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劉佩修

共有 403 則相關文章

焦點

可以想像嗎?僅僅兩年前,台灣螺絲出口金額創史上新高,現在,卻傳出螺絲業倒閉潮。一夕翻轉,究竟發生什麼事? 商周曾在二○一九年推出《台灣千億螺絲王國》封面故事,由主筆林洧楨領銜主作,深入高雄岡山這黃金小鎮,解析它為何能成為中美貿易戰的贏家。 當年見證它輝煌時刻的洧楨,如今重返故地,看到的卻是困境。「理性上,我能接受市場法則、優勝劣敗,但感性上卻心情複雜,他們是最根留台灣的人,難道見死不救嗎?」 洧楨與記者吳美欣採訪近三十位螺絲業者,有龍頭企業、隱形冠軍、中小型協力業者。近年陸續倒閉的業者,多屬後者。 儘管有人逆勢成長,但沒人敢樂觀以對。逆全球化帶來巨大變數,不僅螺絲,工具機、自行車,中南部許多黃金小鎮,都籠罩生存危機。 這並不是一小群人的命運而已。 六年前,川普掀起中美貿易戰,美國加強向台灣採購的力道,螺絲業迎來黃金盛世;兩年前,疫後採購需求爆發,讓它出口創下新高。 但中美對抗逐漸變成零和遊戲,各國保護主義興起,在地製造培養供應鏈,根留台灣的業者,反而陷入尷尬情境。 中美對抗也讓台灣資源更往半導體等關鍵產業傾斜,預料川普上任後,這傾斜會更嚴重。 這一切都是川普惹的禍?製作人呂國禎提醒,台灣製造業長期陷入「中等生困境」,論附加價值,贏不過德日,論規模化與價格優勢,打不過中國與東南亞,這是長期問題,只是兩強對抗加速了競爭時間表。 美國準副總統范斯(J.D.Vence),在他的自傳《絕望者之歌》中,描述美國鐵鏽地帶,傳統重工業衰退,人們經濟陷入困境,最篤信美國夢的人,卻成為美國推動全球化分工的燈下黑,人們於是用選票來表達憤怒。 回到做這題的初衷,我們並非主張政府出面拯救某產業,但對於產業困境,政府必須深入理解、分級因應。若對明星產業孤注一擲,對其他不聞不問,一旦全球情勢劇變,台灣將陷入脆弱的境地,不可不慎。 ...

2024.12.19

焦點

這期送印前,談了二十幾年的南機場國宅都更案,終於拍板。這歷經四位市長,難度極高的案例,能跨出一大步,更印證台灣的大都更潮啟動了。 讀者可能記憶猶深,多年前,都更案常伴隨社會新聞出現,居民抗議、建商放話、政府強拆⋯⋯,彼此猜忌無法信任,許多人將其視為負面詞,讓都更腳步一度陷入停滯。 但為什麼,近年都更突然百花齊放,抗議聲也降低? 主筆林洧楨、韓化宇,費時三個月南北調查,發現幾大原因:都更法規鬆綁、建商策略改變、房價起漲使地主意願提高、電商衝擊讓店家抗性降低。 更重要的是,人的想法也變了。 原本卡住的點是,所有關係人都想將自身利益最大化,陷入「你多分,我就少賺」的零和遊戲,自然談不攏。 但有人想法不一樣,他們想藉都更翻新區域與城市,共同把餅做大。 他們有地方公務員、委建開發商、公法人成員。他們是問題解決高手,懂得遇見紅燈繞路走,先避開爭端,訴求共同利益,取得多數人支持後,再回頭化解歧異。 在彰化員林,有熱血科長率團隊,找出近三百戶失聯地主,將被稱作鬼屋的都市之瘤,變成城市翻新的起點。 在台北關渡,有土開老將不參加都更分配,賺管理與服務財,儘管這利潤比傳統都更合建差太多,卻能降低阻力加速推動。 在新竹市東區,一個擁有歷史建物的都更案,牽動公私地主與文史工作者的敏感神經;有一群人卻先打造生態水道,規畫特色店鋪,成功吸引投資方。 在談判學上,你贏我輸(win-lose)、雙贏(win-win),這兩種思維,將導致迥然不同的結果。雙贏思維讓參與者都能從中受益,將鼓勵各方尋找創造性解決方案。 而你贏我輸的思維,會將對方的成功視為自己的失敗,隱瞞訊息、互不相讓、攻擊對方,以獲得最大利益。 這一期,我們雖探討全台都更潮,但發現最珍貴的是,一群秉持雙贏思維的人。 畢竟都更最難之處,不是處理房子或土地,而是管理人性;能把敵人變盟友,建立長期合作與信任關係,才是解開都更枷鎖的最佳金鑰。 ...

