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救星

共有 343 則相關文章

財經

跟我抱怨數位廣告成本太高、新客難尋的企業越來越多,卻苦於沒有解方,只能說寶寶心裡苦,寶寶說不出。 如今,RMN(Retail Media Network,零售媒體聯播網)興起,為品牌帶來新的機會。 當很多人還搞不清楚是什麼,RMN已經為亞馬遜帶來470億美元、阿里巴巴320億美元的廣告收入,儼然成為全球第3及第4大廣告公司,分食Google及臉書的廣告大餅。 它到底是什麼新物種? RMN是一種零售媒體廣告新模式。零售媒體可以是電商平台或線上品牌,也可以是零售通路或實體品牌,共通點就是都擁有第一方顧客數據。 零售媒體廣告其實早就存在,只是以前沒有行銷科技工具,無法蒐集數據,難以管理成效,以致沒有受到重視。 2024年底,預計瀏覽器將全面停止蒐集第三方Cookie,加上歐盟數位市場法禁止跨App追蹤用戶行為,導致傳統數位廣告失靈,無法精準射中紅心,這也解釋了獲客成本偏高的原因。 反之,擁有第一方顧客數據的零售品牌,除了銷售自家的產品與服務外,現在有機會透過RMN的協助,販售自家品牌的版面、貨架,也就是所有可以在零售端點接觸消費者的場域,都有機會創造第二成長曲線。 綜合電商亞馬遜早就在做,實體零售沃爾瑪、塔吉特百貨跟進;去年底,momo及全家的RMN上線,吹起跨界分食數位廣告市場的風潮。 如果你是品牌業者,如何看待RMN? 首先,可以在線上或線下的零售端點傳遞品牌行銷訊息,在沒有第三方Cookie的時代,精準接觸消費者,而且干擾最少。 其次,消費者在瀏覽電商平台或去逛零售通路,正是準備採購的決策點,如果能夠看到吸引人的文宣,容易產生衝動性購買。 第三,如果你有導入顧客數據平台(CDP),甚至在顧客瀏覽品牌訊息而未完成購買,還可以推播數位廣告,精準提醒回購。例如看了強化髮根的洗髮精,上網時就會看到該品牌廣告。 第四,實體賣場甚至會建置手機藍牙訊號接收裝置,當你接近賣場時,直接推播一張該品牌洗髮精優惠券,消費者可能會直接進去完成購買。 我喜歡在一項新的數位工具出現時,小量導入應用,一來讓團隊學習,二來容易受到關注,甚至可以享受早期的流量紅利。嘗試新應用縱使不成功,也不會是一個大錢坑。 正如同李奧貝納創辦人所說:「伸手摘星,即使徒勞無功,也不致滿手污泥。」 ...

2024.05.09

生活

順著階梯,潛入地表之下。走在木棧道,我們沒有料到眼前的景象——挑高九公尺地下池空間,圓柱聳立,水平面反射倒影,燈光輪流變換七彩顏色,像是電玩遊戲會出現的科幻場景。忽然間,陽光從頭頂觀景窗穿透,形成一束束從天而降的光束「耶穌光」。這是桃園最新景點,一座地下水宮殿。 這座地下宮殿「水の秘密基地」位於桃園樹仁三街與延平路交會處附近,是大樹林滯洪池的三個池區之一。年初桃園市政府水務局才對外公開,系統一開放預約,一月報名全滿。二月起每月僅八梯次,每次限四十位。 alive搶先直擊這個神秘空間,一遁入地下,別有洞天,彷彿與世隔絕。「但我們特別架設Wifi,在這裡手機收訊沒問題。」桃園市政府水務局水利工程科科長鍾源康笑著說。 戶外池區在非汛期保持為乾式,供居民散步休憩。攝影者:陳宗怡 建築外觀頗具現代感,步下階梯則是一座地下宮殿式滯洪池。攝影者:陳宗怡 名為「水の秘密基地」,空間的主角是水。平常供洪水滯留,為了我們造訪,特別將基地內的水排出,僅留木棧道下的水位。一百二十年前,大灣溝沿岸分布大草厝埤三處埤塘,隨著都市發展,埤塘先轉為農作,部分區域再做學校與農會建築用地。大樹林滯洪池設計重現當年埤塘功能,還地於池,A、B、C三池形成一個巨大滯洪系統,預防災害,也兼顧休憩與環境教育。 地下基地屬B池,與鄰近戶外開放的A、C池連通。我們就在戶外滯洪池發現一隻不知從哪裡誤闖的野生鴨子,說不定牠之後也會去別的池子悠游? 枯水期探訪九米深滯洪池 參訪過程中,逐漸明瞭一座水利設施如何精密運作。秘密基地內配置十二台抽水機組,鍾源康解釋,視雨量、入流量與下游水位等狀況啟動抽水,排入大灣溝下游排水系統,是保護下游、解決火車站後站與龜山工業區淹水問題的關鍵設施。 當抽水機組全面啟動時,每分鐘可迅速排除約二百七十七立方公尺水量,等於不到八分鐘,抽乾一座標準游泳池。整個滯洪池從全滿到排空,只需約六個多小時。 三座滯洪池總計提供十一·八萬立方公尺滯洪量,可改善淹水面積一百公頃,約莫一百四十個足球場。 工程耗費約四年,鍾源康說,這裡地處重要幹道,要打造九米深滯洪池並埋下巨大管線並不容易,且施工一遇汛期颱風豪雨,就得臨時滯洪,降雨後又須趕快排水,繼續工程。整座基地的誕生,可以說是順應天候、與大自然共存的產物。 這座地下水宮殿是期間限定,只在十二至四月底枯水期開放參觀,汛期專注滯洪運作。民眾除了須手刀預約搶有限名額,想看見「耶穌光」,也要依賴點運氣。 我們運氣不錯,到訪時出了大太陽,陽光穿透菱形造型觀景窗,經鏡面與玻璃折射,照亮霧氣或粉塵,形成透明潔淨的光束。在地底下看到如此夢幻場景,讓人不禁讚歎人類的工程智慧,以及大自然的奧秘。 {DS_BOX_38919} ...

