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太陽又升起來了?

與美國或中國大陸股票相比,日股的話題較少。可能的原因是許多投資者將日本與“失落的數十年”、“1990 年代泡沫破滅”等聯繫在一起。 “評價面便宜”似乎是日股永遠的形容詞。
然而,對於那些以前上過化學課的人來說,你會記得,一旦遇到適當的催化劑,就會激起一些驚人的化學反應!
事實確實如此,日本 TOPIX 指數在今年5 月創下1990 年以來新高,就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催化而如此成就。根據東京證券交易所 (TSE) 數據顯示,自4 月初以來,外資淨流入已達到接近 300 億美元,是過去十年來最大額的流入之一。那麼,引領日股上漲的催化劑是什麼?投資人該如何在未來 6-12 個月進行佈局?
經濟數據強勁
首先,日本經濟數據持續表現強勁。日本 2023 年第一季 GDP 年增率為 1.6%,遠超過市場預期的 0.7% 水準。佔經濟總量一半以上的私人消費成長率 0.6%(高於預期的 0.4%),反映疫情之後的重新開放提振服務業表現。資本支出也超越預期、成長 0.9%,而市場預期是減少 0.4%。
相比美國等成熟市場在經濟成長上的疑慮,以及其鄰國──中國大陸低迷的經濟活動指標,日本經濟的變化讓人耳目一新。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可以透過日股來替代對中國大陸的配置,因為與陸股相比,日股的地緣政治風險相對較小。
公司治理的改善
另一個催化日股表現的因素來自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新措施,它鼓勵企業改善公司治理,而這點是日股長期以來的致命弱點之一。許多公司於是開始回購股票、簡化向來繁複的交叉持股結構,並且在例行的公開會議之外,與股東更密切的進行溝通。在截至 3 月的財政年度,日本企業宣布進行回購的規模飆升至 714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並且預計回購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走在人潮之前
儘管有了這些正面發展,但多數的全球基金經理人依然在減碼日股。實際上,與美、歐以及新興市場等主要股市相比,多數全球基金經理在過去五年花了更多時間在減碼日股。
此外,日股也被市場低估、12 個月遠期本益比僅 14 倍,比起 MSCI世界指數折價 10%—— 兩項數據均低於長期均值。
日本的主要風險來自日圓走強的可能性。隨著日本通膨上升、扭轉過去數十年的通縮情況,日本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的風險加大。任何緊縮措施都可能讓日圓升值,進而不利於以出口為導向的日本企業獲利能力。因此,在投資人評估且了解相關風險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或許可以考慮採取用日幣投資日股的方式,有機會同時賺取日圓轉強的雙重投資機會。

商周大調查
