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想看世界,第一份工作就要能提供我機票」華碩、Google到創業...她學到的5件事 從硬體、軟體、網路到時尚,從歐洲5國、台灣到中國,從擔任橋樑到CEO,她的職涯發展,看似走得很寛敞,卻又好像互不相干。其實,每一篇章都是「蒐集資訊-了解自己-下決定」的結果。 從小被視作標準好學生的Christine,其實骨子裏有些叛逆和俠女性格;也因為這樣的反差,形塑了她獨立明快的人格特質。大學畢業不久後就決定前往紐約唸書,即使那時的英文不怎麼流利,但就想挑戰自己,硬是在短時間內拚進了紐約大學。 如果我想看的是世界,那第一份工作就要能提供我一張「機票」 畢業後,Christine選擇了華碩,為的就是有外派英國的機會。 7年來派駐3個國家,在12個國家做過本地專案項目,待過英國、北歐、中歐與印度,身兼行銷和Sales,對文化高度好奇的她,每到一個地方就立刻著手了解當地動態,為的就是要能夠快速洞察文化區隔。 常有人羨慕Christine年紀輕輕就有機會在歐洲市場磨鍊,「幸運其實來自正確的選擇!」她爽朗地說。也許是目標導向的個性中有種對趨勢的渴望,所以總是希望能夠拓展新視野,同時也積極找尋自己下一步想深入的戰場。 各國間轉了一圈後,剛好那時總公司正在建立行銷團隊,她也不眷戀在歐洲獨當一面的日子,立刻回到台灣,擁有行銷 know-how和業務經驗,把自己定義成部門間的橋樑,「簡單地說,就是人體翻譯機啦!」Christine再次發揮概念轉換的功力,一句直白簡單的說明,就讓人瞭解「橋樑」的核心價值。 工作上最重要的軟實力就是溝通,尤其跨部門時,行銷、業務、RD和設計,不同領域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腦袋,如何聽懂每一方的話、讓彼此交流順暢、統合能力和需求,找出最優化的解決方案,也成為團隊領導人最大的考驗。 找出別人不覺得是機會的機會,才讓我決定跨向時尚世界 觀察到網路興起,這時Christine來到Google擔任大中華區Tech vertical全球企業總部客戶的負責人;幾年後由於心裡一直想著要強化自己對中國市場的了解, 開始了在跨境電商軟體領導者ChannelAdvisor和Vogue中國區廣告總監的職場挑戰。 「從硬體、軟體、網路到時尚,跨越歐洲、台灣和中國,有些什麼樣的轉變和觀察呢?」 相對於過往強調在單一領域的垂直深耕,現在的職場也重視跨領域水平經營。「也許Cross-field對單一產業的了解不夠深,但跨領域的訓練能夠帶來結合技能、彈性和機緣的綜合能力。」然而跨領域不是隨興之所至,Christine強調「所有的決定都取決於自己的職涯規劃」,同時也透過不同領域、環境的洗禮,讓眼光更精準積極,「才能找到別人不覺得是機會的機會。」 在最難的地方做最難的事,妳也可以這樣帶團隊 當然一路往前衝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挑戰。 回想起來,最重大的挫敗不是在歐洲打天下,而是首次踏上中國時、帶領一個10多人業務團隊的經驗。那時團隊狀況非常不穩定,已經過了業績成長高速期,銷售一度停滯成長,還有著許多小圈圈,離職、fire都常發生,高峰期整個team只剩下4個人⋯⋯加上第一次來到和台灣文化相似又其實大有不同的中國,文化衝擊和管理團隊時的情緒壓力,讓即使充滿衝勁的Christine,也曾一度想要放棄。 這時她的「橋樑」特質,再次派上用場。 與其去「控制」團隊成員的行為,更有效的作法反而是去了解每個人的心理需求,才能夠激勵團隊專注在長期目標。既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就創造正向的小團隊,透過資深業務帶資淺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負擔起責任,也共享成就感,漸漸地拉回了團隊的向心力。 因為天性好奇,Christine總是喜歡知道別人在幹嘛,所以逐漸鍛鍊出從他人角度出發的「同理心」,也成為職場上凝聚人心的重要長處。 開始另一個挑戰之前,先理性分析自己的勝率 在海外轉了一圈,創業的想法開始在心裡萌芽。「會衝,也會看準時機,挑戰自己不會的事,但要先分析自己的勝率。」Christine觀察到現在市場上對天然、有機的需求,加上愛美的天性,決定回到台灣創立天然植萃品牌 IL愛兒,同時也引進國外有質感的獨立品牌,希望能夠創建出根植於美好生活和友善環境的保養品選品平台。 從在企業裡只要負責往前衝的專業經理人,變身成前後都要顧仔細的老闆,過往所受的各種領域訓練和累積的know-how,這時就全部都派上用場了。 這些年來心裡一直秉持著「做有意思的事、有貢獻的人」的初衷,創立了自有品牌,Christine也和有類似想法的好友們,在台灣開始了MentorMe計畫,透過經驗分享傳承,讓年輕世代鍛鍊出更大的格局和精實的邏輯思考。 對於台灣和中國的職場,有什麼樣的建議和分享呢? 關於「人」,Christine有著非常細膩又一針見血的觀察。中國年輕世代在面對浪潮時往往衝了再說,但這樣的積極有時也會體現在「踩底線」上,身為管理階層必須步步為營;相形之下,台灣的人文素養較為細膩,但有些不接地氣和太過老實,而缺乏了變通和換位思考的綜合能力。 「不用管別人,不斷地讓自己更強大就夠了;能夠把自己的潛力變成實體成果,才是專屬於妳的職場修煉。」 也推薦你看看 《專訪Eva|放下銀行玩募資!26歲不一樣的貝殼放大營運長》《獵頭S姐看職涯發展:偶然升遷來好快,竟來自這個下班的習慣!》《中國職場行規|十種微暗面,先做好心理準備!》 責任編輯:黃楸晴核稿編輯:呂宇真 ... 2019.03.29
