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除了老師的肉身,這社會還有沒有更堅固的盾牌保護孩子? ▌本文作者蔡政霖,教育第一線輔導老師,專長是遊戲治療、親子遊戲、兒童生涯發展教育。 看著被害學生的老師細數著孩子的笑容、認真學習的模樣,與無限可能的未來,這一切都如此令人鼻酸。身處第一線教育現場的我,也聽到許多身邊的同事們難過的說,「如果自己就在事發現場,一定會想辦法保護他。」這是我們身為老師的天職,也是我們的使命。 但,除了讓教師們肉身擋刀,這個社會能不能給我們足夠的盾來保護孩子? 面對這次令人悲痛的事件,從教育人員的角度出發,我們也看到偏差行為的處遇機制*,光是在學校端就極具挑戰。特別是此刻,除了第一線的教育人員壓力更大外,教育現場要如何避免及預防這樣的憾事發生,必須被提出來好好檢視。 編按:處遇(Treatment),有治療的意思。是指對於受刑人所安排的各項矯正措施,藉由多樣化的矯正措施改正受刑人的犯罪價值觀。 1.學務人員校安防範的窒礙難行 這次的憾事,受害者被不應出現在學校的器物所傷。基於保護校內學生安全的角度,禁止學生攜帶違禁品到校,本來就是教育機構可以有的權責。 然而,現在教育部規定,要檢查學生攜帶的物品,必須要「有相當理由及證據足以認為特定學生涉嫌犯罪或攜帶違禁物品」,同時也要有「二位以上之學生家長會代表陪同」,還要「全程錄影」。 雖然是基於保障學生權益的考量,實際上卻會讓學務人員執行困難,或一不小心,就會被扭曲為偏見或霸凌,動輒得咎。 因此,針對經評估後的特定情況、受保護管束的學生,在制度上是否可以有特別的執行空間,讓學務單位能有效執行防範的責任,同時也能保障校內其他學生安全,這點需要討論。 2.家長承擔輔導管教責任的強制性 「孩子無法選擇自己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只能在這樣的不利環境中,自己想辦法長大」 兒少的偏差行為,其實深受他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的社會環境影響。 我長期在學校輔導工作現場,見過許多高風險家庭的家長,因為種種因素,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感到無能為力,甚至非常自責。 因此,我的意思不是一味的苛責家長,或把責任丟給家長,而是希望至少能與家長合作、對話、共同執行策略。但如果家長連學校提供的協助、對話的機會都拒絕,改變的確很難發生。 3.維護學校穩定的輔導人力 大眾對於犯案學生的憤怒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藏在這些激昂情緒背後的,其實都是期待社會能夠更好、更安全的想望。 跳脫這次事件,綜觀我所有看過的改過自新的更生人訪談,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要讓偏差行為的人們回歸正途,跟這個社會保有正向的連結,特別是正向的人際連結,是關鍵的要素。」 面對特殊議題的學生,學校的輔導教師,是目前校園三級輔導制度中,能深耕學校脈絡、持續出現在孩子日常中,並與學生維持社會連結的安全網;同時,也是目前學校端最多的一線輔導關鍵角色。 然而,許多輔導老師除了提供專業服務外,還可能要肩負許多行政上的業務,以及宣導活動。雖然每一項活動都有其輔導價值,但實際上配置的人力數量與負擔量,仍需再作調整。 最後,在「教育輔導先行,司法後盾」這句話的背後,不應將兩者視為一分為二的兩個系統。後端的司法層面,是否能有機會給予前端的一線人員更多的支援與幫忙,可能也是未來解決現場困境的方向之一。 沒有人希望憾事發生,對於一線教育輔導人員的我們來說,當有足夠的後盾時,我們一定是竭盡所能的保護每一個孩子,同時也懷抱希望的將每一個孩子從深淵拉回。 {DS_BOX_36727}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12.30