2024.10.03

焦點

「我們做這題,只是幫企業找人嗎?」「產學合作會不會把學生送去當廉價勞力?」「去企業實習,就像簽賣身契,不適應也不能轉換?」「世界這麼大,難道要讓十幾歲的孩子,對未來的想像,框限在一家工廠嗎?」 製作這期封面故事前,同事提出各種質疑;許多的擔心,來自不了解。 我對技職教育卻深具信心。倒不是認為全部技職學校都辦學認真,這個體制依然有失敗案例。但我相信十六歲孩子的潛力,越早接觸社會,越早被啟發。 因為,我的大女兒正是如此。 當她國中畢業時,高中與技職兩條路,她選擇了後者。她一直是目標清楚的孩子,對選擇全力以赴,從未讓我擔心。在這所學校,有不少成績能上第一志願的學生,想把更多心力,聚焦在喜歡的科目上。 我女兒雖未進產學班,但在三年內,學會專業知識,考取多張證照,參與許多企業徵才座談。她跟我分享,很多學長姐從高職到大學,持續在企業實習,二十出頭就能擔當重任,薪資遠勝同儕。 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求金字塔,安全感、歸屬感、尊嚴,他們已能掌握,正朝金字塔上層的自我實踐邁進。 他們會觀察該行業的頂尖人士,心嚮往之,會想模仿、學習、超越,這是老師與父母都教不來的動力。 倘若因實際接觸,孩子理解自己不適合某領域,趁早轉換,也是收穫。 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孩子太早進職場,該擔心的是,既不了解孩子,又不清楚產業變化,用刻板印象限制孩子的可能性。 負責教育路線的記者陳盈螢,這次採訪逾十五位產學班學生,她分享,學生談到工作內容與未來前景,眼睛閃閃發亮,「有些甚至說的很神氣,說我要超越老闆、我要創業、我知道接下來這個位置就是我的!」 受限篇幅,我們刊登的故事只有採訪內容的百分之一。但我們深刻感受,企業競爭激烈,人才選擇很多,人資再也不能坐在辦公室等好履歷主動上門。 九月初是開學週,祝所有的學子,都能擇其所愛;所有的企業,都能愛其所擇。 ...

2024.09.05

焦點

這期封面故事一開場,一張照片吸引我的注意。 那是夏普內部座談會,鏡頭最遠處,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 他面對一大群日本員工,透過翻譯,回覆提問。整間會議室,只有他一位台灣人。 這跟許多台灣企業家開會場景迥然不同。他們是這麼做的:召開會議時,高階主管坐一排,幕僚隨侍,軍威壯盛。那氣勢,讓基層員工很難講真話。 夏普連續2年大幅虧損,也侵蝕鴻海獲利。為釐清問題,劉揚偉過去300多天,每月4分之1時間在日本辦公,並在夏普各分公司召開座談會,單槍匹馬,接受員工質詢。 他們對鴻海並不信任,座談會上有人毫不留情的提出批評,也有人在會後問卷上寫:「鴻海跟夏普不是好的親子關係」。 每場座談會都不輕鬆。我們問他,為什麼都要親自上場?甚至親自對員工道歉? 「如果我有錯,我希望你告訴我,這樣我會變得更好,我大概都是這種心態。如果你提出的問題,是我沒做好,謝謝你,我趕快把它記下來。」他回答。 這思維,來自以鐵腕文化著稱的鴻海,格外不容易。 原來,他有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它來自電腦科學,是高效演算的基礎,意思是把一個複雜的問題,分拆成多個子問題,拆細到可以直接求解的程度,一項項去處理,最後就解決了大問題。 分治法的第一步,需先蒐集資料。他用這方法面對員工,也面對夏普複雜的關係人,包括投資人、銀行、政府單位。 我們身處的現實面,計畫常趕不上變化,於是領導者容易心焦,還沒理解原因,就急於行動,碰到障礙,就急於翻盤,導致治絲而棼,越理越亂。 想用一招致勝,是一種偷懶。傾聽問題,拆細處理,很麻煩,卻是從根本做起。縱使最後未必能成功,卻已大幅提高成功的機率。 「一直不斷去改善,剩下來的,就交給命運。」在專訪劉揚偉的90分鐘內,他說了4次命運。從人定勝天到因勢利導,不同的領導風格,也預告了新鴻海的誕生。 ...