職場 昏暗機車行一個月可能只賺1萬2...阿里巴巴財務講師教兒子的商業課:做生意失敗,都因為「不懂欠錢」! 給兒子的第一堂商業思維課:花更多的錢想出更賺錢的方案 # 當我們經營遇到困境時,先想想別人會怎麼做 # 適當的負債可以幫助我們打破經營困境 沒想到這麼努力兼具正道與孝道的嚴凱泰先生,54歲就離開了。人生,明天先到?還是意外先來?沒有人知道!只能好好珍惜每一天。 原本打算花幾年的時間,寫下我和兒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個案,希望透過一個個他親眼看過的真實個案,慢慢地為自己的兒子奠定一些商業思維(供需、價值、交換、佈局與生存等技能)。因為嚴先生突然的離世,加上現在有空,我就想趕快把它寫出來,希望日後對他有些幫助。 這些思維不一定能幫他變成大富大貴,但應該能幫他的未來創造更多可能性。 好了,今天來分享機車店老闆的故事。這幾個月為了接送哥哥上下學,天天往返台北桃園,父子倆一天多了2個小時獨處的men's hours,雖然多數時間的哥哥都是半夢半醒間⋯⋯ 每天路上我們都會經過一家機車店,連續看了3個月後,我問兒子:「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家機車店的老闆,每天和我們一樣,不到7點就營業開門了,但沒有開燈。」 晚上9點我們經過時,他還在營業,但店面只留了幾個昏暗的燈泡。 兒子回答:「對吼,真的欸。」然後他看了看那家店的對面,有另一家機車店燈火明亮,店面停了2台還在修理的車子。 我問:「你猜猜看,那家昏暗機車店的老闆這麼努力,一個月可以有多少收入?」 兒子答不出來。 我引導兒子思考:「你覺得他一天能接幾張修車的訂單(客人)?」 兒子回答說:「一天至少5個吧!」 我回:「不太可能吧!你想想,那種環境,你們年輕人會去那裡修機車嗎?」 兒子傻笑不語。 我猜,那家店一天可能不超過2個客人,因為店面環境實在是落後整個市場同業至少10年。除非是老客戶,或是爆胎推車推很久、一身大汗的路人剛好經過,要不然不會有任何新客戶。 我問:「你猜猜看,如果是這樣,這家店的老闆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兒子想了想:「應該有幾萬元吧。」 我說:「做生意要用腦用心去思考。」 剛才不是說,這家老闆一天可能只有2組客人,一個月爆肝不休息連續工作30天,共有30x2=60 個客人。一般的客人都是進來換機油、輪胎、煞車皮與大燈或方向燈燈泡這種簡單的維修,收費只有幾百元,毛利平均應該只有200元/客人。 我問:「哥哥請你算一下,這家老闆一個月可以賺多少錢?」 哥哥:「60組客人,每組只賺200元,6*2=12⋯⋯共1萬2000元。」兒子突然驚醒。「哇噻!居然比22K還要少!」 我說:「對啊,這麼認真卻賺不到錢養家活口,那一般機車店的老闆會怎麼做?」 兒子回應:「應該會開始裁員,先把修車的學徒開除,同時想辦法省錢。原本天天會清洗地板的水費省下來;電燈本來全開後來只開一半,然後換成燈泡,白天可能就不開燈⋯⋯」。然後他突然回神對我說:「難怪老闆白天不想開燈,晚上只留幾個燈泡。」 聽到兒子的回答,我內心很高興,於是順便分享我個人的看法: 當我們經營遇到困境時,先想想別人會怎麼做,然後告訴自己:「絕對不要這樣做。」 為什麼呢?因為群眾是盲目的。 大家都這樣做,你也跟著做,就沒有差異。沒有差異的做法,就無法帶你離開困境。 兒子問:「那該怎麼做?」 我說:「花更多的錢想出更賺錢的方案。」 兒子問:「怎麼可能!我就已經沒錢了,怎麼可能再花更多的錢?」 我回:「因為控制成本與費用,再怎麼厲害,最多只能控制到接近於零,因為成本與費用一定會大於零。」 成本控管過當,就會變成偷工減料的黑店,年輕人超聰明一下就傳開了。費用控管過當,就會變成一人公司與昏暗機車店。 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你覺得走得遠嗎? 兒子回應:「對哦,這樣好像走不遠,一樣會倒閉,而且到最後只會愈來愈慘。」 我說:「嗯。做生意哪有零負債的事,你至少有給進貨供應商的應付帳款、房租水電每月的應付費用、跟親友銀行借的應付款⋯⋯等等等,所以不要太害怕借錢做生意這件事。」 兒子回應:「對吼。原來開一家店要這麼多錢,原來做生意有那麼多負債。」 我回:「負債只要控制得好,好好善用它,幫我們帶來收入,那就是好的負債。加上,如果負債的風險在可控的範圍內,適當的負債可以幫助我們打破經營困境。」 兒子問:「怎麼可能?」 我回:「當然可能。」 例如:再向親友或銀行借50 萬元,做幾件事: 1. 舖設亮面的防水地面漆。(讓人家覺得你很專業。) 2. 把燈管全部換新。(明亮讓人想進來。) 3. 把所有工具定位在牆面上。(物有定位,讓人覺得更專業。) 