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台企的日本進擊之路:解密科絡達、來毅數位與台灣奈微光的攻日策略 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日本,不僅擁有深厚的製造技術,並擁有 1.24 億人口的內需市場龐大,磁吸大批台企赴日發展... 2025.03.06
減碳ESG 碳費很焦慮、降低競爭力?錯!拖晚、低收,台企才會流失競爭力 環境部已在三月份啟動碳費費率審議會的討論,然而在第二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召開時,產業界提出數項擔憂,包括:物價上漲、碳費制度應與國際接軌,避免被其他國家重複課徵,以及碳費是否會削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等。 本文旨在提出一些觀點,以幫助企業緩解碳費課徵所帶來的焦慮。 物價上漲造成通膨?歐美案例證實影響不大 關於物價上漲問題,過去許多研究已經指出,碳定價的實施並不會導致通膨危機。如國際商會指出,碳定價的實施對於通貨膨脹的影響有限,因碳價的收取會降低對高碳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並增加對低碳能源的需求,進而減少通貨膨脹的影響。 以歐洲及加拿大的碳稅案例為例,高額碳稅並未帶來通貨膨脹,反而產生通貨緊縮現象。除此之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針對歐元區碳定價與通膨研究也同樣指出,碳定價的實施對於歐元區的通膨並未產生重大影響,即便有影響也僅是短期的。 根據IMF估算,在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碳價從40歐元漲到150歐元的情況下,其帶來的通膨影響也僅為0.2~0.4%,影響有限。 不針對碳排放收費,將來極端氣候加劇還是會通膨 全球最大的工商組織——國際商會(ICC),也在去年指出,如果不採取行動,將付出更高的代價來調適和減輕氣候危機所帶來的影響,甚至可能引發氣候相關的通貨膨脹。 換言之,在不遏止溫室氣體排放速度的情況下,頻繁的極端氣候災害事件將嚴重地影響供給和需求,進而引發各界所擔憂的通膨問題。(你可能還想知道:童子賢:快樂做產品的日子回不去了⋯全球告別低成本時代!) 大家擔心台灣碳費沒法跟國際接軌,其實根據歐盟CBAM規定,企業已在產品製造國付過碳費,是可以減免CBAM憑證費用的。只是,目前歐盟CBAM尚處於試行階段,後續抵減細節仍有待政府跟歐盟進行協商。 台版CBAM建置時機未到?費率先提高更緊迫 碳關稅的實施目的為防止碳洩漏,並逐步汰除給予企業的補貼,如英國、日本及皆計畫實施碳關稅,但碳關稅開徵的前提在於,碳費必須要先開徵,並且在費率高到一定程度時,有碳洩漏風險存在時,才有必要建立CBAM。 以日本而言,作為亞洲最早收取碳稅的國家,早在2012年便開始針對化石燃料排放進行課稅,並計劃於2028年開始向化石燃料進口商徵收化石燃料費用。韓國同樣如此,早在2015年便開始實施碳排放交易,近期才開始研擬CBAM的建立。 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而言,儘早收取碳費才有助於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並將資金留在台灣以進行綠色技術發展。 台版CBAM的實施,其目的應為逐步取消對於碳洩漏風險高產業的補貼,而非成為延遲碳費徵收的藉口。惟現行法案並不足以推動台版CBAM,政府也應盡快建立相關制度以利推動。然這並不影響碳費的推動進程,現階段除了碳費之外,亦有其他配套措施幫助業者面對公平競爭的問題。 另外,產業還擔心,課徵碳費,會影響營收,降低競爭力。 但其實,實施碳定價政策的主要目的除了讓排放者承擔責任外,也有助於逐步降低清潔技術和再生能源的相對價格,促使企業投入更多資金於綠色技術的開發以及提升能源效率,進而提高生產力。 課碳費降低競爭力?韓國、瑞典鋼鐵商早轉型投資綠色鋼鐵 在全世界都在追求減碳的背景下,不難想像低碳技術的競爭優勢將逐漸提高。而國際上也已經有不少重工業設有2030年前商業化淨零製程的目標,如韓國鋼鐵商Posco投資約930億美元於清潔技術的提升,包括氫能煉鋼,並計劃在2030年啟動綠色鋼鐵的生產;而瑞典SSAB亦然,致力於開發無碳排放的鋼材,預計在2030年時,生產的鋼材將不再使用化石燃料。 