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國寶

共有 494 則相關文章

職場

生氣就輸了。 -即使生氣,也不與無禮的人爭執- 成為「右耳進, 左耳出」、不輕易生氣的聰明人。 道人是非、讓人瞧不起、被雞蛋裡挑骨頭、聽到別人說話沒禮貌時,不免會想動怒,自尊心也會受傷,不解自己為什麼要被人如此貶低。如果覺得對方太不講理,就會忍不住想要回嘴埋怨,有時甚至演變成爭論或打架。 儘管如此,還是要學習不動氣。即使很困難,但「右耳進,左耳出」才是聰明人的做法。 原因一,是做出失禮、不合宜舉動的當事人,往往沒有自知之明;與這種人相爭,只是徒勞氣力、浪費時間,而且對方也不痛不癢。 原因二,是容易感到自卑或有弱點的人,只要被說中痛處,瞬間會惱羞成怒。這時必須想辦法忍住怒火,試著深呼吸並切換情緒,告訴自己:「如果真的發火就中了對方的圈套。一定要忍下這股憤怒,當作今後反省的目標。」 無論如何都要記住,面對不當的失禮行為時,「一旦生氣就輸了」。 對方也很忙。 -多站在他人立場想- 老愛炫耀自己很忙, 其實很丟臉。 當今世道忙碌的人滿街都是,卻有不少人老愛表現得彷彿只有自己特別忙似的。這些人喜歡大聲對旁人宣稱:「我好忙喔!」只要有人來搭話,就會突然發脾氣說:「我很忙,去找別人,別再來增加我的工作量!」或者當有人問起哪天有空,這種人會表示自己這天要做什麼、那天要做什麼。 他們強調的方式五花八門,不過大致上就是在「炫耀自己很忙」,甚至還會認為「忙碌就表示自己很活躍、證明自己很受歡迎」,更有人會覺得「承認自己有空」很丟臉。 真是這樣嗎?有沒有可能只是不懂得規劃進度、工作方式缺乏效率、做事速度太慢,所以才弄得自己很忙碌?又或者只是方便的藉口?假如是這樣的話,吹噓自己很忙的行為,反倒顯得相當丟臉。 請銘記在心,忙的人不是只有你。先不說你忙的事情不值得一提,何況忙也沒什麼好炫耀的。 停止裝模作樣。 -真相遲早會曝光- 裝帥、裝乖、裝成功等,只會更快迷失自己。 近年來,社群平台上盛行某種虛假風氣。例如:大力美化宣傳自己、講究拍照風格以提高發文的矚目程度等。儘管不少人對此感到疲憊,不過「希望大家關注」的欲望,依舊強烈。 事實上,不管如何美化外貌,都無法改變真實的自己,真相遲早會曝光。這不是比秀出實際的自我更丟臉嗎? 現在就停止各方面的「偽裝」吧!不管怎麼做,身邊的人都不會對刻意營造的人設形象照單全收。畢竟大家也沒放那麼多心力,留意你的容貌和舉止。 相當介意旁人目光的人,不妨轉換觀念,並搞清楚「努力裝模作樣」會有多空虛。凡事都以真實的自我去面對,才能夠自在做自己。 想法必須單純明快。 -凡事簡單思考- 能幹的人總是「一語中的」。 缺乏說話技巧的人,即使情況很單純,也會在說明時加入各種不必要的資訊,弄得過於複雜,反而無法將自己想說的重點傳達給對方。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工作上。不管看起來多麼複雜的工作,必然存在「只要注意這裡就沒問題」的關鍵。以此關鍵為中心,來俯瞰整體,就能看見自己該做的事。 這種時候,不變的原則是「不計較得失」。一旦開始想著要做有利可圖的事、想避免吃虧,腦子就會一團亂,越來越弄不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 特別是作為領導者更需要「簡單思考」,因為他們必須經常明確的指出工作的關鍵,以及給予部屬前進方向。 利用「簡單思考」避免屬下搞砸,正是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 *本文摘自悅知文化《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2:不執著的練習》 {DS_BOX_39026}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2.07