2025.01.16

財經

8月底,高齡96歲、近年鮮少公開露面的香港首富李嘉誠,特別以視訊,為全世界第一台以「氣泡」治療癌症的醫療器材「雲端站台」。 治療成本與一般手術相近 這個由HistoSonics公司推出的愛迪生系統(Edison System),是一套主打沒有傷口的肝癌療法。透過組織碎化技術(Histotripsy,見本頁小辭典),從體外用超音波破壞患者的肝癌組織,病患最快當天就可以出院回家。而且,不像近年新興的癌症治療方法,動輒上百萬,這套療法的成本跟傳統外科手術差不多,只需要新台幣約20多萬元。 {DS_BOX_38145} 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該醫材已經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而且在美國知名的梅約診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等醫院,有約400名患者的治療實例。 「當我聽到這麼神奇的技術,可以為癌症病人帶來無痛、高效、負擔得起的選擇,我內心很興奮,真的幾個晚上都睡不著!」李嘉誠驚喜的說。這促使他主動洽購該設備,在全球爭搶的狀況下,買到兩台,贈予兩間香港公立大學醫學院。據了解,目前台大醫院也正洽詢購入此設備。 這份急迫感是源於,肝癌一直是威脅人類性命、名列前茅的病症。在台灣,肝癌連續44年蟬聯死亡人數前2多的癌症。 早期肝癌患者主要以手術切除腫瘤,但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坦言,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手術,如能採用組織碎化技術,即具備3大優勢: 一、多次施用:傳統手術雖能去除腫瘤,但病患身體能承受的手術約1到2次。組織碎化技術沒有傷口,能多次治療,「能處置的腫瘤體積沒有限制,多發性(編按:不只一顆)腫瘤也能考慮用。」 二、精準治療:該技術是以超音波聚焦在腫瘤上,附近組織不會受到傷害,「因為肝癌治療很接近血管,機械手臂也可以比人手更精準控制。」 最後,恢復快速,患者能省下住院費、看護費,以及療養藥物等大筆支出,也降低醫療體系負擔。 「我們只要求患者(的身體條件)能全身麻醉,」HistoSonics總裁暨執行長布魯(Mike Blue)對商周表示。 創新背後,一場20年的堅持 李嘉誠為其露面、各國指標醫院追逐採購⋯⋯,這套風光紅遍全球的創新技術背後,其實是歷時20年的持續投入。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李百祺說,該技術發明人徐蓁「選了一個大家不太會去研究的方向。」 超音波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粗分為診斷與治療,診斷方面常見於心臟、胎兒等檢查;治療方面,最知名的是海芙音波(HIFU),運用加熱原理去除子宮肌瘤,也用於醫美。 「比起影像超音波,組織碎化技術的超音波強度至少10倍以上,」李百祺解釋,用於治療的超音波,要能精準控制,避免錯殺健康細胞,門檻更高。 雖然,背後有物理學理支撐,但要從無到有,把物理原理轉化成產品,該團隊投入20年才成功。 布魯證實,為確認選題方向可行,花了10年在做動物實驗,進展到人體臨床試驗後,卻又因為患者的身體條件各不相同,人體腫瘤位置與大小也因人而異,要設計出適應所有變數的產品,過程龐雜。 「從工程角度看,這非常複雜。」李百祺分析,該技術搭配的探頭要能推出巨大能量,也得能長期穩定運作,「一口氣把難度跳這麼多倍,並不是過往熟悉的工程技術。」 甚至,即使解決了工程問題,還得理解超音波在體內會釀成哪些特別的生物反應? 漫長的開發與臨床試驗,一晃眼,就過了20年。 對此,布魯驕傲的說,為這門技術付出的時間與心力,恰恰成為它的護城河。「長期投入,是目前只有我們能開發出這項技術的原因。」 這份成果也吸引全球前10大藥廠嬌生(Johnson Johnson)、電子大廠西門子(Siemens)等挹注資金,奇異(GE)則是它的超音波設備開發技術夥伴。 然而,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認為,目前肝癌微創手術漸趨完備,組織碎化技術應積極證實它在胰臟癌、膽道癌、後腹腔惡性肉瘤等疾病的療效,「這是現有治療更缺乏方法的一塊。」 布魯認同:「腹部腫瘤(如:肝臟、腎臟和胰臟)的市場規模非常龐大,近2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000億元)。」他目前已開啟腎臟腫瘤的臨床試驗。 採訪尾聲,布魯回憶,每回參加研討會,返家路上,電子信箱就開始收到全球各地的醫師、病患連綿不絕的信件,詢問何時能使用這項技術?他說,是這份迫切,讓他與團隊多年來不敢懈怠。「未來我們的目標是100年內,只要你希望去除體內不健康的組織,我們都能提供治療。」 ...

