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女生不應該、也不能選修的課
我的祖母是維也納大學首批研究數學與物理學的女學生之一。當1905年她畢業時,校方提名她獲得最高榮譽,並授予一只刻有皇帝名字首字母的戒指;然而,在那之前,從來沒有女性獲得如此殊榮,因為奧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Emperor Franz Joseph)不願這麼做。
限制女性受教權
大學禁修超過七十門課
一百多年過去,你或許認為,如今我們應該早已克服「認為女性不適合接受任何研究領域教育」的想法,所以,超過三十所伊朗境內的大學禁止女學生選修包括工程學、核子物理學、電腦科學乃至英國文學、考古學、商業等七十多門課的消息,真是惱人得很。根據伊朗律師暨人權運動者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艾芭迪(Shirin Ebadi)所說,這項規定還只是政府政策中「限制女性走出家門的機會」的一部分。
這項禁制令格外諷刺的地方在於,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顯示,伊朗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女性大學生:男性大學生」比率:去年,在所有通過大學考試的學生中,女性占了60%,而例如機械工程這類傳統上以男性為主的專業訓練,女性也表現不凡。
或許正是女學生太成功,加上受教育的女性反對伊朗神權戰爭扮演吃重的角色,讓政府力圖扳回情勢。如今,就像來自伊斯法罕(Esfahan)的學生諾欣(Noushin)一樣,擁有雄心壯志想要成為機械工程師的女性,圓夢的機會已經被扼殺了,儘管她們個個在入學考試中都拿到高分。
西方強加自身價值觀?
伊朗掌權者說一套做一套
有些人會說,性別平等的理想體現一種特殊文化觀,西方人不應該把自身價值觀強加於其他文化之上。的確,伊斯蘭教的經文中有許多主張維護男性主宰女性的教義,但猶太教與基督教經文也大都堅持,男、女受教育的權利應一律平等,而且這個說法受到好幾個國際宣言與公約保障,例如《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便是獲得包含伊朗在內幾乎所有國家同意。
歧視女性,在伊朗是廣泛典型的官方偏見其中一部分,特別是針對既非穆斯林,也非伊朗《憲法》所認定的波斯教(Zoroastrianism,又稱拜火教)、猶太教(Judaism)及基督教(Christianity)三大少數教派的女性。舉例而言,她們若想上大學就得信仰前述被認定的四個宗教之一,無神論者(Atheists)、不可知論者(agnostics)或伊朗巴哈伊(Bahai)教徒都不被接受。
試想,如果有人試圖高舉「將自身文化強加於他人身上錯不可恕」為名,採行種族歧視之實,我們會怎麼做?畢竟多年來美國仍有一部分「文化」認為,美籍非裔公民應該坐在公車最後一排,不能和白人進入同一所學校、醫院與大學;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也有一種「文化」,認為黑人應與白人分開生活,個別接受較低等的教育。更確切的說,這些都是當時在這些地方掌權的白人文化。
伊朗的情況亦然。這個國家的執政者全為男性,而且都是穆斯林。2009年,最高領導人何梅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呼籲大學應「伊斯蘭化」,變更課程,一些學者被更保守的人士所取代。兩個月前何梅尼表示,伊朗人應回歸傳統價值,生育更多小孩,後句明顯針對女性她們應扮演何種角色,完全不管大環境有何變化。
男女角色的確有別?
阻擋女性追夢,站不住腳
現今各國對伊朗施行國際制裁,目的是防止伊朗政權製造核子武器,並非說服它放棄性別與宗教歧視;抵制伊朗大學或產品,也不如當年抵制種族隔離的南非那麼普遍,由此看來,我們對性別與宗教歧視的重視,似乎比不上對人種與民族歧視的重視程度。
也許我們比較願意接受男、女的生理差異與他們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有關此一事實。差異的確存在,而且不單純僅限於身體,因此,我們也不應該一下子就跳到這樣的結論,認定若大多數工程師都是男性,就有歧視女性之嫌,很有可能只是因為想當工程師的男性比女性多。
然而,這一點與有志成為工程師,而且也具備學習工程學資格的女性是否應被拒絕於實現夢想的大門之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議題。伊朗政府明令女性不得選修針對男性開立的課程,這和種族歧視一樣站不住腳,我們應大加撻伐。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
澳洲墨爾本大學榮譽教授
商周大調查

北市新黃金商圈成形!不只中山站,這4站不分平假日消費力都強勁
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哈佛、耶魯等知名大學教授到聯合國官員;從中國、新興市場、歐美到中東、阿拉伯世界,全球財經大師開講,深入淺出剖析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