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求職者

共有 732 則相關文章

職場

NASA過去載人機的航行時間都相對的短,一般僅1至2天。然而,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於1984年下令要NASA設置國際太空站,太空人將在上頭生活最長1年的時間。 NASA在挑選太空人時,原本已經設定超高的標準,新任務出爐後,馬奎爾(NASA的精神科醫師Terence McGuire)認為NASA必須開始篩選另一項條件:情商。情商高的人知道如何建立關係,同理一起工作的人,還能調節自身與周遭人的情緒。 他想知道是否有可能測試某個人,比如應徵工作的人,看看他們能否察覺他人的感受。馬奎爾尤其希望能夠判斷,哪些NASA太空人的人選有過人的情緒溝通能力。 馬奎爾是NASA載人機的精神科醫師長,每年負責篩選數千位申請成為太空人的男男女女。他必須評估人選在心理層面上,是否準備好面對太空生活的壓力。 非語言行為,是連結情感的重要訊號 馬奎爾認真鑽研心理學期刊。NASA的工作需要他定期參加學術會議,有機會聽到普羅文(Robert Provine,研究笑聲的學者)等學者分享最新的研究。他心想,不知有沒有什麼洞見,可協助他透過應徵者的嘆氣、咕噥、輕笑與語調,評估他們的情商。 馬奎爾開始一邊聽錄音,一邊盤點申請人如何用說話以外的方式表達情緒。馬奎爾最後注意到面試錄音的一個面向:有時他會在面試時發出笑聲,而有些申請人(最終成為優秀太空人的那幾位)往往會匹配他的心情與能量。 除了笑以外,其他所有類型的情緒表達也出現相同的模式。在某些錄音中,當馬奎爾提及某種情緒,申請人的非語言表達會匹配或背離他的情緒——包括語調的變化、語氣與語速、哼哼哈哈等聲音。 這一類的「語氣詞、語調、姿勢、手勢與面部表情」,馬奎爾日後向NASA的長官報告:「可能是資訊的金礦。」 非語言線索是訊號,暗示某人是否真心想要連結、是否擅長連結,或是不認為情感連結是重要的優先事項。馬奎爾推測,如果人們面試時有辦法以這種方式連結,也將擅長在太空中和同伴齊心協力完成任務。 他將在每一場面試中,刻意表達更多的情緒,接著請申請人描述自己的情緒生活。此外,馬奎爾將變換自己的心情與能量值,好觀察申請人是否跟上。 不常與人產生情緒連結的人,較難有同理心 幾個月後,馬奎爾走進房間,準備面試太空人申請人A。 A年約35,頭髮整齊,制服筆挺,體能合格,擁有大氣化學的博士學位,還有15年的海軍模範服役紀錄。換句話說,這是個挑不出毛病的NASA太空人人選。 在面試過程中,馬奎爾請A描述人生中的困難時期。A說大約在一年前,他的父親死於車禍,全家人大受打擊。他向牧師傾訴自己有多難過,逐漸發現所有他懊悔沒告訴父親的事。A替這一題提供完美的答案,既真誠又脆弱。 他探索自己的情緒,但不會沉溺其中。這個回答完全符合NASA尋覓的太空人特質。如果是早幾年,馬奎爾會給他打高分。然而這一次,馬奎爾繼續試探,講出自己的姊姊也意外過世。 馬奎爾一邊講,聲音開始顫抖。他聊起姊弟小時候的相處,講姊姊對他有多重要,明顯表露難過的情緒。幾分鐘後,馬奎爾請A描述自己的父親。 「他人很好。」A回答:「他對每個人都很親切。」A只說了那些,就等著回答下一題,沒有進一步闡述或描繪父親的人格特質,也完全沒問及馬奎爾的姊姊。 要找到菁英中的菁英,情商決定太空人命運 A最後沒選上太空人。馬奎爾告訴我:「我感到他顯然不是最具備同理心的面試者。」 或許A不喜歡談論個人生活。或許父親才剛去世,他的心太痛,還沒準備好聊這件事。這兩種可能都算不上是性格缺陷——但顯示出A較不常與人產生情緒連結。 此外,也不光是這樣就造成A落選,「這只是一部分原因。」馬奎爾表示。NASA掌握大量的合格人選,有挑挑揀揀的餘裕。「我們需要菁英中的菁英,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情商特別高的人。」 幾個月後,另一位申請人B來面試。馬奎爾請B描述人生中的困難時刻,他講起某位朋友過世了,但又說自己在人生其他方面都算幸運:雙親還健在。此外,他19歲結婚,至今仍深愛著妻子,幾個孩子也健健康康。 接下來,馬奎爾提到姊姊過世的事。B開始問他問題:你們姊弟感情很好嗎?你的母親受到什麼樣的影響?直到今日,你還會想起姊姊嗎?B描述朋友過世好幾個月之後,他還會夢到兩人在聊天。 馬奎爾告訴我:「他顯然想知道我經歷了哪些事,也分享自己的經驗。」B後來選上了太空人。 情商測試框架 馬奎爾最終設計出面試時要注意的檢查表:應徵者如何回應讚美?如何回應質疑?他們如何描述被拒絕與孤獨的經驗? 馬奎爾把題目設計成評估應徵者的情緒表達:他們什麼時候最快樂?有沮喪的時刻嗎?馬奎爾仔細觀察應徵者回答時的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留意他們的姿勢看起來是緊繃或放鬆。應徵者看起來在邀請他進入自己的世界嗎?他們是否展現連結的意願? 「幾乎所有的太空人人選都具有強大的認知基礎。」馬奎爾日後寫道:「然而,僅有少數人在情感層面具備強大的覺察或敏銳度。」 太空人人選實際上展現了哪一種情緒,重要性不如他們是如何表達的。有的人一下子便很熱情;有的人則偏文靜,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否留意到馬奎爾的情緒展現,表現出相同的能量與心情。 這樣的差異協助馬奎爾篩選並猜測,哪些人容易與人產生情緒連結,哪些人則在壓力升高時,可能封閉自己,或是容易武裝起來、增強敵意。 對於沒有要徵選太空人的我們來說,這套架構也能派上用場。某個人到底在生氣、苦惱、沮喪或被惹毛,還是這些情緒全部混雜在一起,我們很難百分之百的準確判斷,可能連當事人也不知道。 也因此,與其試圖解讀某個人的確切情緒,還不如留意他的心情(這個人感到正面或負面?),以及能量狀態(他們處於高能量或低能量?)。你要明確表達你在努力理解他的情緒。 此外,表達自身情緒時,也要留意對方如何回應。當我們匹配或承認另一個人的心情與能量,便是在展示我們想理解他的情緒生活。這樣的好意會轉變成同理心,更容易討論「我們有什麼感受」。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那樣生活?》 {DS_BOX_39254}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3.28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