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失禮

共有 270 則相關文章

職場

你拒絕了什麼事情? 多數人對於拒絕他人感到焦慮,並且迫於社會壓力或是擔心讓人失望,而覺得有必要接受對方的要求。在這些情況下,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時間是有限的資源。 每回你同意了某些事情,也同時拒絕了其他某些事情(即使不是直接說不)。接受新的會議即是對開會時可進行的其他專案說不。同意指導新進員工便是拒絕增加你與團隊成員共享的時間。接了下班後的工作任務,也就沒了與家人共享晚餐。雖然你沒有明確對家人說不(你的小孩可能沒請求你回家吃晚飯),但你就是拒絕了他們,因為你選擇做別的事,間接地婉拒家人(如果這是正確的權衡取捨,那就別介意)。 不論你是直接或是間接說不,持續意識到你可能拒絕了「其他某些事」,你將能自覺地在投注時間的權衡取捨上求取平衡。 對各式要求說不的五種方法 對於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多數人而言,「說不」並非易事,我們必須學習最佳的拒絕方法,儘管要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試錯。我們都想要在保護自己的時間和尊重及維繫彼此關係之間求取平衡。 如果過於頻繁拒絕,或是用不適切的方法拒絕別人,我們的社會資本肯定會受到衝擊。我們必須慎重其事、力求平衡。以下提供我的五種最有效果的策略及實作方法: 1. 問更多問題。 在決定回絕之前,獲知更多細節、找出有助於決斷的資訊。盡可能窮盡所有問題。 .探問須投入多少時間。「感謝你邀我加入這個新專案。能否告知更多關於每週約須投注多少時間的資訊?」 .檢視這是否與你的三大優先事項協調一致。「感謝你給我機會參與新的跨團隊專案!能不能分享專案成功的前景和你力求達成哪些目標?」 .了解任務的各項期望和其他人賦予它的優先順序。「感謝你邀請我向你的團體發表談話!能告訴我有多少人將獲邀到場嗎?他們都擔綱什麼職務角色?你計畫如何推廣此次活動以提升出席率?你過去有沒有辦過這類活動?參與率如何?」 2. 表明你將考慮或者不要馬上回覆。 這是我最愛的做法之一,而且能搭配第一個選項來運用。有時我會落入電玩陷阱——當我覺得必須立即回應迎面而來的所有問題、要求與email時,會進入高度亢奮的應對模式。我最初的反應要麼是急著接受,要麼就是先發制人地回絕。而這兩者都會造成損害。我往往在二十四小時後直覺到,不應當那麼說或那麼做。如今我喜歡在閱讀收件匣裡的email或聽取他人的提案後暫且不去想它、不立即決定怎麼處置。 .為自己爭取時間。「你正致力開發的新工具很棒,你想讓我從何處著手幫你。我會考慮看看,如果有我能夠效力之處,再向你回覆我能投入到什麼程度。」 .分享你的思考過程。「嗨!剛檢視過一些找我演說的邀約,經過考量之後,很遺憾,我當前還有一些事要辦,忙不過來。祝活動順利!」 我在應付小孩方面已學會如何運用這個策略。在此之前,當女兒問說:「我可以玩閃光筆著色遊戲嗎?」我的直覺反應總是否決她。然後,在一個陰雨綿綿的難熬週日,我有了時間幫她著色和清理時心想,為何我先前不乾脆地答應她?對於玩培樂多黏土遊戲,我反而會不假思索地馬上說「好」,接著才發現,實際上我們五分鐘後就要出門了,根本沒時間把黏土組拿出來玩然後收拾乾淨。如今我已學會說:「讓我想一想,一分鐘後再回答你。」屆時我將已理性地思考過而不會憑直覺做出反應。 3. 想像接受與拒絕分別可能引發什麼情況。 這對回應長程專案或長期的投入要求可能用得上。我閉上雙眼並設想,同意或回絕之後事情將會如何發展。比如說,我受邀遠赴一場主管高峰會發表演說,卻可能在搭機前一天預作準備時想說但願我沒同意這件事。