文章,或者寫成一篇 Podcast 說書講稿。擁有第二大腦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運用蒐集過的所有素材,把他們連結起來,創造出一個新的產出結果。 作者認為:「我們在專業上的成功和生活的品質,直接仰賴著我們是否能有效地管理資訊。」懂得運用 CODE 四個步驟來管理資訊的人,有更高的機率獲得專業和生活品質上的成功。 後記:現代人必讀的知識管理法《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提供我們一個全面性的知識管理系統,這套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收集、整理和管理知識與想法,進而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和學習效果。無論你有沒有用過數位筆記工具,我都大力推薦這本書給你,書中的方法跟觀念會改變我們對知識管理系統的認識。 最後,我覺得書中的這句話值得我們謹記在心:「我們要打造的不是完美無瑕的知識百科全書,而是建構有效的系統,並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密不可分的一部份。」我們不要囤積資訊,而是要懂得使用資訊。我們不需要把筆記軟體弄得票漂亮亮,而是要懂得讓筆記的內容發揮它的真實效用。 推薦這套現代人必讀的知識管理方法給你。 《打造第二大腦》☛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新書上市《打造第二大腦 實踐手冊》☛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 本文獲《閱讀前哨站》授權轉載,原文:《打造第二大腦》讀後心得:現代人必學的知識管理法 {DS_BOX_34879} 責任編輯:張慧妮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3.03.22

職場

拉蒙電影公司高層主管在一九六九年拚命為新電影尋覓導演,那時他們剛買下紐約黑手黨犯罪題材小說的電影版權。然而,當時最頂尖的導演都認為原著小說過於聳人聽聞,因而接二連三拒絕這個專案。 柯波拉其實不想拍《教父》?在所有最佳選擇都落空之後,派拉蒙公司高管接洽了一位當時只拍過一些小規模獨立電影的年輕導演。這位導演相對來說是影壇新秀,名下還沒有賣座的商業大片。而且他在舊金山拍片,對電影工業之都好萊塢來說是個局外人。業界普遍視他為渴望實驗各種新想法的藝術家,而非拍攝高成本大片的人選。 這位導演名叫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他獲邀拍攝的電影正是《教父》(The Godfather)。 柯波拉最初也不想接這個專案。但正面臨財務壓力的他,重讀了《教父》原著小說,最終改變心意決定接下專案,因為他領悟到自己可以使「這個關於黑幫霸主和三個兒子的故事,成為美國資本主義的一個隱喻」。 《教父》後來成為電影史上最受好評也最賣座的傑作之一。在二○○七年,它更獲美國電影學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評選為歷來百大美國電影第三名。它的票房收入逾二億四千五百萬美元,共榮獲三個奧斯卡獎項,而且讓人著迷的虛構柯里昂家族故事延伸出兩部續作和許多衍生作品,令全球影迷欲罷不能。 大師之路的起點:一本活頁剪貼簿柯波拉拍攝這部複雜且多面向電影的策略,是運用他在霍夫斯特拉大學(Hofstra College)學會的「提詞本」(prompt book)技能。他著手閱讀教父原著小說,然後把有共鳴的部分寫到記事本裡。而柯波拉提詞本的作用遠超越儲存功能: 它是連續不斷的修改和精進過程的起點,目標是把原始材料轉化成嶄新的內容。 他利用三孔活頁夾來製作提詞劇本,裡頭裝滿從原著小說剪下和貼上的拍片素材。三孔活頁夾在設計上有強化的金屬扣環,能夠確保文件頁面經得起一再翻閱的考驗。柯波拉可以不斷把後來用於寫作劇本和規畫製作設計的筆記與指引加入其中。 在二○○一年一部名為《法蘭西斯.柯波拉的筆記》(Francis Coppola's Notebook)的短篇紀錄片中,柯波拉解說了那個過程。他最初把整部小說讀了一遍,並把吸引他注意的部分做成筆記:「首次閱讀時寫下感想是至關緊要的事,因為那是你對於覺得寫得好的部分,或是你不了解的地方,或是你認為不好之處最初的直覺觀感。」 接著,柯波拉著手把自己對原著的詮釋加入筆記裡,好萃取和改編成自己版本的故事。他根據五個主要準則來細分場景:劇情大綱(概要);歷史脈絡;場景「外觀和感覺」的意象與基調;核心意圖;以及任何應當避開的潛在陷阱。