4. 幫機油、輪胎、煞車皮搞一個DM,好好分析誰好誰壞,然後出2個方案:最便宜的,以及最有品質的,2種就好。讓客戶自己選,客戶會覺得你超有同理心,預算高低2種客戶你都能服務到。 5. 裝一組升高機,讓車子維修更方便。 6. 搞一個高腳咖啡桌,讓客戶喝杯咖啡等你維修。每個重要、要更換的零件放在另一張桌上,讓客戶自己決定要用DM上的那個方案(便宜的、有品質的)。 7. 遇到3年以上的老車,請你全部建議「便宜的」。然後跟客戶說:「車子比較舊了,不要亂花大錢換太好的零件,夠用就好。」然後你就會有口碑。 8. 搞一件看起來很厲害的夜市版賽車服,然後去學校附近找人繡上「OO機車專業維修機組人員」。 9. 弄一張A4材料清單,請客戶確認簽名後再收錢。 10. 買個5000元的高壓沖水機,在客戶離開時說:「我看你的車子有點灰,我幫你沖一下。」 11. 臨走時,給客戶一張集點卡,送全車打蠟或是其他勞力型的附加價值,反正老闆空等的時間很多。 就這樣,花更多的錢想出更賺錢的方案,這家店的生意應該就會起死回生;前提是老闆的維修技術要有一定的水平。 我問兒子這樣要花多少錢?他低頭細算: 1. 應該要5萬元 2. 應該只要1萬元 3. 應該只要1萬元以內 4. 不用錢,只要用心 5. 應該要花5萬元 6. 可能要花1萬元,因為還要有咖啡機 7. 不用錢,只要動動口 8. 2千元應該足夠 9. 不太需要錢 10. 5千元 11. 不用錢,只需要時間投入 這11項相加大約⋯⋯15萬元,就可能讓店家起死回生。 反應很快的兒子回問我:「看起來方向是對的,成功機率也很高,我應該也會去那裡修理機車了。但是,為什麼沒有人這樣做呢?為什麼大家都是把機車店愈開愈暗(不開燈)呢?」 我回:「因為跟著別人做比較容易,自己動腦很辛苦,所以每個行業大家都是copy 來copy去,久久才會出現一個厲害的高手,因為那位高手可能是少數有動腦經營自己事業的創業家。」 我問兒子:「還想創業嗎?」 他回:「欸⋯⋯看來很麻煩啊, 我再想想好了。」 哈哈哈。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黃楸晴 {DS_BOX_23978} ... 2019.03.08
生活 啤酒不是只能配熱炒!喝的「鳳梨酥」、鐵觀音釀酒...網友最愛的台灣10大精釀啤酒 臺灣人並不像歐美人,習慣餐餐配酒,通常有酒出現的場合,多半是熱炒、KTV等聚會場所,把酒一杯一杯拿來拚!不過,最近精釀啤酒的市場開始在台灣扎根茁壯,在地的品牌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什麼是精釀啤酒呢?「精釀啤酒」的是指「少量」、「獨立」、與「傳統」,精釀啤酒的總產量,每年不超過6百萬桶,因此口味獨特多元,是精釀啤酒的特色。 今天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就要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台灣網友最常討論的精釀啤酒品牌,有那些呢? No.10 恆春3000啤酒博物館 恆春3000啤酒博物館同時也是一間釀酒工廠,創辦人鍾文清用世界各地收集來的酒標拼成的蒙娜麗莎畫像,想將精釀文化帶進台灣。啤酒博物館推出的酒款,都取自當地地名,像是南灣、滿州、關山等,其中一款牡丹更是藥草口味,口感偏酸,相當清爽。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Kelly Chen(@yu_chieh_chen)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8 年 9月 月 6 日 上午 8:59 張貼 No.9 23號啤酒 23號啤酒的創辦人是來自紐約的Brett和聖地牙哥的Matt,雖是美式啤酒,但23號的命名方式卻超接地氣!酒標用國、民兩黨黨徽設計的酸啤酒「憂國、憂民」,諷刺只打卡不品酒的「文青不要喝IPA」,還有向勞工致敬的「22K IPA」,超幽默!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23 Brewing Co.(@23brewing_company)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8 年 1月 月 15 日 上午 5:17 張貼 No.8 禾餘麥酒 用一口酒感受土地的生命力!「禾餘麥酒」除了用台灣的的原物料釀酒,創辦人陳相全甚至復育大麥田,自己的原料自己種。除了「盈溢白玉」、「丹橘月光」、「硬紅春」3款清新口感的麥酒,還有水果風味的「晚崙西亞香丁」、用喝的鳳梨酥「金梨旺」。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禾餘麥酒(@alechemist.tw)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8 年 2月 月 16 日 下午 8:20 張貼 No.7 打狗啤酒 打狗啤酒選在高雄港口的小港區落地生根,是台灣第一個做國際出口的精釀啤酒品牌,期許成為亞洲精釀文化的代表。