職場 對名片上的職稱有執念,是職場上最危險的事 之前分析過中高齡上班族喪失「先做再說」行為的主因,有件事也會對這種行為特徵造成明顯的影響。那就是「有機會晉升到目標職位」。 也就是說,如果到了40、50歲還認為「自己有升遷的可能」,相對的行動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差,不願再挑戰新事物。 換句話說就是,「追求職位」會阻礙「先做再說」的心態。一旦不斷拘泥於「怎麼做才能繼續往上爬」這種辦公室政治,只會讓人變得害怕失敗,不再採取行動。 但,既然追求更高的職位,這股熱情會轉化為工作鬥志,結果卻對中高齡上班族帶來負面影響,這一點各位難道不覺得意外嗎?接下來就讓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 一旦走錯「登頂路線」便會誤入「職涯迷霧」 人的成長不可能一路向上,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上不下」的停滯狀態。上班族的職業生涯也是一樣,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不會是一條不斷向上的「上坡路」,一定會在哪個階段遇上「高原」。 上班族的職業生涯,從進入公司到某個階段為止,一路都會快速向上。這股升遷的速度總有一天會面臨停滯,這種職涯高原又被稱為「升遷停滯」。 既然所有人都不可能永遠不斷晉升,因此只要是上班族,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升遷停滯。 這應該是再明白不過的事實,然而,為什麼升遷停滯會成為中高齡上班族憂鬱的間接原因呢?很有可能就是「對職位懷有執念」的緣故。一心只把「升遷」當成成長指標的人,一旦踏入升遷停滯期,就會迷失成長的方向。 這種看不到將來職涯路的心理狀態,也稱為「職涯迷霧」。迷霧過度清晰或濃密不散,都會衍生出問題。也就是說,職涯會因為「迷霧」的狀況而迷失方向。對於中高齡上班族來說,甚至會因為遭遇職涯迷霧,因此陷入停滯的狀態。 越是執迷於「職位」的人,越容易感覺到停滯 以前還是上班族的時候,曾經有人告訴我:「交換名片之後,就用『企業規模』和『職位』去判斷對方,思考要用什麼態度應對。」 如果只用「企業規模」和「職位」當成自己唯一的價值標準,用名片上的頭銜去判斷對方「地位是否高於自己」,這樣的人,很有可能到了某個階段就會遭遇職涯迷霧。因為總有一天自己會停止升遷,再也沒有辦法提升自我價值。 越是明顯強調同期文化的公司,升遷停滯就越容易引發職涯迷霧的問題。因為對職位抱有執念的人,一旦面臨升遷停滯,就會失去努力的方向而陷入「迷霧」中。 真正停滯的不是升遷,如果想走出「迷霧」,又該怎麼做呢? 當然,解決辦法之一就是「繼續往上爬」。可上班族一旦到了50歲之後,「對升遷的企圖心」會急速下降,就連「想升遷」的念頭也會在42歲時出現轉變。也就是說,大家都心知肚明,繼續往上爬已經很困難。 問題並非出在停止升遷,而是拒絕承認自己已經不再成長,停止主動對公司貢獻能力。這「另一座高原」,才是問題的關鍵。 長期從事同一項工作的結果,除了熟練以外,有時還會讓人變得就此滿足,最後導致對新的挑戰失去興趣,也喪失學習動力,面臨「成長不上不下」的狀態。這種現象就稱為「工作內容停滯」,類似之前提過的過度適應。 反思自己下意識的「執念」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完全不想升遷」。不過,「完全沒想過要升遷,因此對工作也總是敷衍了事」的人,說不定其實心裡同樣隱藏著「對職位的執念」?或許正因為拒絕面對同期比自己更快升遷的複雜情緒,所以才會說服自己「我完全不想升遷」? 另外,也有人會這麼說: 「反正中高齡上班族老是搶走年輕人的機會也不太好。」 「我們這些老人應該趕快『讓路』給那些20、30歲、優秀的年輕人才對。」 如果從年輕員工和整體組織接下來的成長來說,這種說法聽起來確實很有「道理」。只不過,這難道不也是為了掩蓋自己面臨「工作內容停滯」的一種藉口嗎? 中高齡上班族應該要做的,是正視自己在無意識間被灌輸的「對職位的執念」,把問題的焦點從「升遷停滯」,回歸到「工作內容停滯」上。 來源:春天出版社 如同上表所示,透過統計數據分析也可以發現,走出同期文化的「跨界」經驗,可以激發員工「先做再說」的行為。包括「長期派駐海外(1年以上)」、「參與公司外部的讀書會與交流會」、「創立新規事業」、「派駐集團其他公司」等。 思考看看: 你是否用公司給予的「職位」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工作表現?除了職位以外,你認為還可以用什麼來評斷自己的工作品質呢? 「同期」的觀念是否讓你產生過度的競爭意識?請回想看看,在比自己年輕的晚輩當中,是否有讓你覺得值得尊敬的人? *本文摘錄自春天出版 《職業生涯不留遺憾的40歲後的工作術》 {DS_BOX_36963}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2.22