我在每季最後一週總是有許多其他事情要處理!或是,我會不會在拒絕這個邀約後,看到這場峰會演說者的名單時心想,我理應在這份名單上,真後悔自己回絕了。或者,我是否會在演講完搭機回家途中內心讚嘆說,我善用了自己的時間!我結識了許多傑出人士。有時切換到未來的自己的角度來思考,有助於我們想清楚究竟怎麼做更加務實,從而做出適切決定。 4. 不,但是…… 這是我喜愛的拒絕方式之一。這是說不的好方法,而又不是斷然回絕。舉例來說,如果你認為值得為了某件事花時間寫封email,但不想為此事開會,那麼你不必全然拒絕開會的要求。你可以轉換到另一個對自己更有效益的選項上。 .用email先發制人。「請先用email提出你的各項問題,然後我們可以決定是否有必要開會討論,你介意嗎?」 .以實質意見先聲奪人。「你介意先從這些意見著手嗎?倘若我們未能因此解決問題的話,可以開會討論。」 .轉移/委任他人。「我希望自己能在你的團隊活動上發表演說,但遺憾的是我目前沒有時間和精力做這件事。無論如何,我的網站上有提供一些自主訓練模組,或者請儘管聯繫○○○,他也從事這方面的訓練!」 這種說不的方法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尊重與支持,而你同時也維護了自己的時間和優先事項。你甚至可以進一步設法提醒自己,日後詢問一下他們的活動是否順利。 5. 不,因為…… 最單純(對多數人來說也最困難)的方法是直接拒絕,並且說明原因。讓對方知道你當前的優先事項及如何運用時間,有助於使對方感受到你對其開誠布公,而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你可以表明: .沒有時間。「感謝你與我分享這個新提案!看來是個絕佳的機會。我希望自己能參與,遺憾的是有些事情占滿了我的行事曆。期待你的最終成果!」 .你的參與並非必要。「我不會出席這個會議,因為我明白自己團隊裡的艾咪更適合此事,而且她已確認會參與。」 .有其他優先事項。「我將不與會,因為我必須在月底的期限前完成一些要務,期望你的活動圓滿!」 讓人容易接受的提議方式 一旦你能夠善用拒絕的力量,將可活用類似的策略反過來使人接受你的提議。如果你力圖讓某人同意或是加入你的專案,可以反向善用上述的手法。當試著使人與我協作或提供奧援時,我會思考自己為何拒絕某些事情而接受其他事情。我可以這麼做: .闡釋我的請求與對方的優先事項協調一致。「我詳閱了你本季公開的各項優先事項(谷歌公司將其稱為OKR,即目標與關鍵成果),並且發現其中一項和我正致力的事情完美地協調一致。我非常樂見彼此合作好達成雙方一致的目標。」 .坦率地盡可能提供更多細節/彈性空間。「我歡迎你向我的團隊簡報。這裡有更多的細節可幫你對此做成決定。」 .日期(若可能的話,應提供多個選項) .時間(若可能的話,應提供多個選項) .參與人數 .活動進行方式(問答、簡報等,應提供多個選項讓對方可選出最感興趣者) .為何特別邀請對方 .活動成功的標準 不論是拒絕他人請求或試圖讓人接受你的提議,這些技巧都很有用。投注時間勤加練習,這些技能將愈練愈熟。你將明白哪些任務值得你付出精力和全然的專注力、哪些事情可以委託給別人、哪些事情能夠完全放手不管。你將能夠免於伴隨著回絕他人而來的內疚感,以及答應得太快(或是匆促拒絕)導致的懊悔。學會如何婉拒別人,可以幫你騰出空間和時間來組織自己接受的事情。從一開始就確立界限和制定工作規範,甚至可能使你根本不必對人說不! 《上線時間管理術:Google時間管理一姐的高效秘訣,找到工作/生活/自己的平衡與幸福》☛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7920}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4.07.31