打狗啤酒有藍色瓶身的經典大麥艾爾生啤酒,澄色瓶身則是熱帶水果風味,黑色的則是具有咖啡巧克力香氣的黑啤酒,在許多超市和大賣場都有鋪貨,通路相當廣泛。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好事集(@hotaitsi2017)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1月 月 4 日 上午 6:22 張貼 No.6 吉姆老爹啤酒工場 「吉姆」和「老爹」這對父子檔創立的吉姆老爹,也是台灣第一家精釀啤酒觀光工廠。規劃完善、可以大方試喝的服務有不少部落客推薦。去年跟插畫家「麻糬爸愛亂畫」合作,推出白爛貓系列的酒標,小麥白啤酒蘭陽少女、熱帶水果風味的盛夏馬賽克、黑啤酒暗夜行者,都變得更加可愛!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riel Wang(@ariel1119)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1月 月 6 日 上午 1:19 張貼 No.5 蔡氏釀酒 位在草屯的「蔡氏釀酒精釀酒廠」,以英倫風為設計主題,將釀酒的過程用歐洲城堡的場景呈現,每個角落都讓遊客拍不停。才成立短短時間,就在去年參加英、德、日3個國家的啤酒大賞得到佳績,其中「蘇格蘭烈愛爾」更在柏林啤酒大賽拿下金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bar_yuriko(@bar_yuriko_098)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1月 月 1 日 下午 2:30 張貼 No.4 掌門精釀啤酒 掌門精釀的創辦人大有來頭,是研勤科技董事長簡良益,10年前他和共同創辦人周芳鉅到歐洲出差,意外愛上口感層次豐富的精釀啤酒,回台後蓋了啤酒廠。掌門最具特色的產品,是把威士忌中的泥煤風味帶進精釀啤酒中,推出「艾雷島的天空」、「泥煤狂熱」與「泥煤爵士」3款泥煤風味酒。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Ingo Lin(@ingo_lin)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2月 月 4 日 下午 6:11 張貼 No.3 SUNMAI金色三麥 金色三麥最出名的就是到餐廳必點的蜂蜜啤酒、琥珀啤酒,近年金色三麥更拓展精釀啤酒市場,推出「SUNMAI」品牌,讓消費者在便利商店、超市就能買得到。像是「硬蕊覆盆莓」、「雷鬼IPA」、司陶特「瞪鞋咖啡」等,以音樂風格命名加上具有設計感的酒標,吸引不同客群。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Beer Whisky(@brw.sg)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3月 月 1 日 下午 11:58 張貼 No.2 啤酒頭釀造 啤酒頭最有名的就是「24節氣」,看到一整排繁體字寫著農民曆上才會出現的小寒、立夏,是由內而外的台灣風情。創辦人宋培弘受訪時也曾介紹,節氣不是個名稱而已,該如何透過精釀啤酒傳達台灣文化的內涵?像是「清明」,就與東方的習慣燒艾草結合,製成艾草風味的德國煙燻啤酒。另外「立秋」、「立冬」則是將東方美人茶、鐵觀音茶釀酒,拿下不少國際大獎。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啤酒頭釀造 Taiwan Head Brewers(@taiwan_head_brewers)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2月 月 20 日 上午 1:27 張貼 No.1 臺虎精釀 以精釀啤酒吧「啜飲室」打開知名度的臺虎精釀,才短短成立4年多,就有許多品牌願意跨界合作,像是星巴客、厭世動物園。臺虎精釀的聲量會如此高,就是因為去年他們和7-11合作,推出「金香茶啤酒」,簡約色塊描繪阿里山茶園的美麗瓶身,讓許多網美瘋搶打卡! 臺虎的酒標充滿特色,去年的「愛無標籤」啤酒更用「圖片無法顯示」設計,要傳達「選擇一瓶好酒不該被包裝影響!」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immyLai(@gaberillai)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3月 月 2 日 上午 9:00 張貼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18年02月27日至2019年02月26日,共一年。 系統觀測上萬個網站頻道,包括新聞頻道、Facebook、PTT及各大討論區、部落格等,針對討論『台灣在地精釀啤酒』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分析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本文獲《DailyView網路溫度計》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林舫如核稿編輯:呂宇真 ... 2019.03.08
