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35歲存不到頭期款才警覺:太早買好車犒賞自己,原來財富已落隊 只是長大後會不會為了另一半改變想法就不知道了, 正確的財商觀念,從日常生活就能傳達,將來孩子的消費習慣就不會這麼難教,這是家庭教育的深耕... 2024.08.13
職場 教養出開發地震App高中生,林子祐父親:教育不是工廠,小孩也不是產品 說到家庭教育,其實子祐以前有妥瑞氏症、注意力不集中,考試容易粗心大意,他通常不是這麼頂尖,所以我覺得,... 2024.05.08
焦點 MeToo事件》如何教育小孩能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界線? 最近Metoo運動持續發酵,看到臉書上有朋友發問:「以後我們要怎麼教小孩,尊重別人的界線,不要去語言或肢體侵犯別人呢?」 我想是:以身作則,不要侵犯他人(包含小孩)的界線。學會用輕鬆、同理的態度,與他溝通正確價值,不要讓他感受到你在說教或在罵他。 也別期望有個繪本或拍個動畫就可以教會他們。繪本不是宣導工具,並非弄個繪本就完事。我最討厭公部門宣導任何事就用繪本,完全無視小孩想不想看,文圖是美還是醜。雖然有些好繪本確實可以讓某個孩子感到被同理、不孤單,發覺自己可以捍衛自己的權益,可能因為之前沒有人告訴過他們這件事。其實有時候,擁有正確觀念的網紅,比抱持進步價值的家長、老師還有用。 當大人的行為自身矛盾,孩子將無所適從 尊重小孩,不能一邊灌輸正確價值,一邊做錯的事。像是教育部說學生有下課的權利,卻又說老師可以用下課時間來懲罰、管教學生。明明孩子可以擁有10分鐘的下課時間,別讓這10分鐘下課被老師佔用延遲下課,或當作處罰。雖然看似和性平意識沒什麼關係,但性平的核心就是尊重界線、不盲目服從權威,以及能分辨是非黑白。 當大人都不分是非黑白、自相矛盾,用威權的態度,或「我是為你好」、「你不能下課是因為你做錯」等理由剝奪小孩的權利,那他們到底要相信什麼呢?恐怕是相信:「我的權利不是我的權利,我的權利是要建立在我乖我聽話。」因為大人將其美化為「義務」、「責任」、「尊重別人」,小孩要遵守才能獲得權利。 這也讓他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的大人,恐怕連遇到事情也不會求救,因為他們認為沒有用。這和「我們不要算了好不好」相反,小孩往往聽到大人說的是「算了啦」、「都是因為你不好」。 讓孩子學會挑戰權力 讓小孩能夠挑戰權力,無論是挑戰家長、老師,甚至是整個社會。別在小孩遇到不合理事情的時候,對他說「你忍耐一下就會好,這世界就是這樣。」當大人自身權利被侵犯時,要據理力爭,並讓小孩看到我們會爭。 但這不代表我們每天都要跟人吵架與人為敵,成年人是用有禮貌又理性的方式據理力爭。看到歧視,要跟小孩說這是歧視。小孩重複在網路上看到歧視言論時,要跟他說這是歧視言論,為什麼不該歧視。 久而久之,他也會培養出敏感度。看到小孩講中二笑話,也別只有崩潰,或「我的價值觀如此進步,但我小孩怎麼會如此中二」?不如去好好教育他。 有些自詡有進步價值的家長,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像自己那麼進步,還會說:「如果他以後有歧視言論,我就要對他怎樣怎樣。」這其實也是一種「控制」。這樣的行為,讓進步家長與口中批評的退步家長沒有兩樣。覺得他有歧視心態,或有可能會歧視,你更應該好好教育他,和他溝通對話,告訴他為何要有同理心,為何不應該傷害別人。 