2024.09.05

焦點

再生醫療的出現,為難治之症帶來一道曙光,卻讓所有人陷入兩難。 對患者及其家屬來說,再生醫療所需費用動輒千萬,眼看有藥救命,卻沒錢可醫,有房子的可能賣房子、有地的賣地,但沒有資產也難以借貸的人,怎麼辦? 健保能幫忙嗎?目前僅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諾健生(Zolgensma)、治療血癌的CAR-T細胞治療有納入給付,前者一劑四千九百萬元、後者要價一千三百萬元。再生醫療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得評估財務負擔及對全民的公平性,評估程序嚴謹、快不得,這是政府的兩難。 再生醫療評估耗時,全面給付得再等 健保無法全面給付,那商業保險的醫療險、癌症險能支應嗎?目前國人對癌症險的平均投保額度約二十五萬元、實支實付型的平均投保額度約十萬元,要拿來支付數百萬元的再生醫療藥物,是杯水車薪。 保險業者能推出相應保單嗎?「商業保險在商言商,保單不能賠錢,定價要算賠率、發生率,但現在這些再生醫療藥費多少,我們都不曉得。才剛經歷防疫險賠掉三千多億,不能說健保的缺口,要商保補,」一位不具名的業內人士說。 回到藥廠,為什麼對這些藥物定價如此高?因為藥廠研發新藥,費時十年起跳,花費可能高達新台幣數百億元,一些用於罕見疾病的「孤兒藥」,因為患者少,每人要分擔更多的研發開支,藥費因此居高不下。 「除了前期研發成本高,再生醫療使用自體細胞治療(取病患本身的細胞培養),客製化而難以大量生產,且失敗率高,未來技術若能逐步轉向異體細胞治療(取其他活體細胞培養),能大量製造就能降低成本,到時候健保就有更多角色,」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說。 在此之前,現階段健保的角色是,持續評估哪些再生醫療藥物能納入給付。石崇良指出,這套評估程序的第一關是「醫療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由健保署委託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執行,第一要務是確認該藥物是否具療效。 因再生醫療為新藥,療效未明,要申請納入健保,除了藥證外,藥廠還須提供足夠的臨床試驗報告,證明其有效性。 HTA同時要評估成本效益,也就是值不值得納入給付、受惠人數有多少等,搭配藥廠提的希望藥價,評估財務影響等問題,經專家開會討論、層層考量後才會定案。 因此,再生醫療藥物要全面納入健保,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盼相關療法給生機,救急之道有三 只是,這條路上已排滿許多患者,有較難治癒的重症癌友,還有罕見疾病患者,他們普遍被商業保險排除在外,這些人該怎麼辦?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楊銘欽指出,國民健康署依「罕病防治及藥物法」,每年編列預算約二億一千萬元;健保署也編列罕見疾病藥費專款,每年預算約九十億到一百億元。但這些預算仍有限,無法補助所有罕見疾病患者,因此也有人發起民間募款,來籌措醫療資金。 還有兩種方法能取得治療,但對患者風險較大,「是參與藥廠的『恩慈療法』,這是藥物在取得藥證前的試驗,但在藥證獲批後,就不能再使用了,或是患者也能向醫院爭取,參與藥物實驗計畫,」楊銘欽說。 預備用再生醫療?現僅2種保險可買 如果一般人想用商業保險,對再生醫療預先做準備的話,該怎麼做? 