職場

▍作者簡介:枡野俊明,日本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住持,也是庭園設計師,他將枯山水帶入現代空間之中,是當代著名的景觀設計大師之一。作品遍佈日本、美國、歐洲和亞洲等地。2006 年被《新聞週刊》(Newsweek)日本版選為「世界尊崇的100位日本人」。以下是他開啟一日幸福的心得。 很多人早上爬不起來,可能是因為前一晚熬夜的關係,或是有些失眠,又或是想到生活上的煩憂,所以不願意起床面對。不管怎麼樣,這些都是最糟糕的一日之始。 人一整天的活動時間有16、17個小時,十分寶貴,不能浪費在一天最重要的起跑點上。從早晨起床若有各種不順利,導致連鎖負面反應,會帶來更多倒楣的事。 想度過完美一天的關鍵是早晨的好心情,也可以說早晨生活決定了人生。重新審視前一晚過得如何,讓自己能在早晨舒暢的醒來。 起床後不管有多麼討厭的事情在等待著你,都可以試試接下來提到的方法,改變一早的拖延焦慮,激發出挺身面對的活力。 早起1分鐘就好:30分鐘的餘裕,你的一天會不一樣! 不論是學生或上班族,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說:「早上趕死了!」確實,早上有許多事情要忙,有孩子的人還得準備便當、幫小孩穿戴等等,更加忙碌。 但這些擾人的瑣事,只要時間充裕就能輕鬆解決。太多人常常因為非拖到出門前一刻不可,所以才會如此慌亂。 請大家試著反向思考,與其再睡1分鐘,不如早起1分鐘。畢竟,若想好整以暇的出門,實在不能繼續賴在床上。 有時早晨匆匆忙忙,房間或廚房來不及整理,一團亂就出門,或是忘記帶東西、跌倒受傷等,很容易招來各種突發意外。 試著提早30分鐘起床吧。不僅可以免於一早的忙亂,心情和行動也都會更有餘裕。以從容的心情迎接早晨,輕鬆自在的出門,開啟動力十足的一天。 感謝今天可以健康的醒來:培養幸福體質的方法 因病臥床或強烈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有限的人,經常會這麼說:「每天早上能夠順利醒來,我都感到無比幸福。我能活著迎接這新的一天,真是太幸福、太感謝了。」 人在健康的時候,很難感受到這件事。因為我們會把每天早上醒來,視為理所當然。但是生命終有結束,死亡是自然的結果,並不是每個人每天都能活著迎接新的一天。 早晨醒來,要用心感受活著的幸福。打開窗戶,欣賞不同於昨日的今日景色,禮拜朝陽,或是做深呼吸時在內心感謝,沉浸在幸福感當中。 幸福感是最有益健康的維他命。即使只有一下子也好,由衷感受「我真是太幸福了」。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就能調整心靈,打造出幸福體質。 晨間打掃5分鐘:振奮情緒,把昨日的疲累掃一掃 連續遇上不順心的事,或是前一天的疲累未能消除,真的讓人很鬱悶。這樣的負面情緒,要花許多時間才有辦法振作起來。 這類情緒要趁早晨時歸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晨間打掃。只要掃除一番, 所有人都能神清氣爽。每個人都說,房間變得整潔,感覺心靈也受到洗滌。 不過聽到打掃,會讓許多人提不起勁吧?有太多人因此任由雜物累積,甚至搞得整個人不舒服,這可能是把打掃這件事想得太嚴重的關係,其實只要簡單掃一下就行了。 比方說,「隨手掃一下客廳地板,或草草吸一下地板」、「把散亂在餐桌和沙發的物品歸位」、「簡單整理床鋪」,5到10分鐘的打掃就很足夠了。光是這樣,就能讓心情煥然一新,整天都很清爽俐落。 *本文摘選自三采文化《剛剛好,就是最好》 {DS_BOX_38713}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2.14

