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創業成功第一步:公私帳分離!財務規劃師教你3步驟完成 公私帳不分,就如同老闆對公司和個人財務施行「連坐法」:公司倒,老闆倒。 公私帳混用,其實是小型企業中相當常見的財務問題。通常源於企業主頻繁從公司帳戶提取資金,用於支付私人開支,例如購房、繳貸款等。 這種做法不僅讓損益表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還讓現金流因參雜私人支出而變得更難以掌控。一旦突發情況發生,企業隨時可能面臨資金周轉不靈的風險。 為了確保企業的永續經營,同時保障家庭生活的穩定,可以透過以下3個步驟,徹底實現公私帳分離,讓公司與個人的財務各自獨立。 1.建立獨立的銀行帳戶 開設公司專屬的銀行帳戶是分離財務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許多企業主在創業初期,習慣用個人的帳戶處理營業上的收入和支出,認為這樣更方便還能省稅。事實上,這反而容易導致資金流混亂,以至於公司需要執行如擴張營運等重大決策時,影響判斷。不只如此,未來在融資上也可能使銀行對公司財務透明度抱有疑慮。 擁有獨立的公司帳戶有以下好處: 清楚記錄資金流:營業收入支出一目了然,為後續的分析和稅務申報打下基礎。 避免稅務風險:個人帳戶接受營業收入有稅務上疑慮,國稅局會找你喝咖啡。 提升專業形象:用公司帳戶收付款,讓合作夥伴感受到公司的專業與信任感。 無論公司規模有多小,建立一個獨立的銀行帳戶,對內對外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2.彙整費用並分離 當銀行帳戶已完成分離,接下來的重點是誠實釐清每筆支出的性質:哪些屬於公司費用、哪些應歸類為個人支出。 舉例來說,與公司業務直接相關的開銷應歸入公司費用。例如,YouTuber出國拍片的差旅費,或餐飲業者為研發新菜單而進行的試菜費用,這些都屬於公司開支。此外,如果企業主的透天房有部分用於公司營運,其房貸費用也應按比例分攤計入公司開銷。 相反的,若是企業主購買私人使用的物品,例如車輛、房產或家居用品,就應歸類為個人支出。 特別提醒大家,當銀行帳戶與費用劃分完成後,務必嚴格遵守「公司帳公司出,私人帳私人付」的原則,確保每筆支出分明,千萬別因一時貪圖方便而破壞原則。 透過這種分離方式,企業主將能更清楚掌握公司與個人每月實際的費用需求,進而做出更睿智的經營決策。 3.支付自己薪水 最後,也是很多小型企業主容易忽略掉的創業關鍵,就是為自己動態的設定薪資。 許多人創業後會認為,既然自己是公司的老闆,公司帳戶不就是我的帳戶嗎?需要錢的時候直接拿就好,還需要發薪水給自己嗎? 然而,把公司帳戶當成私人錢包的習慣,會讓公司的資金水庫難以保持穩定水位,無法應付突發情況。對家庭來說,由於經濟來源高度仰賴公司業績,生活預算上也會因而忽高忽低。總不能全家上個月在餐廳吃和牛,下個月在廚房吃泡麵吧! 因此根據公司的盈利能力,我們得為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薪資標準,並將這部分列為公司的固定支出,才能達到家庭和事業之間的健康平衡。 當我們將家庭與公司財務各自獨立,也就為兩個系統皆創造了更穩定的運行環境。公司能穩健發展、持續擴大,家庭也能逐步完成各項財務目標,同時進行長期的資產累積,最終實現事業和家庭的雙重財富自由。 想創業成功?從今天起,趕緊按照上面3個步驟,為自己和公司建立更清晰的財務界線吧! *本文獲「知更鳥財務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創業成功必學,3步驟完成公私帳分離 核稿編輯:陳虹伶責任編輯:湯明潔 ... 2024.12.07
職場 當社工難在哪?資深社工:這些變故都可能讓我們潰堤!新手常到職3年內就陣亡 新手社工苦楚,卻無處傾訴 新手社工在工作上會遭遇許多挫折,畢竟處理「人」的工作,複雜度相對高,除了與其他職場一樣會有同事間的人際問題... 2024.03.19
