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是烏龍吧!中國和北韓竟然一樣窮

2012年初,即將卸任的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宣布,2010年的全球貧窮率,相較於1990年已經下降了一半,實現了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比預計的時間提早了五年。
但許多分析家,對世界銀行目前對「貧窮線」(可維持生活最低限度需求的每日金額)的估計提出挑戰。
2008年,世界銀行把貧窮線從每天1美元提高到每天1.25美元(按PPP計算,purchasing power parity,購買力平價)。批評者則指出,根據PPP訂出來的貧窮線,展現出來的是錯誤的全球貧困輪廓。例如,目前世界銀行已經進行了三回國際比較計畫(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結果三回的貧窮線都不相同,顯示計算標準有多不可靠。事實上,把美國的通貨膨脹考慮在內,早在2005年就應該把貧窮線提高到每天1.45美元。
世界銀行從1981年開始著手改善對全球貧窮情況的估計方法,包括調查數據不充分、調查執行缺陷,以及錯誤的PPP轉換。不幸的是,三十多年過去,世界銀行的方法只是逃避這些問題,而不是解決它們。
首先,許多國家缺少說明收入和消費如何在公民之間分佈的調查數據。世界銀行避免這一問題的辦法,是假設所有沒有這類數據的國家的貧窮率都是地區平均值。但這一辦法導致大家認定北韓貧窮率與中國相當,儘管後者定期向前者提供食品援助。
其次,世界銀行不加鑑別地接受調查數據——即便它與其他來源的數據衝突。比如,世界銀行調查數據指出,印度人均家庭支出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年成長率只有1.5%,這意味著2010年印度人均支出為720美元。但國民收入數據卻顯示,過去二十年的平均年成長率為4.5%,即2010年人均支出為1673美元,比世界銀行的估計高出2.5倍左右。
還有,世界銀行的調查數據估計印度中產階級大概有9千萬人,儘管手機用戶高達9億多人,汽車擁有量也超過4千萬。如此大的矛盾,在在顯示計算方法的誤差,在印度的例子中,這誤差可能高達幾億人這麼誇張。
第三個重大挑戰是,將調查數據轉換為全球貧窮估計值(解釋國家間生活成本差異)時用的是PPP估計(用國家貨幣計量)。世界銀行目前使用的轉換方法,是根據2005年制定的國際執行標準,卻無法解釋對貧窮具有重大影響的最新因素(比如主食價格大幅上漲)。
此外,PPP轉換對一些國家作用可以忽略不計,最顯著的就是中國。中國的價格調查並不實行隨機地點採樣(這是要達到準確性,最基本的要求),而是把數據收集地點限制在幾個城市區域。由此產生的數據,會讓中國每日生活所需的價格,比先前認為的高40%;中國人生活水平也被向下修正了相同比例。
若這樣計算,1981年的中國與如今世界最貧國家一樣窮,人均消費水平比賴比瑞亞(Liberia)現在的水平還要低,但賴比瑞亞也是中國提供大量援助的國家。世行最新PPP轉換率顯示中國貧窮人口數量為1.73億,而先前的轉換率意味著中國只有6900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之下。
世界對貧窮的認識,是植基在缺陷如此大的系統之上,宣布減貧成功或失敗,根本毫無意義。改良貧窮指標,使其能夠糾正全球估計的三大問題,是極為緊迫的任務。
約莫·科瓦姆·桑達拉姆(Jomo Kwame Sundaram)是羅馬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和社會發展署助理主席。
商周大調查

北市新黃金商圈成形!不只中山站,這4站不分平假日消費力都強勁
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哈佛、耶魯等知名大學教授到聯合國官員;從中國、新興市場、歐美到中東、阿拉伯世界,全球財經大師開講,深入淺出剖析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