2024.05.16

焦點

「台灣是我們珍貴夥伴的家鄉,也是Nvidia所有一切的開始,我們的夥伴和銷售團隊,從台灣把這一切帶到全世界。台灣與Nvidia的合作,創造了全世界的AI基礎建設。」 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在台大體育館的演講,感動許多人。在他身後,巨型簡報秀出一百多家台灣企業與機構,他們是輝達的夥伴,也是全球AI應用的先驅。 這一期,我們把焦點放在這面台灣牆。 仔細看這面牆,除了電子五哥鴻海、廣達、英業達等,還包括工業電腦廠研華、機器人廠達明、機器視覺商所羅門,以及生技業者、新創公司。 他們與輝達的關係,有買家、有賣家,或身兼二者。更精確來說,他們把輝達的硬體與軟體落地,將AI想像變成真實,並向全球示範。 技術加上應用,強強聯手,能讓工業、醫療、零售、農業等各行各業,都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 事實上,全球有非常多科技製造商,輝達也不是只找台廠合作,但為何黃仁勳會說,「沒有台灣,我們的願景,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想」? 因為數十年來,每次科技大潮,台灣都在領先群。從PC時代、智慧型手機時代,到資料中心崛起,台廠一路跟著頂尖外商練功升級,從做電腦、做手機、做雲端,到現在AI軟硬整合,是最能把想像落地的人。 「在AI應用這領域,台灣像是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把Nvidia做的火種,帶到全世界。」議題中心主任吳中傑如此形容。 輝達研發的各種晶片與軟體有如火種,需要有人把火種帶向世界,就像台廠能率先把AI放進工業電腦、機器手臂、虛擬工廠、新藥開發中,讓人們看到真實案例,激發更多可能。 商周團隊深入探訪這批先驅部隊,他們不僅對台灣深具意義,對全球亦然。 我好奇,第一批使用火種的人,是什麼心情?主筆侯良儒分享:「我本來以為他們會很不安,沒想到大家都很興奮!因為遊戲規則改變,他們能跨入新領域,挑戰產業龍頭。」 普羅米修斯的神話,傳遞人類對於無限、未知力量的渴望。如同黃仁勳與他的台灣夥伴們,正勇敢的探索這全新的未來。 ...

