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排擠

共有 1074 則相關文章

焦點

A:台灣擁三優勢,目前不會!反而要注意這個新變數 台積電加碼美國一千億美元,是否將讓它對台灣的投資縮手? 對此,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的答案是「不會」。他在三月六日總統府記者會上,當著總統賴清德面前公開表示,目前正在台灣興建的十一條生產線,「我們繼續蓋,因為(產能)還是不夠。」頗有安撫本土供應商的味道。 「從規模來看,台積電在美國的產能再怎麼擴,台灣廠區的占比還是最大的,」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告訴商周,「只是說,貼近市場是必然要走的路,它不這麼做,變成對手貼近市場,客戶就有可能被搶走,當別人也在搶你的客戶,最好的策略,就是貼近市場、把自己跟客戶綁得更緊。」 其實,就算資本支出不變,台商能吃到的「肉」本來就不多。 研調機構JL諮詢推估,台積電興建一座先進製程廠,約七成至八成的資本支出,都是用於採購設備,當中又有超過九成,是向國外設備廠採購,譬如荷蘭商艾司摩爾的極紫外光曝光機(EUV)、美商應材的化學機械研磨,台商的占比僅不到一成。 至於加碼美國後,台灣對於台積電戰略優勢,是否將被「連根拔起」? 台積電最先進製程,台灣廠皆比美國廠量產快3年 三點讓它不會這麼快發生。 第一,一萬vs一千。 台積電在台灣的研發人員超過一萬人、美國至多一千人,且前者專注新製程「發明」,後者僅做既有製程改良,「台積電最新兩代的技術,一定是由台灣團隊開發,所以都會在台灣落地。」陳良基說。 第二,三年領先論。 一名半導體設備業者說,台積電在台灣最先進製程都會比美國快三年,以二奈米為例,台灣廠今年量產,但美國廠二奈米產線最快也要到二○二八年,屆時,台灣已進入一.六奈米。 第三,一倍的建廠速度。 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表示,台積電在美國建一座廠需要三十九個月、在台灣僅需要十九個月,就算台積電有心讓兩地的新製程同步,現實上也難以如此。 如果你是投資人,你更該關心的是:未來的需求是否翻轉,這才會決定台積電的投資進展。 兩大客戶輝達、蘋果前景兩樣情 吳金榮指出,儘管台積電第二大客戶輝達的AI晶片仍供不應求;然而,其第一大客戶,蘋果卻遭逢十年來最大逆風,不僅AI進度延遲、「聰明版Siri」延宕至明年,並且,受川普關稅影響,下半年發布iPhone 17極可能被迫漲價,進而傷害已疲軟一年的iPhone銷售力。 未來,假設蘋果AI手機持續銷售不振,而蘋果又是台積電二奈米的第一大客戶,台積電將不得不下修、或延後原本的資本支出,屆時,包括二奈米的大本營台灣高雄廠,以及二○二八年量產的美國二廠,都將受影響。 ...

2025.03.20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