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半數台灣職場新鮮人都有的電話恐懼,竟催生一小時上萬元「教你講電話」訓練課

1. 台灣過半Z世代都有「電話恐懼症」(telephone phobia);在美國,也有超過8成的22歲至37歲人口,擔心把事情搞砸,所以打電話前,都必須心理建設一番。
2. 看準年輕人對講電話欠缺自信,加拿大電話使用諮詢公司The Phone Lady,專門提供克服「電話恐懼症」的訓練,一對一指導課程甚至要價高達1小時480美元。
3. 《金融時報》評論指出,類似「電話恐懼症」的社交恐懼蔓延職場,包含「砲轟辦公桌」(desk-bomb),指人們不敢未事先通知,就直接去請教其他同事。
「我恨講電話!」一位上班族告訴《華盛頓郵報》,「只要聽到電話響起,就會讓我的靈魂很煩惱。」
年關將至,轉職潮即將到來。不少上班族準備跳槽轉行,不過,許多公司採取電話面試或邀約,還是讓許多人感到超害怕!
這位上班族,並非唯一的特例。雖然科技發達,讓文字與即時訊息成為重要溝通媒介,卻導致人們對於實際交談越來越陌生。比較起來,講話不僅沒效率,更需要技巧來表達自己有趣的一面。
《金融時報》報導,2018年一項調查顯示,22歲至37歲的美國人,有超過8成人非常擔心把事情搞砸,所以打電話前,都必須先心理建設一番;疫情時代,更減少了人們的交流機會,如今回歸實際交談,有些人卻反而感到尷尬焦慮,宛如忘記怎麼聊天。
年輕一代尤其如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帕帕達基絲(Alison Papadakis)解釋,「因為Z世代和千禧世代的電話交談經驗更少,所以對此更不自在。這使容易受到社交焦慮影響的人,(電話中)也會感到焦慮。」
此一現象並非美國獨有,就連台灣也不例外。根據陌生來電辨識軟體Whoscall今年年中公布的調查,台灣高達54%的學生(含應屆畢業生)都有「電話恐懼症」(telephone phobia)。嚴重的話,焦慮心理甚至會影響生理,出現胃痛、盜汗、呼吸急促等症狀。
而且報告分析,年資5年以內的職場新鮮人,對電話感到恐懼的平均比例,仍達近5成,只是隨著資歷一路累績至20年以上,能讓該比例下降17%。
主要害怕原因包含「講電話的反應時間短、怕講錯話」、「不確定自己在電話中的表現如何」、「不擅長和陌生人講電話」、「只要看到陌生號碼打來很不安」等。
難以啟齒的心理困擾,竟然就催生了「教你講電話」訓練課。《商業內幕》報導,早在16年前,加拿大溝通專家珍科普斯(Mary Jane Copps)就發現年輕人對講電話欠缺自信,於是創立了電話使用諮詢公司The Phone Lady。
一對一指導課程,一小時要價高達480美元(約合新台幣14,738元),仍有人埋單,反映「電話恐懼症」正成為一項潛力商機!
The Phone Lady迄今已與逾700間大小企業客戶合作、培訓1萬5千多人。珍科普斯表示,公司剛成立之初,僅有10%業務是聚集在電話焦慮,但該比例已大增至40%。許多客戶來自注重資安的金融部門、以及發展尚未成熟的新創企業。
她指出,要克服電話焦慮的關鍵,就是第一步——確定感到恐懼的原因。因此課程中,她會要求學員首先進行3天實驗,禁止傳簡訊或寄信,只能藉由打電話給朋友或家人測試,來辨識自己為何感到焦慮。
又如從The Phone Lady在線上學習平台Udemy的課程,也可看到,從接聽電話,到交談中的口音、語音留言、背景噪音、電話會議、對付惱人對方,到最後掛掉電話等,通話中每一步驟該如何進行,都成為一門學問。
事實上,《金融時報》商業記者克拉克(Pilita Clark)指出,類似「電話恐懼症」的社交恐懼正蔓延職場中!例如「砲轟辦公桌」(desk-bomb),指的就是現代人不敢直接面對面,去請教其他同事。
「你幹嘛不直接走過去,請她批准就好了啊?」「我才不要就這樣走過去,然後砲轟她的辦公桌!」明明與同事就坐在同一間辦公室,但出於害羞、恐懼、或擔心搞砸的心態,因此不敢事前未計畫好,就與人實際交談。
克拉克認為,但這樣拖拖拉拉了好幾天,反而成了毫無生產力的行為。因此,就如同「電話恐懼症」需要多加練習,「砲轟辦公桌」也是。而如今這些需求,竟意外催生「幫助人們社交」的商機。
資料來源:FT、The Phone Lady、Business Insider
核稿編輯:吳和懋
商周大調查

北市新黃金商圈成形!不只中山站,這4站不分平假日消費力都強勁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