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傷害

共有 4284 則相關文章

國際

以色列當地10月1日晚間,全國防空警報大響,天空充斥爆炸聲持續數十分鐘。根據以色列國防軍的資訊,伊朗發射近200枚彈道飛彈攻擊該國。《以色列時報》形容,「這是史無前例的攻擊」。 這次攻擊必須正視的意義是:伊朗跟以色列的衝突恐怕正轉向「常態化」,將比以往更頻繁。 伊朗破例「直接」攻擊以色列 伊朗一直被稱為「中東魁儡大師」,過去都不直接跟以色列對抗,而是透過像哈瑪斯、真主黨,以及在葉門的胡塞武裝等代理人攻擊。 今年4月,伊朗卻開了先例,為報復駐敘利亞領事館遭襲,首次直接以飛彈和無人機攻擊以色列國土。但該波攻擊因為給了美國及以色列充分時間準備,被認為象徵意義大過實質。 這一次,發射的飛彈數量,將近是上次的兩倍,且連續動手——代表伊朗已做好覺悟,無畏於直接對陣以色列。一旦兩國的直接衝突變成常態,局勢螺旋上升的可能性將大增。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在發動這波襲擊後,聲明,若以色列針對這次飛彈攻擊做出回應,以國將「遭受毀滅性打擊」;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更直接,他在記者會上說,「我們遵守的規則很簡單:誰攻擊我們,我們就攻擊他。」 表層的擔憂,是雙方會把戰爭等級提升到什麼程度? 中東戰爭會升級到什麼程度? 伊朗近年打造了龐大的軍火庫,根據美軍中央司令部2022年的估計,該國擁有超過3000枚各類型彈道飛彈,無人機製造實力也相當驚人,產量大又造價低廉,熱銷非洲、中東、南美、俄羅斯。 最具威脅的是伊朗的核子計畫。雖然該國因為受到科技制裁,一直只能發展核電,但仍在默默提升鈾濃縮能力,現在已能達到60%,越來越接近武器等級的90%。 而更深層的擔憂——甚至攸關台灣的命運,是以伊衝突常態化後,會有多少各自陣營的盟國,被拖下水? 美國重回中東,恐改變世界格局 對比目前,美國只是對以色列提供防禦性武力,但,伊朗若動用更具殺傷性的武器,或是以伊爆發全面戰爭,美國不可能放棄以色列這個盟友,將很難再置身事外。 當美國重回中東,將是改變世界格局的大事。 對照過往,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發動戰爭,都不是一時半刻能平息的衝突,甚至會改變整個中東的格局,這次對手若換成勢力更強大的伊朗,影響只會更加巨大。 尤其伊朗佔據絕佳地緣位置,一旦全面開戰影響範圍將非同小可。伊朗南邊就是波斯灣出口的荷莫茲海峽,若伊朗封鎖該地可能嚴重影響全球石油運輸,還可能把海灣國家拖入戰局 不只以色列有人力挺,伊朗背後同樣有中國、俄羅斯撐腰。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資深研究員布蘭茲(Hal Brands)指出,「不要認為俄羅斯、伊朗、中國會對彼此的命運漠不關心。」 伊朗因為2018年起美國實施的制裁,導致石油出口受限、經濟一落千丈,但又靠著賣石油給中國起死回生,石油產量也恢復到接近被制裁前的程度。一份伊朗公司洩露出的文件顯示,俄羅斯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已向伊朗購買至少6000架無人機,這也為伊朗帶來大量收入。 中東升溫,美國恐無暇顧及台海 伊朗、中國、俄國的戰略關係,也會讓美國處於相對弱勢。布蘭茲解釋道,美國自2010年代開始其實已經在削減國防支出,迫使美國採取「一場戰爭」的戰略。這意味著,五角大廈缺乏必要的資金來應對兩個以上的戰區。 也就是說,中東、俄烏戰爭、台海,美國只能夠選擇專注於一處。 專欄作家、耶路撒冷外國記者協會前主席佩里(Dan Perry)表示,美國若再次介入中東,中國可能會利用美國分散注意力的時機,對台灣發動具有長遠效果的威脅行動,而俄羅斯總統普丁可能會趁機擴大在烏克蘭的戰爭,或向鄰國施壓。 「全球力量平衡將陷入混亂,並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他寫道。 在伊朗發動這次攻擊之前,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研究員斯萊文(Barbara Slavin)等人就指出,加薩要停火並開始重建,在2026年以前是不太可能出現。現在事態升級,以伊衝突走向常態化,恐怕中東重歸寧靜的一日將更遙遙無期。 中東衝突螺旋上升恐難停歇,戰事大事紀: 時間 事件 2023年10月 哈瑪斯攻擊以色列,以哈戰爭爆發 2023年11月 黎巴嫩真主黨開始與以色列有小規模衝突 2024年1月 葉門武裝組織胡塞持續襲擊紅海船隻,紅海危機加劇 2024年4月 以色列空襲伊朗駐敘利亞領事館,一名伊軍指揮官等多人死亡 伊朗、真主黨、胡塞同時對以色列本土發動飛彈及無人機攻擊 2024年7月 哈瑪斯領袖在伊朗遭到暗殺;真主黨一名高階將領遭空襲身亡 2024年8月 伊朗揚言報復,但遲遲未有動作 2024年9月 以色列宣布主力從加薩轉向黎巴嫩 黎巴嫩發生呼叫器爆炸事件,伊朗駐黎大使也被炸傷 以色列開始對黎巴嫩展開大規模空襲 真主黨領導人遭空襲身亡 以軍發動地面戰入侵黎巴嫩 2024年10月 伊朗再度發射近200枚飛彈襲擊以色列 核稿編輯:吳中傑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4.10.03