國際 伊朗攻擊以色列,威力不如「他」!影響油價金價的真正危險份子 伊朗4月13日空襲以色列,發射數十枚飛彈與無人機,報復以軍一日空襲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據外電報導,以色列原想立刻回擊,但在總理尼坦雅胡與美國總統拜登通話後喊卡。 盡管目前衝突暫歇,但金融市場膽戰心驚,最直接衝擊的,除了股市,當屬油價與金價。 但地緣政治的地雷遍布,這次衝突是否就這樣停止,誰也說不準。 地緣政治推動各國央行搶黃金 4月12日爆出伊朗報復消息,當天美股全面重挫,道瓊指數暴跌近500點,恐慌指數VIX躍升至今年以來最高。 市場避險情緒衝高,資金紛紛湧向避險資產,使金價再飆天價,每盎司一度破2400美元,布蘭特油價則再度站上每90美元。 瑞銀交易部門報告指出,「黃金的突破是一個不祥的信號,可能引發一系列地緣風險情景」;該行預測金價未來上看4千美元。 據滙豐銀行(HSBC)報告指出,不斷升級的地緣政治風險,顯著提振金價,隨著衝突及今年創紀錄的選舉數量,使風險溫度計保持在高位。交易風險與地緣政治風險相關,這有利金價,在伊朗對以色列進行報復性攻擊前,貴金屬價格就已經飆升。 全球央行更是金價推手。「近期地緣政治衝突懸而未決及銀行危機事件頻傳下,黃金作為避險資產,持續受各國央行的青睞。」我國央行資料如此寫道。 據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資料統計,自去年十月以巴衝突以來,俄羅斯、中國大陸繼續增持破千噸的黃金;該協會全球央行主管Shaokai Fan曾對外表示,「過去兩年以歷史性規模購買黃金的央行們,2024年依然是很強勢的買家。」 越不想川普當選的人,黃金就買越多? 據我國央行資料,新興市場與開發中經濟體,以中國大陸、俄羅斯、印度、土耳其為首,大量增持黃金,主要是因對美元主導的金融體系信任度較低,以及與美國關係不穩定。 「金價飆升,其實是反映國際對美國總統大選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指出。 他說,許多國家害怕川普當選,倘若屆時和他發生衝突,外匯資產恐遭凍結,因此,各國央行一直加碼買黃金,作為外匯準備。 據高盛報告指出,即使美國大選週期和財政環境帶來的「右尾風險」(編按:發生機率極低,影響卻極端的風險事件),黃金的看漲傾向仍然明顯。」因此上修年底金價至2700美元。 市場多數預期,金價自此開啟大多頭,但美國聯準會(Fed)至今仍未明的降息動向,會如何影響金價? 羅瑋表示,降息會讓美元走弱,屆時美國的利差與其他地方會縮窄,也就是說美元走弱,將推升金價,因此即使現在金價已經創高,當Fed真正開始降息,金價還會再往上漲。 但雖然金價仍會繼續上漲,杜克大學福卡商學院研究大宗商品價格的教授坎貝爾‧哈維(Campbell Harvey)提醒, 投資者應小心,黃金在創下歷史新高後常會適度的回落,「在歷史最高點進行投資風險很大。」也就是說,儘管看好長期前景,應避免當前價位追漲。 另外一個隨著以巴衝突升級上漲的,是石油。油價上漲加劇市場對通膨的擔憂,也可能牽動未來Fed降息動向,但是油價未來的走勢,卻可能無法像金價強勁。 以巴衝突非油價上漲最關鍵原因 短線來說,戰爭的爆發會刺激油價上漲,是因為供給可能短缺。CIBC Private Wealth高級能源交易員Rebecca Babin對外表示,伊朗對以色列的潛在報復行動,增加中東地區原油供應中斷的可能性,許多交易員繼續持有原油和原油看漲期權。 但目前看來,以巴衝突尚未對全球石油供應和流動產生影響,未來需要擔心的是,衝突有沒有可能擾亂原油運輸的重要交通要道,或更嚴格地限制伊朗石油出口。 