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黃仁勳100分鐘定調今年科技錢潮,「摸得到的AI」時代來了 「摸得到的AI」(Physical AI),這個常被譯為「物理AI」概念,就是整場演講的核心,而黃仁勳由此延伸出來的產品... 2025.01.16
管理 趨勢大拐點來襲,為何英特爾看得到,動不了? 「在公司最賺錢的時候,你會冒險做破壞性創新嗎?」主持人朱紀中向台下的中小企業領導人提問。 企業學員的回應非常有趣:「如果我是創辦人,我會;但如果我是專業經理人,不一定!」理由很簡單:專業經理人冒險創新,萬一失敗有下台的風險。 在2025年1月7日商周CEO學院〈CEO 50〉南部班探討的企業個案主題是「英特爾(Intel)」。許多人認為,近二十年在位的六位執行長連續錯失智慧手機、AI與半導體高階製程這些重要『策略轉折點』,是這家半導體巨擘如今仍為轉型掙扎的主因。 提出「策略轉折點」這個概念的,正是英特爾的創辦人葛洛夫(Andy Grove);他在著作《十倍速時代》中定義策略轉折點是「舊的(產業)結構、經營手法及競爭方式,轉變為新的結構、手法和方式,(市場)各種力量均勢發生巨變的時候」。 他主張企業領導人必須隨時注意產業的競爭對手、客戶、供應商及協同的廠商是不是已經有所改變,當出現其他經營企業的可能性時,代表策略轉折點已經浮現。企業此時必須大膽求變,拋棄舊模式,將資源投注在創新領域,以新的模式對應競爭。 過去》敢拋棄賺錢事業轉型,稱霸半導體半世紀 他自己身體力行,在1985年拋棄主力的記憶體事業,轉攻CPU,帶給英特爾隨後近半世紀半導體市場霸主地位。 但如今正式產業變化最大時,英特爾卻困守在舊的模式裡,製造始終無法拆分。聚芯資本共同創辦人陳慧明在課堂上分析,資本投資是關鍵競爭門檻,過去英特爾IDM (integrated design manufacture )垂直整商模成功,讓CPU 在不同產品上應用,得以創造足夠經濟規模,以支持每年龐大的資本支出,這個經驗讓英特爾決策層認為製造與技術是最重要的競爭優勢,決策上也傾向維持既有優勢。但如今,英特爾的商業模式整合製造與產品設計,相較於競爭對手如輝達、AMD或台積電,可以將資本支出專注於某一個產品領域或是製造,英特爾要同時將資源投入產品與製造端,資源分散,更要對付多個戰線,疲於奔命,導致兩邊都顧不好。 例如在製造端,英特爾2024年的資本支出為250億美元,落後於台積電297.6 億美元;在產品端,輝達(Nvidia)研發費用117億美元、AMD也有62億美元,雖沒有英特爾總研發經費166億美元高,但輝達、AMD卻有台積電的製造加持,不管是GPU、CPU單一領域的資本投入都可以一戰。 到了AI時代,差距更為明顯。科技巨頭展開AI軍備競賽,開發各種智能產品。Visible Alpha調查2024年第三季,微軟、Alphabet、Meta 和亞馬遜四家科技巨頭的總資本支出將年增56%至600億美元以上,比2023年高出約49%。對英特爾來說,要再投入資源,將更為失焦。英特爾執行長2021年上台時,其實有兩個策略選擇,一是將資源投在AI;另一則是將資源投注在晶圓代工製造(特別是高階製程)。他當時的選擇是後者。理由是為了維持既有競爭優勢。如今看來,這個決策讓英特爾資源分散況,在產品端更難以與輝達、AMD等競爭,錯失了2022年之後,生成式AI算力大爆發的商機。 如今》財務高績效,反成轉型包袱 這也是為何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去年12月自傳新書發表會上指出,「相較於AI,季辛格(過去)專注於發展代工業務;然而,現在看來,他或許應該將重心放在AI上」的原因。 要企業決策者時時覺察策略轉折點訊號變化,看到趨勢並做策略性創新投資,雖然不容易,全球一流企業執行長多半能夠做到。難的是,即使能察覺新技術,專業經理人並不容易放棄已經擁有的競爭優勢,甚至是還賺錢的主體事業,改而將資源集中投入全新領域。 2006年,Intel 最賺錢的本業 CPU受到AMD競爭,英特爾放棄智能手機早期投資,集中資源維持CPU競爭力;2014年,前執行長科再奇選擇能讓產線穩定生產的技術,而非後來讓台積電一舉輾壓他們的EUV技術;2021年,季辛格選擇從過去的製造優勢出發,而非集中資源在AI產品端,提早應對輝達等後進者的競爭。 這些都反映出的專業經理人的兩難:董事會一方面要求交出短期績效,提高股東報酬;但另一方面,董事會也會要求投注創新,但創新一定有失敗風險,不只是可能影響獲利,還要擔心對既有的客戶和供應商造成影響。因此公司賺錢時,往往對破壞性創新的投資十分保守,既不會投入企業內最優秀的人才與資源,也不會投入太多資源。直到企業經營危機浮現為止。 提早掌握策略轉折點對於專業經理人來說,遠比想像中更難。 ○台灣唯一,只探討失敗個案的CEO課程,失敗,100%可以避免。不要等到親身跌倒才後悔!立即加入 ... 2025.03.17