職場 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不會溝通的人!世界領導大師傳授3個關鍵問句,掌握成功祕訣 你在「人的事業」中,提供了什麼? 幾年前,我在杜拜的一場國際會議中演講,會議是由納比.薩拉(Nabi Saleh)所創辦的公司贊助。納比是咖啡和茶的專家,1974年開始他的事業,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茶園及咖啡園合作,幫助他們行銷和加工。自那之後他就一直活躍於該產業中,尤其是在澳洲。 1995年,他到美國參觀一間名為高樂雅(Gloria Jean's)的咖啡連鎖店,那是由高樂雅.金.科維多(Gloria Jean Kvetko)在芝加哥開創的咖啡店。納比和他的商業夥伴彼得.艾爾文(Peter Irvine)對這間店評價很高,並且取得在澳洲開分店的權利。1996年時,他們在雪梨開了兩間高樂雅,但是生意卻很不理想。 他們觀察顧客來尋求答案,沒多久,他們就找到原因了。納比說:「我們的店是根據美國模式在經營,完全不符合澳洲風格。大家喜歡這個咖啡,也很愛這裡的產品,但是他們會問:『座位在哪裡?食物在哪裡?』因為這間店是採用外帶的概念。我們知道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這個合作撐不了多久,所以我們開始重新規畫。」 他們花了將近兩年時間調整經營模式,不斷地修正改進,直到他們能與顧客連結。到了這時,納比和彼得才開始展店,不到10年,他們已經開了超過300家分店。發展到2005年,他們買下高樂雅咖啡在全球展店的權利,把事業版圖擴展到美國和澳洲以外的國家。如今,高樂雅在全球15個國家裡,有超過470間店。 儘管事業成功,納比對所有事物仍維持著洞察力。我們在國際會議中碰面時,他告訴我:「我們不是在咖啡產業中、為人們提供服務,而是在人的事業中、提供咖啡。」 納比給所有在服務業的人以下建議:「你必須要有一顆服務的心,對於你接觸到的客人,必須準備好滿足他們的需求。任何時候都要考量顧客想要什麼,而不是我想要什麼,也不是彼得想要什麼,是那些付錢的客人讓我們能夠繼續經營。」 換句話說,你必須謹記所有的事都與他人有關,這才是成功的祕訣。 與人連結,人們會問你的3個問題 人們在與他人溝通時的最大障礙,通常就是不理解注意力必須放在別人身上。這關乎態度是否正確,但是只有這樣還不夠,你必須能夠傳達出那種無私的態度。 要怎麼做呢?我認為,首先要能回答出以下3個問題。這些是人們在與人互動時總會問自己的疑問,無論對象是客戶、顧客、訪客、聽眾、朋友、同事還是員工。 1.你在乎我嗎? 回想一下你這輩子跟人相處時的美好經驗。確實停下手邊的事思考一下,試著回想3至4個這樣的經驗,這些經驗有什麼共同點?我敢說經驗中的那些人一定是真心在乎你的!互相關心會在人與人之間建立連結。是否有些朋友或家人,是你單純就想跟他們共度時光? 這種渴望來自你與他們的連結。美妙的是,你可以把關心他人的能力擴展到你的個人社交圈以外。如果你可以學會關心他人,你就能與他們連結,你可以幫助他們,而且讓你和他們的生活都變得更好。這跟你的職業是什麼無關,看看以下來自各種行業中成功人士的引言: 商業界:「如果你心中暗自認為對方什麼也不是的話,就不可能讓他在你面前感到自己很重要。」—雷斯.吉卜林(Les Giblin),全美年度最佳銷售員與最受歡迎講者 政治界:「如果你想讓一個人支持你的理想,首先要說服他你是他真摯的朋友。」—林肯,第十六任美國總統 娛樂界:「有些歌手希望聽眾愛他們,我則愛聽眾。」—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傳奇性的義大利歌劇男高音 神職界:「我發表演說,是因為我愛人們,想要幫助他們。」—諾曼.文生.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牧師與作家 2.你可以幫助我嗎? 有天晚上,湯姆.阿靈頓(Tom Arington)和我共進晚餐,我問了他一些關於他事業成功的問題。湯姆是獨立製藥公司Prasco的創辦人與執行長,他告訴我,他的成功來自於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問的一個問題:「我可以幫你嗎?」藉由幫助他人,他也幫了自己。 湯姆說:「無論何時,只要人們有心想做得更好,而我可以的話,我就會幫助他們。我發現,隨著我將他人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時,他們也會讓我提升。」 銷售業界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沒有人想被推銷,但每個人都想被幫助。與人連結的成功者總是記得,其他人常會自問:「這個人可以幫我嗎?」