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擴張

共有 4581 則相關文章

焦點

目前傳統保全服務皆以駐衛警為主,勞動市場又面臨缺工與工資昂貴等挑戰,未來缺乏保全人力成為社會莫大的隱憂。以保全產業來說,為什麼國內鮮少發展電子系統保全,甚至連資訊化的腳步都相對緩慢?華辰保全總經理高永華解釋,一方面是業內缺乏科技背景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坊間的保全公司規模不大、成本有限,比較難大手筆投資資訊技術和人員教育訓練。 與其他保全公司不一樣的是,華辰保全勇於突破傳統,在上市企業母公司云辰電子(專業國際安防系統與智能IOT及節能產業)的支持下,義無反顧地投入資訊化發展、研發自有產品,並針對不同客戶的需求,彈性建構多元的保全方案。這種提供客製化、有未來性的經營方針,讓華辰保全在十年內營業額翻漲三倍多、客戶數也超過兩倍,同步帶動相對封閉的保全產業邁向革新。 數位化整合併購有勇有謀 也許是受豐富的閱歷和同理心影響,在談起華辰保全的企業突破史和保全產業發展時,高永華總經理總是謹慎、柔軟,又充滿企圖心。其實高總經理在50歲出頭時就曾退休過三年,他先前擔任云辰電子總經理,因為切身感受科技業的日新月異,身為管理專業的他讓出舞台給後起之秀。後來華辰人事調動,云辰董事長請高永華暫代總經理職缺,因此在2011年加入華辰,並在管理過程中重新挖掘出保全企業和自己的全新價值。深度分析這股東山再起的超強力量,可以歸結爲高永華手上握的三張王牌: 關鍵1:挹注母公司云辰的科技研發力及創新實務經驗 關鍵2:敏銳掌握數據,全國佈局與併購企業有勇有謀 關鍵3:好學篤實,激勵團隊學習與保全業界良性成長 回顧職涯,高永華總經理有兩大成長期,第一波是民國70~80年代,云辰為了提升生產能量與品質,時任副總的他率隊參觀國內外大廠,並引進機械手臂投入大規模自動化,同時導入電子PC板的自動插件、SMD表面黏著等新技術,帶動公司蓬勃發展,也吸引國外客戶青睞,業績爆炸性成長。第二波是云辰上櫃前夕,他帶領公司資訊化,實際執行內部控制與生產及研發循環。「審查小組看到我們的報告,很驚訝云辰居然能夠做出這麼完整的報表,每一項資料都清清楚楚,這在當時的時空背景是非常不容易的!」 當許多經營者因爲忙於衝刺而疏忽內控管理,高永華總經理經過兩波大規模自動化、資訊化實戰經驗,讓他從製造、生產的管理,一直到後端財務會計面等內控環節,都能輕易掌握管理的重點。剛加入華辰時,他也立刻抓到痛點,並將云辰的創新實務經驗挹注到當時仍以人工作業為主的華辰,花費半年的時間,務實地導入資訊化。 華辰保全總經理高永華經過兩波大規模自動化、資訊化實戰經驗,讓他從製造、生產的管理,一直到後端財務會計面等內控環節,都能輕易掌握管理的重點。 