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優惠 每天僅需2元,商周讓您讀到飽
現在訂閱商周數位閱讀:首月讀到飽。
原價290元,限時特價60元
每天僅需2元,無限暢遊商周好文。
台灣史上最大的人才回流潮來了!
過去30年,台灣人才流出始終高於流入,還曾被預測是全球人力外流最嚴重的國家。一場美中貿易戰與COVID-19疫情的發生,卻讓此現象開始翻轉。
台灣,迎來了史上最大的人才回流,而這也是全球逆移民潮的開始。
今年1至10月先歸國的25萬人,約占台灣人口1%。其中不乏金字塔頂端的富裕台商、有豐富跨國工作經驗的資深台幹、網路新貴⋯然而,這群人卻在這片土地上面臨就業、家庭、教育等諸多接軌難題⋯。
他們的故事只是縮影,卻正牽動著台灣的未來。
我們準備好了嗎?這群人,會成為台灣助力或帶來「隱形失業潮」?他們 又將如何影響你我未來的薪資與工作?
商周三個月來遍訪多位台幹、企業主,透過新加坡、韓國、愛爾蘭與紐西蘭等國的追蹤調查,記錄這次台灣史上最大人才回流潮的真相。
「你的經歷很好,可是…我們請不起你。」類似的話,周義欽自今年回台後,聽人講過無數次。在中國打拚15年、邁向50歲的他,曾幫40多萬人的鴻海龍華廠建立企業資訊系統,一場疫情,讓他決心回台。然而,接軌台灣職場,卻是漫漫長路⋯。
現在,在台灣,如老周這樣的回鄉人,創下1992年來有統計數字的新高。
一場美中貿易戰,加上COVID-19疫情影響,讓原本台灣人才外流有超過5成流向中國的現象,今年出現大轉彎!這還不包含在其他國家的人才。
在中國的台灣人有多少?台大國發所所長辛炳隆估約達110萬人,外界推估,加計眷屬,滯留中國的國人上看200萬人。
今年1至10月,本國籍人士淨流入達25萬人。回來的,大多是中產階級。
過去,台商西進被視為是數十年導致台灣中產階級空洞化、薪資凍漲主因,如今,這批有消費力的人回歸,這會導致商機大增還是社會資源排擠?會造成就業市場競爭加劇?還是薪資起漲的雙贏局面?我們透過幾個故事去探究:
為了家而回鄉,卻沒想到,家已不是他離開前的樣子。
過去三年,家裡沒有男主人,家中大小事都由廖太太決定。當廖廣濠重拾一家之主姿態,為家務事做決定時,卻開始聽到太太反駁,「她有時候念我,像在念她兒子!」提到這點,廖廣濠心情五味雜陳。原以為回鄉最大課題是工作,孰料,夫妻關係變化、家庭地位調整才是最大課題。但能把疙瘩說出口的他,其實很幸福。
專長中高齡失業諮商的臨床心理師黃耀庭分析,台幹回台若就業不順、待在家,就要面對跟老婆、小孩重建關係的課題,然而,中高齡男性卻也是最吝於尋求協助的族群,沒處理好,問題很快浮出檯面。
掌管我國人力政策的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也不諱言,回流的資深台幹過去多是靠經驗,管理以人為主的工廠,但現在,大家需要的卻是,語言與數位化能力更好的人才。
成年人的社會融入是挑戰。孩子,何嘗不是。
原本,在華為工作的她,就處在思想教育充斥的環境裡,譬如,新人一報到,「就要你簽『奮鬥者協議』,」因華為自詡為「奮鬥者的公司」。
她能分辨這是思想教育,但孩子能嗎?「他以後會不會沒有思辨能力?會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她放下5年打拚成果回台,卻又遭遇沒想過的狀況。
大兒子插班就讀台灣幼稚園,不到兩個禮拜,她就被通知說孩子會打人。原來,在中國,孩子從小被教育不能退縮,東西搶不過就動手。
「小孩在大陸學的social norms(社會規範)跟台灣不同,回來都會面對這類想法不標準的困境,」精神科名醫王浩威觀察,孩子遇到遊戲規則不同會困惑焦慮,是這波台幹或歐美回台人士、學童教育銜接要面對的共通問題。
疫情,讓他決心回台。然而,4個月的求職過程裡,他最常聽到的卻是:「你的履歷很好,陸商、美商都待過,但我們現在…還負擔不了那麼資深的人。」
台灣明明想升級、缺高手,為何卻嫌他太資深?關鍵,還是在薪水。
就連現在的工作,也是他投了第七份履歷才得到的。偏偏,他應當是台灣現在最炙手可熱的網路數位人才。
辛炳隆觀察,中國內需市場大,若它挖了你這個人,可為公司營收帶來十倍成長,那麼給出台灣五倍薪水,很划算。但,台灣公司受限內需市場小,就習慣開出較低薪水,「這是台灣最吃虧的地方。」他說。
據統計,台灣專業職、管理職人才的薪資,跟亞洲國家比只能勉強排在第九名,不但只有日、星、港的約三分之二,也落後中、韓,固定薪資也已快被越南追上。
矛盾的是,現在是各國勢力重整的關鍵時刻,當台商要打開中國以外的市場,勢必得借助這群人。台灣Google前總經理簡立峰直指:「現在中型的歐美新創,也在台設點搶人,你不加薪或不往外找,就是等著人被搶走。」
一場疫情,帶回了老台幹、網路新貴,卻也凸顯台灣的薪資、就業環境與人才策略的挑戰。
「現在是最多優秀人才滯留在台灣的時候,」韋萊韜悅台灣分公司人才與獎酬諮詢總經理魏美蓉說。
我們當思考的是,如何盡快讓這群人成為台灣上升的助力,而非阻力。
「如果我們沒辦法讓他們覺得,在台灣能看到機會,他們有可能再次離開。」專門研究人口地理學的彰師大地理系主任宋郁玲分析。
如世界經濟論壇所述:「人才,正成為流動的全球性貨幣。」未來得最多「貨幣」者,得天下,企業亦是。這次,新的際遇,讓我們迎來史上最大的人力回流,如何把握好它,正決定著台灣能否重返榮耀!(人才大遷徙,會變搶工作大戰?從台南帆布包廠到台積電,最新「用人」策略是?資深中年老將、「海龜」新人怎麼用才對?更多精彩內容,請見1728期《商業周刊》)
25萬人才返鄉 台灣關鍵時刻
從廣富號到台積電 看未來薪資與工作如何改變
10萬新工作機會出現 夠創新,你薪資將搭直升機
4國連線 追蹤全球逆移民狂潮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