國際 耶誕老人來台送禮!何時經過?真的駕著雪橇,這樣查就查得到 耶誕老人和拉雪橇車的馴鹿來送禮了,這趟環球旅程預計24小時內停靠數十億個地點,航空監測Flightradar24顯示,目前耶誕老人的雪橇已在澳洲上空,稍晚可能飛越台灣。 英國媒體「獨立報」(The Independent)24日報導,每年平安夜,北美航太防衛司令部(NORAD)都會即時追蹤耶誕老人的雪橇在天空行經的軌跡。 這項備受珍惜的傳統可追溯至1955年,當時百貨公司廣告的印刷錯誤,於是有個小孩致電科羅拉多州軍事指揮中心,要求跟耶誕老人說話。 那晚接聽電話的空軍上校蕭普(Harry Shoup)在話筒彼端扮演耶誕老人,並且向來電的小朋友保證,他就是如假包換的耶誕老公公,於是更多來電湧入,他隨即指派一名軍官處理蜂擁而至的洽詢,開啟了NORAD於1958年成立後,延續至今的耶誕佳節習俗。 Flightradar24的資料顯示,目前超過7萬名網友,追蹤耶誕老人行經路線,目前他的雪橇對地速度是每小時3326公里,飛行高度是1萬8288公尺,已來到澳洲上空,稍晚可能飛越台灣上空。 在大多數的國家,耶誕老人通常在晚間9時到午夜12時之間,孩童上床睡覺的時間抵達,送來耶誕禮物。 此外,Google今年也提供追蹤耶誕老人雪橇行跡的監控服務,並搭配小遊戲。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4.12.25
職場 成功轉職不能騎驢找馬,高盛前CEO:越關注下份工作越難得到它 Sachs)前執行長勞埃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表示,「假如你只為下個工作而活,得到那份工作的可能性反而會降低... 2024.08.24
職場 常被加薪升遷的人都做得到10件事,不會只忙著把事情做完 為什麼我明明很努力,卻沒被看見? 很多工作者常會發出這樣的喟嘆,認為自己明明工作認真努力、默默耕耘為公司付出,但為什麼最後加薪升職、受到表揚的,總是那些「做一分、說十分」的同事們?這種狀況在「內向工作者」(或者近年很流行的MBTI測驗「I」型人)身上特別容易發生,難道在職場上,「不邀功」竟是種罪過嗎? 沒有人說默默付出是錯誤,但許多中外的職場報告都指出,員工的加薪升職,除了專業與技能之外,也有很大的比重取決於態度、貢獻度,以及「職場能見度」,就是一般俗稱的「辦公室風評」。 許多組織在決定升遷人選時,會寧願選擇「做事70分、做人100分」,而不是「做事100分、做人50分」的工作者,原因是當你的位階越高,需要負責處理的組織人事、溝通協調項目也會增加,一個讓辦公室都信服的人選,會比一顆人際未爆彈安全很多。 因此,即便「加官晉爵」已不再是現代職場的主流思維,若想提供自己在職場的報酬(薪資、獎金、紅利,受工作夥伴的敬重等),「讓自己的優秀被看見」也是重要的。以下《104職場力》綜合各路論點,為您整理出「有效提高自己職場能見度」的建議作法。 1.積極參與會議與討論 會議討論是有些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工作項目,甚至有「主管找開會就裝忙」的狀況發生。但是出色的工作者往往會把握會議的發言機會,除了暢所欲言自己的觀點之外,也可以藉機傳達「這件事情我其實一直有在思考,正等著適當時機提出來」,顯示自己一直把工作記在心上。 懂得利用時機的人會這樣做:... 2024.10.16