唯有儘早開始投資相關技術,取得先行者優勢,企業才能不被淘汰。若越晚開始行動,企業在碳排的成本勢必越來越高,更無助於轉型。若延宕碳費收取期程,不僅無助於企業維持其競爭力,更會導致台灣困在褐色經濟思維中,阻礙淨零轉型。 除了碳費之外,其餘配套措施也至關重要。如企業得以申請自主減量計畫並達指定目標,則可以獲得優惠費率。 但優惠費率的目的在於鼓勵企業加大力度減碳,而非幫助企業降低排碳成本。換言之,欲獲得優惠費率之企業需要比其他企業提前加大投資、加深減碳作為,對於氣候目標之承諾更具雄心。 依現行規定,若企業未能達成指定目標,需補繳差額費率。若再依指定目標達成度給予不同優惠,使未能達到目標之企業能可以享有優惠費率,並不符合政策原先設定之目的;且企業一方面因為減碳,本身便可以減少碳費負擔;另一方面,目標年限已經延長至2030年,已有足夠時間因應,不應再為其提供優惠,為企業大開後門。 而針對廠商先期所投入之自願減量行為,相關法律已針對自願減量行為給予誘因,包括核發減量額度供企業用於抵減碳費。且企業減量本身便已減少碳費支出,進而也減輕其財務負擔。 綜上所述,碳費徵收不僅是必要的,也是急迫的。課徵碳費不僅有助於台灣社會邁向淨零轉型,也有益於提升台灣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且唯有高碳費費率才有辦法推動高碳排者積極減碳,承擔排放者責任,並與國際接軌。 參考文獻: ICC 2023. Carbon pricing and inflation: a dilemma? IMF 2024. Carbon Prices and Inflation in the Euro Area. SSAB n.d.. Fossil freedom is just around the corner! Yermolenko, H. 2023. POSCO to launch the production of green steel by 2030. GMK Center. 核稿編輯:管婺媛 責任編輯:張薰云 ... 2024.04.12
焦點 4張圖打動賴清德、3年訪上萬台企 超級顧問劉鏡清掌國發會 過去的劉鏡清,身形圓潤,吃喝不忌口,疫情期間某天,他買了一台智慧體重計,發現自己與妻子的身體年齡,居然差了二十歲... 2024.04.25
焦點 五成台企拿AI寫文案,還能怎麼用?AI大師:自己的痛苦自己說 台灣企業在AI應用上有什麼更好的空間呢?商周針對台灣企業應用AI的近況做「台灣企業AI應用大調查」,並邀請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KPMG安侯建業數位長賴偉晏、AI大聯盟會長吳漢章就這份報告,並結合其在企業現場的第一手觀察,給出三個觀點。 觀點一》先從有感小事著手!別急著想新商模,拚營運效率更優先 調查發現,65.5%企業已將AI工具導入部分部門,其中,應用AI在行銷、廣告、公關為大宗,達52.3%,客服端比率則相對較低,為約29%。這應與台灣產業結構,以製造業為主體有較高關係,但簡立峰計算,光是一通客服電話,若導入AI可省下30秒的服務時間,是非常顯著的成本節約成果,是企業主可加強投資的部分。 圖表製作者:陳書榕 簡立峰也點出,就調查結果與現狀來看,組織該做的是以優化內部營運效率為優先,再想產品優化或翻轉商模的問題。 目前,台灣在客服應用上,表現相對較好的產業,以電信、金融業為主。當然,賴偉晏也提醒客服端導入AI,還是需要有營業人員監控,以免出現失控的品牌信譽危機。 例如今年一月,歐洲跨國物流公司DPD導入的AI客服機器人,在與客戶的問答中回覆不雅字眼,對話內容被截圖分享至社群媒體,創下百萬次點閱,引爆一場公關危機。最終DPD對外宣布,暫時停用人工智慧對話機器人。 觀點二》自己的問題自己提AI轉型只靠IT?不!你也得學下指令 調查也顯示,約62%公司認為,阻擋大家發展AI的關鍵在於數據無法整合,例如從未保留完整資料,必須重新蒐集或資料太多,不知道該如何分類與應用。但要整理哪些資料?要拿這些資料解決什麼問題?這些問題就會阻礙AI導入的進程。 簡立峰說,有別於數位轉型,多數倚賴IT部門,AI轉型更應以各別部門或領域專家為核心,與IT協作,讓使用部門也是調校部門,自己提出問題,並訓練與下指令給AI,才能真正解決部門痛點。 這是很大的改變。我們若想訓練AI幫我們工作,那真的只有曾做過這些工作的高手,才能把隱藏在公司內部的知識,好好整理出來,再輸出給AI,也唯有行內高手,才能判別哪些知識要全部倒出來、哪些資料不能,可能會有外洩的風險。 