華辰保全曾面臨數位轉型的挑戰,各單位都需要新增大量的電腦化作業(例如主管必須自己學會畫配置圖),有許多同仁因此打退堂鼓,高永華總經理於是大力倡導溝通與學習文化,請主管跟員工多溝通,並在取得共識後,讓團隊自動自發地學習與運用新技能。高總經理表示:「我對數字很敏感、很重視數據分析,華辰未來要成長,數位科技化的基礎一定要先打好!」資訊化的好處從會計部門的運作效率就能略窺一斑,如今華辰的營業額超出三倍,會計人力無須增加,就能輕鬆達成任務! 帶領華辰跨出大台北和桃園地區是另一項重大突破,高永華總經理表示,唯有走向全國性發展,才拿得到連鎖型大企業的訂單,更有利於拿到好價格和推行新商品,獲得長期性的發展。華辰2014年在高雄、2015年在台中設點,由於新據點完全沒有客戶基礎,公司馬上轉盈為虧。為了快速達到損益兩平,陸續在2016、2017年先後併購警光保全及日盛保全。併購初期最大的挑戰是在重簽合約時守住客戶,華辰保全提出的絕對優勢是:母公司云辰是資本額近20億、永續經營的上市公司,這讓華辰保全跳脫傳統,而是帶有科技定位,有能力進行複雜、高成本的開發和整合作業。 「華辰保全就像資訊整合商,能夠提供完整的保全規劃、設計、軟硬體,又能進一步做到後勤的服務,甚至是超出保全的範疇,幫客戶尋找需要的廠商。」高永華總經理說。 值得信賴的保全萬事通 華辰保全能夠快速蛻變、步入正軌,高永華總經理感謝幹部們不分晝夜、同心協力地開創,他也特別交代轉職來華辰的業務同仁:「我不希望你們把原先的客人帶過來,因為這樣對所有同業都不好,我要看的是你們的開發實力,比較鼓勵正規地、好好地做。」事實上開發新客戶誠非易事,在系統保全業,客戶常因為配線程序複雜,為了省麻煩就盡量不變動。華辰保全總是願意為客戶多想好幾步,量身打造更延伸性、高規格的保全服務。 此外,針對美感力,華辰跳脫方正呆板的保全主機,設計出符合歐美趨勢的白色流線型,不影響客戶品牌的裝潢形象;開發力又更為亮眼,實體產品如智慧環境監控系統,為醫院研發疫苗存放系統,或將雲端監控的智慧倉儲用於藥廠或物流業,24小時不間斷自動偵測溫濕度。另外也協助廠區廣闊的企業建置大型智慧影像監控系統,以有限人力有效掌控每一個區域點。而云辰開發的能源管控、智慧建築相關產品,也讓華辰有能力協助客戶整合電力管控和資訊設備。 在2024年,華辰保全最新的服務亮點「社區電動車充電樁」服務,又再次印證團隊與社區緊密連結,並且合乎減碳永續趨勢,表現與時俱進革新服務模式的品牌文化。當AI洪潮湧上,大型企業不遺餘力地落實ESG,高永華總經理認為節能、防災、夜間無人保全都是未來整體規劃的重點,期許華辰繼續求新求變,並透過細密的整合性推廣為客戶開拓新方向。實事求是的高永華總經理也體諒資深員工學習新科技會比較辛苦,鼓勵團隊發揮鍥而不捨的運動家精神,他溫柔且堅定地說:「慢一點沒關係,但我們一定要一步步地跟著時代前進。」 高永華總經理認為華辰保全就像資訊整合商,能夠提供完整的保全規劃、設計、軟硬體,又能進一步做到後勤的服務,甚至是超出保全的範疇,幫客戶尋找需要的廠商。 ...