財經

象徵台灣工藝領域最高榮譽的「國家工藝成就獎」,2023年史無前例誕生首位女性得主,由刺繡工藝師粘碧華獲此殊榮。從家庭主婦到刺繡名家,粘碧華沉浸刺繡天地,40年如一日。談起獲獎,她坦言起初不敢置信,接著又不好意思的笑說:「大概覺得我很傻氣吧!願意這麼多年做這種傻氣的事。」 {DS_BOX_38243} 粘碧華說起話來,溫婉恬靜,不疾不徐,如同她的刺繡作品一樣優雅。她生於鹿港,媽媽有副車繡好手藝,小時候粘碧華都穿著媽媽親手裁縫的漂亮衣服。 大學從外文系畢業後,她進入貿易公司,工作忙碌,婚後為了照顧孩子辭職,突然多出大把時間,為排遣無聊的居家生活,她重拾母親留下的針線盒,為孩子繡香包、小飾品,還將孩子的塗鴉化為刺繡圖案。 沒有刺繡基礎的她,全靠自學,在沒有網路的年代,只能看書,卻不容易。過去針法書籍多在對岸,台灣非常少見,她勤跑中研院圖書館,像海綿般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刺繡書籍、文物史料,當時圖書館一次只能影印20頁,每隔幾天就能看到她又到圖書館的身影。在12年全職帶孩子的時期,她將育兒的零碎時間,全都投入刺繡,也曾和亂針繡大師陳嗣雪短暫學習兩個月。 一開始她只會簡單的鎖針,「光靠那一種針法,我就繡了好久!」粘碧華笑說。她找出當時為孩子做的小繡品,只用鎖針就變化出不同圖案,有模有樣的針法,完全看不出是初學者。 鑽研古今中外刺繡技法,宛如圖像活字典 從刺繡開始,她的探索觸角延伸至藝術、美學和歷史,這段鑽研東西方文化涵養的日子,為她帶來深厚養分。粘碧華很大的創作特色之一,便是精通中外刺繡技法,作品融合古典與現代,她眼光長遠,「我們的競爭並不只有台灣,而是全世界,需要知己知彼。」 在研究過程中,粘碧華也常有驚喜發現。她曾繡過一個埃及出土的印花圖案,重重比對文獻後,發現這個圖案來自年代更早、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五河流域的城市,猜測可能因為貿易、遷徙的關係,讓刺繡圖案跨過千里之遠,互通有無。 每當談及不同針法,她都能立刻信手拈來悠長的歷史典故,宛如一本活字典,對刺繡知識的追求如此痴狂。她甚至還會參照史料,還原當時的刺繡圖案。這些原始圖案大多模糊不清,甚至還是黑白沒有顏色,她以自己的理解和美感,重新創作成全新繡品。 她曾看過一張英國17世紀的黑白模糊圖片,裡頭畫滿豐富花卉,過去的歐洲花園只種草藥,不重視觀賞用的花,當時英國開始從國外移植花卉,也開始提出動物分類,於是她研究當時流行的花卉圖案和昆蟲,最後花了整整一年多時間,創作出層疊立體、花團錦簇的〈豐收花菓園〉,成了她耗時最久的作品。 但當她花越多時間在刺繡時,就越覺得漫長的時間成本,不太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刺繡應該要發展出一套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創作方式,才不會消逝。這讓她萌生一個目標——想讓「刺繡平民化」,成為人人都能學習的工藝。 於是她自創「刺繡首飾」,以刺繡技法做成胸針、項鏈、耳環等小巧首飾,不僅縮小刺繡面積和製作時間,也兼具日常配戴的實用性,為傳統刺繡另闢新徑。 她開始用刺繡做首飾後,也希望用其他材質做首飾,便在42歲時,進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攻讀金工首飾系;48歲時,再到英國諾丁漢傳德大學取得織品服裝系碩士學位。