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母公司

共有 1942 則相關文章

財經

在上市前最後一輪募資後, KKBOX母集團科科科技(KKCompany),於6月挑戰上市失敗,成為台灣證交史上第一宗、完成所有上市審議程序,卻經歷競價拍賣、詢價圈購皆失利的掛牌個案。 {DS_BOX_37848} 此案失敗後,新創圈譁然。它是由台灣本土催生的少數「類獨角獸」公司,能否成功上市具指標意義。 在事件發生近1個月後,科科科技決定捲土重來。它宣布與富邦證券完成簽約,再度挑戰掛牌之路,先上興櫃而非直接上市。 從各大重量級股東風光注資加持,到掛牌失利,成為台灣資本市場的經典教案,它究竟踩了哪些坑? 最核心的問題是,它輕忽了上市的遊戲規則。 科科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王献堂接受商周專訪時坦言,整起上市案最終沒能成功,是公司踏入公開發行市場時,輕忽了這個挑戰的難度。 「我們有點像從小到大考試都很好的優等生。」王献堂比喻。過去,公司有著日本第二大電信商KDDI、新加坡政府主權基金、中華電信等一票重量級大股東支持,透過私募籌資相對容易,一路順風順水。 這是一個資優生輕忽期末考難易度,直到上了考場,才意識到,他所面對的,是兩種不同的世界,過程中某些關鍵決策過於天真。 「(首次掛牌失敗)就是個事實,你再多解釋都沒有用。」王献堂直言。 該公司在上市承銷案失敗的第一時間,發出公開聲明,對外嚴正指控合作的承銷券商統一證券「失職失能」。但1個月後,也展現出了自省的另一面,坦言在掛牌這一關,還有許多需要學習之處。 踩坑1》誤判定價策略沒摸清IPO投資人屬性 上市前的優渥股東背景,就像出生富貴人家,讓他們誤判街頭規則。 科科科技的私募能力很強,其實並不缺營運資金,從該公司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能以每股105元,引入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與趨勢科技等投資人,總規模超過新台幣10億的資金,可見一斑。 然而,踏入公開發行的掛牌之路,面對的,是對公司相對不熟悉的機構與大眾投資者。 它的股東,從KDDI到上述3家企業,都屬於雙方會有業務合作的策略性投資人,這些公司會埋單每股105元的價格,可能是基於未來雙方合作後,潛在的商業效應想像。 然而,一位本土券商副總經理直言:通常會參與IPO的投資者,多屬於在公司掛牌5天內就會賣掉、賺取利差的財務投資者,而非願意等待公司兌現長線利多的策略投資者。 也因此,當公司進入資本市場,本來就不該期待所有投資人都是願意相信公司願景、買入並長期持有的人,更多的是沒看到漂亮獲利數字,就會一走了之的務實財務投資者。 單就105元的價格來看,對比其2023年每股盈餘(EPS),換算本益比接近160倍,遠遠高於其他軟體類股均值區間。 「其實科科科技(上市案)是類似新創概念,它擘畫了一個美好未來,但(目前)獲利數字就是出不來。」一不具名的本土金控高層分析,縱然科科科技旗下已具備AI等新業務,但是投資人與市場第一時間看的,還是該業務是否反映在財報上。從結果推估,公司的獲利與定出的承銷價,就是不符合市場的期待與想像。 踩坑2》出手時機不對新業務轉型,還沒獲利實績 回到公司所屬產業來看,王献堂透露,當初他前往證交所召開的上市審議會,會議時間長達3小時,比平均值的2小時還久,背後原因就是,科科科技所處產業的環境,並非審議委員原先就理解的內容。 王献堂也承認,經歷過第一次的上市挑戰,他認為公司旗下KKBOX品牌印象,在大眾眼中過於根深柢固,以至於外界仍把科科科技視為音樂服務品牌,尚未意識到AI新業務的潛力,「初期溝通的成本非常巨大。」 此時,科科科技正值新、舊業務間的轉型過渡期,綜合台灣資本市場較不熟悉的軟體業的特性,加上新業務尚未於財務數字中爆發,2023年全年EPS為0.66元,對資本市場而言,無疑是個很難信服、掏出錢支持的成績。 