友邦人壽總經理侯文成指出,一般醫療險、防癌險需要住院、手術等條件才能理賠,再生醫療是新型治療方式,可能會因沒有這些醫療行為而無法理賠,或患者向醫院請求非必要住院,造成健保與醫療量能負擔,建議民眾檢視手上保單內容,適時調整,讓保障跟得上醫療科技發展。 圖表製作者:方歆婷 目前已有部分保險業者針對再生醫療設計新保單,例如南山、國泰、友邦等。這類保單有兩種:一種是保費很高,年繳費用百萬元起跳,一般受薪階級無法負擔;一種是保費年繳一萬至十幾萬元,但可支付再生醫療的理賠金額最高僅一百萬元,恐怕與實際支出落差甚大。 而回頭檢視既有保單,「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重大傷病險及癌症保險,以一次給付形態為主,當保戶不幸罹患重度癌症或重大傷病時,即給付一次性大筆保險金,供自行彈性運用,」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凃薏如指出。 一般「重大傷病險」的保障範圍,是以全民健保重大傷病項目為基礎,除去八大項以先天性疾病與職業病為主的除外不保事項,疾病項目超過三百種,取得「重大傷病卡」就能申請理賠。 也就是說,這類型保單並不管保戶的醫療行為,而是提供一筆理賠金,保戶用來支付再生醫療費用;最高保額約新台幣五百萬元,能稍微降低龐大的醫療費用壓力,不啻為緩衝之計。 但南山人壽商品部主管提醒,須注意契約內容,確認投保商品屬「一次性給付」,若投保的商品規定看的是「療程」,就必須檢視所接受的再生醫療,是否符合條款所約定療程內容,保險公司才會理賠。 另一方面,如果保額要提到最高,保戶繳交的保費會跟著提高,保險公司卻不一定會核准。 因為,「保險公司比你更怕,會請你先做健檢、詢問家族病史,要排除弱體(編按:保戶體況不佳),他們要求不能帶病投保,」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管研所暨醫務管理學系教授盧瑞芬說。 對一般人來說,「現行市場所提供的險種,不足以支應高額的再生醫療費用,最好的方法是全民健保都保,但是健保費就會提高,民眾會非常抗拒,政府也不敢,特別是有選舉時,那是票房毒藥,」盧瑞芬說。 盧瑞芬受聘擔任國衛院論壇「強化醫療保障—探討全民健保協同商保的可行性」議題的召集人之一,她說,醫療科技飛速進步,藥物一個比一個貴,為了健全民眾的健康醫療保障,不少國家在全民健保之上,搭配商保做「第二層保障」,採取商業保險、健保/社保,兩者協作。 圖表製作者:方歆婷 但從商業保險角度看,當風險不可知、不可測,保險公司無法知道給付機率,若保費太高沒人買、保費太低會賠錢,很難推估。 訂閱制能解難題?美國特定區將試辦 為此,盧瑞芬蒐集各國做法,她特別舉出美國新創公司Quantile Health提供的再保運作平台為例:像訂閱Netflix一樣,保險公司每月支付訂閱費給藥廠(少額),如出自每位保戶每月約一美元,當需要高價藥品時,藥廠直接提供,無須額外再付費。 這種模式解決保險公司溢價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對藥廠有利。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來說,每人每月一元,藥廠就有二千三百萬元的收入,每月現金流穩定,解決高價新藥需求、銷售不高的窘境。該模式預計今年十月在美國特定地區、特定藥品試營運。 雖然醫療保險無法一次到位,但各界都在想方設法,甚至催生出新藥訂閱制。從人類歷史來看,現在是細胞治療的初期,研發與使用者都還有限,因此價格高昂,當供需均普及化,未來價格可能下降。 在過渡期間,許多人都在尋找患者、保險公司、政府與藥廠四贏的解方,只要積極處理、對話,總有曙光出現。 ...