他們回答這個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專注於他們自己能提供他人什麼好處。 3.我可以信任你嗎? 你買過車嗎?如果有,經驗如何呢?對許多人來說,這個經驗都很糟糕,因為他們不信任那個試圖要賣車給他們的人。這個產業中有不少業者似乎會讓顧客感到不安、懷疑和猜忌。在任何企業中,信任都極為重要。事實上,它對生命本身也至關重要。作家與講者傑佛瑞.基特瑪(Jeffrey Gitomer)告訴我,信任甚至比愛更重要! 如果你買過車,從你走進汽車展售區的那一刻起,無論你有沒有意識到,當你看著銷售人員時,內心會自問本章所提出的三個關鍵問題: 1.你在乎我嗎?2.你可以幫助我嗎?3.我可以信任你嗎? 在不好的購車經驗中,對於這3個問題,你很可能無法全都回答「是」,甚至可能連一個「是」都回答不了!結果就是,你沒辦法與相關的人產生連結。 頂尖溝通者懂得:「如果我是你……」 人們採取行動,都是為了自己的原因,不是為了你或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設身處地試著從他們的觀點去看事情,如果我們不這麼做,只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而已。 幾年前,我和我的經紀人席利.葉茲(Sealy Yates),以及團隊中幾位重要的成員,一起到紐約出差幾天,拜訪全美最頂尖的幾間出版社。我們的目標是拿到下一本新書合約。在與出版社會談前,我們花了大把時間討論,對於我們要拜訪的高階主管來說,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席利簡要地告訴我們出版的現狀,並提出對個別出版社的見解。團隊中的一位成員,則提出從我們公司的觀點來看,他認為哪些要點必須注意。我們每個人都提出問題並尋找解答,希望能預先做好萬全的準備。 在第一場會議的前一晚,我獨自待在旅館房間裡,為隔天的會面做心理準備。我不斷問自己:如果我是跟作者面談的出版社,會想知道什麼?如果我處在他們的位置,我會問約翰.麥斯威爾什麼問題?我相信,如果我能回答這些問題,就很有機會與他們連結並且拿到很好的合約。 我腦中有很多想法,但我不斷回到一個問題上:「你還想再寫幾本書?」我相信這就是關鍵,所以花了兩個小時時間在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寫下未來幾年,自己還想要寫的書籍清單。隨著清單愈來愈長,我對隔天會面的興奮與期待感也逐漸攀升。 第二天早上,當我們與第一間出版社洽談時,果不其然,在討論可能的合約不到幾分鐘,一位主管問我:「約翰,你已經寫了30本書了,你還想要再寫幾本呢?」 帶著滿腔熱情,我跟他們分享想法,以及我已知接下來想寫的十本書書名。我想當時房間裡有些人可能很驚訝我居然能這麼快答覆,而且對那些主題如此熱情。隨著我熱烈地分享這些主題時,他們也跟著興奮起來,每個人都在寫筆記和問問題。而且我可以從他們的反應中,看出哪些主題最讓他們雀躍。我們達成連結了!我所做的,只不過是花了一些時間從出版社的角度思考,並研究什麼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如果你願意跳脫自己的立場,去考量他人,並試著了解他們是誰、他們想要什麼,那麼你就可以與他們連結。如果你真的想要幫助別人,連結會變得更自然,不會那麼機械化。這時就會從只是去做一件事,進而成為你這個人真正的一部分。如果你願意學習如何連結,你會十分驚喜那些為你敞開的大門,以及你可以合作的對象。你所要做的,就只有不斷地提醒自己,連結的關鍵全在他人身上。 摘自《與人連結》☛ 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23977} 責任編輯:林舫如核稿編輯:洪婉恬 ... 2019.03.08
財經 全球首個破億 IG 品牌帳戶-《國家地理》背後社群經營策略 Photo Credit: National Geographic IG成為時下社群行銷必爭之地,先前在IG上熱門的蛋照至今獲得5310萬個讚突破世界紀錄,而近日全球IG又誕生一項全新紀錄,來自美國的《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所經營的IG帳號@NatGeo,成為首個全球追蹤人數突破一億的品牌帳號。 雜誌轉型 社群經營策略:真性情的作品 《國家地理》至今共發佈19,537貼文,對於背後有龐大專業攝影師的他們來說,要照出海量攝影作品並非難事,不過以一間老牌雜誌來說,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用人數突破一億這件事,證明自己逐漸走向社群轉型成功之路。 自從1889年首次在《國家地理》雜誌發表照片以來, 這4年間他們積極把雜誌載體藉由網路轉移到社群工具上,並且讓攝影師與使用者之間產生更多連結,也讓《國家地理》的品牌觸及到全球更多用戶。 《國家地理》IG背後經營策略是直接讓130多位攝影師共同維護帳戶,讓他們能隨時隨地直接將影像發在動態牆或是限時動態中,公司認為這種幾乎面對面的即時管理,能讓品牌帳號打造與眾不同的真實性。 