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氣候災害

共有 28 則相關文章

國際

巴拿馬運河一直是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航運要道。然而,即使處於熱帶地區、雨量豐沛,但巴拿馬近年受氣候變遷影響極大,不只調節運河水量的人工湖水位大幅下降,迫使巴拿馬當局祭出限縮船班等措施,也衝擊與巴拿馬的航運經濟,影響當地生態及民生用水。 巴拿馬運河獨特船閘,協助船隻「爬樓梯」 巴拿馬運河與「大前輩」蘇伊士運河不一樣,由於太平洋比大西洋高24公分,船隻無法直接穿越。巴拿馬運河仰賴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兩側的船閘,以及中間兩座人工湖——加頓湖(Lake Gatun)、阿哈胡耶拉湖(Lake Alhajuela),透過水位調度的方式協助船隻移動。 舉例來說,若是從大西洋經運河進入太平洋,各個閘門間的水位會隨著船隻移動而調整。當船隻透過軌道牽引機協助、往下移動時,下一處水閘間的水位會與所處水閘間水位相等,船隻就可以慢慢透過「上下樓梯」的方式,逐步移至另一端。總共時長需約20~30小時的時間。而水閘內部水量的調整,靠的是兩個湖泊的水量,湖水則主要來自雨水的補充,由於每艘船的進出會有多達2億公升的水量宣洩。在雨水不足的情況下,許多船隻的通行會受到限制。 隨著近來阿哈胡耶拉湖水位因乾旱下降了7公尺,超過總水量的10%,已大幅影響運河的運作。巴拿馬運河管理局(ACP)在2023年1~5月,已五度限制大型船隻通過運河。4月先是將最大型的新巴拿馬級船隻 (Neo-Panamax vessels)吃水限制從原本約15.24公尺下調至約14.47公尺,5月30日再進一步調降至約13.41公尺。而從2016年、2019年因乾旱下調至約13.1公尺的紀錄看來,未來還可能繼續向下調整。 缺水問題短期無解,貨船減運、增班影響供應鏈穩定 雖然看起來差別不大,但光是30.48公分(等同1英尺)的吃水量差異,已可迫使新巴拿馬級貨輪(可載1萬3000個標準貨櫃)減少40%的載貨量。部分船運公司因此開始研議,實施貨物重量限制,並考慮每個貨櫃收取300~500美元的額外運費。船運公司也可能需要減少單一貨船載運的貨櫃數量,代表未來載運同樣重量的貨物,可能需要更多船隻,增加運河「塞船」的機率。 巴拿馬運河管理局調降吃水限制將迫使貨輪載運更少貨物。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供應鏈風險分析公司Everstream指出,2023年整個春季,巴拿馬運河的狀況不會改善,接下來還很可能會更糟。雖然上一次這種等級的乾旱是2019年,氣象學家仍認為,氣候變遷正在改變中美洲的降雨規律,降雨量的減少可能會成為常態,巴拿馬運河在兩洋航線中的地位,可能會出現動搖。 不過,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經濟學家史坦莫(Vincent Stamer)認為,巴拿馬運河的運量其實不如想像的大(約佔全球5%貿易運輸量)。而且全球核心貿易航線,其實是美國東岸與歐洲直通的航線,運河運量降低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比起2021年長榮貨輪卡在蘇伊士運河輕微得多。再加上「卡船」事件後,全球90%的供應鏈已經變得更具韌性,短期間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比起供應鏈,缺水對地區性生態穩定的影響反而更難解決。圖片來源:Pixabay 運河可利用替代水源,生態、民生問題更難解 巴拿馬當局除了緊急的調降船隻吃水限制外,也在研議其他措施,像是可以蒐集排出的淡水並循環利用的節水閘、利用兩處人工湖之外的鄰近水源,或直接建造新的水庫,甚至是建設海水淡化廠等方案。 史坦莫進一步指出,如果短期內這些做法都無法解決缺水問題,除了現在巴拿馬當局已在推行的運量減少措施外,船運公司也可考慮將部分從亞洲穿越巴拿馬運河抵達美東的航線,改道蘇伊士運河,經歐洲抵達美東。即使先運到美西,再改用其他方式運輸到東岸,也不失為短期內的折衷做法。 雖說航運問題有替代方案可以得到緩解,根本問題仍是中美地區正因氣候變遷變得更為乾燥。這不僅關乎全球供應鏈的穩定,也須考量當地重要的雨林、濕地生態,以及居民用水,實際影響層面大得多。 再加上,巴拿馬政府財政極度仰賴向船運公司收取「過河費」,若無法有效解決該區水源問題,無疑將會是生態、經濟雙輸的局面。 參考資料:Rfi、Euronews、Reuters、Deutsche Welle、Bloomberg、Taiwan News *本文獲「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授權轉載,原文:乾旱導致另類卡船 巴拿馬運河越來越「難過」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06.18

減碳ESG

「就這樣決定了!」埃及外交部長、COP27主席蘇克里(Sameh Shoukry) 在大會談判桌上,替歷經兩週外加一夜馬拉松式談判的COP27會議落槌。 今年COP27,一收一放,各國終於同意拿錢出來賠償氣候損失,一方面又替化石燃料使用另開巧門。 原本外界不看好,富國願吐錢協助窮國的「損失與損害基金」這次會過關,但終於歐盟、美國態度放軟,而順利闖關。雖然,許多細節會留到明年決定。 綠色和平東南亞分部Greenpeace Southeast Asia執行長薩諾Yeb Sano表示「損失與損害基金的成立,代表著氣候正義露出新的曙光。」 這回,這次大會,確立各國要支持「氣候受害者」的共識——「損失與損害」基金將為協助氣候受災國家提供財務援助。前提是,支付這筆費用的責任,不全然落在富國政府身上。 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發出聲明:世界給予了這些受忽略的人民,應得的尊重與關愛。馬紹爾群島氣候特使傑特尼爾.吉金勒(Kathy Jetnil-Kijiner)則說:「整個星期很多人說,我們不會得到『損失和損害基金』,很高興結果能證明,我們能做到不可能的事。」 根據《衛報》報導,這項原本在會議前都不被看好的協定,於18日後因歐盟與美國先後態度軟化後,進入談判深水區;歐美宣稱,該筆基金應只用於最脆弱國家,且錢也不該只讓已開發國家如歐盟、美國出資,中國作為碳排大國,理應也得出錢。 但細節如何執行?未來一年,各國會成立一個過渡委員會,盤點所需資金、財源。該委員會將解決,是否該將出資者的基礎擴大到中國或其他國家,以及部分資金是否該從「新的來源」流入——如對更多的化石燃料、航空或航運徵稅。這些棘手問題,留待COP28定奪。 未能放棄化石燃料的使用,挨批會議結論開倒車 除了賠償基金有譜外,在去年COP26上各國有共識要「逐步減少所有化石燃料」的結論,卻在今年被「削弱」了——這回COP27,將其改為「逐步減少未減排的煤炭」。 反對者批評,這等同替各國大肆使用天然氣,開了後門。 「世界不會感謝我們,」歐盟氣候事務負責人弗蘭斯.蒂默曼斯 Frans Timmermans 對 COP27 的結果感到失望。歐盟等國原提議要各國放棄使用化石燃料,但此案被大會打槍。蒂默曼斯認為,不減排,只會導致未來要用於補償的「損失和損害」基金,會一直增加。 核稿編輯:管婺媛 ...

2022.11.22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