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一封信

共有 529 則相關文章

職場

3月,成功的創業家、矽谷知名新創孵化器Y Combinator 共同創辦人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自己的部落格裡,特別寫了一篇文章,要送給那些懷抱著創業夢14、15歲的國中生。 他為年輕學生撰寫的主題是:如果未來你開啟自己的事業,你應該知道的事。 從2005年Y Combinator成立以來,他們已經協助了超過4000家新創。以下是格雷厄姆第一人稱的分享節錄: 多數人可能以為,人最終都得找份工作。但我有個小技巧,能讓你永遠不必為此擔心——就是開創自己的公司。 這並不是在逃避工作。事實上,創業家往往比上班族更拚命。但你能因此避免很多讓人頭疼的職場體驗;而且,這是許多富豪標準的致富之路。 你的公司,也可能變「下一個Google」 創業,可以是開一家髮廊,或創立下一個Google。其實,這兩個例子的「開始」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因為,在創立一間公司時,你只知道這件事值得做。你不可能會知道,它最終是倒閉?還是發展成一家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公司?所以,我想告訴你怎麼「開始」做這件事,在這樣的起點上,你的公司,可能發展成下一個Google。 簡單講,你需要三樣東西:掌握某種技術、有一個創業點子,找到一位或幾位創業夥伴。 掌握某種技術的方法,和學會拉小提琴、踢足球一樣:靠的是「練習」。如果你還沒想到掌握什麼技術,或許你可以學寫程式,這是過去30年來,許多新創成功的來源之一,而且未來10年內,這種情況可能不會改變。 做專案吧!你得用它解決感興趣的問題 如果你打算在22歲創業,那從現在開始寫程式,等你真正要創辦公司時,你已經練習了至少7年。7年,幾乎可以精通任何事物。但光學還不夠,你得用它來解決真的有熱情、感興趣的問題。開啟自己的專案吧! 補充一下,你的技能不一定要與寫程式有關。你可以學焊接、精通服裝設計或是拍影片,重點是你正在創造,而不只是在消費。例如,你開發了一款電腦遊戲,而不是只玩別人的遊戲。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創意。你需要一個有潛力的創業點子。但別擔心,當你掌握了某種技術之後,你會發現,世界上到處都是顯而易見的痛點。 早在20世紀,美國的大學就會發行小冊子,印有所有學生名字和聯絡資訊,叫做「Facebooks」,因為名字旁通常都附有一張學生的照片。 當時,哈佛大學的每個學院,都已經各別將Facebooks的資訊數位化,但整個大學卻沒有。剛進入校園的佐柏格(Mark Zuckerberg)會寫程式,他心想:嗯,這太愚蠢了。我可以在一夜之間寫好一個網站來解決問題,人們只需上傳自己的照片,再把它併到整個大學的新網站就好了。 這只是佐柏格的一個專案,那時候Facebook還不是一間公司。我想表達的是,最好的新創,都是從那些原本沒打算要成立一間公司的專案中,成長茁壯的。你不是想開一間公司而去找題目,只是單純的在跟隨你的直覺,回應那些你感興趣的事情。 與別人「共事」,找到你最合拍的合夥人 最後,你需要合夥人,有了志同道合的夥伴,將大大增加創業成功的機會。要怎麼找到他們?你或許也猜到了!做「專案」。 通過與別人合作,你就能找到合夥人。所謂的創業夥伴,指得是那些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且和你合作無間的人,唯一判斷這件事的方法,就是和他們一起「共事」。 講到這裡,我想說些你可能不愛聽的話。即使是那些只需要死記硬背的科目,你也要表現好,因為這能讓你進入一間好大學。最優秀的聯合創辦人、最優秀的員工都在那裡。 這當然並非絕對,但我想說的是,要進入到名校,你必須聰明且有毅力,你會發現,能和你一起上課的同學,也擁有這樣的特質。 總之,創業並不是一條易走的路,但它是一條值得去走的路。通過掌握技術、擁有好創意、找到合適的合夥人,你也許就能創辦下一個Google。 就只有兩件事,做自己的專案、打造產品,還有在學校裡好好念書。 資料來源:格雷厄姆官網 核稿編輯:吳和懋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4.04.11

焦點

這期封面專題,乍看是一家銀行的數位轉型故事,但骨子裡,這是一個回歸本質的旅程。 這個本質是:客戶為什麼需要你。 故事主角是星展銀行,近年獲得多家權威機構評為全球最佳銀行、全球最佳數位銀行。但一開始,他們卻是一家客戶滿意度很糟的銀行。 曾經,星展英文名「DBS」,被當地人嘲笑為「Damn Bloody Slow」,意即「慢得要死」銀行。它雖有官方色彩,卻被批評官僚主義,面臨內外競爭者,它節節敗退。 這故事可往另一頭走,反正不變革也死不了,溫水煮青蛙,領導群只須確保自己能在沸騰前跳船即可。 但星展集團CEO高博德的想法不一樣,他認為再不改變,科技業、外來競爭者,很快會把他們「生吞活剝」。 光是焦慮感不能成事,他必須發掘真相,找出解決方案。 他聽員工的聲音。上任第一天,就在星展內網開啟「Tell Piyush(請你與Piyush分享)」信箱,每季開放兩週,所有人都能匿名寫信給他。哪些事沒道理、哪項政策有問題,平均每季他會收到近兩百封信,每封信他都會看,找出問題所在。 例如,客服接到大量要求免除信用卡年費的電話,實際上多數會取消年費,但客服卻需要通報上級核准,過程太多無效環節。他收到員工投訴後,立即簡化流程,主動取消部分客戶年費,並授權客服自行決定。 他聽客戶的聲音。團隊梳理超過六百個客戶旅程,著手優化。 為什麼要這麼精細? 因人們已經習慣使用FB、Google、Line,科技公司墊高了服務水準,不會因為你是銀行,就願意忍耐你較差的服務。 「人們不需要銀行(Bank),但人們需要銀行服務(Banking)。」高博德認為,如果科技公司或任何人,能提供更好的服務,人們會用腳投票,拋棄銀行,往他們奔去。 這就像是,人們不需要一把更好的電鑽,人們只想讓牆上的洞更美觀。 資深記者陳慶徽赴新加坡深度採訪,發現星展的成功秘訣,不在模仿同業,而是重新定義自己。 或許我們也該用相同句型自問:人們不需要什麼?真正需要什麼?盤點夠清楚,才能找出活路。 ...

2023.08.10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