職場 他提早退休才得到的禮物:人際關係,終於能打掉重練 退休後的人際關係,怎麼辦? 從退休規劃角度看,這堂課似乎沒有太多準備工作可做,一旦真正退休,最先感受到準備不足的,卻很可能是這堂——離開職場後生活圈一夜之間產生巨大改變,雖然不見得都是壞的,但只要是改變就需要花力氣適應。如果適應不良,期待中的美好生活可能反令人失落沮喪。 改變發生在和原來熟悉的社交圈脫節。上班族的世界圍繞工作打轉,離開職場,要維繫和老戰友關係難度很高。原因是,退下來後會漸漸發現,你不是原來的你,他們也不是原來的他們,少了工作這個粘著劑,結合不易。 退休就該多交新朋友? 少了老朋友,有人說要努力結交新朋友,我同意一半,朋友多很好,但無需為怕孤單而交朋友。現今社會要擴大連結的方法很多,保持自身不斷學習成長,比有一群常在一起吃喝的朋友重要。 還有人說,要盡量和年輕人交朋友,我也覺得沒必要,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交友和年齡無關。 過去幾年,我從旅行中結識一些朋友,一方面有共同興趣,自然容易聊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和愛旅行的人相處,既能共歡樂,也能共患難。即使只是萍水相逢,既能把酒言歡,也能掏心掏肺。有幾個這樣的朋友,比有一堆可以聊天打屁,但並不真正關心你的朋友強得多。 改變也發生在退休後和原來「交往」不多的家人關係更加緊密,更長的相處時間對某些人來說如魚得水,對另一些人則可能是一種負擔,甚至苦難。如果沒有心理準備,退休生活品質必受影響。生活需要斷捨離,重點之一正是包括家人在內的人際關係。 退休後,如何與另一半相處? 其中重中之重必然是和另一半的相處,過去幾年常有人寫私訊問我這方面有問題怎麼辦?我除了勸對方努力改善經營外,其他辦法不多,這幾年見多負面案例想法有所改變。退休後人生還有幾十年要過,如果學業,事業都可以打掉重練、重新再來,感情有何不可? 夫妻之間關係不睦能修補當然最好,難修補但可以相互尊重,各過各的也還能接受,否則乾脆長痛不如短痛,離婚、卒婚、分居等都是選項。時代不同了,不需在意外界眼光,但必須把子女關係、財產分配等議題整理清楚,退休不是人生尾聲,是新階段開始,要讓它清清爽爽開始。 至於和父母、子女相處,華人傳統觀念家庭是互助團體,演變至今,不少中壯年被照養年邁父母或自立能力不佳的子女壓得喘不過氣來。個人認為,不管身為人子(女),人父(母),該盡的責任一定要盡,超出部分則需量力而為。底線是不要賠上自身追求人生理想機會,這麼做不是自私,是為人生負責。 改變更發生在獨處時間大幅增加,這點同樣可能是受人歡迎,或令人害怕的改變。通常事先有規劃的人迫不及待展開新生活,但如果退休是在被動,甚至被迫狀況下發生,很容易對突然空閒下來的生活感到手足無措。 退休後,該怎麼「轉移注意力」? 這時有些人會把注意力從工作轉為投資理財,因為它給人一種繼續為生活打拚的假象,但事實是,雖然兩者目的都是賺錢,但通常工作越努力,錢賺得越多,理財則和努力沒有必然關係,退休後把過多精力花在此,輕則浪費時間,重則賠光退休金。 獨處的不二法門是從事職志,一頭栽進會做、喜歡做,又有意義的職志世界,獲得的回報不是金錢(或者該說不是目的),而是源源不斷的平靜喜樂和成就感,以及更好的人際關係、更高的生活品質。 每每說到這點總有人說:「我的職志就是投資理財啊!」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我無話可說,但據我觀察,多數這麼說的人只是對自己認識不足,不清楚除了金錢外能令自己安身立命的事物。離開職場後將重心放在理財上,以為保持生產力,其實不過玩金錢遊戲而已。 與家人親友相處是生活一大樂事,前提是要有類似價值觀,而不是抱團取暖。退休後無需考慮利害關係,更要做到人際斷捨離,空出心思時間做想做的事。老伴、家人、朋友陪自己走一段人生,感謝、感激!但別忘了,走著走著終究是一個人,務必善待那位永遠不離不棄的朋友:自己!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倪旻勤 {DS_BOX_32945} ... 2024.07.30
財經 限貸令風暴有解了?銀行祭4解方 :新青安房貸、首購族「一定貸得到款」 22家國銀總經理,銀行承諾將採4大措施,確保新青安房貸與首購族兩大族群的貸款需求,「一定會讓他們可以貸得到款...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