《國家地理》雜誌雖然為傳統媒體出身,然而從背後攝影師共同經營起的帳戶卻跳脫以往雜誌的工作型式,其中一位攝影師Aaron Huey接受外媒《Adweek》採訪時表就說,過去雜誌出刊受到篇幅限制,且可能需要花上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拍到8張至12張雜誌規格的圖片,但同樣的時間花在IG上,花上同樣的時間也許可以說30-50個不同故事,可以傳遞的內容不再受雜誌格式所限制。 限時動態出現 顛覆拍攝習慣 除了動態牆單張、多張發布,IG限時動態的出現也是一項顛覆雜誌攝影師拍攝習慣的新產物。對他們來說,過去每張照片需要費盡千辛萬苦構圖、取景、對焦、調色最終才能刊登雜誌上,但現在要在看到畫面當下立即分享圖文又是一項新挑戰。不過久而久之,幕後經營的攝影師們逐漸將限時動態視為長篇雜誌上作品執行中,一種探索鏡頭的過程。只需要按下介面快門簡單介紹拍攝情境、加入當下心情短句或是簡單自然小知識, 或是探索大自然的實錄過程,就能成為IG上一則有趣又動人的故事內容。 《國家地理》攝影師在限時動態上的拍攝實錄 除了自然觸及,在《國家地理》IG 與品牌合作亦有不少成功案例,根據《國家地理》統計,與前年相比,2018年社群廣告收入成長了80%,即便在文字中無法直接置入品牌主連結,但是得力於帳號難能可貴的真實、貼近自然,吸引大眾願意閱讀圖像背後的故事,引起更多共鳴,像是三星S9+拍攝的向日葵花田與樂高極地探險系列的意象照,都是透過真摯、有溫度的文案成功協助廣告主傳達品牌精神。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Photo by Cory Richards @coryrichards #sponsored by @lego Climbing mountains is a puzzle…it’s stacking piece upon piece, each one offering a sliver of vertical real estate. While it’s often seen as ‘extreme’ or ‘crazy’, it’s actually an incredibly thoughtful process requiring unique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a meticulous nature. The alternative to getting everything right is at best, failure. Every piece of the puzzle manifests as a decision that is informed by the terrain below you and will dictate how the mountain above unfolds. @mikelibecki inches upward during a first ascent in Queen Maud Land, Antarctica, laying down another piece of the puzzle. To help develop the explorers of tomorrow, LEGO City Arctic @lego is working with Nat Geo explorer Mike Libecki to inspire kids’ creativity and problem-solving. Join the LEGO Arctic Expedition! National Geographic(@natgeo)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8 年 10月 月 3 日 下午 12:24 張貼 慶祝IG粉絲破億,《國家地理》還發起募集活動讓粉絲們分享自己喜愛的《國家地理》照片,@NatGeo Instagram帳號上推出24小時比賽,邀請大家使用#NatGeo100contest 分享圖片在自己的動態牆上。官方除了在限時動態上投票,最終評審團也依照拍攝品質、創意、自我展現當作標準進行評分,入選者將獲得價值超過10,000美元東非坦尚尼亞野生動物園拍攝之旅,此次hashtag#NatGeo100contest已累積超過10萬則貼文,再次將品牌IG擴散到更多角落。 慶祝粉絲破億的#NatGeo100contest 社群活動 本文獲「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授權轉載,原文:全球首個破億 IG 品牌帳戶-《國家地理》背後社群經營策略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洪婉恬 ... 2019.03.05
