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評估

共有 8103 則相關文章

職場

疫情回歸常態之後,缺工潮也席捲全球。需才孔急,考量到即戰力及熟悉度,越來越多企業把腦筋動到已經離職的員工頭上,「鳳還巢」開始盛行。我就因此跟幾位失散已久的前同事重逢。 《商業評論》指出,企業對於聘用回任員工的接納度越來越高,高素養的員工願意重投麾下,也不失為對公司品牌的正向宣傳,多樂觀其成。 從回任員工的角度來看,因為適應與學習成本相對較低,還有很大的機率談妥優渥的薪資福利,亦不失為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 前公司大位回聘,該不該去? 宥新就是那位幸運兒,出外闖蕩多年,老成持重,舊東家青睞已久,近期頻頻招手,說公司轉型正需要將才,如果宥新願意回鍋,將以大位相授。 能被曾經分道揚鑣的企業,念念不忘到這種程度,按理來說應該喜形於色才對,宥新卻一點也沒開心的樣子,反而想問問我的意見。 宥新和我是舊識,我的回鍋滑鐵盧,他都看在眼裡。現在聽到「回鍋」二字,我都還能感受到心中某處在流血。 回鍋對宥新而言,的確是個機會。雖然他現在工作穩定,也受公司倚重,但在薪資和職級上,若想有跳躍式的成長,回鍋前東家會是好選項。年近40大關,宥新不確定應不應在回鍋這件事上果敢賭一把。 宥新身邊的意見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好兔不吃窩邊草,做人應該往前看。條件高,潛藏的風險亦高,何必以身犯險;另一派則認為不可錯失良機,先去再說。舊東家還有舊人脈、舊情份在,環境底細皆熟,起碼回鍋的風險相對可控。 宥新也許是看過我血淋淋的前車之鑑,心內不免有些躊躇。他問我,「如果再選一次,你還回鍋嗎?」 我差點脫口而出「再選一次絕不回鍋」。然而,看著他緊促的眼神,我第一次談起這件陳年恩怨,看看回鍋這件事到底給了我什麼教訓。 回鍋前東家成為他職涯最大的污點 我以為,回鍋的心態至為緊要。跟回鍋相關的詞彙有:重返舊地、重操舊業⋯⋯無一不強調「舊」,畢竟是過往做得熟門熟路的工作,銜接不容易出錯,少了未知的變數,心理上的安全感,會比面對全新機會時來得踏實。 也正是因為熟悉,就犯下了輕忽的錯誤。我承認,當初選擇回鍋,我正是抱持著「可以少奮鬥幾年」的炒短線心態,將我對於現職工作的不滿、委屈,一股腦的投射在前東家上。我甚至預演過無數次提離職的對白,以彰顯自己的行情炙手可熱。 所以,我忽略了其他必要的準備。 像是多方探聽。我對舊東家用人主管的說法深信不疑,從來沒有向過往舊同事打探消息,從不同的角度來檢視公司的現況,他們遇到什麼樣的挑戰、欠缺哪些資源和人才?好讓我能夠持平的判斷:此時回鍋,是不是一個適合的選項? 也需要盤點回鍋的豐厚條件如何,是否禮遇性十足,面子、裡子萬無一失?於是我也跟著沉醉在粉紅泡泡裡,全然忘卻自己當初離開舊東家的原因。我崇尚開明直白的管理風格,追求獨立自主的工作模式,這和舊東家事事鉅細靡遺、講究輩分倫理的文化,完全背道而馳。 於是,我回鍋不滿1個月,就嚐到苦頭。用人主管口中的委以重任,只是在尋找可以將雜事一肩扛的打手。名實不符,我縱有千般悔恨,也只能吞忍。也因為重金回歸的消息,早在公司傳得沸沸揚揚,各路人馬都睜大眼睛等著看,一個回鍋的天降部隊,會帶來奇蹟、還是詛咒? 除了過往打下的人情基礎依舊,組織文化也沒有變化,我在其他企業周轉數年的經驗,一時竟很難施展上手。積極肯拚與行事僭越,看在謹守分際的老臣眼中,只有一線之隔。 試用期都還沒過,我倒優先收到一紙限期改善的PIP(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績效改進通知,裡面洋洋灑灑的罪狀:服從性極差、效率不彰、溝通拖沓⋯⋯無一不讓我啼笑皆非,我在外備受肯定的靈活、機動、圓融,竟被批評得一無是處。 最後,回鍋前東家成為我職場生涯中最尷尬的紀錄。這段工作時間沒有短到可以避而不談,卻遠搆不上足以稱之為凱旋回歸的長度。在日後的求職面談中,必須一再解釋、梳理當中的得失,仿佛永不會結束的懺情錄。 回鍋前先想好2件事 對於宥新的疑惑,我是這麼答覆的: 第一,請以「履新」的角度,來看待「回鍋」。切莫因舊情而掉以輕心,即便是熟悉的組織,回歸更需要嚴陣以待。必須廣泛蒐集資訊、細心留意絃外之音,免得回任後騎虎難下,再度淪為逃兵。 其次,誠實面對自己的條件和價值觀,別把「回鍋」變成逃避現況的出口。當初讓你離開的原因,是否仍存在於舊東家的體制之中?另外,你累積的技能與知識,有多大的機會能被舊東家接納和應用? 轉戰他職,要求15%~20%的加薪幅度,是平均值,超過這個範圍太多,得掂量一下其中的風險會否超越自身負荷。舊情總難抵公平議題,當你回鍋後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看在謹守本位的舊同事眼裡,難免心生怨懟,小心一個不留神,就會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場。 所以,「回鍋」與否,不要被情面蒙蔽,應從回歸的贏面去考量。是否回鍋重啟新局,其實是個艱困、而非偏安的決定,請先確保對方有跟你一樣的認知和決心。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7.11