2024.06.20

財經

天氣濕冷的週四上午八點,明明距離上課還有半個小時,里民中心裡七、八十歲的長者們卻早早鋪好軟墊、打開手機。手機「噠、噠、噠」響起節奏,他們自動跟著節奏,在軟墊上超慢跑。 {DS_BOX_38733} {DS_BOX_38734} 穿著橘紅色運動服的徐棟英進門,一聲軍人式響亮的「早!」這些壯世代學員笑了,用更大的聲音回應他:「教練早!」「老師早!」 學員中有五、六位帕金森氏症患者、車禍脊椎受損而腿部萎縮的病患,但他們肢體靈活,看不出有任何不同。 「這裡沒有老人或年輕人,只有體能好或不好的人。」徐棟英說起話來中氣十足,他是熟齡運動教練,多年積極推動「節拍超慢跑」跟「徒手練核心」,不只實體教課,也出書、演講、開線上課程,學生包括和泰興業會長蘇一仲。 長者肌肉流失速度快,訓練需求大增他翻遍銀髮族運動資料,重拾教學熱情 圖表製作者:鄭郁萌 近年來熟齡運動教練需求越來越高。由於人類年過四十歲,肌肉每十年會流失八%,七十歲後甚至加速到每十年流失一五%,體能鍛鍊十分重要。比起年輕教練,許多壯世代更偏好選擇年齡相仿教練,較能同理身體狀況、運動表現與需求。 徐棟英如今是知名熟齡運動教練,但他前半生教的並非銀髮族,而是體能一流的軍校生。 他從政戰學校體育系畢業後,在母校體育系當助教教籃球、游泳,常帶著校隊奪獎。後來轉到國防大學體育室當教官,又帶著學生連續五年拿下體能鑑測第一名。 因為對運動科學興趣高,他以軍校生體能資料做為論文材料,拿到台北市立大學(前身為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退伍後順利轉到一般大學教體育,但大學生的學習意願卻讓他很失望。 「很多學生不是蹺課、就是快下課才來,還不准我填缺席,上課也只是在滑手機和等點名,我做的動作常常比他們還多,到底是誰的體育課?」他教了四年,覺得很喪氣。 文山區明興里里長鄢健民是他的軍中同袍,看他教得沒勁,便勸他:「花時間在年輕人身上覺得沒意思,來教銀髮族嘛!台灣現在高齡化,很多長者都有身體病痛,你來教銀髮族運動,延緩老化。」 「從前我大部分教二、三十歲的人運動,倒是沒教過長輩。」這激起了徐棟英的挑戰欲:「我試試,給我半年,我來研究全球各國怎麼做銀髮族體能訓練。」 第一步,他先找出痛點。他躺在床上模擬臥床的老人家,了解是哪些肌群出問題才會失能,發現年長者的肩頸、下背、膝蓋疼痛,甚至逐漸失能,關鍵是「核心肌群無力」。 「從床上起身,要用到上腹部核心肌群、翻身要用到側腹部核心肌群、腰痠背痛常是因為下腹部肌群無力。」徐棟英舉例,長輩上下樓梯腳無力、不敢上蹲式馬桶、不敢坐矮凳,都跟「肌少症」有關。 但要怎麼改善肌少症?得要有氧運動跟訓練核心肌群。他又發現,很多長者沒有運動習慣、也不願開始,是因為出門覺得危險、跑步怕喘、又怕傷膝蓋。 從說一不二到觀察回饋、優化教學他靠口碑一路加開班,甚至辦線上課 要怎麼把門檻降低、讓長者願意動?他參考日本慢跑專家梅方久仁子的「龜速跑法」,結合馬拉松選手相關研究,發現每分鐘一百八十步,是最有耐受力、卻有效果的跑步速度,於是他推出結合節拍器的「節拍超慢跑」,容易入門跟持續,反正有節拍器提醒速度,長者可以一邊追劇一邊跑。 「超慢跑只是提升心肺功能的前菜,鍛鍊核心肌群才是主菜,」他又運用解剖學和運動科學,設計出不用道具、無場地限制、有張瑜伽墊就能開始的「徒手練核心」運動。 