職場

在宴會或同學會等社交場合,與久未謀面的同學重逢,或有機會結識新朋友時,在簡單寒暄後,一個常見的問題是:「請問在哪高就?」(What do you do?) 近期美國社群和外媒開始討論,別再問別人「做什麼工作」。為什麼這個話題可能不合時宜呢? 「你做什麼工作?」隱含了對人社經地位、收入的多重判斷 《華爾街日報》(WSJ)專欄作家、《下一步!重塑人生與工作》(暫譯,原書名《Next! The Power of Reinvention in Life and Work》)的作者喬安妮·利普曼(Joanne Lipman)表示,「what do you do?」這個問題隱含了你對他人的多重判斷:社會地位、收入、教育背景。 美國線上討論版Reddit上有網友指出,剛見面就聊到職業,令他不舒服,因為這個問題把一個人的身份與職業綁定。 假如你是全職父親(母親)、剛失業員工、靠接案或打工生活的夥伴,抑或是屆齡退休者,要回覆這樣的詢問就有點難為情。甚至可能讓人以為,對方是藉此問題衡量,未來是否值得花時間與我交流。 沒有工作的時候,常會覺得難以定義自我價值 有2次被解僱經驗的35歲阿什利·斯科特(Ashley Scott)表示,當被問「what do you do」時,她會下意識說:「我正在讀研究所。」因為她發現,如果回覆「我正在找新工作,或我剛被解僱」,人們看你的眼光,就會覺得你像個失敗者。 喬安妮解釋,對社會上多數人來說,工作不僅是謀生的手段,也是定義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心理學家形容這是一種「糾結」(enmeshment)現象。 這個概念最初描述人與他人之間界線模糊,而有不健康的依賴關係,比方說:子女選擇職業時,完全依賴父母意見,而忽略自己的興趣。延伸到職場上,就是人沒有辦法與職業分離,導致我們在失業、沒有頭銜的時候,無法識別自己的價值。 疫情、裁員潮,導致工作想像多元化,不再以頭銜定義人生 《衛報》(Guardian)指出,經濟低迷和失業率上升的時期,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如何適應不為工作而生活的日子? BBC指出,COVID-19疫情期間(2020~2021年),美國失業率一度飆升至15%。疫情後,美國又因通膨導致企業成本增加,科技巨頭亞馬遜、Google、Meta等公司大規模裁員。 Layoffs.fyi統計,2023年有近1200家美國科技公司宣布裁員,影響約26萬名員工。大解僱潮的出現,讓受影響的員工也許更希望跳脫職業或公司頭銜的標籤,探索人生其他的可能。 此外,年輕世代也不再以職業來定義自己。BBC引述2023年LinkedIn針對全球七千多位員工調查,發現64%的Z世代(1997年以後出生)認為,找到與個人價值觀相符的工作很重要。 2020年南加大畢業生丹妮爾·法拉奇(Danielle Farage)表示,好工作不再是到知名企業上班,而是做一份符合興趣及有機會建立個人品牌的職務,像她就在新創企業擔任行銷總監。 LinkedIn歐洲、中東和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董事總經理喬許·格拉夫(Josh Graff)也表示,與20年前的求職環境相比,現在資訊更豐富,人們有更多元的選擇,包括:創業、接案等。BBC指出,年輕人也不再願意為了一個頭銜,每周替公司賣命60個小時,而喪失自己的生活品質。 找到在工作之外的興趣與價值,重新定義與介紹自己 該如何重新思考工作與個人自我認知的關聯呢?喬安妮建議,重新探索新的興趣,並學習肯定自己。 52歲的安吉拉·卡爾曼(Angela Calman)突然罹患罕病,需要離開熱愛的主播工作,後來她發揮過去媒體專長,將罕病相關的歷程寫下來分享給病友。 透過建立工作以外的興趣,像是陪伴孩子寫功課、參加馬拉松,每個人都能在職業頭銜之外,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創造新的自我實現方法。 你也可以改變與人交流的方法,不再以「你做什麼工作?」作為破冰的問題,刻意改問「你平時喜歡做什麼?」、「什麼事情帶給你快樂?」 被問及職業相關問題時,《富比士》(Forbes)建議,可以描述自己擅長或熱愛的領域,來替代公司介紹或職務內容,像是以「我喜歡採訪,對商業策略感興趣」代替「我是某某雜誌的採訪編輯」。這種方式讓你的回答更有特色,也容易與他人開啟話題。下次參加聚會時,不妨嘗試這種表達方式,或許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交流契機! 資料來源:BBC、Forbes、WSJ、The Guardian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原文:問別人「你做什麼工作」其實很沒禮貌!心理學家、總經理的職場觀察...

2024.12.31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