生活

許多退休族辛勤工作一輩子後,終於有長假可以跟家人放鬆旅遊,但幸福來得太突然,反而不知道怎麼規劃旅行。本篇文章,告訴你退休族規劃海外旅遊時,能讓旅程更加愉快的5個小秘訣。 1.多天數深度漫遊 旅遊不再一直趕路 上班族沒有太多假可以請,就算請假也不好意思請太久,因此年輕時就算出國玩,大多只是走馬看花,無法在當地深度旅遊。 退休後每天都是假期,再也沒有請假的煩惱,可以較長時間待在同一個地點好好探索,不僅可以更深度了解當地文化與生活,還能有效減少疲憊感。 建立「旅居」心態 拋下過去旅行趕路的觀念,退休族不用顧慮,勇敢擁抱「旅居」生活吧! 建議你走訪傳統市場,看看當地人都買什麼東西煮飯,跟小販詢問你這輩子沒看過的蔬菜,讓他教你怎麼烹飪;走進路邊的服飾店,讓店家幫你選擇,模仿當地人的穿搭。找個物價低廉的區域長住,是很多退休人士既快樂又省錢的撇步! 2.提早規劃旅程 節省旅遊成本 就跟提早規劃退休金一樣,提早規劃旅程的優點很多,除了提前訂交通、住宿價格比較漂亮,有些熱門的景點或活動如果沒有提前預訂,就只能下次再見了! 減少不必要的壓力 海外旅遊有許多細節必須注意,簽證、行李、旅遊地點注意事項等,尤其退休族可能有慢性病,長時間在外要多備藥品,這些瑣事越早開始準備越好,避免屆時破壞玩興。 3.挑選合適旅伴 旅遊節奏很重要 除非你特別喜歡獨旅,否則在旅遊時最開心的事,莫過於找到合拍的旅伴!如果一個人非得踩點每個景點、愛拍美照,而另一個人只想好好放鬆、悠閒感受當地風情,這兩人旅遊時肯定不能結伴。 找一個興趣類似的旅伴,行程規劃起來會更順利,旅遊結束後友情也更加穩固。旅途中,就算碰到意見分歧的時候,偶爾分頭行動也是不錯的選擇! 健康狀況與體力 即使全程跟團、吃好住好,旅行一定還是會比日常生活容易感到疲憊。上了年紀的退休人士更要注意旅伴與自己的體力是否一致,避免太過勞累而無法繼續旅程。 如果旅伴或自己的健康有特殊狀況,也要彼此事前溝通,除了互相照應,萬一發生緊急狀況,對方也能及時告知當地醫護人員。 除了要找腿力好的旅伴,自己也別當軟腳蝦!如果想玩到人生最後一分鐘,退休族平日就要注重飲食均衡與規律運動。 先從簡單的健康備餐開始,認識食物的營養,再加上定期運動,不但能提升睡眠品質,還能保存足夠體力,不做耽誤他人的旅伴。 4.該花的錢不要省 舒適與安全最重要 過去年輕旅行時,住青年旅館、吃泡麵省餐費的日子已經過去,退休後的旅行應該款待自己,除了增廣見聞以外,吃好、住好、睡好這些旅遊基本盤也不可少。 退休族的身體素質跟幾十年前不可相比,其中交通與住宿這兩個要素,就是退休人士最該投資的旅遊預算。出門旅遊多花點錢,讓自己舒服、心情放鬆,玩起來更開心。 當背包客的美好時光,到了一定年紀看照片回味就好! 深度體驗當地文化 自由行的美妙就是彈性很大,但不可否認,有時候在沒有人帶領的情況下,很難真正了解當地的歷史與文化,就算是旅居,身為外國人跟居民還是有一大段的距離感。 即使參加專業導遊帶領的旅行團,行程通常走馬看花,無法深度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氛圍。自助旅遊更無人帶領,只能自己上網找資料、跑景點。 想深度旅遊,推薦可以到Airbnb的「體驗」頁面,找當地的私人導遊,帶你探索一般旅客不知道的秘境與美食,是體驗當地文化的絕佳方式之一。 5.保持開放心態 小意外很正常 旅行中常遇到大大小小的「計劃趕不上變化」,天氣變化、航班延誤、景點整修等,跟平常生活一樣,不可能永遠照著規劃走。 但在旅行中面對這些情況,有些人會感到焦慮,認為都花錢出來玩了,一定得看到、吃到、去到,這就會大大影響玩興,可能還讓旅伴的心情也受到影響。 應該把這些變化視為旅程的驚喜,當機立斷制定一個Plan B,享受意外帶來的樂趣,往往這些小插曲是讓旅行更難忘的記憶點! 接受文化差異 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面對這些差異,感到驚訝或不適應很正常。 但我們必須了解,出國就是到他人的地盤,保持開放的心胸,接受並尊重當地的文化風俗,不僅能幫助我們融入當地,同時也得到更豐富的旅行體驗。 如果不知道該從何開始,你可以試著學習當地語言打招呼、品嚐特色美食,或參加節慶活動,漸漸培養欣賞不同文化魅力的好習慣。 退休族時間自由,再也不用苦惱假期不夠用,也有經濟能力負擔旅費。只要學會以上5個小秘訣,就可以開心規劃退休後的海外旅行了! *本文獲「煦陽生活」授權轉載,原文:退休族的海外旅遊規劃:5個小秘訣,讓你玩得更盡興!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6.28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