讓孩子自己決定想看的書,比家長硬灌輸觀念更有效 讓小孩自己決定他要買什麼書、看什麼書,才是推廣閱讀的真諦。如果他有錢,自己買書,買電玩攻略也可以。別買只會灌輸小孩「乖乖刷牙、吃蔬菜、安靜、聽話」,或是「注重人權、民主的進步價值觀」的繪本,小孩多半會覺得很無聊。買了書放著讓他自己讀,效果會比要他讀來得好。 除了聲討MeToo加害者我們還得自問:我有做到自己信奉的價值觀嗎? 對於最近MeToo事件的加害者,我認為犯錯的人該被譴責,要負責任、得到應有的懲罰。但不是無限上綱,做多少就該懲罰多少。如果大家譴責完了,教育方面卻仍沒有以身作則、沒有真正落實人權與性平意識,20年後我們依然會在原地踏步。 除了轉貼、分享,滿足心中的正義感外,每個人都可以想一想:我可以做什麼?我今天有當個好人嗎?我有教育下一代嗎?我有為下一代創造出更好的環境嗎?我有做到我信奉、提倡的進步價值嗎?還是我也很自以為是,把比我弱勢的人踩在腳下呢? 最後再一次提醒:別說教。如果讓小孩認為你在說教,以上這些方法的效果都是零。更別說些「現在的年輕人啊⋯⋯」的話,我們這一輩的中老年都心知肚明,我們沒有比「年輕人」進步多少,反而是很多年輕人的價值觀都比我們進步。 以上講的小孩,不管男孩、女孩都是。男孩也會成為受害者,女孩也會成為加害者。我們應該平等的對待男孩和女孩,試著讓他們未來能成為一個好的大人。 *本文獲「林蔚昀」授權轉載,並經過編輯刪修。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06.10
焦點 侯友宜提延長課後照顧到晚間7點,全教總:學校不該替代家庭 家庭是人格育成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則是作為輔助家庭教育的1項機制,不能替代家庭,侯友宜的政見裡面,似乎有著要讓學校完全取代家庭的意圖... 2023.12.13
職場 生氣時說帶刺的話?期待孩子懂你的用心,先學著不把傷害當教育 大人往往以為孩子那麼小,哪裡會記得、哪裡會懂,但已成為大人的我,卻一直將母親三十幾年前,隨口說出來的某句話留在腦海裡。 要責備我記恨嗎?為什麼不反過來問,這些比我在人間多活20、30年的大人們,怎麼不餵養我一些美好,讓我愛、而不是記恨呢?譴責受傷的人幹嘛。該問的是那個造成傷痕的人吧?不管他是蓄意或無心。 媽媽無心的一句話,讓我記了三十多年 那是個燠熱的夏日近午時分。母親由市場歸家,遞給我一只紅白條紋塑膠袋。我打開看,發現是一件黑底網紗、配白色上衣的洋裝,喜出望外。畢竟家裡窮,媽媽很少買廉價粗製T恤以外的衣服給我。 我喜孜孜穿上,走到母親面前等待評語。她上下打量我,沒想到說出口的點評卻是對我開膛剖腹的一句:「為什麼掛在商店架子上那麼好看,妳穿起來這麼醜。」 如同被雷劈到,我呆立著無法回應,只能難堪的竄逃回衣櫥旁,快速把那件我不配的洋裝脫掉。我至今還記得洋裝的款式、布料的質地,從身上匆忙拉扯下來、有點冰涼的絲滑觸感。 那年我國小四年級,在班級裡已初識女性姿容決定社會地位的滋味。纖細可愛的女生就算排了值日生,也有男生爭相幫忙;彼時粗壯黝黑的我,永遠只能汗如雨下、獨力將體育課後的躲避球拖回器材室。 好多年以後,我問過她,還記得她批評過我的身材嗎?她一臉狐疑,說這種小事,哪可能記得。我相信她不是故意要刺傷我,她不過是無心的脫口而出,就如同我們日常承受的各種傷害,將刀子插進來又轉一轉的那個人總一臉冤枉:「我就沒那個意思,你想太多了啦!」 任何傷口,都會流血、都疼痛,不要告訴我你沒那個意思,因為此時的我就是這麼的痛。 記得被傷害過的痛,不要這樣對待人 「記得被傷害過的痛苦。