職場 新手看書愛問「怎樣才能記住」,高手在練的是這2種閱讀方法 為什麼有些人對於是否記住這件事特別在意?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他們僅僅停留在獲得知識的閱讀層次;如果只滿足於獲得知識的閱讀層次,自然就非常恐懼遺忘。 若是以增進理解力為目的的閱讀,當理解力增進時,這個理解力就是我們的,誰也搶不走——我們可能會遺忘知識,但是理解力不會因為遺忘而消失。 事實上,理解必須以知識為餌料,方能真正去思考分析和內化。也就是說,知識會融入新的理解,成為我們世界觀的一部分,如此一來記憶知識就成了「順便」的事。 在我看來,忽略理解力的提升,也是很多人讀書多、讀書快,但進步緩慢的原因。這些人要不總是圍著難度不高的書打轉,一看到難的書就繞路走;要不讀得不夠深,囫圇吞棗了事。 那麼,該如何有效增進理解力呢?方法就是跳出舒適區閱讀。 1.在「廣度」上跳出舒適區,建立一個理解力的池子 不要安於熟悉的領域,比如把自己局限在所學專業中,只看與所學專業有關的書,或者局限在所從事的職業中,只看和自身職業直接相關的書。 沒有一個知識領域,在知識世界裡是一座孤島。廣泛涉獵並汲取養分,進行知識的連結和挪用,反而有利於我們深入理解單一領域。 如果理解力的池子很小,那麼讀書時就會經常遇到陌生的概念、人物、社會背景,理解起來就慢了。局限在一個狹窄的領域閱讀,不利於理解力的生長。 哲學、歷史、心理學、經濟學、國學、管理學、社會學等,都有基本的知識體系和核心概念。一旦建立起基本的知識體系,梳理清楚那些核心概念,它們就會成為我們理解其他事物的基礎。 2.在「難度」上跳出舒適區,嘗試讀一些有一定理解難度的書 對自己而言毫無理解難度的書,就是屬於舒適區內的書;有一定的理解難度,但需要「跳一跳」才能搆得著的書屬於學習區;超出理解力太多的書就屬於恐慌區。原則上,應該盡量在學習區閱讀。 這裡要重點關注的,是各個思想領域的里程碑之作、經典之作,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之於經濟學,佛洛伊德《夢的解析》之於心理學,法國哲學家盧梭《社會契約論》之於政治學。這些書籍的理解難度比較大,可是一旦攻克下來,對於增進理解力的加成十分巨大。 雖然每本經典之作都不容易讀,需要花許多時間「啃」,不過一旦讀通一本書,就不必讀或不必精讀許多書了;這種「攻克一本、橫掃一片」的提速策略,比盲目增加閱讀量好得多了。 我以前糾結過一個問題:是等理解力提升上去後再攻讀經典比較好?還是越級挑戰、直接讀經典比較好? 結論是:「啃」下有難度的書,能幫助我們「快速」提升理解力。 我在進行深度內化和深度思考時, 從來不給自己「放水」, 不會因為緩慢和思維阻滯而輕易放過自己,於是很快地就體會到了什麼叫「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同時我的理解力在這個過程中像竹子拔節一樣,快速生長。 *本文摘自晴好出版《高效海綿閱讀法》 {DS_BOX_38897}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1.18
財經 一位新手媽媽從0開始創業,她發現只要「這樣想」生意就源源不絕 講到「賺錢」,你會想到什麼呢?是生活必需?還是滿足渴望?你想到「錢」,是想要唉聲嘆氣,還是覺得充實愉快? 我非常認同《納瓦爾寶典》(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提到矽谷傳奇投資人納瓦爾・拉維肯(Naval Ravikant)曾經說過,「金錢」的意義是一種社會信用。 當我們的工作對這世界產生了價值,這社會就以金錢為一種方式,來表達回饋與感謝。而也有人說,金錢是一種流動的能量,當我們對別人產生正面的幫助,解決了別人的問題,這宇宙就會以金錢當作一種能量的流動,回饋給我們。 無論你喜歡哪一種說法,我希望你都可以感覺到與金錢和財富的良好關係。因為這會幫助你打開「可能性」的頻道,去搜尋各種可能的方法。 我曾經很輕視金錢,認為如果要追求靈性的成長,就要放下這些世俗的纏累,不要去介意收入有多少,重點是自己的存在對世界有價值。 我到今日仍舊持守「價值優先於價格」的觀念,但肯定已經不再認為價值與金錢互斥。反而,我認為它們兩者之間有著共生的關係。當我能夠找到一個提供其他人美好生活的方式,他們會很自然的願意將其以金錢為表示方式,回饋給我。這個心得,是我剛當媽媽而且很缺錢的那段時間,教會我的。 重新了解賺錢的意義 當時我真的是拚命想找方法賺錢,從懷孕一路到生孩子,我都希望快點擺脫自己一窮二白的生活。當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適合我的狀況,畢竟我有個剛出生的嬰兒。 那代表我無法在工作需要的時候就隨時出門,代表我無法一直黏在電腦前,代表我必須要配合其他家人的時間來工作。