一位產業分析師觀察,所有地緣政治風險都僅短暫拉升油價,在事件爆發後見高,沒過多久就會修正,回歸基本面表現。就過去經驗來看,當油價上漲,會增加沙烏地阿拉伯產油國的出口意願,接著讓供需再回到平衡狀態,「所以地緣政治對油價上漲,不是最主要因素。」 油價的漲跌,還是要回到全球的供需關係。 在供給方面,歐美主要國家及日本、中國等地區石油儲量已降到相對低點,但石油輸出國組織與盟國(OPEC+)延長減產協議至第二季,再加上墨西哥因六月總統大選,日前宣布減少石油出口,優先供應國內煉油所需,這些因素都使得原油供給緊張。 然而,今年來國際油價雖然上漲,卻尚未突破歷史高點,原因在於,這些干擾油市的衝擊,大致被其他國家的增產,以及需求展望不確定等因素所抵銷。 需求展望的不確定,在於「石油進口大國在疫情後釋放的需求,已到盡頭。OECD經合組織34個主要工業國的消費低於預期,且工廠活動大幅下滑,以及電動車數量不斷擴大,」因此,國際能源署(IEA)在最新單月石油市場報告中,下調今年石油需求的成長預測。 據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對石油基本因素保持不變,但地緣政治風險緊張,即使風險有很小的變化,也會令油價上漲幾美元。 油價破百?機率不高 油價可能破每桶100美元嗎?機率不高,「現階段價格上揚主要是因為供給端,大家擔心政局不穩定的問題。而且當油價太貴,需求就會下滑,以目前供需結構來看,是不足以支撐油價超過百元以上。」國泰證期顧問處經理蔡明翰說。 也就是說,即使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需求也將因此削弱,使價格回落。 不過,目前布蘭特油價已站上每桶90美元價位,若中東地區爆發更廣泛的戰爭,接著又將迎接夏季用油旺季,難保油價不會進一步上漲。 但若是站上每桶100美元,會加劇市場對通膨的擔憂,這種擔憂讓拜登的連任機會蒙上陰影。 「不讓川普當選」才是人為干預油價的理由 「高油價最需要擔心的是,會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羅瑋說,當油價高,美國人可支配所得減少,且民主黨積極推動綠能政策,美國頁岩油減少生產,汽油價格牽動美國通膨,會引起民怨,不利拜登選情,倘若真讓川普當選,「就要天下大亂了!」 穆迪(Moody’s)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Mark Zandi)日前對外警告,油價飆升是美國經濟的第一大威脅,「若油價超過90美元並接近100美元,那就是個問題,會削弱消費者信心,」透過模型,他推估若油價持續兩、三個月高於每加侖4美元,川普就會獲勝。 市場推測,拜登也是擔心川普當選,趕緊出手讓以色列不要反擊,顯示年底前,影響油金這兩項避險資產的主要變因,都是川普,這才是市場最大的恐懼來源。 核稿:劉佩修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4.04.15
國際 拜習會最危險議題:習近平否認2027、2035年武力攻台計畫、拜登要求尊重台灣選舉 Biden)與習近平針對台灣議題進行了實質性交流,習近平明確表達持續關切,並強調這是美中關係最具潛在危險性的問題... 2023.11.16
財經 股票套牢怎麼辦?最危險的想法是,長期持有總會有獲利的一天 股票投資,光認真並沒有用,還得要拿手才有用。但是拿手這件事,有的時候看起來又像是運氣好。 只要時機對了,不管是有經驗還是沒經驗的人,都可以一起輕鬆賺大錢;情況相反的時候,所有人也都會賠錢。 但時機不好的時候,有經驗的人會比較吃香。重點在於,投資人有沒有從過去的經驗中,培養出解讀數字的眼光和設定時機的判斷力。 請看下方的圖表。這是2022年投資美股60%、債券40%可獲得的投資報酬率。 來源:方舟文化《買入時機/賣出時機/獲利時機》 2019~2021年,只要持有股票和債券就可以大舉獲利。但是相同的投資策略,在2022年的時候卻創下百年以來最差的報酬率。即便你花很多時間選股,結果依然會非常淒慘。 下達其他的決策之前,重要的是先判斷「現在是不是適合投資股票的時機」。 