依他自己的說法,「我殫精竭慮把每個場景的精髓濃縮成一個句子,僅用少數幾個字來表達場景的重中之重。」 沒劇本,也能拍出好電影:懂得「萃取」才是關鍵柯波拉描述說,三孔活頁夾「對我來說是執導電影的一種多層次路徑圖……藉此我不僅得以重新檢視馬里奧.普佐(Mario Puzo)的原著文本,也能複習我所有的第一手筆記……書中那些對我意義重大或是真正推動故事進展的內容。」 他會在頁邊加註包含「希區考克」(Hitchcock)等評語以提醒自己,著名驚悚電影導演希區考克會如何安排畫面構圖;或者是寫下「暫停時間」(Frozen time)以示意自己要在某個段落放緩步調。 他使用了多種不同的註解方式來強調場景裡哪些部分最重要:「當我閱讀原著、做筆記並在頁邊加註時,若使用筆和尺的次數愈加頻繁,寫的字也更為潦草,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原著令我興奮的程度愈來愈高。因此,後來我看到某頁筆記上有大量筆墨時就會明白,這是最至關緊要的場景之一。」 「教父筆記」是成功的專業創作者幕後作業的完美範例。柯波拉認為,提詞本是他創製《教父》這部經典電影的過程裡最重要的資產:「電影劇本真的是非必要的文件;我不需要電影劇本,因為只要有這筆記,我就可以拍好這部電影。」 我們可能會把電影想像成劇作家或導演頭腦的直接產物,但事實上,電影的生產還要仰賴蒐集和精鍊原始材料。柯波拉的故事證明,我們能夠有計畫有步驟地經由閱讀和研究來萃集構成要素,俾使最終作品更加豐富多彩、引人入勝和影響深遠。 我們也可以像柯波拉那樣倚重按部就班的筆記方法。我們能運用筆記來深入探究故事、研究報告、範例、隱喻等原始材料的精髓。萃取精髓正是「第二大腦CODE法」的第三步驟。我們在此步驟著手把所獲、且已組織好的資訊轉化成自己的知識。而我們在這個過程始終要依靠筆記。 使筆記派上用場:創造「可發現性」筆記能否在未來保存下來,最關鍵的因素在於是否具備 可發現性(Discoverability)——我們能否輕易找到和取用當中最立即有效的特定重點。 可發現性是資訊科學概念,意指「在搜尋檔案、資料庫或其他資訊系統時,特定內容或資訊可被發現的程度」。圖書管理員決定書籍在書架上的排列方式時必須考慮可發現性。網頁設計者為網站創設功能選單時也須酌量可發現性。社群媒體平台必然會努力使最佳內容盡可能具有最高度的可發現性。 一般人的筆記最欠缺的通常是可發現性。儲存不計其數的內容是易如反掌的事,但要把它們轉變成未來易於取用的形式談何容易。 為了強化筆記的可發現性,我們可以求助於一個簡單的習慣:標記重中之重。做筆記時標出重點是駕輕就熟的事,幾乎不需要任何額外的努力,而且用任何數位筆記軟體都能辦到。 筆記是給未來自己的禮物 請把未來的你想像成一位要求嚴格、極為忙碌又很不耐煩的顧客,不會有時間去逐頁鑽研細節以找出滄海遺珠。當下的你應做的是把筆記的價值「推銷」給未來的自己。未來的你開會前可能只有幾分鐘來從筆記裡快速搜尋所需參考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的每則筆記就如同你為造福未來的自己而創造的產品。如果未來的你不買帳——不認為值得費心去複習昔日的筆記——那麼你當前一切筆記的價值將蕩然無存。 這凸顯出許多人做筆記時面臨的一個矛盾處境:筆記內容愈是包羅萬象,資訊數量愈是不可勝數,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重新檢視,然而,可以這麼做的時間卻是愈來愈少。弔詭的是,人們做的筆記愈多,它們的可發現性愈發低落!這會使他們對寫筆記心灰意冷,或是在筆記數量不勝負荷時換用其他筆記工具。於是,他們終究錯失了日積月累的知識的種種益處。 當你和極忙碌又很沒耐性的重要人士溝通會怎麼做呢?你必須從訊息中萃取出關鍵要點和行動步驟。在傳送電郵給老闆時,你不會讓自己提出的請求淹沒在字海裡,而會開宗明義點出需要老闆回應的最迫切問題。 當你向組織領導人做簡報時,你不會喋喋不休,而是抓緊重點,略去非必要的細節。萃取精髓是一切有效溝通的核心要素。至關緊要的是讓受眾把重中之重的訊息聽進去,並據以採取行動。而只要贏得了對方的注意,你隨後就可以詳談細節。 假如未來的你如同那些重要人士一樣珍貴,那麼應如何運用最有效且簡明的方法來說服未來的自己呢? 《打造第二大腦》☛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新書上市《打造第二大腦 實踐手冊》☛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4879} 責任編輯:張慧妮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3.03.29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