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國小

共有 2069 則相關文章

焦點

「台灣的技職教育部分學德國,部分學美國,」南亞技術學院校長張仁家說。儘管如此,台灣這領域仍有許多不及德國與美國之處,可多多借鏡。 台灣只跟德國、美國技職學半套技職師資標準低、學生誘因仍偏少 在美國,技職專業的老師至少在業界待兩年,有好成績後再接受教育專長培訓,同時教學科和術科,學用合一。目前台灣對於技職師資的業界經驗要求只要一年,並不足夠。 為了讓學生更熟悉業界,在美國,老師會與學生一起做市場調查,推出產品,從行銷、生產、販售,整套流程都能參與,甚至讓學生參加分紅。 前考選部政務次長、台師大退休教授李隆盛提到,一名德州的汽車修護老師告訴他,因為分潤誘因,為了讓修護的骨董車賣到更好的價錢,學生假日也會主動加班趕工。 另外,考量許多技職學生經濟較弱勢,李隆盛也提到,美國大專技職教育學費相對普通大學低廉,以學費來彌補孩子成長條件的不平等。 在德國,產業公會扮技職領頭羊設訓練標準、保障學生權益,積極主動 而技職教育舉世聞名的德國,最有名的就是技職教育雙軌制,讓學生直接到業界學習,並由企業當職業導師。雙軌制讓學生在職業、學業銜接上有很大的彈性。 德國在台協會教育暨科技組長金力安(Julian Goldmann)告訴商周,技職教育能在德國發展得相當成熟,與德國的歷史及文化脫不了關係,「有些家庭認為有一技之長、用雙手打拚事業這件事非常重要。」 圖為德國汽車機電的職業培訓。來源:法新社 雙軌制實際上可追溯到中古世紀時的「行會」制度,可以理解成今日的產業公會,公會凝聚產業內部共識,向政府及外界提出產業需求,是德國企業習以為常的事。 技職教育的發展也是如此。張仁家說:「在德國,產業公會是領頭羊,提出需求讓政府及學校配合,相較之下,台灣的產業公會在這方面表現較弱。」公會內部會自行研擬一套訓練學生的標準,確保每個拿到文憑的學生,都有著不容置疑的專業。而這套標準,也成了學徒制的遵循準則。 「德國主打工作本位學習,讓學生在職場上取得最好的學習資源。」李隆盛也補充。 那麼在德國,政府對於企業要加入產學合作有哪些規範呢? 各產業都有既定的培訓規章和框架課程,學生在培訓期間必須由一位有經驗的教練陪同。教練須通過教練資格測試,並完成該專業的職業培訓必備條件。 此外,在培訓規章中,企業必須告訴學生培訓框架、培訓所需的具體時間,讓學生知道將學到哪些技能及知識。 同時公司有義務允許學徒參加職業學校、業外培訓措施和考試,只能讓學生進行與其培訓內容相關的工作,並必須確保工作場所的安全。此外須將與學徒培訓的關係,登記在產業公會名單中。 另外,企業得遵循三類法律,分別是《青少年就業保護法》、《職業培訓法》以及各產業的內部法規。 因此可見,在德國想要成為培訓企業,必須負擔許多責任,嚴謹的規範才能造就專業的人才。 想扭轉我們高達83%繼續升學怪象學美、德,別讓孩子對選職業一頭霧水 談完制度面,另一項讓台灣學生家長都頭痛的問題是職業探索。許多人好奇,職業教育從十六歲開始,會太早嗎?若選擇夠彈性,十六歲並不會太早。 台灣的學生選學校能力很強,選職業卻一頭霧水。「台灣的高職(編按:技術型高中,即技高)生繼續升學的比率大約八成三左右,這大概是世界奇蹟!」張仁家感嘆,多數國家的技高生畢業後會直接就業。 在美國,大部分的學生會進入綜合高中,為期四年的學程中,前兩年會進行許多職業探索訓練,到了第三年才會進行分流。 德國學生就學期間並不一定有明確的職業探索,但政府重視職業訓練,政府與民間配合,引領學生盡早理解、選擇職業。 此外,德國多個聯邦在每年四月會舉行名為男孩節與女孩節的職場體驗日,在這一天由企業邀請五年級到十年級不等的孩子來體驗職場生活。此活動的初衷是要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改善各職業男女失衡的現象,讓男孩接觸教育、文化、行政職,讓女孩接觸科技業、汽車修護等職業。 許多知名企業如福斯汽車(VW)、西門子(Siemens)等,都積極參與此活動,也成為孩子們提早認識各職業的好機會。 反觀台灣,多數技高生畢業選擇繼續升學,技高外牆滿滿的大紅榜單上,恭賀學生考取哪些大學,仍脫離不了升學主義掛帥,與歐美觀念相距甚遠。 台灣技職教育仍有許多改善空間,一方面,社會與家庭須接受在工作中學習、先就業再升學的觀念;另一方面,企業與產業公會,無論從教師資格、學生職涯規畫,乃至參與分紅,都可學習歐美的優點,為孩子鋪路,也讓企業更能永續發展。 ...

2024.09.05

國際

在美國,有些地區正捧著錢邀請你搬過去。 自從疫情開始,許多企業實行遠距辦公,人們不需要考量住家與辦公室的距離,能夠自由的選擇喜歡的居住地,或開始數位游牧。 美國一些地區,因此開始一波「招聘」居民的浪潮。 這些因人口稀少而實行招募計畫的地區,藉由提供現金、居住處所,甚至是公共空間來吸引遠距工作者移入,希望促進小鎮的經濟及文化發展。 申請免費、媒合逾千人 招聘居民的地區數量持續成長,甚至出現了一個網站MakeMyMove,媒合需要人口移入的地區以及遠距工作者。過程像極了應徵工作,平台的營運費用來自於各招募地區,遠距工作者在申請過程中費用全免。 自二○二一年以來,MakeMyMove已協助媒合超過一千名遠距工作者成功找到新的家。 截至五月,平台上有兩百多個地區提出招募要求。 遠距工作者進入網站後,可以瀏覽招募地區的列表,透過影片實際看到當地的景象、聽見當地居民現身說法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自己為什麼會選擇住在那。 這樣的搬家機會帶給人們希望。一名四十四歲的女子透過該平台,從住了二十二年的洛杉磯搬到了印第安那州的西拉法葉小鎮,她告訴《商業內幕》,拉法葉地區提供五千美元(約合新台幣十六萬元)搬家津貼、免費成為普渡大學圖書館會員、免費市區巴士等,總價值加起來超過一萬美元的誘因,加速她想搬家的行動。 債台高築的她,在小鎮親民的物價下,和丈夫不僅每個月省下約新台幣十萬元開銷,居住空間更從小公寓升級成獨棟庭院別墅。如今,她擁有了生活品質,也開始覺得會有還完債的一天。 這個平台甚至會協助遠距工作者的配偶媒合當地的工作,為的是讓遠距工作者在搬遷時無後顧之憂。 這類鼓勵人們搬往人口少數區域的行動,在日本也持續進行中。遠距工作帶來的遷徙不是過去式,而是持續發生的現在進行式。 ...

2024.06.13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