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返核」成潮流? 國際學者打破三大迷思 淨零趨勢下,開發低碳電力是各國兼顧經濟發展及永續的挑戰,近日卻有擁核團體倡議開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稱核能可安全且能快速滿足台灣的電力需求。2月18日,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舉辦「氣候危機,核去核從—全球能源轉型下的核能爭議」論壇,邀請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教授拉瑪納博士(Dr. M.V. Ramana),以「核能、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與氣候變遷」為題,分析全球核能產業的問題及風險,並破解世界「返核」、科技業投資SMR技術、及台灣必須仰賴核能才能發展等三大迷思。 迷思一:核能發電增加、大家都在「返核」?全球升溫突破1.1度,為了減緩暖化速度,許多國家計畫在2035年前減少四至六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在這樣的前提下,拉瑪納直言核電並非最佳的解答,原因是核電廠興建過程常出現預算大幅追加及工期延誤等狀況,如位於美國喬治亞州的Vogtle電廠,一度是美國最大的核電計畫,原訂3年完工,實際建成超過10年,造價更高達370億美元,是原訂的七倍以上;許多擁核者常提的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廠(Hinkley Point C),原訂2017年商轉,如今則延到2029年才能完工,「解決氣候變遷時除了考慮低碳排,預算及時間也很重要,如果一開始就有更低成本的選項如再生能源,為何需要核能?」 相較之下,再生能源的成本持續下價,去年知名投行拉扎德(Lazard)發布均化能源成本(LCOE)報告,核電的發電每千度成本高達170美元,是能源價格之最,更是太陽光電與風電的四倍以上。拉瑪納指出,近年美國核電廠運轉成本高昂,價格不敵水力及再生能源,不少反應爐因此關閉,部分電廠則向政府爭取補助苦撐,以全球趨勢來看,全球核電總發電量2023年僅剩9.2%,遠低於再生能源的14.2%,即足以證明核電並非市場首選。 迷思二:科技巨頭投資SMR、新技術令人期待? 老舊核電廠因成本過高及安全疑慮逐漸退場之餘,研發SMR的風潮也逐漸興起,不少擁核者稱這些功率及設備規模較小的反應爐設計簡單、可縮短建廠時間。拉瑪納分析,無論是同樣採輕水反應爐的機組、或是快中子反應爐,都未真正解決核廢料及反應機制複雜導致的核安風險,且當反應爐規模較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的核廢料可能更多。此外,小型反應爐造價並未比一般核反應爐便宜,如5年前提出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計畫的Nuscale Energy,成本即從2018年的43億美元漲至93億美元。拉瑪納說,業者稱初期成本高昂僅是學習曲線、未來成本會隨大量製造開始下降,「但歷史經驗看來,核電廠的成本總是持續增加、不會減少⋯⋯,如果SMR一開始就太貴,更難大量生產建造。」 隨AI發展衍生大量用電需求,去年Google及亞馬遜提出與SMR開發商簽署購電協議,部分擁核者將此視為主流市場「反核」象徵。拉瑪納則認為,這些科技巨頭未公開簽約或投資條件,投資金額相較電廠實際建造成本也少之又少,如亞馬遜宣布投資4億美金推動SMR電廠,但Nuscale Energy光研究設計就花了18億,「這讓投資聽起來更像公關宣言…業者現在就在蓋資料中心或投資AI,已經有大量用電需求,卻宣布投資少少的金額開發未來的核能,對一般人來說沒什麼意義,更何況核災的風險也不是由這些大公司負責,電廠及核廢料也不會放在西雅圖或山景城(指亞馬遜及Google總公司所在地)。」 