但這個Burning Desire在我心裡燒,因此我嘗試過好多不同的方法,翻譯、寫作、編輯⋯⋯只要能賺點錢的門路,在家帶孩子同時能做的,我都去試試看。 當時只想到「我」的需求,對於「我能帶給別人什麼價值?」一點關心都沒有,畢竟自身都難保,我怎麼可能像不是媽媽的時候一樣天真?那段時間,我完全無法去思考「靈性」這件事,畢竟不再是一個人,自己飽全家飽,現在我得要考慮我的寶貝,我想要給她更好的生活,這個渴望非常強烈。 當我終於決定「婚禮顧問」會是我未來想要賺錢的主要方式之後,才開始去研究準新人的痛點和困難。從這過程中慢慢發現,如果我希望賺到錢,必須滿足他們的需求。我越能夠為他們帶來益處與幫助,這過程也就越順暢愉快。 第一次我收到新人捧著紅包給我,並且握著我的手說「真是太感謝你了」的時候,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震撼。我一直都覺得要賺人家的錢,很不好意思,但是當我服務的客戶表達他們如此的感謝,謝謝有我的存在,讓他們重要的人生大事感覺到很順利與幸福,而且非常恭敬的將款項放在紅包裡給我時,突然間我對「賺錢」的意義完全改觀了。 原來我不需要覺得不好意思,只要我所提供的價值超過所收到的價格,對方並不會覺得被我佔了便宜。 當越明白金錢所代表的意義,也就會減少許多的焦慮。每當我感覺到對自己或公司的財務狀況不太滿意的時候,我就開始動腦想:「我還有哪些部分是可以提供給別人幫助與價值的呢?」多半可以把情況調整一下,或者找到一個新的獲利點。 但很多媽媽可能會想:「我能夠提供什麼價值?我又有哪裡比別人優秀了呢?」接著反而陷入長長的自我懷疑之中。其實,並不需要比人強,而是發掘自己的獨特點。 例如我之前提到婚禮的創業故事,我就是看到自己無法像其他有資金人脈的同業一樣,租漂亮的辦公室,承辦世紀婚禮,我的獨特之處在於我的出身與目標的客群相同,非常清楚如何與他們和他們的家人朋友互動,知道如何打動他們,所以我就盡力發揮這點就好,不需要去拿「規模」與同業比較(這樣比我肯定輸)。 找出自己的獨特之處很重要,因為那是我們非常順勢就可以做得出類拔萃之處。最不希望的就是花費了時間精力,卻怎樣做都比別人慢,比別人辛苦。因此認識自己的長處並且知道怎麼發揮它,是非常重要的。也因此,我特別花一大篇內容來分享如何找到它以及運用它。 回饋社會,豐富「好人圈」 在賺到了生活必需的金錢之後,行有餘力去幫助更多人,又讓我們為世界帶來更多的價值。 好友對我說:「好人必須賺錢!」所以她總是會在消費的時候,認真去看這些品牌與創辦人是否是正向、環保、助人的。 「既然都要消費,就把錢給會讓地球成為更好地方的人吧!」 我很喜歡的一個世界名廚何塞・安德烈斯(José Andrés),就是把他的熱情和專業發揮到極致,在事業上與公益上都做得相當出色的人。他從一個來自西班牙到美國創天下的年輕小廚師,逐步發揮在廚藝上與人際上的優勢,餐廳一間一間的開,到現在由他創辦主持的餐廳在全球已經超過30間。他也做食品貿易、出書、出美食影集,還擔任美國政府的顧問。 當然,他擁有財富自由,也為全世界許多人提供美食與美好的生活,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然而,他沒有在這裡停止。 卡崔娜颶風後,他看見許多人於天災後的生活陷入困難,連三餐都成問題,但他沒有等著別人去解決這個問題,而是馬上組成當地的臨時廚房,與當地廚師和志工們合作,為災民們挨家挨戶送餐食與飲水。他發現,他只是發揮自己的專業與特長:快速組織資源、建構廚房和煮飯,就可以讓這麼多人的生活改善。 因此,他的「世界中央廚房」(World Central Kitchen)也就開始出現在所有發生天災、戰爭的地方。他們研究出能夠最快搭建臨時廚房的標準流程,統整出各種不同狀況下的人們需要什麼類型的食物,如何快速在地化整合資源與運輸。 這就是我說的:金錢所產生的價值與回饋。我們用這樣的角度看賺錢這件事,就不會感覺到自己貪婪或自私,反而時常祈禱上天讓我賺更多的錢(笑),因為我知道自己肯定會把這些錢,回饋到給予我們這麼多的社會與地球。你也有這樣的想法嗎?如果也是,那可以從支持你認同的企業或團體開始,同時也慢慢鼓勵自己成為這樣值得支持的人,我相信,「好人圈」肯定會越來越豐盛的。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只工作不上班的媽媽,都這樣賺錢》 {DS_BOX_38298}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