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荒野志工力就位 「雞婆」精神守護棲地

它有無法言喻的魅力,凝聚對環境有熱情的志工,購地守護、不煩不倦地做環境教育、關心台灣環境議題。
它自認是環境關懷培養土,要讓更多人受到大自然的感動,成為台灣的一顆顆環保種子。
好不容易募到了一筆錢,拿來買深山野嶺裡的一塊地,對這塊地卻什麼都不做,頂多只有插上一個簡單的告示牌,架設拍攝動物的紅外線自動相機,這就是荒野保護協會購地的用途。
「真的打算什麼都不做嗎?」很多人提出疑問,「對!就讓山林保持最原始的樣子,植物才能自然生長,動物才會來這裡生活、繁衍。」任何一位資深的荒野專員或志工都如此回答。
工作包山包海 組織有機成長
「荒野不太講單一物種或某地特定區域的保護,而是守護植物、動物可以安心生活與繁衍的自然環境(棲地)。」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指出,今年邁入第二十八個年頭的荒野,始終堅持創會的初衷──做好「棲地守護」,「但是創會至今,因為經費問題,荒野真正買到的只有一塊地(位於宜蘭武荖坑的「一號地」),而且荒野也很雞婆,包山包海什麼都管,想做的事情很多。」
從初衷的棲地守護,隨著環保、生態受到社會大眾重視後,荒野的工作目標繼續延伸。
打開荒野官網裡「我們正在做的事」,目前有「棲地守護、環境教育、議題關注」三大項目,在各項的次頁,還羅列淡水河口守護陸蟹行動、認養五股濕地、海岸淨灘、紀錄海岸環境變化、培訓手作步道志工、舉辦自然體驗活動、對國土計畫草案提出建言、推動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守護藻礁、拒絕知本光電、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等不計其數的執行工作。
不過,這個擁有全台最多志工人數的環境保護團體,雖然「管太多」,但做事很投入,使得組織如同有機體一般,不斷長出訴求不同目標的小單位。
「李騏廷說,荒野以志工為主體,倚靠志工力量,舉辦各種解說訓練、自然觀察體驗、棲地工作、讀書會、演講等活動,而且志工有各自關心的保育議題,可以到各地分會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於是,在環境議題與時俱進下,荒野內部的委員會與小組也隨之增加,目前已有解說教育、推廣講師、親子教育、兒童教育、棲地工作、研究發展、國際事務、鄉土關懷、氣候變遷教育委員會,以及綠色生活地圖、特殊教育、自然中心、悅讀荒野、原住民。
其中,氣候變遷教育委員會是最新成立,主動參與政府會議,關注相關政策及節能、綠電等議題。李騏廷指出,荒野有幾個委員會都掛上「教育」兩字,就是希望透過傳遞概念的方式,教育大眾,好比說孩子是做環教最有成效的對象,他們可以教育自己爸媽,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等孩子長大後,環教發揮的效果會愈來愈好。

志工力強大 傳遞愛自然的感動
然而,從事棲地守護、環境教育、議題關注,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對荒野來講,募人比募錢來得重要。
荒野全台共有十一個分會,會員人數近六千人,常態志工人數接近約五至六千人,需要關注全台約八十處棲地。
而這些棲地,除了荒野自購的一號地外,其他棲地皆透過長期租借、委託、簽訂合作備忘錄、認養、守護及議題守護方式進行。
像荒野與台北市政府合作復育榮星公園的螢火蟲生態,那時為了整理生態池,每回發動二、三十位志工,下池清出沈底多年的垃圾、修剪水池旁的植物、種植原生水生植物,之後來要派出種子老師培訓當地社區里民,擔任守護志工,接下維護生態池的工作。
「做棲地整理是最吃力的工作,我們很缺志工啊!」曾經參與榮星花園生態池清理工作的李騏廷回憶說,當時的池子就像發臭、黑漆漆的瀝青,他與夥伴們還在爛泥裡,挖出汽油桶的陳年垃圾。
此外,荒野每一周都有自然體驗、生態導覽、講座、課程研習、工作假期、志工培訓,輪番在全台各地登場,這些活動也幾乎都由志工規劃、主導,一年共計可達五千場次。
為了讓自然環境不受人為破壞,給後代留下珍貴的天然資產,荒野志工有志一同,使出推動力量。

李騏廷強調,荒野扮演環境關懷培養土的角色,努力地為整個國家社會種下一顆顆環保的種子,雖然荒野志工沒有高深的環保、生態專業,但他們可以對一般大眾分享自己接觸大自然的感動,先讓民眾愛上了大自然,然後就會去關心它,帶起更多人守護台灣這片土地。
從感動出發,眾人之力由此匯聚,成為荒野守護棲地的重要力量。在生態與經濟在拔河下,荒野近來關注藻礁、光電開發爭議的環境議題,不斷發動公民力量,向政府一搏改變的機會。
・保存台灣天然物種
・讓野地能自然演替
・推廣自然生態保育觀念
・提供大眾自然生態教育的環境與機會
・協助政府保育水土、維護自然資源
・培訓自然生態保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