半年後,他在社區開設課程,從前說一不二的的軍校教官,改教銀髮族後,觀察學員回饋、一邊調整課程。一開始只有十多個學生,但經過一、兩個月訓練,銀髮族學員的身體和精神狀況改善,口耳相傳、學生越來越多,加開班級的速度跟不上學生增加的速度,他便拍攝教學影片,放上網路供學生無償觀看。 一個半小時課程裡,上課前學員先超慢跑暖身,第一小時鍛鍊核心肌群,之後再超慢跑半小時。「很多動作對沒有運動習慣的初學者,會有些吃力,但持續鍛鍊三個月通常會適應,這時做健康檢查,血壓、血脂、血糖的數字肯定變漂亮。」他說。 「寧可在瑜伽墊上流汗,不要在病床上面流淚。」徐棟英常用這句話鼓勵學員。攝影者:程思迪 不只實體課,徐棟英也開設YouTube頻道示範基礎動作(圖)。來源:取自徐棟英YouTube頻道 「帶長輩也要恩威並用,有時要開玩笑鼓勵他們,」徐棟英蹲下調整學員的動作:「大哥,你幾年次?⋯⋯三十年次啊,才三十歲嘛,難怪這麼軟Q!」學員大笑:「教練你數學好差,我八十三歲啦!」 徐棟英臉上笑著,心底卻有著遺憾。 母親跌倒退化病逝成為遺憾他致力讓肌少症、帕金森氏症延緩惡化 他出身屏東麟洛農家,母親因為長年蹲跪務農、又有骨質疏鬆,膝蓋狀況一直不好。「我住得遠、又有工作跟家庭,只能休假時抽空回去看她。」 幾年前,母親跌了一跤,髖關節受損,手術後變得行動不便、不愛走路;後來因為動脈栓塞的併發症而過世。「那時候我還不專業,如果我早一點可以教她運動,是不是就可以延緩她的身體機能退化?是不是就可以健康的多活幾年?」 這些遺憾,如今全都回饋在他的教學上。 有的學員原本連起床及站立都有困難,靠著鍛鍊改善生活品質;有的癌症病友改善化療後遺症,精神變好後生活更積極。 圖表製作者:鄭郁萌 「有人說帕金森氏症沒藥可根治,我就想,至少可以讓它惡化得慢一點吧。」學員查淑玫說,她九年前確診帕金森氏症,會手抖、站不穩,雖然上過健身房學習重量訓練,卻因為站不穩而受傷。幾年前開始練超慢跑與核心,加上藥物控制,「醫生說我現在還是初期。帕金森氏症不可怕,怕的是不夠了解它。」 二○二一年疫情爆發後,銀髮族使用網路的能力大增,徐棟英也開設線上課程。如今他每週線上與實體課程超過十六堂,上課學員超過四百人次,也不時接私人教練與海外演講。 「長輩給我的,往往比我給他們的還多。」徐棟英笑著說。他舉例,很多長者膝蓋痛,跑到醫院骨科打玻尿酸、更換人工關節,但其實很多是髖關節出問題,加上下腹部核心肌力不夠,造成大腿代償作用。若把髖關節、核心肌群練好,很多長輩就能減輕膝關節疼痛。「書上沒有教這些,都是我從教學跟觀察學到的。」 曾經因大學生缺課率而喪氣的老師,如今銀髮族學生到課率高得嚇人,就算不得已請假,也會事先解釋原因;原本對銀髮族一竅不通的軍校教官,現在卻對高齡體能鍛鍊如數家珍。 「有時會聽到長輩說:『我都多少歲了,走都走不動啦!』沒有這種事,我還有快一百歲的學生,活動力還很好。」徐棟英認為,無論幾歲,只要透過正確訓練,都能提升體能、改善健康。 「我現在很期待每天早上起床,從手機裡看到長輩來發問。」他每天都忙著回覆學員五花八門的運動訊息,「超高齡社會就要來了,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存下健康本錢,這個社會,才能更好。」 ...