圖:美國Nuscale小型核能機組計畫成本倍增來源:拉瑪納博士演講簡報 迷思三:台灣要的穩定便宜電力 只有核電能給? 「核反應爐不管大或小,都有很多不確定性,沒有所謂絕對安全的核電廠。」拉瑪納也再次強調核電廠的安全風險,直言即使機組變小,一旦發生意外,災害的複雜性及規模,仍難以預料及善後。同場與談的台大物理系教授林敏聰也說,科技理性、但應用科技需考量社會及地域條件,同樣技術並非美國可行、台灣就能用,如台灣核電廠距首都僅3、40公里,一旦發生核災,將影響貨品出口及全國經濟,「我們的條件,並不適合把國家發展放在核災發生機率低、但一旦發生就影響極大的核電廠上。」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近日受訪時表示,電動車、AI運算、晶片製造都需要穩定、經濟以及不排碳的電力,若台灣電力成本過高、恐影響國力。林敏聰則表示,台灣住宅用電全球第五低,工業用電全球第八低,台灣沒有自產能源,低廉電價來自高度補貼,若產業想維持低電價,應思考量過去隱藏的外部成本接下來該由誰買單? 近期國民黨團再次提案修《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以既有電廠成本已攤提完畢、發電成本低廉為由,計畫延長核電廠使用年限,拉瑪納則指出,反應爐運轉越久,零件越容易因高壓高溫環境老化,發生風險的機率會更高,需要花更多成本改善,以位於加洲的美國魔鬼谷核電廠(Diablo Canyon Power Plant)為例,反應爐原訂在去年起陸續除役,州政府擔心大停電造成政治風險,規劃透過補貼維持電廠運轉,初估電廠安全及維修成本需要83億美元,顯示延役電廠並非划算投資。 面對童子賢進一步呼籲2050年台灣應增加核電佔比至三成,同樣與談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計算,2050年台灣總發電量將上升至約5700億度電,若核能比例要達到30%,相當於需新增19GW裝置容量,等同八座核四廠。要滿足這樣的發電目標,不僅每五年就要新建一座芬蘭花了18年才完工的歐洲壓水式反應爐,2035年後更需每年新增兩座小型核能反應爐,粗估需投資10兆新台幣,「投資10兆會浪費我們選擇未來的機會,不該只因發展再生能源有副作用、就把核電當解方。」 趙家緯同時以地熱為例,與風力發電和光電相較,地熱能提供與核電相當的基載電力,而目前台灣規劃2028年發展1GW地熱、預計發出100億度電,相當於一個核四機組,「過去40年核四都沒有發電,地熱的可行性比核四還要高。」 林敏聰也不忘提醒,台灣目前仍未找到能深層掩埋核廢料的合適場址,即使尋得場址,也需在民主與公正的程序中取得居民同意。若連現存的核廢料都無處安置,未來新增的核電機組勢必產出更多核廢料,問題將更為嚴峻。他直言,能源的成本計算會隨國家與社會變遷而改變,如過去台電計畫將核廢料投海棄置、低估核廢處理成本,如今核電被證實不如想像中便宜,政府應偕同各專家提出能源成本分析,建立公眾討論能源議題的基礎背景知識,而非任由民間人士憑偏見及錯誤知識大力鼓吹核電。 論壇最後,與談三人皆同意,核電建造時間長、成本高、又有災害風險及核廢料問題,從近程的減碳到長程淨零,都難以作為有效的解方,而當鏡頭拉回台灣,老舊核電延役或尚未成熟的新核能技術,也無法解決產業當下所要求的低廉電力需求,若貿然「返核」,只會增加核廢料及核災風險,無法真正解決氣候問題。 台大物理系林敏聰特聘教授、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趙家緯總監擔任論壇與談,闡述拉瑪納博士觀點對台灣的意義。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管婺媛 圖、台大物理系林敏聰特聘教授、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趙家緯總監擔任論壇與談,闡述拉瑪納博士觀點對台灣的意義(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 2025.02.26