職場 整理不只是做家事,更是人生哲學!從斷捨離、無印良品極簡風,解析紅遍美國的日本收納文化 線上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推出實境影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造成轟動,這部以日本整理專家「近藤麻理惠」為中心,用「怦然心動」(Spark Joy)為準則,讓近藤到不同的家庭施展「整理魔法」,衝擊了歐美的生活文化。和影集同名的書籍於2011年時便發售了,也被譯為中文版引進台灣,因此對台灣人而言並不陌生。那麼回溯到日本本身,「收納」與「整理」的概念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在過去,「擁有物品」被認為是家境富裕的證明,裝飾擺設越多,越顯得氣派,但經過了高度消費時代的1980年代,同樣狹窄的居住空間被堆放進超量的物品,伴隨而來的便是「收納」問題了,兼具著「整頓」(更有條理地展現)與「展示」(秀出收藏品)概念的「可見式收納」遂成為風潮。 比如說現在也十分人氣的「無印良品」極簡透明風格,就是一項經典例子,室內設計顧問近藤典子也因為在報章雜誌與電視節目上分享「最大限度的收納技巧」,被視為收納女王始祖。而能讓狹窄空間更被善用的窄型櫃、放置於櫥櫃上可供分門別類的收納籃,以及可掛上掛鉤的吸盤橫桿等收納型家俱、雜貨都相當受歡迎,花小錢就能發揮聰明功效的「百円商店」,亦成為日常生活的小幫手。 日本經過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泡沫經濟」後,人們對於「擁有」的概念與消費行為產生新的理解與態度,居住環境是固定的,收納終究會到達極限(無法「超出」空間)。2000年,作家辰巳渚著書《「捨棄!」技術》(「捨てる!」技術),指出愛惜、珍視物品的生活態度從日本人的美德變成「惡習」,不能一昧仰賴「收納」,必須學會「捨棄」的技巧。這項概念的提出,被認為是「整理風潮」的開端,書籍更是賣出超過120萬本。 2009年,雜物管理諮詢師(Clutter Consultant)山下英子提倡「斷捨離」的概念──「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東西、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把生活習慣導向更簡單、純粹、穩定的狀態,不只是整理居家環境,也延伸到待人處事上,為心靈與人際關係做出一番整頓的亦大有人在。 新式整理術《斷捨離》一書累計了超過300萬本銷量,甚至在2010年被提名為該年度的新語・流行語大賞。同樣作為整理專家的近藤麻理惠,則在2011年1月時出版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人生がときめく片づけの魔法)。 改變習慣很困難,選擇放手與丟棄也往往令人不捨,哪怕知道這些習慣與放棄是為了朝更好的方向前進,因此很會說故事的近藤麻理惠,便提出了「怦然心動」的概念,日文原文為「ときめき」,英文則譯作「Spark Joy」,拿起一項物品,如果讓人感到「心動」,就可以留下來,若是不(再)感到心動的東西,就說聲感謝然後道別。 決定要丟棄什麼總是很困難,但近藤提供大家轉換視角,思考「什麼東西必須留下」,同時又提供許多可以立刻實行的整理秘方,感恩地、怦然心動地執行樂觀式的「斷、捨、離」,也讓她又掀起一場整理風潮。風潮橫越了太平洋,2015 年時,近藤麻理惠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2019年於Netflix推出的實境影集,又讓更多人感受到「KONMARI」(「近」藤「麻理」惠的日語發音)的魅力與整理術的迷人。 無論「收納」或「整理」,過去一直被歸類於「家事」項目,場景也大多侷限於居住空間。不過,2012年時所出版的《TOYOTA的收拾力》(トヨタの片付け)一書,則是整理曾任職於TOYOTA員工的經驗分享,提出如何透過生產管理流程中重要的「5S」:整理(せいり,seiri)、整頓(せいとん,seiton)、清掃(せいそう,seisou)、清潔(せいけつ,seiketsu)、躾(しつけ,shitsuke,意指「教養」),更聰明且有效率地處理工作。透過「整理」,將工作場所必要與不必要的東西區分出來,留下必需品後,經過「整頓」,便能讓它們被分門別類於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而「清掃」可以確保環境一目瞭然,維持「清潔」的環境能更有利於標準化作業,也預防意外與異常發生,落實上述的4項S則需要自律的「素質」。這套流程,也成為將收拾與整理力運用到職場上的一項實例。 在日本有這麼多便宜又好用的收納小物,精緻雜貨、文創商品又這麼好買,要抗拒這些精巧細緻的誘惑度過極簡生活,對筆者而言實在很困難。不過,筆者所任職的職場中,也曾有過同事因桌子太亂,而被上司貼了便利貼「提醒」整理的重要性,跳脫出屬於自己的私密居家空間,「整理術」的重要性仍是蔓延在許多角落,得要好好學習實踐之呢。 *本文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原文:【日本想想】東京OL筆記之「收納整理」篇:近藤麻理惠與怦然心動的整理藝術... 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