2024.07.01

焦點

我們都知道,台灣有一群以台積電為首、彼此互為上下游的「護國神山群」;但,你可能不知道,在日本,也聳立著一群又一群神山,圍繞其半導體產業。 台灣的神山群,是以晶圓代工、IC設計、封裝測試為主,譬如台積電、聯發科、日月光;而日本的神山們,則是聚焦材料、設備等半導體上游產業,它們的全球影響力,與台商相比,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圖表製作者:侯良儒 這群廠商,也是台積電在日本的超級夥伴。 以材料為例,如曝光用的光阻劑,東京應化、JSR、信越化學、富士電子,這4家日商的全球市占率,加總逾8成。要知道,沒有光阻劑,台積電就算花上百億元買艾司摩爾(ASML)的EUV曝光機,機台也只能閒置,影響之大,就連友達與群創要做電視面板,也不能沒有這項化學材料。 日本半導體上游產業有多強?設備商全球前五,材料平均市占5成 也因此,2019年日韓貿易戰時,日本政府就將光阻劑,納入對韓國禁止出口的3大材料之一,最後逼得韓國僅2個月就求饒,三星還派出副會長赴日會見供應商、穩固材料供應。 又比如,過去5年不少台廠像李長榮、台塑陸續投入的清洗劑異丙醇,光是德山化學、關東化學2家日商,就占據全球56%的市占率。 在設備端,又以東京威力科創為代表,該公司不僅與艾司摩爾、應材、科林、科磊,並稱全球5大設備業巨頭,更是5家業者裡,唯一一家亞洲公司,其中,它製造的塗布顯影機,全球市占率達到誇張的92%。 「日本半導體業的強項,就是設備跟材料,設備的部分,日本是與美國、荷蘭並駕齊驅,」長年研究半導體、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至於材料,更強,(日本的)平均全球市占率達到5成,其中又有14項材料近乎寡占。」 為何失落30年沒打敗它們?善於「成就他人」文化、有技術護城河 明明,日本半導體過去是「失落30年」、必須靠台積電再復興,但,又是為什麼,該國的材料與設備業者,並沒有隨之下沉呢? 「成就他人」的產業文化,就是關鍵。 Digitimes研究中心半導體分析師陳澤嘉指出,嚴格來講,日本過往衰敗的是晶片製造業,原因是這些業者,多隸屬於日本8大電機電器公司旗下,各家晶片自產自用、鮮少外賣。由於高度封閉,導致成本不敵垂直分工的台韓業者,使產業萎縮。 「但材料與設備業者完全不是這樣,他們打從一開始,就很習慣跟別人合作、幫助他人做生意,」陳澤嘉指出,早年這些日商的客戶以日本公司為主,後來台韓半導體業興起,這些日商就轉而服務台韓業者,延續其生意與產業地位。 除了產業文化,還有其難以被抄襲的技術護城河。 以光阻劑為例,持有東京應化的香港基金、黃國英資產管理分析員張雄略說,光阻劑只要一開罐,就會馬上跟光做反應,分子結構也隨之變化,「這種敏感性化學品做逆向工程(編按:一種技術仿造過程)很困難,因為你還來不及分析,它就改變了。」 更何況,隨著曝光機發出的光波,從紫外光、深紫外光(DUV)進展到極紫外光(EUV),過程中,搭配的光阻劑也不同,造成後進者可能花了3年,好不容易開發出某一種光阻劑,結果,前腳才剛要找客戶,後腳卻遇上日商又推出另一種更新、配合另一種光波的光阻劑,瞬間讓後進者又落後日商至少6年。 圖表製作者:侯良儒 台積電到來,對神山群有何影響?先進製程帶動技術、市場,日股創高 有意思的是,它們的護城河,與台積電其實頗有關係,譬如清洗機龍頭迪恩士(Screen)。 這些年,台積電不斷推出最先進的製程,過程中,需要洗得更「細膩」的清洗機,迪恩士就在它的刻意扶持下,投入龐大資源,大幅改變機台設計,將原本一個水槽同時清洗20片晶圓的清洗機,改成1個水槽只專心洗1片晶圓、一機多槽的單片式清洗機。 後來,迪恩士搶先開發出這項機台,帶動台積電、三星大舉下單,也讓它擴大與美商科林研發的市占率差距,鞏固其護城河。 過去1年,這些日本神山群,更在資本市場展現漲勢。譬如前述提到的東京應化,去年2月迄今股價漲了約8成;而東京威力科創,也漲了約130%;擴散爐業者國際電器(Kokusai Electric)自去年10月掛牌以來,漲幅逾150%;迪恩士的漲勢更猛,過去1年漲幅近270%。 日本神山群的大漲,與2個因素有關。第一,是地緣政治,研調機構IDC分析師曾冠瑋指出,由於美國封鎖中國的先進製程設備,讓中國業者現在不斷採購、近乎用「能買就買」的態度,大舉進口成熟製程的設備與材料。 第二,是市場對日本半導體的「觀感」變了,這件事,就與台積電大有關係。 劉佩真表示,過去2年,在美國提出晶片法案不久,日本政府不僅跟進加碼,更透過各種行政流程的簡化,讓台積電日本廠搶先美國廠量產,成功營造出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感」,進而讓市場改觀,「否則在過去,半導體在日本其實被視為夕陽產業,也不是大學生選科系的首選。」 隨著股價走高,投資人是否還能加碼呢?旗下基金就有投資日本半導體公司的張雄略說,長期而言,他仍看好如東京應化這種有高度全球市占率的公司,但近期因各業者的本益比已偏高,建議先觀望,待估值下降時,再思考是否入手。 ...