生活 以創新打破框架、以創意共同併發火花!與各方英雄聯手成就Audemars Piguet愛彼天馬行空的曠世鉅作 愛彼AP於製錶的歷程中,將天馬行空的無限靈感注入如藝術品般的腕錶時計,將打破框架的創新精神灌注在方寸之間... 2025.01.24
職場 韓國女子到澳洲打工,打破20多年的價值觀!她:在這裡,沒有工作是卑微的 澳洲幫助我打破職業偏見,願意工作的人都值得讚賞 當時我28歲,在韓國的同齡朋友們都已經穩定下來,... 2024.10.19
職場 打破例行公事:讓策略檢討成為組織變革的驅動引擎 許多企業投入大量資源於策略規劃,但往往忽略了策略檢討會議的重要性,導致檢討會流於「找藉口大會」,或是使用了許多複雜表單和精美文句,卻未能真正聚焦於核心問題。到了年底再次討論隔年策略時,則又回到尋找新議題的循環。年復一年,這樣的策略規劃與檢討流程,在許多公司內部淪為無效的「例行公事」。 事實上,策略規劃固然重要,但策略檢討會議才是落實策略、提升組織競爭力的成敗之鑰。成功的策略檢討會議,並非在會議當下即決勝負,而是須在前一年度的策略規劃階段就打穩「地基」。若未事先建構穩固的基礎,檢討會議將難免流於形式,無法透過有效分析來確切改善策略。 策略規劃的「地基」是什麼呢?策略規劃常強調分析的模式與框架,這些工具能夠提供一定的方向,但企業經理人往往忽略了流程本身的重要性。實際上,完整的策略規劃流程才是成功執行的真正「地基」。 「地基」包含四個關鍵步驟:討論分析、決策、行動,以及確認假設條件見下圖。若這四個步驟能徹底落實,未來的策略檢討會議才能真正發揮其效能,達到精準調整的目的。 ●第一步:討論分析時聆聽部屬意見 大部分領導人,尤其是創業者在做決策時,「討論分析」並不存在。九成九的事情都靠領導人的直覺和經驗決定,拍著大腦就「就這樣幹了」;然而這種「拍腦門決策」有個風險,決策模式一旦慣於「老闆說…」,而非基於事實與團隊討論來做決策,即便一時奏效,長遠來看便會抑制組織的創造力與彈性。 我一再跟企業領導人強調,即使有答案,都要演一下,聆聽員工意見,就算硬裝,也裝一下。為什麼呢? 第一,再英明的領導人都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確,員工就算只對百分之一、二,也能夠補強或改進整體決策。第二,如果長時間不讓員工發言,什麼都聽領導人講,猜猜最後會怎樣?部屬成為一群假裝把自己腦袋廢掉的人,最終整個組織陷入「揣摩上意」,這對企業長遠發展非常不利。 讓我舉個例子。在同一產業有A、B兩家公司,起初兩家營收獲利差不多,可是兩個CEO管理方式完全不同。CEO A極度全才,策略、總務都懂,連場區規劃與室內裝修都懂,會議上都是他在講、什麼都管,大家都不敢講話,他的廠區很漂亮。CEO B呢?可以管大也可以管小,生產車間內部沒有問題,車間外部大概是堪用,不能稱上美崙美奐。有趣的是,十幾年後,B公司市值比A公司多出十幾倍。為什麼會有這等差別?差別在於企業文化。前面這個集團,員工不關注策略的本質,而是問老闆要什麼,這就背離了「管理」的核心理念:透過「他人」完成目標;領導者會希望那個「他人」有腦袋還是自廢腦袋?從學理上來說,如果不讓員工練習發言、思考,最終會塑造出一群只會服從、不會思考的員工。這樣的管理方式不僅無法激發創造力,也違反了有效管理的原則,長遠來看將不利於企業發展。所以在規劃策略的時候,就算領導人有答案,一定要裝一下「沒有答案」。除了會讓決策品質變好,另外讓部屬學會問這家公司要什麼,而不是老闆要什麼。 ●第二步:決策 另外一個CEO要裝「沒有答案」的理由與第二步決策有關:決策要讓公司同仁有共享感。 決策從來不是CEO一個人的責任,沒有人是上帝,今天做的策略規劃,並不代表明天一定對,策略本身具有不確定性,需要動態調整,如果讓更多同仁參與決策過程,能促使決策更具多元性,增強大家對決策的認同感,才願意承擔共業。通常變革牽涉到利益重分配,所以一旦策略要調整時,員工抗拒感升高,而認同感會降低員工的抵觸心理,從而更順利地推動變革。當員工能夠參與決策,領導者也能夠從中獲取更多元的觀點與洞見,避免因為單一視角而做出偏頗的決策。這樣的共識與共享責任,會讓組織變革時,更加團結和高效。 ●第三步:行動 關於第三步行動,有八字箴言:「做你所說,說你所做」。我們常遇到部屬,開會時講一套,出去做一套,或實際做一套,開會時又講一套。前者做了要改沒關係,改完之後要通報主管;後者部屬在會議中報告的不是所做的,未來檢討會議沒辦法開。無論哪種情況都讓未來檢討困難重重,因為決策與行動之間存在偏差。因此,要永遠確保這八字成為組織的共同標準。 ●第四步:確認假設條件 八字箴言確認之後,會議結束之前,接下來這一步非常重要:確認策略的假設條件。有個簡單作法:會議結束前,重新回顧策略會議中的每張投影片,問在場每個人:「這張投影片要存在、策略要成功,需要哪些假設條件?」「假設條件」包含兩部分?第一,需要什麼外在環境的支持?第二,必須具備那些內部資源與條件?全部列點出來。 如果把前面幾步做到位、「地基」打穩,來年檢討會議時,才可以一層層檢查,逐項檢視究竟是:行動不力?決策錯誤?分析偏差?假設失準?或者都沒有錯,就環境不如預期。有了堅實的地基,才能清楚辨識和確認問題。讓檢討會議不再是無效的推責或漫無目的討論,而是具備明確分析和產生具體行動計畫的實質會議,真正達到策略改善與提升的效果。 ●最後:領導人兩個關鍵思考 最後,在每次策略檢討會議結束前,領導者可以思考兩個關鍵問題:「如果重來一次,我會做出哪些不同的決策?」以及「根據今天的討論,未來我需要做出哪些具體調整?」若無法說清楚講明白,會議當繼續進行。這樣的省思才能確保檢討會議不流於形式,而是真正推動變革與改進的重要機制。 總結來說,策略檢討會議的核心,在於科學化地分析問題並進行有效調整。如果前期規劃沒有打好基礎,隔年的檢討會議將難以精確找到問題並作出改進。企業的策略規劃與檢討必須緊密結合,才能成為推動組織變革與提升競爭力的強大力量。對企業領導者而言,這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程序,而是驅動企業持續成功的重要工具。 ... 2024.11.01
國際 地表跑最快的90歲阿嬤!她打破200公尺短跑世界紀錄:沒想到自己跑那麼快 路透社報導,馬曾加(Emma Maria Mazzenga)本月以51秒47跑完室外200公尺比賽,打破... 2024.05.18
MIT-U企業探照燈 阻斷詐騙,打破虛擬資產灰色地帶》亞洲金融科技聯盟14國攜手打造防詐機制 日前於台北舉行的第4屆FinTechOn論壇今年以《迎向黎明:虛擬資產監管與反詐行動》為主題,邀集多位國際講者分享各國在虛擬資產監管與虛擬資產詐欺現況,由亞洲14個主要經濟體(台灣、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泰國、越南、柬埔寨、尼泊爾)的金融科技業者組成、去年甫成立的「亞洲金融科技聯盟」(AFA)更在會中簽署「反詐聯防合作備忘錄」,建立跨國機制,更有效地應對跨境集團式、組織化詐騙。 臺灣金融科技協會名譽理事長、亞洲金融科技聯盟主席蔡玉玲點出,金融科技帶來新資產、新產業,但也帶來防詐、阻詐等新興議題,監管機構更面臨跨域、跨主權的挑戰,因此今年的論壇瞄準虛擬資產、監管、防詐3大主題,期望透過公私深度對話,共同打造安全穩定、有活力的金融大未來。蔡玉玲更表示,正在爭取AFA的第一實體辦公室設在台灣,擴大台灣在亞洲金融科技領域的能見度。 {DS_BOX_38581} 虛擬資產業發展 世界各國百花齊放 快速發展的虛擬資產在全球掀起熱潮,監管機制也日新月異。歐盟甫發布的「MiCA(The Markets in Crypto Assets regulation bill,加密貨幣市場監管法案)」是歐盟境內的主要監管框架。歐盟委員會技術創新和網路安全政策顧問Peter Kerstens指出,MiCA的主要目標包括金融穩定性與消費者保護,並確保市場的穩定和安全,未來歐盟境內的虛擬資產市場的參與者只需遵守一個MiCA的要求,就能在27個成員國營運。 亞洲「唯二」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及新加坡,也正野心勃勃地進軍虛擬貨幣領域;香港繼美國開放比特幣ETF後,率先開放以太幣現貨ETF,新加坡則為了成為全球加密貨幣的中心,在法規上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採取了積極和創新的方式,促進負責任的數位資產生態系統發展。 其他韓國金融科技產業協會全球聯盟與合作負責人Dongpyo Hong表示,韓國從政府到業界都看得到金融科技蓬勃發展,更有超過300個進行中的沙盒計畫。馬來西亞金融科技協會副會長Vincent Xu則指出,馬來西亞的支付、數位銀行、保險科技的發展也逐漸成熟,傳統銀行甚至願意參與純數位銀行的經營。 台灣在這波浪潮上自然不能缺席。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彭金隆指出,台灣在發展虛擬資產具有一定的基礎和技術能力,金管會目前對於虛擬資產業者(VASP)的監管,秉持安全與發展並進的精神,最重要是促進行業的守法性、標準化以及健全發展,同時提升對未來投資人跟消費者權益保護。 彭金隆指出,台灣跟很多先進國家一樣是採「逐步納管」,從洗錢防制開始要求落實法律遵循再逐步開放業務;他也期待金融業跟VASP業者能夠儘快成立內部防詐專責單位,以及專責的高階主管督導合作共同防詐。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對於虛擬資產有兩大態度:「不能違反現有法規」、「不能違反反洗錢政策」,除了鼓勵VASP發展,他也鼓勵金融機構從由實轉虛,透過台灣高度經濟自由、高度安全、高素質勞動力及金融滲透率高的優勢,加速了解虛擬資產。 在監理之外 業者自律至關重要 除了監理機關必須與時俱進,業者自律更是扮演重要角色。以日本為例,自2014年Mt.Gox被駭事件以來,就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虛擬資產監管體系,日本加密貨幣事業協會(JCBA)更扮演積極角色,持續向政府提出法規建議、支持產業的健康發展,在立法上朝更周延的方向推進。 台灣虛擬通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鄭光泰指出,早在制定自律規範之前,業者與主管機關就深度配合,公會在制定自律規範時,也與主管機關逐條討論,相信更有機會孵化一套適合產業發展的自律規範。 集結成員力量,亞洲金融科技聯盟建立跨國反詐機制 此外,因應不法集團的詐騙手法不斷變化,不法金流甚至可能透過虛擬資產跨境流竄。臺灣士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羅韋淵分析,為了追討被害人損失,執法機構必須在即時找出虛擬帳戶並阻斷跨國金流,就是在跟時間賽跑。 對此,亞洲金融科技聯盟全體成員也簽署反詐聯防合作備忘錄,推動成立工作小組,提升大眾對金融與投資相關詐騙的意識,並建立跨國一致的反詐工作機制,更有效地應對跨境集團式、組織化詐騙的相關案件。 {DS_BOX_38586} ...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