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會談

共有 1159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日本人不願意說「不」。對他們來說,「是」只是因為他們聽到你說的話。不要問他們可以用是或否來回答的問題。 相反的,要提出開放式問題,「你什麼時候可以做那件事?」比「你可以做到那件事嗎?」更好。 日本人如果對長輩說「不」,會被認為沒有禮貌。無論他們變得多麼西化,他們在這點上還是很難改變。 我認識一個製作大型圍欄公司的老闆,他把公司賣給日本公司,現在在比他還年輕的企業高階經理人下面做事。 「羅傑,」他告訴我,「我跟他打交道很多年了,到現在我還不知道他會不會拒絕我向他提出的提案。問題出在,我永遠無法判斷他是否喜歡這個提案,或只是對一個年長的男性說不感到不自在,因此他寧可批准那個提案。」 當日本人說:「這會很困難」時,他們的意思就是不要。日本是非常高情境的國家,在重視圓滑與禮貌、而非誠實的文化中,說出的話並不總是字面上的意思。 他們說的(建前*)和他們想的(本音*)有很大的差異。在日本,「我們」排在「我」的前面,全體比個人更重要,這與讚揚獨立並獎勵獨立的美國文化相反。在美國,如果要懲罰小孩,你可以把他關在家裡;在日本,如果要懲罰小孩,就要把他趕出家門。 (*建前(tatemae)是指一個人在公眾場合的行為與意見;本音(honne)則是指一個人的真實想法和渴望。) 與受到孔子影響的其他亞洲文化一樣,日本強調階級制度,你可以觀察日本人如何互相鞠躬,通常階級最低的人會先鞠躬,而且把頭壓得最低。 Wa的概念在這個文化中很強烈,我們會把這個字翻譯成和諧的意思。他們希望每個問題都可以找到和諧的解決方案,為此,他們相信每種情境都有獨特的因素,使他們能夠改變解決方案來維持和諧。19世紀西方文化傳到日本以前,他們不理解客觀性的概念,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主觀的。 和日本人談判,沒有能決定成敗的主要談判者 日本人喜歡集體工作,不要試著確認誰是可以決定成敗的主要談判者,可能沒有這樣一個人。此外,不要期望你的提案會得到很多回饋,這有幾個原因: 日本公司有階級制度,每個人都不想因為表達意見而讓自己難堪。 日本商人想要有面子,也想讓你有面子。 他們厭惡風險,因此不願意發表意見,擔心這個意見會被自己的團體否決。 如果我幫你一個忙,你現在就欠我人情,日文稱這是Kashi,字面意思是貸款。在餐廳裡,你會看到同事為朋友倒清酒或啤酒,這被視為是一種讓對方承諾未來會回報你的微妙形式。在這個層面上,這樣隱含的意義實在很吸引人。當你意識到你的日本同事正在幫助你,而且抱持全然的期望你會有所回報時,事情就會變得更為複雜。 日本人一開始採取的立場,取決於他們了解你的程度。如果他們不了解你或你的產業,他們會開高價。這不是要利用你,而是因為他們要藉由判斷你的反應來了解你。這被稱為「banana no tataki uri」談判法,這個術語是指香蕉供應商會向不認識的人開出高得離譜的價格,接著如果買方抗議,他們就會快速降低價格。 對我們來說,這聽起來很不道德,但確實很合理。你不知道陌生人的談判風格時,你可能很習慣強硬的殺價。如果你一開始就開高價,你會很快了解他們,並在下一次做生意時採取不同的方法。 習慣集體做決策的日本人 他們會集體做決策,因此我們很難弄清楚是誰在做決策,但實際上是沒有人做決策。他們認為定義問題比找出正確答案更重要。集體做決策的目的是要吸收資訊,並認為一旦他們完全了解情況,選項就會明顯浮現出來。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會提供自己的意見,從階級最低的人開始,一直到最高層。 日本高階經理人認為,他們的工作要求他們提出有創意的構想,而不是對結果負責。美國人更喜歡由一個人做出最後的決策,這樣他就可以承擔責任,日本人則是讓整個團體集體做出決策。 當每個人都給出意見的時候,選擇對這個團體而言也許就很明顯。如果還是不知道要選擇什麼,他們也許會退出談判,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需要吸收更多資訊。這讓美國人很挫折,因為他們感覺一事無成。這樣的好處在於,一旦他們決定事情要繼續做下去,每個人都會參與其中,而且致力完成所有行動步驟。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優勢談判》 {DS_BOX_37775}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7.04

