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比爾蓋茲「未來肉」公司股價崩跌、肉食搜尋量增87%,素食退燒了嗎? 但奧斯卡影帝李奧納多(Leonardo DiCaprio)、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 2025.01.03
國際 養出億萬富翁的父母怎麼教?比爾蓋茲:父親從不用情緒對付我 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他最新出版的傳記回憶錄《原始碼》(Source Code)中,坦言自己曾給父母帶來「極大的困擾」。他甚至曾在心理諮商師面前說過:「我正在和父母開戰。」 「愛與邏輯」幫助孩子養出態度和能力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讓我感覺這個世界是他能掌控的地方。」蓋茲回憶道。他的父親威廉·蓋茲(William Gates Sr.)是一位知名律師,他深信「愛與邏輯」(Love and Logic)的育兒理念。 這是一個在1970年代開始流行的教養方式,其核心在於:父母要為孩子「設立明確界限」,但不使用威脅或反覆警告的方式;同時,即使孩子行為不當,也要先以同理心理解,再處理他們的不當行為。 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替他們處理。「愛與邏輯」教養法強調,當孩子面臨困境時,父母的角色是協助者而非救援者。比如說,當孩子忘了帶午餐時,父母不應該急著跑到學校去挽救局面,而是平靜的表達同理:「哦,這真的很令人困擾。但我想你下次一定不會再忘記的。」讓孩子有機會從中學習。 當我們允許孩子做出決定、承受得起錯誤,並體驗自然或合乎邏輯的後果時,愛與邏輯中的「邏輯」就會發生。在充滿關懷的環境中,承擔正常後果的孩子,更有可能發展出更高程度的自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正是威廉·蓋茲在教養上所堅持的理念。蓋茲回憶,即使面對一個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對著想叫他出來的母親大聲吼叫的兒子,他的父親始終保持冷靜。 「他從不慌張,」他說,「即使在我表現得極其不合作時,他也從不用情緒來對付我。」簡言之,威廉·蓋茲信奉的教養原則是:規則要明確,執行要冷靜,結果要可預期。 允許孩子自由探索、提出問題 「他們接納我的天性,並推動它向前發展。」蓋茲表示,他的父母給了他探索興趣的自由,並允許他花時間閱讀或和朋友遠足。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是鼓勵他的好奇心,尊重他的興趣,並稱讚他提出有深度的問題。 他的母親瑪麗·馬克斯威爾·蓋茲(Mary Maxwell Gates)則是一位老師,與父親不同,她較容易「激動」,特別是當他表現不好或在學校成績欠佳時。但蓋茲表示,正是這種特質激發了他想要成功的動力。「這是我和母親關係中的某種特質,我真的很想成功,甚至不想讓她有失望的機會。」他說。 這樣的教育理念,也被蓋茲沿用在教育自己的3個孩子身上,他甚至在2016年將《用愛與邏輯教養孩子》列為自己最喜愛的10本書之一,稱這本書「在化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無可避免的衝突時,給了我們無價的指引。」 資料來源:CNBC、Fortune、LoveandLogic 核稿編輯:林易萱責任編輯:倪旻勤 ... 2025.02.13
職場 比爾・蓋茲對職涯4個見解:選對戰場,比努力更重要 ▍作者簡介: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 「別只是看他做了什麼,而是去想他為何這麼做。」這是我在看《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這本書時,會去思考的一件事。 這類自傳或傳記的撰寫,通常是在已知結果的前提下,回推並組織合理的脈絡。過程中可能省略某些不重要的細節,甚至潤飾記憶,使其更符合自身認知。 所以,當成一個故事來看。 也告訴自己想想其中為什麼比爾・蓋茲(Bill Gates)要提到某個事件?為什麼他會做這樣的決定、而不是那樣的決定?隨著時間演進,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過往的決定? 這是高中歷史老師教會我的一件事。歷史是人寫出來的,有其目的。我們應該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去質疑不合理的地方,然後去嘗試疏離與靠近更真實的脈絡。當時只覺得這位老師很怪、很有趣,後來才明白這就是批判性思考,並深深影響我對事情的看法。 我想說的是,閱讀這本書時,除了知道蓋茲的生平事蹟之外,能不能多些理解和拆解?