上市失敗後,外界普遍的論點是:該公司應等影音多媒體、包含AI解決方案等雲端新業務對於營收獲利的挹注體現時,再叩關資本市場,而非在公司處於串流與新事業轉折點時挑戰上市。 「我是覺得我們公司,在一個非常critical(關鍵)的時間點,必須要在這個時間上市。」王献堂解釋,科科科技上市,主要目的並非是為了募資,而是要替未來潛在的對外合併擴張,籌備更多元的財務工具。 例如,成為上市公司後,執行購併案,就可以用股權交易,不用全都動用帳上現金,槓桿出更多效益;在銀行往來時,上市公司也可以擁有更多資金彈性。 但,這樣的思維,投資人顯然不埋單,而它星光熠熠的大股東陣容注資,縱然拉高了估值,但搭配其獲利表現,反倒變相提高了它要向外說服自己身價的溝通門檻。 踩坑3》市場對它太陌生跳過興櫃試水溫,直接上市 甚至,他們選擇的上市手段,還限縮了讓市場能更了解公司的空間。 不同於多數公司在挑戰上市前,會選擇先上興櫃,藉由自由交易,讓公司與市場找到彼此認同的價格點,在首次掛牌嘗試,科科科技選擇越過了興櫃、上櫃等階段直接上市。 這使得市場與一般投資人在參與股票認購時,沒有價格錨定的標準,唯一的參考依據就是大股東的認購價格。 扶植過多家企業走入資本市場的益鼎創投業務協理沈立平分析,當企業向潛在投資者洽談股票價格時,若價格越開越低,此時投資者心中的想法就會是「等待,對我來說是有利的。」 他指出,募資是個信心遊戲,要參與這個遊戲,「(價格)寧可開低走高,也不要開高走低。」 而這卻是一個選擇開局就先開高價格的案例,原先理應展現出大股東強力支持的105元的高估值價位,卻成為了後續公司與合作券商向投資人溝通的價格壓力線。 甚至,進入下一輪的詢價圈購階段,科科科技將價格打8折,以88元的價格洽詢投資人,最終,被主辦券商統一證宣告「張數不足」,無法送件至券商公會及證交所,在上市最後一哩路止步。 從結果來看,這代表它用「比大股東的成本價還便宜」、開高走低的股價做為訴求,也無法取得市場與投資人青睞。 踩坑4》說明會後「跑票」沒緊盯投資人到最後一步 除了價格之外,儘管公司一直強調,在詢價圈購前做了三十幾場說明會,掌握足夠人數與張數的投資者名單,但最終結果仍不如預期,關鍵就在於,公司並未緊盯這些投資人走到最後一步。 如同投票會跑票,詢價圈購前表示有圈購意願的投資人,也可能在最終階段反悔不投資;或是這些人不符合券商參與詢價圈購的審核資格,兩者皆可能導致失敗結果。 「如果我是(要上市)公司,我會每天追進度到哪。」一位不具名上市櫃公司投資長直言,科科科技就有如龜兔賽跑中的兔子,在上市途中鬆懈,但掛牌這件事,沒有穿過終點線,不論先前做得再多,都可能失敗。 圖表製作者:陳慶徽 踩坑5》不熟上市作業應找更具承銷資源的大券商 除了先天背景導致自己錯估情勢,以及在上市過程中的戰略錯誤,科科科技另一大需要反省的,就是與身旁券商夥伴,也就是統一證的溝通。 綜觀今年申請上市的公司中,科科科技要承銷的張數逾2萬張,排名第一多,再考量該公司的量體,商周詢問多位承銷業人士,均指出該案應委由如元大、凱基等大型證券商承銷較合適。不過,科科科技第一次選擇攜手踏上掛牌之路的,卻是以自營能力出名,而非承銷業務的統一證券。 前述本土券商副總經理分析,當發現詢價圈購合格投資人數不足,實務上券商會去尋找旗下交易量與身分都合資格的中實戶來認購股票,不過,若該案件承銷起始價過高,導致未來上市跌破發行價,也會造成客戶們的帳上損失。 該副總經理認為,縱然承銷案以失敗收場,對券商來說會出現名聲與營收上的損失,但比起讓客戶蒙受損失,統一證在綜合考量後,可能是選擇了前者,不願讓客戶多受傷。 揮別了第一次的失利後,這次重新挑戰掛牌,王献堂透露,他們將吸取教訓,改先登興櫃,同時,他們未來會舉辦年會,定期向外界展示公司技術與產品進展,同時在業務面,也會嘗試與更多指標企業合作,藉由知名的客戶案例,提高市場對自己的認識。 他寧願從零開始再走一次掛牌流程,是因為他更擔心,未能掛牌的副作用。 「我如果不在這個時候再努力、再上,那個(負面)影響才是大,」王献堂向我們指出,他最大的壓力,來自於此上市案背後背負的指標意義。 