財經

花了一個早上看完波克夏股東會的逐字稿,這個問答好觸動人心:如果你還能跟查理(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再共度一天的話,你和他想做什麼? 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這麼回答的: 「我想,跟以前所有我們相處的日子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如果你想到身旁有個『願意和他共度生命最後一天的人』的話,現在就去跟他見面。明天就去找他吧,不用等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巴菲特完整回答 (編按:原譯文經編修、剪裁) 真有意思的一個問題。 我們確實會有一天,但可能不會是一個全天。我們生活的方式,都是盡可能讓自己開心。查理非常喜歡學習,他對好多事物感興趣,他的興趣比我寬泛很多。 他不像我這樣,我也不想像他那樣,但是我們兩個人在一起非常志趣相投,我們一起做很多事情,一起打網球、高爾夫球,好多事情都一起做。 有趣的是,我們一起度過的時間,甚至比獨處更加開心。我們還是必須工作,遇到困難的時候,一起克服。所以擁有查理這樣的夥伴,幫助我們一起擺脫各種各樣的困境。這幾十年來,真的讓我非常開心。 而且他在10年前的想法,到現在還不斷的讓我們能夠獲利,你想想,他活了99.9歲啊。 他曾經公開提過,除了從軍的時候,他完全沒有出去鍛鍊過,也根本沒有想過自己要吃什麼。他從來沒想過自己吃的營不營養、健不健康,但還是活了99.9歲。 查理的興趣,比我的要更廣泛。當我們在一起時,我們也從來沒有懷疑過對方。如果再讓我們共度一天,會跟以前所有的日子沒有太大差異,但我們不會想知道我們只剩一天。 查理常說「如果我能預知自己到哪裡有生命危險,那我永遠不會去那些地方。」但他還是用心看遍世界,即使是99歲的高齡,他還是對這個世界感興趣,全世界也對他感興趣。 這真的是無與倫比的一件事。我過去幾年提過這一點,我說,「我從來沒有見過哪個人在99歲的時候活到了自己的人生巔峰,在99歲的時候,全世界都想找你。」 ⋯⋯而且,我記不起來任何一次他對我生氣、或我對他生氣的時候,因為這根本不會發生。長途電話費用很貴,我們不像以前那樣每天都通話,但我們一講,就是很長時間。 我們也一直保持學習,我們喜歡一起學習。你知道,隨著年歲的增長,人往往會更聰明,因為我們會犯錯,也會學到其他東西,我和他在這方面的想法一致,這意味著當他99歲、我93歲時,世界對我們仍然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 有時人們遇到我們,會對我和查理說「如果你只能和過去2000年中的一個人共進午餐,你會想和誰一起吃?」 查理會說,「我已經見過所有的人了。」但你知道,因為他讀了所有的書,他免去了特地跑去餐廳堵那些人的麻煩,他只要見書就如同見人。 他甚至「見過」富蘭克林。這真的很特別,他說「他再也不用去拜會了」,他已經讀過富蘭克林的所有書,甚至喜歡富蘭克林的東西遠勝過於我的。對於富蘭克林,他只需要讀他的書,不必特別去跟他們吃午餐或做其他的事情。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你也應該問自己「在生命的最後一天,想一起度過的人是誰」?想辦法明天就去找他,盡可能多見面,然後不要想其他的事。 *本文獲「Min的投資說書小棧」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05.07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