特別是做決定的思考模式,以及如何面對挫敗與負面影響? 這些內容不會直接呈現在摘要裡,而是需要細讀與推敲脈絡才能發現。 閱讀這本書時,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位科技巨擘的個人成長故事;而是試圖從賽局的視角,拆解比爾・蓋茲是如何從一位對數學與程式充滿熱情的少年,成為影響這個世界的的企業領袖? 對我而言,關注的不只是他的經歷,而是學習他在關鍵時刻的決策邏輯、策略思維,以及如何建立一個長期優勢的競爭格局。 最後,我總結了關於職涯賽局的4個觀點: 競爭的關鍵不是擊敗對手,而是掌握規則。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選對賽場。 職涯的本質不是努力,而是決策的複利效應。 別單兵作戰,要塑造生態系統的經營格局。 當然,這些運用在商業賽局上也是通的。 1.競爭的關鍵不是擊敗對手,而是掌握規則 我認為,蓋茲最重要的特質之一,是他對於遊戲規則的理解與塑造能力。在創辦微軟時,他自認未必是世界上最聰明、技術最好的的程式人員,但他深知掌握市場關鍵點比技術本身更重要。 時間回到1975年,微軟與IBM簽下MS-DOS的授權合約,這是業界的一個分水嶺。當時IBM需要一個作業系統,但蓋茲並沒有自己寫一套,而是選擇收購Tim Paterson開發的QDOS,然後以「非獨家授權」的方式提供給IBM,確保微軟能夠對其他PC廠商也提供DOS。 這使得微軟在PC產業中取得了壟斷性的市場地位,遠遠超越當時專注於單一硬體的競爭對手。這是一個經典的「控制上游供應鏈」策略,類似於現今軟體產業中的「平台壟斷」模式。 當我們談論職場競爭時,關鍵不是如何「打敗」競爭者,而是如何透過策略性的選擇,占據有利位置,讓競爭對手無法取代你的價值。 這讓我聯想到輝達的CUDA平台。核心策略是透過「生態系統」建立市場壟斷,讓競爭對手難以進入,並讓用戶、開發者、企業都「離不開」它們的技術。然後藉由軟體優勢帶動硬體銷售,擴大壟斷效應。 從賽局理論的角度來看,這是合理的策略。 2.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選對賽場 蓋茲的成功不只是因為比別人更努力,而是因為他在對的時間點投入對的領域。 書中所描述蓋茲的成長歷程,我體會到他的個人成長不僅是技能的累積,更是對環境變化的敏銳度。蓋茲從小就沉迷於數學與邏輯思維,並且在Lakeside學校接觸到電腦。這在現在看來稀鬆平常,但在1960年代是極為稀有的機會。 當大多數人還不知道軟體的價值時,蓋茲已經開始思考如何透過程式來解決問題。 後來,他選擇從哈佛退學,專注於微軟的發展,這並不是一個衝動的決定,而是基於對市場趨勢的深刻洞察。因為PC浪潮即將到來,而他清楚必須全力投入。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選錯賽道,再怎麼努力都只是徒勞;而在對的選擇下,努力能帶來更大的效益。蓋茲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職涯發展的過程中,與其盲目競爭,不如先問自己: 「我選擇的這條路,是否具有長期價值?」「長期價值對於我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3.職涯的本質不是努力,而是決策的複利效應 蓋茲有一個習慣:他會大量閱讀,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結構化整理,建立自己的決策框架。他的決策風格不是單靠直覺,而是透過系統性思考分析所有可能性,再做出最佳選擇。 換言之,他懂得建立高效能的學習與決策系統。 舉例來說,當微軟面臨網路時代來臨時,他在1995年寫下著名的《The Internet Tidal Wave備忘錄》,預測網路將顛覆軟體產業,並迅速調整微軟的產品方向,全力發展IE和Windows的網路功能。 這是一種「反思與學習」的能力:不固守過去的成功模式,而是能不斷調整自我認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反思與學習對個人職涯同樣重要。許多人在工作中習慣被動應對問題,而非主動建立高效決策框架,以持續提升自身能力。 職涯的本質不是持續的努力,而是一連串決策帶來的複利效應。而蓋茲的成功,來自於他能夠不斷優化自己的決策機制,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4.別單兵作戰,要塑造生態系統的經營格局 蓋茲的影響力,不只是因為他創立了微軟,而是因為他改變了整個產業的運作方式。微軟的商業策略,從作業系統壟斷到雲端轉型的轉變,一直圍繞著建立標準,讓市場圍繞自己運作。 在職場中,很多人將自己視為個體競爭者。 挑戰與衝撞著標準和體制,但由於不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而抑鬱不得志,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卻沒有意識到,真正能持續成功的,大多是能建立生態系的人。 