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優惠 每天僅需3元,商周讓您讀到飽
現在訂閱商周數位閱讀:首月讀到飽。
原價290元,限時特價100元
每天僅需3元,無限暢遊商周好文。
你買的企業股票,或是你任職的公司,是屬於哪一種呢?壞的公司被危機打敗、好的公司會度過危機、優秀的公司會因危機而更上一層樓。
今年十月,歐盟碳邊境關稅試行上路。今年底,台灣剛成立的碳權交易所即將開 張。明年,台灣開始要跟企業收碳費。
碳風暴真的來了,在這場風暴中,有沒有人能既減碳,又賺錢呢?
商周「碳競爭力100強」調查,再度從近千家上市企業中,挖掘出領跑在前的百強企業。他們不只減碳比別人強,近一半碳排相較3年前減少,賺錢也不輸人,73家企業股價表現在過去3年平均都優於同類股。去年調查中,也有65家企業表現優於同類股。
看這些企業如何把「碳」真正融入經營策略、商業模式,乃至新商品中,甚至重新定位自己變成內部創新的動能。
花4年減少雙11爆量包裝,修正求快、成立電動車隊招綠活會員找同好。在每一次購物時,都可選擇要不要集貨再送、願不願意使用循環袋等,外加以mo幣做為回饋,短短一個月內,會員人數上衝10萬人。
今年在台北國際電腦展上,全球5大電腦品牌之一的華碩,公布自家最新產品服務「碳中和商用電腦方案」。他們不只賣電腦,還賣碳權。在碳有價時代,把威脅變成創新切入點。
張安平帶著70多年的老水泥公司拼跨業轉型,佈局再生能源、電動車、充電樁...
這些與水泥本業有何關係?他是如何把一手爛牌當做大生意契機,水泥怎從配角變主角?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邱奕嘉認為,要調整商業模式做綠色轉型很難一步登天,但從綠色產品做起,是不錯的起點。
誰適合做?怎麼做?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建議,若你所屬產業利潤不高,在因應減碳調整KPI時,就回歸核心本業抓痛點,一點一滴做調整,別立刻大手大腳選擇傷筋動骨的項目做。關鍵是,耐心。
本期的封面故事,你將會看到:
電商龍頭的momo,如何靠不再求快的紙箱革命短短一個月內,會員人數上衝10萬人;全球5大電腦品牌之一的華碩,一台碳中和筆電如何在碳有價時代,威脅變創新切入點;台泥,從電池到充電樁、6年「不務正業」,張安平公開轉型全貌;中鋼子公司「中聯資源」變新減碳概念股。
今年,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產業氣候風險研究團隊合作的「碳競爭力100強」,起心動念是愛護地球,也能同時賺錢,把挑戰變成創新的動能。我們從近千家上市公司中,篩選出符合評選資格的401家企業,再比較其公開揭露的碳排、營收資料,並回收194份上市企業調查問卷評分後,選出100強企業。歸納出5大發現:
一,百強企業變動率近五成日月光、長榮航成遺珠,廣達入榜;二,金融業表現最突出75%不只律己,連客戶碳排都掌握;三,營建業慢半拍!僅25%完整揭露近三年碳排放量;四,政府資源延遲「碳排成本」計畫龜速;五,永續M型危機浮現大小企業難同步,恐齊遭殃。
減碳百強48%大汰換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