觀點三》期待管理是必修課驗證績效前,讓「小贏」持續發生 賴偉晏舉例,曾有位財務長坦言,當老闆要求他研究「AI在財務部門裡的應用方式」時,他的第一個念頭是——老闆要裁員了。 「當你不知道AI能怎麼做,就很容易把命題給走偏了。」賴偉晏形容,「現在我們就像原始人,看到火會怕被燒傷,但其實你應該可以拿來烤肉,」這個論述對應到企業內部,做為管理者對AI新商業的想像力,應該要有把握導入後,部門會增加20個員工,而不是只剩下5個人。 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也強調,「我們從來不認為AI會取代你,反而是會讓你進化成2.0版本。」 但在這個結果成真前,AI專案的管理者最怕AI短時間內無法驗證績效,怎麼管理最上層領導者的期待? 「經理人在轉型階段最大的關卡就是期待管理,」賴偉晏說明,要說服領導者持續投入資源,得把握有感的小事持續發生,讓小贏出現,再來就是定調,這場AI導入的成果會如何提升部門的價值與成績。 吳漢章則認為,AI落地應用,現階段或可視為一場資源戰,夠資本、有人才的企業,能夠買進對應系統,且有大量人才能夠快速試錯是主因。 但這個優勢不會保障未來,AI只是手段,整個團隊對這工具是否有足夠認知與想像力,才是後續能否轉骨的關鍵。 ... 2024.04.25
財經 105萬就能到日本開新創、做生意!東京科技展直擊》台企赴日五要訣 歸納出企業出海日本的五個提醒: 要訣一》別執著做敏捷開發 日本營收占總營收四三%、協助朝日電視台等企業導入串流... 2024.05.30
減碳ESG 「還在溫水煮青蛙!」學者痛批政府政策遲緩 正拖累台企轉型腳步 全球邁向淨零碳排,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尤其關鍵,但根據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合作的調查卻發現,台灣上市企業在減碳作為上表現不錯,但大企業的供應鏈——中小企業,卻出現「永續斷鏈」危機!主因,就出在政策引導力不足! 台大風險中心公開獨家分析 台灣有157萬家中小企業,其中有16萬間製造業。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認為,這16萬製造業肩負著全球供應鏈中重要的角色,他們的碳排放量,就是跨國企業的範疇三碳排*註1。「若不進行供應鏈的輔導與盤查,就會影響到品牌方的碳含量,」周桂田表示。 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合作執行的2023年碳競爭力調查,從382間上市企業,回收了194份問卷。同時,台大風險中心也調查了,資本額1億元以上的中小企業體對TCFD認知的程度,共抽樣調查900間企業。 TCFD(Task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氣候相關財務風險揭露)是一種財務報告框架,可幫助企業評估應對氣候變遷時,可能遇到的狀況並進行風險管理。簡而言之,對TCFD有所認知、甚至執行,可提升企業的氣候治理能力。周主任觀察兩份報告發現,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呈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出現認知「斷鏈」 商周所調查的上市企業中,包含了台灣前30大的製造業,他們包辦了全台碳排放量的4成3,可說是排碳大戶。這30家中有28家都已經撰寫了TCFD報告。 然而,在台大風險中心的調查卻顯示,資本額20億元以上的企業中,知道TCFD的只有65%,資本額5億元以上的企業中,聽過TCFD的掉到52%,1億元以上的企業更只剩下23%,已經不到20億元組的一半。 台大風險中心分析調查結果,發現中小企業對TCFD的認知與大企業有明顯差距。來源:台大風險中心提供簡報。 「這是一個重要的警訊,」周桂田表示,這顯示出台灣企業對TCFD的認知出現嚴重落差。大企業或說有國際貿易需求的企業,因應國際法遵需求與供應鏈減排壓力,必須執行溫室氣體盤查、必須寫TCFD報告;然而中小企業卻還沒認知到氣候風險,遑論於對應。 此外,在企業對旗下供應鏈碳盤查部分,商周碳競爭力調查顯示,以電子業近7成為最高,其次是高碳排製造業、佔5成,而金融業中,會對投融資組合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盤點的比例則只有7成5。...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