即便是作為超級個體,也會懂得運用生態系統來建立競爭門檻與護城河。 當我們將市場看作一個系統,就會明白一件事。無論是創業還是職涯發展,關鍵不是你個人有多強,而是你如何讓自身價值變成市場運作的一部分,讓別人離不開你。這才是職場競爭的真相。 蓋茲的故事,讓我看見職涯賽局的本質 也許是近期看了許多名人自傳和傳記的緣故,下意識會去對比這些人在性格與心態上的差異。坦白說,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忠謀和蓋茲2人;畢竟他們已從輝煌中褪下了光環,真正可以審視前半生做出的選擇與解讀。... 2025.02.20
國際 1995年前出生更幸運?4個智慧型手機帶來的後果,讓人越來越不快樂 你屬於哪一世代的人?如果是在1995年前出生,你的童年很可能是放學後跟同伴一起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然而,Z世代(《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中定義為1995~2010出生的人)以後的青少年,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更多時候是沉浸在社群媒體,你覺得這樣的童年差異,會造成什麼影響? 這是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讀完《失控的焦慮世代》後的思考,他認為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來自童年對未知事物的探索,他不禁好奇,如果在科技中長大的孩童,還會有這樣的結果嗎? 童年大重塑世代:從在戶外玩耍,到室內滑手機 美國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曾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後來觀察到智慧型手機對青少年影響很大,進而著手研究,2024年推出《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登上《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即時暢銷書榜冠軍、華爾街日報2024年10大書籍。 書裡提到的「童年大重塑」(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現象,正好能回答蓋茲的提問:Z世代以後的年輕人,童年從在戶外玩耍逐漸過渡到以手機為主,會間接影響他的社交、認知和情緒能力。 數位活動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1.社交剝奪:互動時間縮短,影響青少年社會化的可能 數百種針對哺乳類的研究顯示,人類會透過玩耍促進神經元的連結。想想看孩子的成長過程,先是蹣跚學步,接著開始能玩更高階的遊戲,例如鬼抓人、躲貓貓,學會辨識同伴的情緒、解決衝突;再更大一些,換成口語遊戲,如聊八卦、揶揄和開玩笑。這些過程讓孩子們社會化,懂得自我管理、培養出韌性。 美國調查機構監控未來(Monitoring the Future)調查發現,青少年與朋友相聚互動的時間在2011~2018年約下降40分鐘。海德特發現,這些數據背後的原因,是智慧型手機的出現。這樣的社交剝奪,對於青少年社會化、大腦神經元有負面影響。 2.喪失睡眠:使用3C會使人晚睡、入睡時間變長 數位活動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還有另外3種。失去睡眠是一種,為了滑手機,青少年會變得更晚睡。社會心理學家珍·特溫格(Jean Twenge)的研究發現,大量使用3C產品,會讓睡眠時間變短、入睡需要的時間變長,被剝奪睡眠的青少年,在注意力、專注力等方面表現,也會不如睡眠充足的人。 3.注意力破碎:思緒不斷被打斷,難以專注 再來是注意力碎片化,手機平均每天會收到192則通知,等於醒著的時間,每5分鐘就會收到一則通知,會使人思緒中斷、注意力下降。芝加哥大學出版社期刊(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urnals)研究,讓大學生將手機放在實驗室的不同地方,並接受與專注力有關的測驗,結果發現,看不到手機的學生表現最好,而能看到手機的學生,表現最差。 4.網路成癮:App設計使人上癮,難以戒斷 最後是成癮問題,科技公司在設計手機應用程式時,會盡可能吸引消費者使用,例如運用鉤癮模式,鼓勵消費者在上面付出心力,比如發文、留言等,讓他們跟其他人互動,進而花更多時間在上面。當使用者離不開手機,就會有成癮問題,就像毒品上癮一樣,不用就會出現戒斷症。 