管理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企業裁員、員工離職消息不斷,形成大離職潮,企業為留住員工費盡心思。但到了2023年,卻出現企業在大離職潮時難以想像的問題,也就是員工流動率大幅下降, 不離職的員工成為他們的苦惱 。 度過大離職潮,企業現正煩惱員工「不離職」!低流動率會造成什麼問題? 2021年9月的大離職潮期間,約有440萬名工作者離職,創下歷史新高,但2年後這項數字降至370萬。雖然離職人數的下降,對那些一直在處理高流動率問題的公司來說,可能是個好結果。然而當員工流動率太低時,可能會讓公司支出難以維持在預算範圍內。 這導致公司領導人在年底時,就得開始評估是否推遲專案或裁員。除此之外,有些老闆擔心如何在內部職位空缺變少時,會影響員工的敬業度,這也讓調動員工職位變得更加困難。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執行長詹姆斯・戈爾曼(James Gorman)在10月中旬的財報會議中表示,該公司近幾個月來已展開裁員措施,部分原因是這間擁有8萬名員工的華爾街公司,其員工流動率偏低。戈爾曼表示,他們需要高績效的人才,但現在員工流動率非常低,因此他們必須選擇採取一些措施。 走太多不好,但不走也不是!健康的員工流動可促進公司發展 輝凌藥品(Ferring Pharmaceuticals)美國人力資源副總裁Purvi Tailor也表示,公司員工的流動是健康且必要的, 人員流動能為高績效員工創造晉升機會 ,並讓雇主可以引進具有新觀點或具備所需技能的新員工。他表示,當沒有足夠的員工流動時,公司內部的運作可能就會開始停滯不前。 根據美國勞動部的統計,美國9月份的全國離職率已經連續第3個月保持在2.3%,低於2022年4月的高峰(3%)。人力資源服務公司藝珂(Adecco)10月份針對工作者的調查中,約7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預計繼續留在現職,高過去年的61%。 除此之外,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在5月發布的年度調查指出,62.3%的員工對2022年感到滿意,顯示出遠距工作和有薪假等越來越具彈性的額外政策,可能是促使工作者做出這些選擇的原因。 企業有哪些措施,加強「健康職場」? 雖然老闆想解雇員工就能解雇,但裁員會打擊員工士氣,因此在員工流動率較低的時期,通常會採取加強績效考核或是提供「分手費」的手段 ,增加員工選擇離職的意願。 美國銀行1月份時告訴投資人,計畫在今年透過放緩招聘和裁員等措施,削減員工數量。但該公司高層表示,隨著離開銀行的員工越來越少,這項任務變得更具挑戰性。該公司執行長布萊恩・莫尹尼漢(Brian Moynihan)指出,這樣的現象意味著公司團隊必須更努力管理員工總數。 摩根史丹利的戈爾曼則計畫從自己做起,預計在接下來幾個月內辭去擔任14年的執行長職位,解決銀行內部人員流動的問題。 參考資料:The Wall Street Journal、Inc.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原文標題:「不離職員工」變企業毒瘤!裁員難看、但不走也不是,保有健康職場該怎麼做?...

2023.11.18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