從此做一個,比任何人都能同理傷痛的,溫柔的人。」這是我常在演講時分享的一段話,請牢牢記著你被傷害的當下,有多麼驚惶、多麼恐慌。 於是當你長大、成為掙扎求生的大人,當你在日常裡疲憊萬分歸家、面對頂嘴叛逆的孩子時,請你一定要想起,幾十年前還小的你,也曾這樣仰望父母,倔將的說賭氣的話。 當時有多恨自己被粗暴對待,此刻你就該多自制,不讓情緒衝著孩子潑。我們都不是聖人,我也沒有要你高尚慈悲,面對孩子任何挑釁或叫囂,都要微笑溫柔的春風化雨。我只想提醒你,想想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如果你曾因為父母的傷害疼痛過,請你不要成為接棒傷害下一代的加害人。 「你讓我難過,我也不要讓你好過」絕不是在教育孩子 我是一個6歲小女孩的媽媽。小女孩是亞斯伯格症候群加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父親那邊對此完全不以為意。她小學一年級開始在班上做出各種脫序行為後,我將扶養權爭來,獨力照顧她。女兒情緒上來時,會失控暴怒。捶打牆壁、暴跳如雷、瘋狂跺腳、大叫,發狂扭轉破壞門把。 我不是溫柔的人,我脾氣極其火爆。我為了賺錢養她,瘋狂接工作,已經做到睡眠不足、生理期都停掉,她還在那邊發脾氣,我的理智線不斷根本不可能。但我從來沒有失控打過她,一次都沒有。 因為我記得小時被甩巴掌的那些時刻。因為怕黑、不想獨自在樓下練鋼琴,憤怒的父親下樓,衝著我甩來一個耳光。我知道那時的我,惹怒了辛苦求生的爸爸,說話無禮、頂撞父母,浪費他們辛苦賺來供我學琴的學費。 雖然我是錯的,我該學習改善我的態度。但如果在我做錯事的那一瞬,你直接對我動手,我記得的將不會是為我做錯的事情懺悔,而是你有多兇殘的將你的情緒,發洩在我身上。 被孩子氣得七竅生煙的瞬間,不管是動手、或是用最難聽的話去刺傷他,都不是為了教育,不過是洩憤而已。 不過是自己無法控制被戳傷的憤怒,嚥不下這口氣——你讓我難過,我也不要讓你好受。說是教育孩子?只是美化自己的醜態而已。 對男朋友情勒分手,往往話說出口就後悔。當年我爸將我揍得跟顆爛桃一樣後,他說不出口的抱歉,就會變成躺在我書桌上的貼紙與香水鉛筆。 但到底,我們要為自己一時衝動幹下的鳥事,贖罪多少年?這些不快樂的冤冤相報,要傳承幾個世代才能停?曾經被傷害的你,有充足的理由去恨,不原諒也沒關係,但不要在另一個無辜的人身上,製造新的傷口。 記得那個被傷到自我價值感低落的自己,記得曾經以為不配被愛的自己。看著眼前倔將叛逆的孩子,請想起當年的你曾有多麼渴望愛,卻不懂如何表達。 期待孩子學會愛,請先自己弄懂什麼是愛 我氣到極點時,會在我的孩子面前哭出來。不是賣悲情,而是要她知道媽媽的心,是肉做的。我知道沒有任何孩子願意傷害自己的父母,我的眼淚想告訴她的是,媽媽很疲累,媽媽也需要妳支持。 我讓孩子看見我的不完美與脆弱,讓她從小就練習理解,沒有人強大到活該要承受傷害。我們都不要浪費生命,彼此傷害再懊悔。 教會孩子溫柔待人,不是「用她的土,塗她的牆」,這樣你只會得到一個恨自己、長大後奮力反擊的憤怒孩子。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你希望被溫柔對待嗎?面對比你弱小的孩子,請記得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教育他道理是什麼。期待孩子學會愛?請你自己先弄懂,什麼叫做愛。 ▌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