除了上述影響,社群媒體造成的比較心態,也會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位名為艾莉西絲·史班斯(Alexis Spence)的女孩,在10歲那年註冊Instagram帳號,演算法為她推送的內容。從最初的健身、模特兒照片,再到節食建議,看著那些精美的照片,讓她的價值觀受到影響,出現容貌焦慮,在電腦寫下「去死、醜陋、自殺」等字眼,後來罹患厭食症與憂鬱症。 海德特發現,不只史班斯,全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變差的時間點,正好與手機應用程式蓬勃發展的時間重疊。2010~2020年,美國國高中青少年重鬱症患病率成長超過100%,焦慮症發病率成長139%,而女孩的自傷次數成長188%(英國研究發現,女孩花在社群媒體的時間越多,越容易患有憂鬱症),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加拿大、英國、澳洲、北歐等國。 社交媒體的「社會量表」,加深手機世代的焦慮 數位活動會傷害青少年,但卻很難完全禁用,因為這是一個集體行動問題(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指的是因為沒有彼此協調,大家各做各的,導致最終結果對所有人不利,例如沒有規範青少年禁用手機,最後大家都在用,讓學習效率下降。 為了解決問題,海德特建議父母們彼此協調,比如說好不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當一定數量的家庭這麼做,孩子就不用擔心被排擠,也有一起玩耍的夥伴。 除了使用者本身,科技公司也應負起道德責任。2021年一份從Meta流出的檔案,被發現臉書針對青少年進行深入研究,了解他們容易受到情緒、獎勵等大腦顳葉中的系統主導,進而設計出能吸引用戶長時間停留的介面和系統。 然而,數位活動的負面影響可不只針對青少年。即便是成年人,也可能因為長時間盯著3C產品而輾轉難眠、注意力下降,甚至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社會心理學家馬克·李爾瑞(Mark Leary)提到,人類會在大腦裡建立社會量表(sociometer),提醒自己在社交圈的人氣與排名。就算是成年人,看著其他人在社群媒體上展現精彩生活,也會受到影響,懷疑自己不夠好。 這本書讓人看到自己是如何走入應用程式設計師的陷阱,對數位活動越陷越深,也警惕自己,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不過度使用,避免成為「焦慮世代」。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原文:Z世代為何是最焦慮的世代?手機帶來的4後果,讓人愈來愈不快樂... 2025.01.23
國際 通膨意外助長肉食主義,植物肉股價、銷售直直落 你是否發現,近年來吃素的人變少了? 彭博專欄作家威廉絲(Lara Williams)指出,一些茹素的朋友正重新開始吃肉,甚至是歌手麥莉(Miley Cyrus)、麗珠(Lizzo)也是如此。 麥當勞停售植物肉漢堡 在企業面,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奧斯卡影帝李奧納多.迪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投資的植物肉公司超越肉類(Beyond Meat),過去一年股價崩跌五成以上。 事實上,從二○二二年下半年開始,超越肉類的營收就持續探底,麥當勞在該年年中停售使用其植物肉製成的漢堡,另外兩家連鎖速食店卡樂星(Carl's Jr.)、塔可(Del Taco)也跟進。市場對超越肉類失去信心的原因是,它在起步階段投入太多資金,導致負債累累,植物肉的銷售量卻又不足以填補債務黑洞。 其他性質類似的公司,像是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也陷入銷售下滑困境,《衛報》(The Guardian)分析,純素主義放緩的跡象已經顯現。 為何吃素風潮退燒?第一個原因和通膨有關。由於食品價格創新高影響,素食往往比肉類更貴,使茹素者面臨生活成本危機。 其次是民眾生活普遍太悶。《衛報》調查,僅有二四%英國成年人對生活有高滿意度。人們在心情不好時會食用往往含有高脂肪、高糖、高鹽的「療癒食物」,放棄純素餐點。 而名人對「肉食文化」的推波助瀾,也是茹素風潮消退的原因之一。例如擁有六千萬粉絲的「播客之王」羅根(Joe Rogan),向來支持肉食文化。在他和其他立場相同的網紅帶動下,二○二三年Google關於肉食文化的搜尋量大增八七%。千禧世代、Z世代和成年人都支持肉食文化。 數據資料庫Statista估計,到二○三○年為止,全球肉類行業總營收將持續成長至近兩兆美元。然而,肉食主義者通常較少攝取蔬菜水果,導致心血管問題等健康風險,不可不慎。 ...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