此後,刺繡與珠寶首飾成為她創作的雙主軸,更開設了「鐵網珊瑚」珠寶首飾設計公司。 在刺繡首飾後,粘碧華又進一步降低刺繡門檻,再度自創「刺繡餅乾」,直接剪下5公分大小的圓形不織布做底布,一次只用單一針法創作,省掉過去刺繡首飾需縫合裡布、外布,以及困難的複合針法,即使刺繡新手,也能在兩小時內學會。 她有如傳道者,帶著刺繡餅乾的概念,走遍全台學校、團體,深入偏鄉、原住民部落,無償教學推廣,還提供材料、針線,足跡最遠甚至到新疆小學,一次就教了2,400位學生。多年來,粘碧華的學生遍及8歲到80歲,但她特別喜歡教小孩,「我在做刺繡播種的工作,播一個種子下去,未來可能就有收成。」 粘碧華曾花兩個半月,在全台密集開了30堂課,她蒐集學生第一個完成的繡片,最後集結594片刺繡餅乾,組成一副大型作品〈繡片視窗:跨越傳統與未來的彩虹〉,展開足足有4公尺長,現由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蒐藏。 粘碧華既傳承傳統,也賦予刺繡新意,她把這些過程看成是一項「實驗」,「我一直在實驗,刺繡還能做什麼?」不只刺繡,手巧的她從小就愛畫畫,常將刺繡與其他技法結合,像是繪畫、拼縫、編織、印染、剪紙等,讓刺繡從單純絲線到複合媒材、從平面到立體。 像是她的作品〈漂鳥集〉,靈感正來自泰戈爾的同名大作。她畫出大片暈染的橘紅夕陽與粗大枝幹,再用亂針繡呈現細密枯枝,與畫作融為一體,在繪與繡之間,充滿詩意,恰似書中意境:「綠草在泥土裡尋找夥伴,樹木向空中追尋孤獨。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天上的根。」 倫敦大學名譽教授朴英淑(Youngsook Pak)曾公開盛讚粘碧華是非凡獨特的藝術家,「通曉每種技巧本身是一種成就,而她的天才在於能將所有技巧整合起來。」 粘碧華的創作靈感多來自生活,像是〈刺繡虛擬實境:我以我針繡古今〉一作中,她在各個不同的60公分直徑木板上,使用髮夾或塑膠線等現代媒材,以網繡針法繡出虛擬手機介面的生活,藉以反省人心早已被數位網路綁架。書籍也常成為她的創作靈感,就像〈漂鳥集〉,「創作要反映時代,你想要講什麼事,就可以把它繡上去。」 每當刺繡之時,她就遁入一個忘我世界,針線的上下律動,穿過布面的繃彈聲音,都讓她感到心平靜氣,忘掉所有瑣碎雜事。她甚至在出門旅行時,針線盒也不離身,隨時都能寄情刺繡。 {DS_BOX_38244} 即便要創作、教學、出書、演講、辦展,偶爾還要身兼國際評審,常讓她忙得分身乏術,但熱愛研究、讀書的她,至今每天睡前,都堅持留下一小時半的學習時間,持續精進自己。 雖然在刺繡的路上,全靠自學摸索,但她並不孤單,「我用刺繡和古人交朋友,從古代得到一些經驗,也從那裡得到安慰。」對她來說,「刺繡就是一個寬廣世界,任我遨遊。」 直到現在,粘碧華仍不停追尋刺繡存在的價值。她以東西文化交流最盛的文藝復興時期為本,以英文字開頭,整理了一套「A to Z」針法,準備開班授課。這些特殊的漂亮針法至今就連機器都難以複製,「這就是在AI時代,刺繡依然要存在的意義。」她用一針一線,繡出她的第二人生,也找到屬於這個時代的刺繡風華。 ...

2024.09.26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