投資策略的花言巧語(rhetoric)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股票只要長時間持有就會上漲,所以先買進然後長期持有,就可以大舉獲利」。 這個理論來自於,股價指數長期看來都處於走揚的狀態,所以,只要長期投資就可以獲利。與此同時,他們還會摘錄長線投資大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與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部分言論,支撐自己的主張。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來以美國的微軟舉例吧。 長期投資就可以獲利嗎? 2000年,微軟股價達到高峰,在2017年終於結束大幅度的跌幅、開始回升,體現出了長期投資所帶來的勝利。爾後,座落在60美元左右的微軟股價,在2020年飆漲至350美元,如果長期投資不僅可以回本,還可以大舉獲利,似乎沒錯。因為事過境遷,我們回頭看股票線圖確實是這樣。 但有人想過,這17年來,這些投資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嗎? 2008年美國大蕭條過後,股價翻了10倍的股票比比皆是。但是這17年以來,在如此眾多的經濟變數之中,他們只能勉強保本,然後額外獲得了一些補償,這真的是什麼偉大的投資策略嗎? 來源:方舟文化《買入時機/賣出時機/獲利時機》 我們再看到下圖,這個指標被稱作「巴菲特指標」(Buffett’s ratio)。巴菲特指標反應的是GDP對比股市總市值的比率,從而判斷市場整體處於被高估還是低估的狀態。2000年的時候,市場都已經進入了172%的金融高估狀態。 來源:方舟文化《買入時機/賣出時機/獲利時機》 從圖中可以看到,2019年以後,市場所處的高估狀態,更勝於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時期。某一些股票可能會跟微軟一樣,面臨非自願長期投資狀態。 當巴菲特指標進入高點區的時候,巴菲特也申報了美國原油和天然氣業者的股份,選擇繼續投資。這是不是巴菲特不看重市場的證據呢?對此巴菲特說了,如果投資標的或產業,擁有足以在市場洪流中支撐自己的護城河,那他就會投資,就算市場正在大幅動蕩,他也會堅韌不拔的繼續推進。 巴菲特經常說,為了以防萬一,他會長期維持自己的投資組合,或者是透過改變產業個股來規避風險。巴菲特從來沒有說過,他自己完全不進行宏觀分析,或是根本漠不關心。 閱讀巴菲特的著作,就可以看到,巴菲特所說的是,不要過度專注在市場的走勢,企圖預測今天或明天的股價,應該把這些時間拿來研究個股。他所說的只是「不要執著於操盤,只顧短期報酬率,要把目光放遠,在大趨勢下進行長期投資」。 但是彼得·林區跟巴菲特有說過「股票只要持續買進,完全不需要賣出」嗎?從來都沒有。巴菲特雖然不做短期交易,但是他還是會買屬於景氣循環股的煉油股和銀行股,甚至也會進行停損。更何況,他從來就沒有像那些不知道經濟處於什麼狀態,只是無知的拚了命買進科技股,然後抱著不放的投資人一樣,說著「觀察個股比觀察市場更重要」。巴菲特實際的投資行為,明明就跟這些說法大相徑庭。 他雖然不會去預測市場的漲跌,但是他無時無刻都在觀察著市場的狀態。他不是不知道市場處於什麼狀態,只不過是不想分析未來。 要買進什麼?最先決的要素:什麼時候交易 分析股票和產業的時候,一定要同時分析利率與產業循環,這是我從經濟學上學到的公式,請各位不要懷疑。他們這些人,就是可以把這個公式結合到實戰投資上的成功人士。然而這些投資大師的名言,只要橫跨太平洋來到韓國,就會變得異常扭曲。要把這些至理名言當作投資的參考之前,我們必須要了解整個上下文的說法。 從投資策略來說,「什麼時候交易」是決定要交易什麼的最先決要素。升息的初期和尾聲,經濟和股票會呈現非常不同的狀態,隨之受惠的產業也會出現非常明顯的差異。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買入時機/賣出時機/獲利時機》 {DS_BOX_37235}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