2024.12.19

財經

帕迪亞(Irene Jimenez Padilla)曾是一名護士,還在醫院工作時,她因新冠疫情期間病患痛苦死去的畫面,而飽受創傷後閃回(編按:一種典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所擾,這些記憶不斷重複出現,就像「一直嗡嗡作響的蒼蠅」揮之不去,直到她參加了一項以俄羅斯方塊為基礎的創新治療。 經過數週的遊戲治療後,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她依然記得那些事件,但它們不再以令她感到極度痛苦的方式反覆重演。「此治療非常有效,」她說:「所有那些臉孔、那些聲音,都消失了。」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表示,科技已「在心理健康護理和數據蒐集方面開闢了新的前沿」。該政府機構已為四百多個科技強化干預項目提供贊助。 這些新興治療技術的出現,部分是因為現有主要治療方式,如藥物或和心理醫師談話存在局限性。支持這些新型治療方法的人認為,由於全球心理健康需求不斷增加,已超出了傳統治療方法的資源範圍,因此存在巨大的空白等待填補。 圖表製作者:王貞懿 與數位化身對話,降低幻聽困擾 阿凡達治療(Avatar therapy)是另一項創新技術,主要幫助那些在內心聽到困擾聲音的患者;這是精神病的主要症狀之一。患者通常會聽到高度批評性的獨白,有時甚至暗示他們不該活著。在此治療中,患者會創建一個數位化身,呈現他們所聽到的聲音的外表和聲音特徵,然後與這個化身進行對話,治療師則在旁提供指導。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臨床心理學家沃德(Tom Ward)指出,該治療的關鍵突破點是,它讓患者能夠將內在經驗外化,從而獲得控制感。 「聽到聲音的人其實是在經歷一種強烈的溝通體驗,」他說:「但根據定義,這種體驗無法與任何人分享──無論是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朋友還是其他人。所以這是一種孤立的社交體驗,因為它無法被驗證。」 他與同事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奮,經過十六週的治療,接受阿凡達治療的患者比傳統治療的族群擁有更好的情緒狀態,聲音困擾程度也較低。各界正積極將此治療推廣到國際,已在衣索比亞和印度規畫試驗,以了解其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效果。研究人員同時在探索是否能通過AI讓化身自動化,同時保留治療師的支持角色。 找最佳睡眠時間,有效改善失眠 睡眠治療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英國牛津大學朱利斯.索恩與睡眠晝夜節律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教授凱爾(Simon Kyle)表示:「目前有大量持續的研究,試圖了解如何通過調整睡眠和生理時鐘紊亂來改善心理健康,並降低形成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 凱爾專注研究的睡眠限制療法,雖然聽起來像是對失眠症的反直覺做法,但是其目的是通過確定每位病患的最佳睡眠時間來提高睡眠的品質。 去年發表的研究顯示,接受四次護理師簡短指導睡眠限制療法的病患中,約有四二%人的失眠症狀有顯著改善。這種療法的一大優勢是不需要睡眠專家,每位參與的患者只需要不到九十分鐘的「護理師時間」。 玩俄羅斯方塊的遊戲過程,可分散注意力,使創傷圖像重塑,以較低傷害形式,在腦中重新排列。 重塑創傷圖像,降低腦中傷害 至於俄羅斯方塊療法,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霍姆斯(Emily Holmes)解釋說,大腦在閃回期間活躍的部分,與視覺和空間活動時使用的部分相同。「你不能一邊玩俄羅斯方塊一邊做其他視覺事情──大腦的容量是有限的,」霍姆斯說。這個遊戲分散注意力的過程,使創傷圖像變得更加可塑,允許它在頭腦中,以傷害較小的形式重新排列。 霍姆斯解釋:「如果創傷記憶的生動程度降低,下次遇到類似的觸發物時,你就不太可能產生那麼強烈的閃回反應。」這種治療方法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第四週時,能夠立即使用俄羅斯方塊進行干預的參與者,比起對照組的患者報告了明顯較少的閃回記憶。他們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失眠和焦慮症狀也有所改善。 一位在重症監護病房工作,化名為蘇菲的英國醫師最初對這種治療極為懷疑。她對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發生的事件感到強烈的痛苦,「我開始時想著『玩俄羅斯方塊怎麼可能幫助我?』」她在位於英格蘭西北部的家中回憶說,「我當時非常消極,覺得這完全是浪費時間。」 但這種治療的便利性令她感到意外。與人類治療師不同,它可以全天候二十四小時使用。當閃回記憶來襲時,她可以在工作休息時、在家裡,甚至在半夜做噩夢醒來時立即使用它。幾週後,她注意到「自己完全不一樣了」。雖然那些可怕的事件記憶仍在,但現在她能以前所未有的平靜方式回憶和談論它們。「我不得不承認,儘管我一開始並不期待,但它確實奏效了,」她說:「這真的讓我很驚訝。」 這些新型治療方案雖然仍須更多嚴格的測試,但它們展示了下一代治療方法如何能夠比以前更容易獲得和更直接──這對許多尋求心理健康幫助的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你不需要藥物,也不需要向心理醫師談論你的生活,」帕迪亞說:「這很簡單──只需要坐在電腦前玩俄羅斯方塊。」 ...