2024.06.06

焦點

這期封面故事,是一連串選擇「不」與「要」的故事。 去年,我們追蹤中國珍奶業者,如何快速擴張,在全球取得珍奶話語權,甚至有業者悲觀預估,台灣珍奶優勢,剩不到5年。 但今年,我們看到一個樂觀的故事,有人在強敵環伺下,以慢打快,走出自己的路。 手搖飲老牌50嵐,大家耳熟能詳,當同業大玩社群、聯名,它卻默不作聲。沒想到,其中的中區50嵐以KOI為名,在海外13國、建立近600家門市,從亞洲最富國到最窮國,都有它的身影。 比起中國同業動輒上千、上萬家,600家規模不大,但它採直營制,與前者採加盟展店非常不同。直營,意味著到每個市場,報關、物流、經營、管理、服務、人員訓練,全要自己來。 這背後,是打長期戰的決心。 相較對手打造原物料供應鏈、上市打資本戰、用加盟店快攻,KOI全都說「不」。它「要」的是,培養全球採購力,摸熟海外一切流程,用自己挑選、訓練的人才,派往各國抓緊營運。 擴張速度慢,但淨利率高,因此,它能專注打造高效團隊,把利潤回饋給人才,吸引台灣年輕人組成海外軍團,外派新市場磨練,以戰養戰。 他們稱這是「自己人策略」,自己人的核心意義是信任,將員工與夥伴視為自己人,嚴格挑選、培訓,大方分潤、授權。 相較於人海戰術,它採取精兵策略。這相當麻煩,意味著你要投注極大心力關注人才與制度,但這也是最難模仿的競爭壁壘。 這是打造「複利團隊」的思維,每一步都像存一筆本金,經過時間發酵,將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KOI在新加坡設立總部,外派人才負責新市場,慎選當地合資對象,並嚴格訓練門市員工,這4項都不容易;但一一克服後,建立起流程與制度,下次要設新據點,就能用先前經驗去優化,事半功倍。 策略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在珍奶大戰中,有人專注前端,賺原物料供貨的錢;有人重視後端,以行銷聲量取勝;有人把重點放在人才,專注打造複利團隊。而時間,就是最好的裁判。 ...

2024.05.23

焦點

你我身邊一定有人是台塑四寶的股東,它的股東人數超過八十萬,消費者不計其數。從加油站到塑膠袋,每個人的生活都與它有關。 它擁有全民股東,也擁有全民用戶。創辦人王永慶被稱為「經營之神」,台塑的經營哲學,是無數企業效法的對象。 但去年台塑出現近三十年首度本業虧損,其他三家數字也不好看,績效與股價今非昔比。 或許你會問,企業經營不可能順風順水,股價起伏也很正常,只因為財務數字不佳,我們就做封面探討嗎? 不是的。正因為台塑發生的事,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當我們看見它踩的坑,回望自己,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它最核心問題是:忙著低頭撿錢。 台塑集團曾經是亞洲最大的石化業者,中國是最大市場,這也讓它賺得盆滿缽滿。 但八年前,中國十三五計畫登場,中國開放民營企業興建一貫化石化廠,民企老闆努力研讀王永慶經營學,中國政府以複製更多的台塑。 這雖是巨大轉折,但台塑並非毫無時間因應。石化業從選址到量產,五、六年跑不掉;觀察對手動態,便能預估未來產能,何時會供過於求,今日的一切,並非無跡可循。 既然不是瞬間變天,為何不及早因應?是不願、還是不能? 學者分析台塑困局,認為它的問題,在於習慣「低頭撿錢」。 在中國石化業崛起前,台塑日進斗金。當氣候改變,它們不是全員備戰,反而陷入更嚴重的穀倉效應,明知地上的錢變少,還是低頭繼續撿,沒人想抬頭吆喝大家,一起想辦法。 一切怪中國?這無法解決問題。全球幾乎所有產業都受中國影響,但跳脫紅海、找到新藍海的,也大有人在。日本、歐洲的石化產業,都有積極轉型的例子,本期有專文介紹。 忙著低頭撿錢,輕忽環境變化,放在個人身上,是否也似曾相識? 本期我們推出全台首次《壯世代人生觀大調查》發現,如果人生重來,許多人會修正低頭撿錢的習慣,做更長遠規畫。 如果你想變更好,別踩進什麼坑?一千位過來人告訴你。 ...