他所擔心的是,若他們此時選擇收手,或轉向海外掛牌,對整個台灣軟體產業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外溢效益,會讓其他未來有機會掛牌的軟體新創公司,背負莫須有的負面觀感。 事實上,綜觀王献堂的職涯,從沒投過履歷、都是工作自己找上門,他的個人職涯,與公司的資優生形象極其相似。他向我們自陳,面對挫折與壓力,他靠的是小時候閱讀、包含作家尼采等人撰寫的哲學書籍。 尼采最為人廣傳的名言就是:「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上市失敗,並不是公司經營的終點。「也有公司是興櫃時400塊,上市之後只剩下100塊。」在接受商周專訪時,王献堂總結,即便未來踏入資本市場後,在初期公司價值不被市場價格認可,他也相信,若未來能在經營面拿出實際成績,市場最終會給予公司合理的評價。 在宣布與富邦證簽約的記者會中,王献堂以「還沒被判死刑」來形容走過上市失利的自己與公司,強調要向前看。 這位在跌跤原地重新站起,準備再次揚帆出航的資優生,是否能成功向市場證明身價,成為更強大的台灣軟體公司領頭羊,為後面更多同產業新創的上市夢開拓出道路?二輪的考驗,從現在才正要開始。 ...

2024.07.18

財經

台灣少數被視為市值有望突破10億美元「類獨角獸」的公司,KKBOX母集團科科科技(KKCompany)6月首度嘗試在台上市,沒想到,卻成為台灣資本市場上,極為罕見、掛牌失敗的案件,令外界震驚。 在此事件發生近一個月後,該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王献堂接受商周專訪,他坦言,整起上市案最終沒能成功,是公司踏入公開發行市場時,輕忽了上市這個挑戰的難度。 「我們有點像從小到大考試都很好的優等生。」王献堂比喻。過去,公司有著日本第二大電信商KDDI、新加坡主權基金、中華電信等一票重量級大股東支持,透過私募籌資相對容易,一路順風順水。 直到踏上上市這條路,他才深刻意識到,這是兩種不同的世界,過程中,某些關鍵決策過於天真,讓這公司首次挑戰掛牌,卻是以失敗收場。 「(首次掛牌失敗)就是個事實,你再多解釋都沒有用。」王献堂直言。 該公司在上市承銷案失敗的第一時間,發出公開聲明,對外嚴正指控合作的承銷券商統一證券「失職失能」。但一個月後,也展現出了自省的另一面,坦言在掛牌這一關,還有許多需要學習之處。 他同時指出,公司就會與新券商富邦證券完成簽約,將重新回到起點,從券商輔導開始,再次於台灣挑戰上市掛牌之路,最快將在年底登上興櫃,並不會如外傳的,可能改赴日本掛牌上市。 本次專訪,商周向科科科技釐清外界最好奇的幾大問題,以下為此次專訪重點紀要: 1.為何不等新業務成長、獲利數字更好看再上市? 科科科技的私募能力很強,其實並不缺營運資金,從該公司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能以每股105元,引入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與趨勢科技等策略投資人的資金,便可見一斑。 但,該公司掛牌的時刻,正值轉型期,2023年全年EPS為0.66元,對資本市場而言,無疑是個很難信服、掏出錢支持的成績。 上市失敗後,外界普遍的論點是:科科科技應該等影音多媒體、包含AI解決方案等雲端新業務對於營收獲利的挹注體現時,再叩關資本市場,而非在公司處於串流與新事業轉折點時挑戰上市。 「我是覺得我們公司,在一個非常critical(關鍵)的時間點,必須要在這個時間上市。」王献堂解釋,科科科技上市,主要目的並非是為了募資,而是要替未來潛在的對外合併擴張,籌備更多元的財務工具。 例如,成為上市公司後,執行購併案,就可以用股權交易,不用全都動用帳上現金,槓桿出更多效益;在銀行往來時,上市公司也可以擁有更多資金彈性。 2.為何要用本益比超過150倍的價格承銷? 上述的轉型與營運成績背景,讓科科科技掛牌時踏入了價格的困境。 