2025.01.01

財經

佛羅里達州的醫師薩爾漢( Mo Sarhan),替正經歷嚴重鴉片類藥物和酒精成癮的患者開一個意想不到的處方:禮來(Eli Lilly)的減重藥物蒙加羅(Mounjaro)。「短短幾天內,他所有的成癮症狀都消失了,」他說。 他與同事已為約75位病人,開立了一系列叫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的藥物,並將其與傳統療法結合使用來治療成癮症。 GLP-1用途廣闊,規模上看4兆 12月初,禮來執行長里克斯(Dave Ricks)表示,公司將開始對酒精、尼古丁和藥物濫用進行大規模的GLP-1研究。這是第一家這樣做的製藥集團。 今年發表在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研究顯示,全球有逾十億人處於肥胖,從1990年到2022年間,成年人的肥胖率增加了一倍,兒童和青少年則增加了四倍。 圖表製作者:王貞懿 健康數據分析公司Airfinity統計,目前有六十六項針對肥胖、糖尿病和其他與體重過重相關疾病的GLP-1藥物的後期試驗正在進行中。高盛分析師預計,到2030年,此類藥物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3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兆2,300億元),原因之一是因為用途前景廣闊。 例如,製藥廠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正在進行減肥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的三項後期試驗,其中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 )是其旗下減肥藥 Ozempic 和 Wegovy 藥物中的活性成分。另一個藥物利西拉(lixisenatide)則在減緩帕金森氏症患者運動症狀惡化上,展露出一些潛力。 薩爾漢的大多數患者自費使用藥物,且都被告知這些藥物的治療機制和效益尚未得到完整驗證。 GLP-1的生產目前由諾和諾德和禮來主導,他們更有動力去最大化肥胖市場的收入前景,而非在未經證實的治療領域去進行實驗性臨床試驗。去年,諾和諾德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一項有1萬7千名以上患者進行的所謂「Select」 試驗中,司美格魯肽將心臟病發作風險降低了28%,死亡風險降低了18%。2024年3月,諾和諾德的Wegovy 獲美國批准用以降低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心臟病發作和中風風險。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分校(UNSW Sydney)的腎臟專家佩爾科維奇(Vlado Perkovic)說:「這是一個大轉變。」試驗表明,這些藥物在治療慢性腎病和代謝功能障礙相關的脂肪性肝炎方面都很有效。同時,禮來的蒙加羅也顯著改善了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 試驗發現,可預防糖尿病患失智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教授薩塔爾(Naveed Sattar)說:「這些藥物的減重特性是它們在多種疾病中產生效果的主要原因。」然而,這些藥物的益處不光只是減重。 例如,服用該藥物的肥胖患者心血管健康獲得改善;慢性腎病糖尿病患者,其腎衰竭等併發症減少了24%。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針對阿茲海默症患者使用司美格魯肽的後期試驗,在早期試驗階段發現,接受GLP-1藥物治療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較不容易發展出阿茲海默症。 一位生技投資者形容,若試驗成功「簡直太瘋狂了」,因為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難以突破。 當科學家還在持續探索這類藥物的潛力時,製藥公司已從GLP-1獲利。禮來正在尋求美國監管部門批准將蒙加羅用於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而諾和諾德則已申請將 Wegovy 用於治療慢性腎臟病。 然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費用昂貴,而獲得額外的批准可能會鞏固早期進入者在GLP-1市場的主導地位。「諾和諾德和禮來將在這裡鞏固他們的領先地位,」一位投資銀行家表示。 丹麥生技公司 Zealand Pharma 執行長史丁柏格(Adam Steensberg)表示,GLP-1市場「已經形成了雙頭壟斷。」 減重商機大,影響藥廠投入順序 結合不同藥物,可能是進一步擴大GLP-1效果的一種方式。但是它的高昂成本,可能會阻礙其在全球範圍內治療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廣泛使用。 Wegovy在美國一個月療程售價為1,349美元。Airfinity預測,預防一項重大心血管事件(如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成本可能接近130萬美元。而且包括噁心、腹瀉和疲勞在內的副作用仍是問題。 結合不同藥物可能進一步擴大其效果,但高成本卻可能阻礙GLP-1在治療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廣泛使用。 美國健康保險公司BlueHealth Intelligence發現,三成的GLP-1使用者在一個月內就停止使用,經濟條件較差的患者更可能停藥。 薩塔爾則預見了一個「遙遠的未來」,屆時價格較低的GLP-1可以在糖尿病等疾病發病初期,提供患者口服藥,以一種不會「讓醫療系統破產」的方式同時解決肥胖和其他負面後果。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US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所長沃爾科夫(Nora Volkow)指出,對製藥集團來說,治療成癮可能不是商業優先事項。 GLP-1已經為諾和諾德和禮來帶來了可觀的營收,但是許多肥胖患者尚未接受這些藥物的治療,因此仍有巨大的目標市場。「如果製藥業者說『我為什麼要在意?光是開這些藥治療肥胖就能賺很多錢了』時,要推動這件事(治療成癮)可能會很困難。」沃爾科夫說。 ...

2024.12.26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