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線上祭祖,孝心也不打折!疫情如何改變世界上其他信仰?

1. 因為社會隔離的關係,教堂空了,各宗教領袖開始使用視訊軟體施行「遠距信仰」。
2. 許多原本不諳科技的宗教神職人員在臉書共同成立專屬社團,一起討論關於線上佈道和祈禱的問題。
宗教信仰之所以撫慰人心,除了因為有一個具體的心靈寄託以外,更常透過信教者集會時一起膜拜、唱頌、禱告來產生歸屬感。然而,這次COVID-19傳染力極強,摩肩接踵的大型信仰集會,頓時成了病毒的溫床。截至目前為止,法國、南韓、馬來西亞都爆發了因宗教集會而起的群聚感染。
對此,像是台灣就推廣線上祭祖,避免大量人在墓園或靈骨塔群聚,造成傳散風險增加。面對日益嚴格的社會隔離令,其他信仰像是基督教、猶太教、佛教都紛紛想方設法將儀式搬到線上。宗教信仰和科技,這兩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世界,因為疫情,有了相遇的契機。
如何在不群聚的時候營造群聚感?Zoom依然是首選
「群聚一堂」是宗教信仰一個難以替代的形式,要如何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同時,營造這種群聚的親密感?成為各信仰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即便疫情嚴峻,有些神職人員仍呼籲信眾繼續上教堂。美國樞機雷孟.柏克(Raymond Burke)在個人網站發文表示,很多教堂都很大,可以讓信眾在不違反社交距離的同時做禮拜,另外像告解室的簾幕也可以換成容易消毒的材質。
不過,這麼做還是助長傳播的風險,另外有些神職人員則選擇大膽擁抱轉機。加州一名開始用直播佈道牧師瑞克(Rick Warren)就這麼表示:「主給了我們頭腦,他期待我們用智慧行事。」
仔細去探究的話,宗教與科技的的距離,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遠,電視佈道就是最廣為人知的例子。以基督教來說,1930年電視開始發展,1950年開始出現電視佈道者,1970年福音派的比利.葛理翰(Billy Graham)牧師使電視佈道達到成熟。不過,雖然知名的神職人員的確透過電視,讓世界各地的信眾得以接觸佈道,但在電視節目裡,鏡頭畫面時常拍攝現場大量信眾虔誠聆聽的臉孔,由此可知由現場信眾所體現的群聚感,並沒有被電視取代。
因此,當下神職人員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該怎麼用科技營造群聚感?最近因遠距辦公大熱的軟體Zoom,也成為遠距禮拜的好幫手。
根據《宗教新聞網》(Religion News Service)的報導,某一天,天主教佈道師布魯斯.雷耶斯趙(Bruce Reyes-Chow)一如往常的執行聖餐禮儀式;不同的是,他沒有站在台上面對著底下的信眾,而是面對著自己的電腦,螢幕上開著Zoom的視訊畫面,由一個個更小的信眾視訊畫面組成。
猶太宗教社群也轉向臉書直播,取代口頭問候,參與信眾紛紛用留言功能打上「安息日好」(”Shabbat Shalom”),跟彼此打招呼。
許多宗教領導人可能從未想過、用面對面以外的方式給予信徒關懷,現在他們則開始發現科技有助於連結眾人。達拉斯的教會鼓勵信眾用傳簡訊的方式來完成傳遞平安(passing the peace)的儀式,取代原本的擁抱、握手;芝加哥的教會則是鼓勵信眾一起於固定的時間在臉書和Instagram張貼禱告與冥想。
就連一些對科技使用非常保守的猶太社群,也開始使用一些「低科技」來維繫信仰社群。《app.》報導,美國一猶太社群就動用30名人力,打電話給信徒,關心他們每天過得怎麼樣,甚至藉此網羅了一些新信徒。
佈道師變學生,在臉書共組「科技佈道學習團」
特別的是,因為這個機會,許多宗教領袖原本擔任傳道的給予角色,現在搖身一變為孜孜不倦的科技學習者。根據《宗教新聞網》報導,超過3000名、不同宗教的領導者加入臉書一個名叫「神職人員對COVID-19之精神應對」(Clergy and Spiritual Responses to COVID-19)的社團,在裡面,他們熱烈地討論各種技術或是儀式相關的問題,像是「我應該買哪種方案的Zoom?」,以及「大家要不要一起來為醫護人員禱告?」
除此之外,雷耶斯趙則開設了課程,教導其他牧師怎麼用Zoom來做線上禮拜。他表示,他希望說服他的神職人員同伴,線上禮拜不是拙劣的模仿,而是與神相遇的另一種方法。
網路一直以來是各式社群的發源地,藉由這一次疫情,許多跟科技很不熟的信仰開始與網路打交道,發掘了網路對於連結宗教社群的豐富可能性,也開啟了新興宗教實踐的篇章。
(資料來源:RNS(1)、RNS(2)、NBC、app.、Cardinal Raymond Burke)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