2024.08.01

焦點

「我們能訓練一個AI總編輯嗎?讓它參加妳的會議,聽妳的提問,整理成必備問題;同事開會之前,先找AI總編輯對話,真不能解決,再找真人?」 好幾次,商周產品長文琪、議題中心主任中傑、我,討論這構想。AI總編輯只是一個代名詞,事實上,我們的報導在見刊前,有許多關卡要過,此外,我們也發展影音、直播,時間運用必須更有效率。 於是我們思索,在堅守品質的前提下,有哪些工作環節,可用AI取代? 例如,每週二的線索會議,各路線記者提報近期重點企業、人物、議題,在場的主管與同事都能提出意見。 經過彼此拷問,通常,只有一%的線索被留下來,繼續發展成題目。 又例如,我們召開大題目動腦會,記者先寄出提案,真人會議再針對提案不足處,加強討論。 此外,封面故事有角度會、觀點會、視覺會,參與者包括編輯、設計、攝影,重點題則有社群、影音,每位角色任務都不同,都必須發言。 例如,編輯對題目的評論,越犀利越好,這能讓產品未上市前得到修正。 這些例行會議,若能訓練AI分身,先學習真人的思維邏輯,讓提案者先與AI分身對話,是否能解決多數問題?把真人會議,留給最難解的問題? 進一步, 若AI分身能對接內外資料庫,例如熟讀商周歷年報導、教育訓練檔案,並串接圖書館與研究單位,它不但能代替總編提問,還能給更佳建議。 如此一來,還需要總編輯嗎? 我請教AI專家簡立峰,他認為,以媒體來說,前期的資料收集分析、後期的採訪歸納整理,甚至寫作、核稿、下標,未來AI都可能代勞。 「但你們與受訪者的關係,面對面的提問與互動,AI無法代勞,這是最珍貴的。」他說。 談到AI,許多人用「取代」真人來表達畏懼,但我更喜歡用「代理」一詞。AI與真人,應是互補關係,讓人們把有限的時間精力,放在最關鍵的任務上。這期我們採訪許多個案,看他們如何運用AI代理人,以一擋百,發揮更大價值。 ...

2025.01.16

焦點

每回處理政策議題,編輯台都會進行辯論,站在各方關係人的立場,互相挑戰。因為我們理解,政策牽一髮動全身,報導也應格外謹慎。 這次封面故事,起源於九月兩場經濟部會議,邀集風電國產製造商、案場開發商,宣布鬆綁國產化的比例,目標是讓離岸風場準時發電。 這目標的背後,一是避免在國際上,台灣陷入與歐盟貿易爭端;二是為需要大量採購綠電的產業,例如半導體業,加速鋪路。 政策大轉彎,在風電業投下炸彈。採訪各方說法後,我們進行內部辯論。站在政府立場,我們試圖問:「半導體產值比風電大,如果有衝突,不該優先選擇產值大、比較優勢更強的產業嗎?」 「任何政策都有它的時空背景,當環境改變,難道政策不能改變?」 從業者的角度,我們提問:「歐商對台灣風電國產化有意見,並非一朝一夕,為何之前不處理,突然改弦易轍,讓後果由業者承擔?」 「縱使這能讓離岸風電提早供電,但風電成本高,這麼貴的綠電,買家會下單嗎?」 「如果企業不買風電,銀行敢對風場融資嗎?如果開發商無法取得資金,敢下單給製造商嗎?如果供給與需求都出問題,如何讓風場準時發電?」 抽絲剝繭後,我們發現,放寬國產化規定,並無法達到讓風場準時發電的目標,也難以提供半導體、AI產業等便宜綠電。 效益不清楚,代價卻顯而易見。五年前政府提出打造離岸風電國家隊,創造兆元產值、兩萬個工作機會,此規畫硬被切斷,波及的企業與家庭,難以估算。 這回到我們反覆詰問的癥結點:為了明星產業,犧牲其他產業,值得嗎?下此決定前,政府是否盤點過利弊得失?你的選擇,真是達到目標的最佳路徑嗎? 這次風電爭議只是開端,未來,經濟與能源的衝突勢必越來越大,當政策有所取捨,被「捨」的產業與從業者,恐怕連申訴的時間與管道都沒有。 不均衡的產業發展,政策的資源傾斜,恐把台灣推向不穩定的社會,這是風電爭議背後,更深層待解的問題。 ...

2024.10.17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