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權威感

共有 73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我的客戶或朋友在主辦聚會時,有時會在聚會中掌控全局,他們直覺反應通常是做一下就好,在一開始討論議程或帶頭討論團體常規,又或是帶大家了解團體指令。然後,他們就覺得可以功成身退了。當完「主持人」之後,他們可以再回去扮演賓客的角色。 但只在聚會一開始展現主持人權威,效果就跟只有在年輕時做做運動一樣。光設定聚會目的、方向和基本規範並不夠,這些事情都需要持續執行。而且如果你不做,會有其他人乘隙而入,把他們的目的、方向、規則加在其他與會者上。 我曾參加一個聚會,這位主辦人滿重視聚會目的。她讓賓客圍著桌子,然後請大家猜猜彼此的職業,藉此讓賓客熟悉彼此。她先向大家解釋如何進行,然後眼見遊戲開始上軌道,賓客們看似都更自在了,這時主人便起身去準備晚餐。 她應該覺得任務已達成,現在聚會處於自動導航模式,不需要插手了。她其實只是走開一點點,但她的暫離造成的心理距離大於實質距離,因為她的注意力已轉換到其他事物。 其中一位客人或許發現了主人離席的空隙或本來就有這個習慣,他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本來1個人只能猜1次,但這個人開始違反遊戲規則卻又沒人阻止,當被猜的人揭曉自己的工作後,他又開始繼續追問。 主人放棄權力(雖然原因完全可以理解)之際,讓覬覦王位的人有乘隙而入的機會。因為這位奪權者,我們花了40分鐘只猜了2個人的職業,完全沒辦法讓遊戲繼續下去。 當主人開始了遊戲後便離開,沒有人能接續執行規則,或確保機會均等。在這個例子中,「有人」願意執行點「什麼」,有位客人願意執行自己的想法,剩下的人就什麼都不用做,讓他主持就好。但他錯了。 很多時候,當主持人沒有在聚會中持續展現權威,往往會發生如當晚的情況:很多賓客最後都因此惱怒。後來有人站出來建議大家不要玩了,聊天就好;建議不錯,但有人表示這不公平,因為有人完全沒有被介紹到;而主人後來回到座位後,還是表現得很低調;我們整晚都在玩那個遊戲,大家一整晚都在抱怨。 客人們愛用發牢騷做為武器,藉此抱怨主人沒有好好帶領並保護他們。所以請切記,如果你想要讓大家用特定的方式聚會,要強力執行;如果失敗了,要及時解救你的客人。 下次辦活動時,如果你想放棄主人的權力,就算只有一點點,請記得檢視你的動機。你為什麼想要放手?如果是因為後勤方面的事,可以找人接手,對方一定更願意暫時代理主人,也不願被人掌控一整晚。但你之所以會想放手,往往有更深層的原因:你騙自己是慷慨大方,其實只是出自一種不情願的心情。 沒認真檢視聚會背後的「原因」,容易一下子就選擇複製陳腔濫調的聚會形式。 主辦人並不是只有在都是陌生人的晚餐派對中才會放棄他們的權力。我曾為一間公司提供諮詢,他們當時為每季的會議所苦,原因正是大家誤解了慷慨大方的定義。 在無人同意下,3小時的會議拉長成7個小時的馬拉松。原本一開始都設定好了議程,但當高層實際聚在一起後,議程卻全被拋諸腦後。最後變成討論1、2個主題,有少部分的人有興趣,願意支持討論,而剩下的人則興趣缺缺,連抗議都懶得抗議。 表面上,有一位高層應該要負責主持,問題是這間公司的核心價值為平等。在大部分會議中,這位負責主持的高層會先簡述該次會議議程,然後就像前述的主人一樣,他希望接下來的能進入自動導航狀態。 會議可能先從某議題開始,但總有人突然想討論某個議題,主持人為表現慷慨,便不會硬照原議程進行;其他人也不會說什麼,部分原因是覺得大家是平等的,沒資格說什麼。就這樣,每位與會者都抱著沮喪心情離開會議,沒做出重要決定,也沒推動任何進度。 雖然主持人告訴自己這是慷慨大方的主持方式,但他其實只是在自我保護。他內心覺得雖然開完會對大家沒什麼幫助,但他挺身而出更積極主持,對他也沒什麼好處。在沒人執行會議程序的狀況下,會議開始被非正式權力主導:年資、專業領域成就、個人性格等。 你的放任式做法真的對賓客好嗎?沒有議程的會議,真能幫助到年輕的分析師嗎?你的「想跟誰聊就跟誰聊」做法,對那些比較安靜的賓客有幫助嗎?教師會議的無編排座位真能幫助到第一次來參加的老師嗎?他們會不會最後總是一起擠在桌子的最末端? 在辦好聚會的過程,很重要的一點是能自在面對並使用你的權力。如果你要參加聚會,那就好好參加;如果你要主辦聚會,那就好好主持。 一場聚會成功與否的指標之一,就是一開始主人與賓客的連結遠勝過賓客彼此,但到了聚會結尾,關係則反過來,賓客彼此間有了更多的連結。 理論上沒有人會反對讓賓客彼此連結。但重點在於你是否願意適時運用權威,創造這些連結,是否願意冒點風險讓自己做得有點過頭、甚至惹惱一些人,以強化賓客間的連結? 一個明確、大膽又有意義的聚會目的,最重要的要素是「明確」。越明確聚焦,越能鼓勵與會者參與。 我曾在農場協助1場為期1天的會議。會議主題是草飼牛的未來,與會者有牧場經營者、農夫、投資人、超市、廚師、消費者權益倡導者。彼此互不認識,且背後動機截然不同。 主辦單位在一天的會議中規畫了滿滿的座談、演講、產業最新資訊分享等等內容。我們知道,要讓這群人覺得大家是一個團體的關鍵,是要建立他們對社群的認同感。 所以我的目標是要讓每個與會者都有機會和在場至少4分之3的人透過小組形式好好聊聊。我想到的做法是在演講結束後,請大家移動到別桌。有點麻煩,且大家通常都不想收拾東西再移動。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決定這樣做。 為創造連結,我須承受部分人的抱怨。但未來的他們回頭看,會很開心認識了新的人,會很驚訝能與不同的人建立連結。我必須主動對抗當下的他們。 一天下來,會議氣氛一點都不暴躁,甚至有點歡樂。在會議中聽了很多關於產業的技術性資訊,但也沒有為了遵循議程而犧牲掉彼此連結的機會。 這故事告訴我們,連結不會無中生有。你想要創造出怎樣的連結,就要依此去規畫聚會。我想再次強調,不需要精心複雜的安排就能做到。 {DS_BOX_35049} ...

2023.03.09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