在嘗試掛牌之前,科科科技以每股105元,做了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這反映出該公司能取得產業界的認可。但同時間,105元的價格,對比2023年EPS,卻是超過150倍的本益比,遠遠高於其他軟體類股均值區間。 除此之外,科科科技採用直接上市,越過了興櫃、上櫃等階段,也使得市場與一般投資人,在參與股票認購時,沒有價格錨定的標準,唯一的參考依據就是大股東的認購價格。 這個數字,也成為後續第一次承銷挑戰競拍時,因合格投標數量不足,宣告流標的壓力線。 也因此,進入下一輪的詢價圈購階段,科科科技將價格打8折,以88元的價格洽詢投資人,最終,被主辦券商統一證宣告「張數不足」,無法送件至券商公會及證交所,在上市最後一哩路止步。 從結果來看,這代表科科科技用比大股東還便宜的股價來向市場訴求,卻依然失敗,無法獲得投資人青睞。 扶植過多家企業走入資本市場的益鼎創投業務協理沈立平分析,當企業向潛在投資者洽談股票價格時,若價格越開越低,此時投資者心中的想法就會是「等待,對我來說是有利的。」 他指出,募資是個信心遊戲,要參與這個遊戲,「(價格)寧可開低走高,也不要開高走低」。 科科科技大股東的強力支持,在此刻,卻變成公開發行市場投資人心中過高的價格障礙。 攤開科科科技的股東名單,從KDDI、台灣大哥大、中華電信到趨勢科技,都屬於雙方會有業務合作的策略性投資人,買單每股105元的價格,可能是基於未來雙方合作後,潛在的商業效應想像。 不過,當進入到資本市場,這裡的投資者,就是赤裸的獲利數字檢驗時刻。 「其實科科科技(上市案)是類似新創概念,他擘畫了一個美好未來,但(目前)獲利數字就是出不來。」一不具名的本土金控高層分析,縱然科科科技旗下已具備AI等新業務,但是投資人與市場第一時間看的,還是該業務是否反應在財報上,而此時就結果論,公司的獲利與訂出的承銷價,就是不符合市場的期待與想像。 對此,王献堂表示,實際上,他們從來沒有堅持,一定要用某個特定的高價位掛牌,主要是跟當時的主辦券商未能充分溝通,所以沒能理解市場真實需求。 3.市場是否不理解或不埋單公司未來轉型方向? 王献堂透露,當初他前往證交所召開的上市審議會,會議時間長達3小時,比平均的2小時還久,背後原因就是,科科科技所處產業的環境,並非審議委員原先就理解的內容。 王献堂也承認,經歷過第一次的上市挑戰,他認為公司旗下KKBOX品牌印象,在大眾眼中過於根深蒂固,以至於外界仍把KK視為音樂服務品牌,尚未意識到新業務的潛力,「初期溝通的成本非常巨大。」 而未能與市場充分溝通公司的價值,也正是科科科技本次上市失利的主因。 王献堂強調,未來他們會舉辦年會,定期向外界展示公司技術與產品進展,同時在業務面,也會嘗試與更多指標企業合作,藉由知名的客戶案例,進而拉抬市場對公司的認識程度。 經歷過前一次跌跤,再選擇回到起跑線,王献堂寧願從零開始再走一次上市流程,是因為他更擔心的,是未能上市的副作用。 「我如果不在這個時候再努力、再上,那個(負面)影響才是大」王献堂向我們指出,他最大的壓力,來自於此上市案背後揹負的指標意義。 王献堂指出,目前已跟富邦證完成簽約,最快於今年年底前登錄興櫃,重新踏上上市之路。攝影者:陳宗怡 他所擔心的是,若他們此時選擇收手、或轉向海外掛牌,背後對整個台灣軟體產業,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外溢效益,會讓其他未來有機會掛牌的軟體新創公司,背負莫須有的負面觀感。也因此,他強調,在台上市,一直是公司的唯一選擇。 但,要達成王献堂眼中對台灣軟體後市的期盼,首要條件還是科科科技要能走完上一次沒能走過的路。 這個過去順風順水的優等生,在重重摔了一跤後,是否能真正找到公司與市場對於自身價值的共識,進而取得外部投資人的青睞,第二輪的考驗,從現在才要開始。 核稿編輯:吳中傑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4.07.11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