2024.02.28

財經

如果你是運動愛好者,肯定對平價選擇迪卡儂(Decathlon)不陌生。當2022年Nike、Adidas面臨銷量疲軟,迪卡儂則公告當年營收154億歐元(約新台幣5208億元),成長率達11%,獲利優於競業。 和同行相比,迪卡儂鮮少找名人代言、打廣告。來自法國的迪卡儂,是如何受到市場歡迎,躍升歐洲最大的體育用品零售商? 在歐洲體育界開創全新商模?迪卡儂的崛起之路 故事要從一趟美國之旅說起。創辦人米歇爾·雷勒克(Michel Leclercq)見識到美國大型體育用品店後,發現當時歐洲運動市場仍以專門品牌、專業用品店為主,只做單一且專精的體育產品。 彼時,還在知名法國量販集團歐尚(Auchan)工作的米歇爾,對大型分銷的商業運作早已熟悉,於是,他想將美國的模式複製到歐洲。 1976年,米歇爾以奧運的競賽項目「十項全能」(Decathlon)命名,創辦了迪卡儂。十項全能由10種不同的田徑項目組成,代表他致力於打造讓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所有人都能參與運動的品牌核心。 迪卡儂最初的概念是,希望「將所有運動放在同一個屋簷下,且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價格」,造就了打擊範圍廣、囊括各項運動、讓不同消費者一站式購足的品牌特色。 受到供應商惡意圍剿,靠自行車打下另一座山 迪卡儂開幕旋即受到法國本土市場歡迎,但供應商認為利潤太低,而不願意持續供貨;且迪卡儂的平價策略,破壞了市場行情,於是迪卡儂被供應商們杯葛,要將它逐出市場。 少了大型供應商,迪卡儂轉向與當地小型自行車製造商Leleu合作,並在車身貼上自家商標,打造品牌形象。 自行車向來是法國人喜愛的休閒運動,更有問世一個多世紀的環法自行車賽。果然,產品一上市,憑藉著品牌核心的「實惠價格」,迪卡儂又闖出名堂,也成為法國首家自行車經銷商。時至今日,消費者仍能用台幣幾千元的價格,買到機能性好的自行車。 成長後的迪卡儂開始建造自家工廠,不仰賴他家供應,在1980年代初期大放異彩,確立了自家生產的商業模式。迪卡儂逐步邁向法國全境、插旗海外市場,並建立物流系統、創立交易迪卡儂二手商品的平台等,轉變為跨國體育零售企業。 從分銷商到自有品牌,透過專業化做出差異 1997年,迪卡儂創辦了運動品牌,分別是以登山、露營等戶外運動為主打的Quechua,和專攻水上運動裝備(潛水服、泳裝、衝浪板)的Tribord。這一舉,宣示了迪卡儂的商業版圖將從分銷商到品牌製造商,且自產自銷能讓他們提供比店內其他商品更優惠的價格。 迪卡儂發展至今,已有八十多個品牌,各自擁有研發中心與團隊。例如衝浪品牌OLAIAN就設立於法國西南方的海岸。據統計,現在迪卡儂的營業占比約有7成都是自家品牌貢獻的。 品牌開發也讓迪卡儂抓準商機,他們知道在足球或籃球等領域,難以跟Nike、愛迪達競爭,但主攻的運動越冷門,自己就越可能奪得先機、樹立專業化形象。 例如,旗下品牌Aptonia主打鐵人三項,即使在法國每年僅有16萬人參賽,迪卡儂也為他們提供背包與營養產品,這樣小眾但專責的存在,樹立了迪卡儂的信譽。且隨著運動越來越傾向非傳統框架,人們從足球與田徑場開始走入野外,如登山、帆船衝浪、賽跑等各種形式,迪卡儂在經濟實惠的選購條件上,站穩了腳跟。 整合支線、聘專家做顧問,轉型專業運動品牌 迪卡儂最具開創性的商業模式,就是涵蓋完整的產品生產周期,結合內部產品開發(設計)、測試、製造及零售業務。因為這樣的垂直整合,能讓他們便於控管成本、調整營運方針,使迪卡儂不用壓縮產品品質,也能提供CP值高的運動裝備。 迪卡儂更憑著品牌特性,攻下印度市場,在2023年的印度總收入,比Nike和愛迪達相加後還要多。 供應鏈上游的研發設計,是迪卡儂的核心。但隨著亞馬遜(Amazon)的進逼,物美價廉的品牌地位勢必要調整。迪卡儂執行長芭芭拉·馬丁·科波拉(Barbara Martin Coppola)過去於《快報》(L’Express)受訪時表示,要將迪卡儂從「零售品牌」轉向「運動品牌」。 自2020年,迪卡儂集團重新定位,整合自有品牌,更有系統的歸納專業知識、貼合消費者各項需求。 迪卡儂現已擁有15座研發中心,並請專業的運動員來協助改良、開發運動用品,如跑鞋、自行車等,更將觸角延伸到企業端合作。他們於2021年與美國籃球聯盟(NBA)簽署合作夥伴關係,更連續5年成為法國最大自行車隊的主要贊助商。(編按:迪卡儂還成為2024巴黎奧運會的官方合作夥伴,為四萬多名志工設計、生產服裝。) 創立近半個世紀,迪卡儂近年仍年年登榜法國人的最愛品牌,當地的銷售額就占總體營收的13,透過大量的內需撐起品牌價值。 迪卡儂不砸大錢找代言,而是默默拓展各國市場,目前已橫跨七十多國,收服更多元的體育愛好者。...

2024.03.28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